凡人善举--老姚的那些慈善事儿 2014-04-14 17:15:01 来源: 四川新闻网
朴实的姚师傅 四川新闻网南充4月14日讯(吴敏 赵小清) 老姚常说,“我也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我知道那种绝望,我就想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坚强 地活下去。”3月21日上午将近十二点,阆中市慈善会办公室走来一位中年男子,年纪约莫40多岁,窸窣间,他从手提袋里掏出一个红布包包(现金)小心翼翼地递给了工作人员,红布包外面还裹着一张小面的国旗,边递边说这个是他的一点心意,希望能给需要的人一点帮助。工作人员再三追问,他都不愿多说什么,只说自己从小蒙受党和国家的恩情,现在自己条件好了,理应力所能及地做点小事回馈社会,便匆匆离去......
几经周折,市慈善会的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3月26日,笔者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他姓姚,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姚!”他在市区东门口附近经营着小本生意----“姚记烧烤”,虽挣不了几个钱,却也勉强生活无忧。只是他常年坚持以平凡举动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行为,让人肃然起敬。
坎坷生活,点滴恩情当铭记一生
60年代初,老姚出生在洪山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那个特殊的年代闭塞、保守、贫瘠。家庭的贫困与生活的重担让老姚的童年生活似乎比同龄人更为坎坷。他家里有三兄妹,老姚排行老大,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仅靠务农为生,在那个挣“公分”的年代,父亲又常年患胃病,基本干不了重活,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老姚每天看见母亲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幼小的心灵总是暗暗伤痛。身为哥哥的他只有默默照顾好生病的父亲和两个妹妹,让外出劳作的母亲不过于分心,才算为这个贫穷家庭担起了一份责任,但无论他怎么努力,他家的“公分”始终没有别人家的多,家里人总是常常吃不饱饭,老姚第一次感到童年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
到了上学的年纪,老姚一到放假时就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苦恼,常被老师留下来的他其实也觉得不好意思,也想交,但是他知道家里吃饭都成问题,何况学费。最后还是老师向学校汇报,减免了学费。老姚说那时可开心了,第一次体会到国家真好,共产党真好。
70年代闹饥荒,全家人都快饿死了,乡里给发他了30斤救济粮,老姚把它背回来,全家人才算开了火。吃着碗里的白米饭,老姚哭了,留着眼泪把碗舔的干干净净......
还有一次,父亲生病了,医生说要住院,家里人都急疯了,四处借钱,他跑到亲戚中还算富裕的大伯家筹钱,但大伯就两个字—“没有!”无论他怎么磨破嘴皮,怎么保证,换来终是坚决的拒绝。最后还是乡里解决了50元钱,把父亲的病给看了。老姚说,“他父亲老人家生平总念叨,没有国家,没有党,就没有我这把老骨头!”
平凡小事,以谦卑心回报社会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老姚带着阆中的特产——白糖蒸馍、矿泉水、体育用品等物资只身一人到北川县灾后安置点抗震救灾。在灾区的日子,他看望了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3岁男童蒋星航雨(化名),以及因震失明的张权(化名)等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温暖,让他们找到重新生活下去的动力。老姚说,“那场面让他感触特别深,也让他更加坚定要在慈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如今,老姚仍与这些帮助过的人保持着联系,期间还专程回去看望过他们。
2013年的一天,老姚经过一桥鸿运小区时,发现很多人围着一位老婆婆,他先以为出什么事了,上前一看,原来老婆婆在卖着一只形态奇特的小鸟,周围喊价声此起彼伏。老姚看着那只鸟很眼熟,总觉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名字就是记不起来了,但他断定那一定不是普通的鸟,当即就出高价把鸟买了下来,送到市林业局鉴定,经专家确定为红嘴蓝雀鸟,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当日他们就进行了放飞。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要对老姚的行为进行奖励,老姚笑笑地拒绝了,他乐呵呵地说:“怎么还奖励起我!举手之劳,受不起的,受不起的。”
2014年3月19日,老姚去金垭办事,在河溪渡口过河时,看着码头上的工作人员歇斯底里地喊着:“请大家拿好救生衣,下车过渡!”由于河口大,人又拥挤,声音根本就扩散不出去,导致码头人流秩序不怎么好。当时,老姚就把这事记在心里,回去之后就买了几个喊话机,还自己录好音,给他们送去,让渡口的工作人员至今心里还热乎乎的。
这些做过的小事在老姚身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不仅帮助别人,还影响着自己的儿女。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自豪地说:“平日里,我到古城,免费给游客发地图送矿泉水,总要求孩子们陪着我,就是要教育一下他们——人不可忘本,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才能无愧于社会!”
提及他所资助的学生时,他不愿多讲,总说不要去打扰孩子们平静的生活。说到梦想,老姚一脸兴奋:“我的梦想就是等到儿女成家了,不忙了,歇歇了,就去参加《向幸福出发》、《星光大道》,虽没什么才艺,但就是想把阆中的本土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
工作中的姚师傅 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了老姚的朴实,真诚,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没什么,就一点小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嘛!”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虽然很平凡,但却有着朴素的情感、优良的品质,他们也许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却知晓做人的基本准则----受人点滴情,当以一生报。这或许正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所在,正是慈善本意所在,谢谢这样的人,感谢那些平凡的举动,温暖了这个时代,温暖了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