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51|回复: 40

艺之大者——京剧提线木偶戏艺术家姚仁贵传(转载)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6-2 1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之大者——京剧提线木偶戏艺术家姚仁贵传
    原文地址:艺之大者——京剧提线木偶戏艺术家姚仁贵传(01)楔子作者:北溟玉

    目录
    楔  子
    第一章    姚家有子
    1.         姚祚機中年得子
    2.         没读书的小状元
    第二章    木偶之戏
    1.         概说木偶戏
    2.         木偶戏的重要分支——提线木偶戏
    3.         独具特色的闽浙边提线木偶戏
    第三章    学艺之路
    1.         父母双亡
    2.         学艺八载
    3.         喜结连理
    4.         弃政从艺
    5.         另起炉灶
    第四章    大胆创新
    1.         唱腔:以皮黄取代乱弹腔
    2.         念白:京白为主方言为辅
    3.         行当:全部改为京剧行当
    4.         乐器:全都改用京剧乐器
    5.         剧目:改演京剧传统剧目
    6.         戏型:引入武侠连台本戏
    7.         乐谱:以简谱替代工尺谱
    第五章    化私为公
    1.         引领时代新潮流
    2.         把观众当做上帝
    3.         转制成公家剧团
    4.         有名的快板大王
    5.         广收门徒弘艺术
    6.         重挖掘引进人才
    第六章    文革暗夜
    1.         被打成“三反分子”
    2.         徘徊在生死的边缘
    3.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4.         艰难维生沉疴复起
    5.         艺术是他唯一的光
    6.         沉冤得雪恢复待遇
    第七章    走向巅峰
    1.         成立姚家班
    2.         火红的巅峰时代
    3.         木偶艺术日趋完善
    第八章    传奇落幕
    1.         木偶戏由盛转衰
    2.         为恩师阿龙迁葬
    3.         五凤朝阳刀谢幕
    4.         溘然辞世返蓬莱
    第九章    薪火相传
    1.         成立姚氏京剧剧社
    2.         获评非遗和传承人
    尾   声
    附一:姚仁贵生平简历

    附二:参考资料
    1.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2.  《朝野佥载》,(唐)张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3.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2月。
    4.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2月。
    5.   《茶经》,(唐)陆羽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9月。
    6.   《南宋戏曲史》,徐宏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
    7.   《平阳木偶戏》,徐兆格、郑金开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1月。
    8.   《泉州提线木偶戏》,黄少龙、王景贤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2月。
    9.   《木偶戏》,王长印、余芬兰编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1月。
    10.  《中国木偶戏史稿》,郭红军、赵根楼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8月。
    11.  《傀儡戏考原》,孙楷第著,上杂出版社,1952年9月。
    12.  《福建傀儡戏史论》,叶明生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11月。

    1930年,即梅兰芳在美国首演京剧之年,8月10日(农历六月十六日),京剧提线木偶戏创始人姚仁贵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县白琳镇翁江村。
    1941年,其母裘阿六因辛劳成疾而去世。
    1942年初,其父姚祚機亦因病去世,姚仁贵遂投奔出嫁于秦屿镇大池村的姐姐阿香。同年秋,他跟随秦屿镇潋城村木偶艺人潘国新学戏,当年冬便登台演出,一唱而红,因时年十二周岁,故人送外号“十二红”。
    1943年初,潘国新因病去世。姚仁贵又跟随白琳文明京剧团班主李成九学习京剧。出师后,他又先后跟随店头镇柏柳村木偶艺人吴成龙、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木偶艺人陈舜彩等人学戏。
    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
    1952年秋天,姚仁贵与店下镇牛失墩村邓龙兵之女邓月娇结为连理。因遭到大池村人的排挤与构陷,夫妻二人愤然返回翁江村居住。姚仁贵因能书会写,被选任为白琳乡文书。但不久后,一心想在艺术事业做出点儿名堂的他便辞去了公职,加入了福安行署老艺京剧团。
    1953年,因身体抱恙、收入微薄等原因,姚仁贵离开老艺京剧团,联合李玉山、许方转、蔡铭贤等人,经县文化局批准,成立了木偶剧团,首创以京剧演唱木偶戏。此后,剧团日渐走红,姚仁贵的声名更胜往日。
    1954年,姚仁贵长子姚义炳出生。
    1955年秋,根据县政府的指示,姚仁贵率团为参与104国道福鼎段筑路工作的工人们慰问演出,并取得巨大成功。剧团被县文教局命名为福鼎县新新木偶剧团。
    1956年初,姚仁贵率团为驻守在沙埕镇流江村的海军官兵春节慰问演出,受到了海军官兵的一致认可。此后,福安行署产生了将新新木偶剧团整个接收过来的想法。
    1956年8月15日,福鼎县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姚仁贵被选举为政协委员。不久后,他又被公推为福鼎县民间艺人协会的副主席。此后,姚仁贵连任三届政协委会,直到1964年8月。
    1957年,长女景霞出生。
    1958年,姚仁贵率团顶替泉州木偶实验剧团,深入周宁、寿宁、松溪等地,完成了剩余的巡回演出。巡演结束后,他又率团为县城人民演出了宣传“大炼钢”运动的新戏《小朋友为祖国献钢铁》,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福安行署指示福鼎县,将新新木偶剧团正式更名为福鼎县木偶剧团,为并正式任命姚仁贵为团长,但落编的事情尚未落实。同年,姚仁贵开始收徒,邓正武、陈玉生相继拜师。
    1959年5月,福鼎县组织民间文艺汇演,姚仁贵率团参加,演出了现代戏《红嫂》、童话剧《黄鼠狼偷鸡》等一大批精彩剧目。其中,神话剧《水漫金山》荣获一等奖。同年下半年,缪玉俊拜师(后因天分不够,自行离团)。次女彩云出生。
    1961年,次子义钟出生。
    1962年的8月,据省文化厅批复之精神,福鼎县新新木偶剧团转为正式专业剧团,并更名为福鼎县木偶剧团,姚仁贵任团长,陈朝尊任副团长。同年,许正桃拜师。
    1963年夏天,姚仁贵代表福鼎县,邀请有“中国木偶猴王”之称的著名木偶艺人、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团长黄泰生加入剧团。同年,兰恩秋拜师。三子义勇出生。
    1964年夏秋之交,为落实“四清运动”精神,福鼎县文教局经研究决定,将福鼎县越剧团弦师康昌新调任木偶剧团指导员。
    1966年,“文革”爆发后,姚仁贵成为福鼎县被打倒的第一人,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叛徒、特务”,受到挂牌游街。当年底,木偶剧团解散,姚仁贵被免除一切工资待遇,下放回老家翁江劳动改造。同年,四子义方出生。
    1968年,五子义明出生。
    1971年,三女晓娟出生。
    1972年,姚仁贵开始偷偷在家中培养学生和家人唱木偶戏,借用寺庙排练。
    1976年,“文革”结束后,姚仁贵成为福鼎县被平反的第一人,恢复了待遇,补发了工资。由于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政府就为他办理了退休。
    1978年,历史传统戏可以上演后,姚仁贵重生成立木偶剧团之念。他牵头,以长子姚义炳、长女姚景霞(及其丈夫)等家人为主体,联合陈玉生、许正桃、肖克赛、杨祖强、陈明健、黄学仁、赖尾弟、张书见八大弟子,共同出资采办行头,经福鼎县文教局批准,成立了家庭木偶剧团。姚仁贵重归舞台,从此开启了他演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十年。
    1983年,姚仁贵将剧团交给长子姚义炳打理,退居二线,专心于演出和创作。
    1988年,木偶戏由盛转衰,姚仁贵的剧团开始亏损。
    1989年,姚仁贵率团参加了宁德地区举办的建国四十周年“爱我闽东”艺术周文艺调演,成功演出了新历史剧《霸王庄》,被授予“闽东第一家”的荣誉称号。
    1996年,姚仁贵开始编排封山之作——《五凤朝阳刀》。
    1999年11月,姚仁贵将恩师吴成龙骨骸迁葬桐山镇八宝山公墓。12月,在点头镇演出了他生平编创的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得意的戏剧——《五凤朝阳刀》。随后,因病情恶化,他被送入温州第一人民医院医治,经诊断为骨癌。
    2000年2月4日,农历除夕当日,姚仁贵被家人接回家中。10日早9使30份,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享年70岁。
    2006年5月20日,京剧和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姚义炳被天津中华剧院授予“全国京剧大活动家”的称号。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五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12月6日,趁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姚氏京剧剧社正式挂牌成立。
    2012年7月,姚氏京剧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8月29日,姚义炳被确认为第一批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楔子 (2015-05-31 08:52:06)转载▼

    楔  子

    1930,多事之秋。
    一方面,国共内战愈演愈烈,双方你来我往,时有交锋;另一方面,国民党内讧,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蒋介石间爆发中原大战。中华大地,战火连绵,流血漂橹,人民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世界上正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情:2月16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美国首演,获得巨大成功;2月1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洛威尔天文台的克莱德·威廉·汤博通过计算发现了冥王星;6月30日,法国从德国撤军……
    而远在闽东重镇福鼎县白琳镇翁江村的老百姓们,对这些或大或小、或中或外的消息要么一无所知,要么就是没有太大的兴趣,或者干脆说,即便有兴趣,但生逢乱世,人如草芥,亦如浮萍,除了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又能怎样,还能怎样?
    他们最为关切的倒是身边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姚祚機的老婆裘阿六又要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姚家有子
    1.  姚祚機中年得子
    姚姓,出自三皇五帝之一的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其后裔子孙为了纪念他,便以地为姓,自称为姚氏。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正支迁吴兴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其余的迁到北方各地、东南各省;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
    唐高宗时期(649年~683年),陈政、陈元光父子[1]奉召入闽。据史书记载,随行人中就有姚姓人。这是姚姓首次进入福建。此后,姚姓开枝散叶,逐渐遍布八闽大地,向东最远便传到了福鼎。
    福鼎,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北部,东南濒东海,东北界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西北邻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西接柘荣县,南连霞浦县[2]。其地在汉初属闽越国。闽越国灭后,转属汉冶县。三国时,属东吴建安郡。两晋时,属温麻县。唐时,属长溪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福鼎为福宁州治所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分设霞浦县,福鼎为霞浦辖地。乾隆四年(1739年)从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县,隶属于福宁府,因县境内太姥山[3]主峰为覆鼎峰,故命名为福鼎县,又因县治设在桐山,故又称桐城[4]。
    在福鼎中部、太姥山西北麓有一盛产白毫茶与玄武岩的小镇,唤作白琳[5]。白琳镇下,有一翁江村。姚氏的一支辗转落脚于此,世代繁衍生息,直至姚祚機。
    姚祚機,生于光绪丁亥年(1887年)。他出身贫农,农忙时种田,闲时以理发维持生计。姚祚機本来是有一个弟弟的,叫做姚祚受,但很可惜,姚祚受少年便夭亡了,因此,延续老姚家香火的重任便只能落到姚祚機的身上了。
    青年时候的姚祚機倒是信心满满,没想到,他和老婆裘阿六先后生了两胎,居然都是女孩儿。这下,姚祚機可就坐不住了。终于又迎来了第三胎,姚祚機是既满怀忐忑又充满希望,和裘阿六到处烧香拜佛。两人的祈求似乎奏效了。裘阿六果然就诞下了一名男婴,因是“仁”字辈,故取名为姚仁德。姚祚機终于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峰回路转,事情突变,姚仁德竟然和他那个短命的叔叔姚祚受一样,没过多久便夭折了。
    此时,姚祚機已过了40岁的坎儿,见生男无望,就把那份传宗接代的心思淡下去了。但裘阿六仍不肯放弃,她四处求神拜佛,终于在民国十八年(1929)冬又怀孕了。这一年,姚祚機42岁,裘阿六33岁[6]。
    转眼进入了民国十九年(1930年),这一年是农历马年。闰六月十六日(8月10日)的白天,没有祥云笼罩,没有紫气盈庭,亦无龙翔凤舞,只听“哇”的一阵婴啼,硬生生地刺穿了翁江村静谧的天空。
    裘阿六终于又生了!
    此时的姚祚機正在给村人理发呢。邻居跑来通知他:“老姚,你老婆生孩子了!”
    姚祚機对老婆的肚子早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因此反应很冷淡,他一边理发,一边戏谑地说:“不就是生孩子嘛?!就跟母鸡下蛋一个样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又不是第一次了!”
    村人就问他:“如果生了个男孩儿呢?”
    姚祚機一听,乐了:“如果生了个男孩儿,就杀只母鸡给阿六补身子。”
    邻居就对他说:“那你就赶快回家杀鸡去吧!”
    姚祚機还以为人家是在开玩笑,干脆不理邻居,依旧在理发。
    邻居急了,拍着大腿说:“哎呀,你这个老姚啊!真的是个男孩儿,你们姚家的香火能接上了,快回去看看吧!”
    这下,姚祚機终于相信了,一张脸马上就换了喜色,丢下剃刀,撒腿就往家里跑。剩下顾客扯着脖子喊:“哎,你倒是给我理完啊……”
    姚祚機一阵风似地冲入家中,抱过孩子一看,可不就是个男孩儿嘛,开心得要命。
    按姚家族规,祚字辈后当为仁字辈。两口子几经商量,觉得老来得子,这个小人儿分外金贵,因此便为孩子取名为仁贵。
    天可怜见,老姚家终于后继有人了!

    [1] 福建漳州的开辟者和建设者。
    [2] 福鼎县、柘荣县与霞浦县同属宁德市。
    [3]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区四十五公里,约在东经120度与北纬27度的附近。她挺立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一面背山,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米。太姥山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太姥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
    [4] 这是福鼎史上第一次单独置县。
    [5] 白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唐朝。史载,唐乾符年间(874年至879年),有名白水仙者迁居此林中,故得名白林,后逐渐雅化为白琳。
    [6] 裘阿六生于光绪丙申年,即189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1.  没读书的小状元
    姚祚機是一个普通又典型的中国农民,他一年四季从头忙到尾,农时种田,闲时理发,忙得脚打后脑勺,可生活却始终徘徊在温饱的边缘。
    对于儿子的降生,姚祚機是高兴的,老来得子,还是独子,能不高兴嘛;但姚祚機又是抑郁的,有了这个娃儿,他们家吃饭的嘴就变成了五张。由四到五,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代数上多加了个一的量变;但实质上,却是几何上拔高了N个难度系数的质变,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因这个孩子的到来而越发拮据了,最后就走到了实在难以为继的地步了。
    万般无奈之下,两口子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二女儿卖给别人做童养媳,以缓解家里的困难。这个可怜的女娃儿被卖的时候只有七、八岁。姚仁贵也是后来才知道,他的这位二姐因为性子拗,不服帖,遭到了夫家的毒打和转卖,如是倒手几次,方才在霞浦县一个叫做高锣村的地方安顿下来。这个女娃儿的悲惨境遇可以说是为那时普通中国人的坎坷命运做了一个渺小而生动的注[1]。
    卖了二女儿后,这日子总算是勉强能过得下去了。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眨眼间,姚仁贵就七、八岁了。显然,该是上学的时候了!但姚祚機是个粗人,他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觉悟更低。他只想让儿子学手艺、学种地,尽快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读书那玩意儿不仅费钱,而且又不能当饭吃,上那劳什子干啥?!因此,他丝毫不提让孩子上学的事情。
    他的族弟姚祚核却是个有见识的开明之士。姚祚核一向很喜欢姚仁贵,他觉得这个孩子聪明伶俐,是个读书的好苗苗,因此力劝堂兄让姚仁贵去上学堂。但姚祚機却说:“我一个穷理发匠,哪儿来的钱让他读书啊?”话虽不中听,但也的确是实情。姚祚核于心不忍,便自己出钱,供侄子读书,心想:先让孩子读一年,等哥哥看到读书的好处后,再由他接着供。
    姚仁贵就这么上了学堂。说是学堂,其实不过是旧知识分子办的私塾而已。先生只是拿着古书教孩子摇头晃脑地背书而已,不做任何解释。但姚仁贵却有着比同龄人更为强烈、更为旺盛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他学得很认真,背书背得很快,因此特别得先生的欢心。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姚祚機的态度仍未转变。姚祚核的手头也不宽裕,总是自掏腰包也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供侄儿读书。幼小的姚仁贵就这么只上了一年学、读了半册古书,便辍学了。从此,他终生未能踏入学堂。
    姚仁贵辍学的时候年纪还小,干不了重活儿。姚祚機就时常带着他外出做工。他干活儿的时候,姚仁贵就在一旁打打下手。除了跟着父亲外出做工外,姚仁贵的闲暇时间基本上就用在了割草牧牛和讨小海[2]上。
    虽然没有条件再上学了,但这个孩子的求知欲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消减,反而变得更加炽热、更加浓烈。每次跟着父亲出去做工的时候,如果看到什么不认识的字,他就默默地记在心里,等回家后就去请村里识字的人教他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有时,一下子碰到的生字太多了,脑子实在记不过来,他就随手找个破旧的瓦片,用竹片将生字一笔一划地刻在瓦片上,装回家里问人。日积月累,他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最后居然成了村里的小秀才了。村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没读书的状元”。
    我们翻看姚仁贵的档案,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文化程度是小学。其实,这个说法既高了,也低了。之所以说它高了,是因为姚仁贵理论上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程度,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当然是无法和小学文化程度划等号的;之所以又说它低了,是因为姚仁贵通过后天勤奋的自学,奋起直追,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水平。一个只上了一年学堂的人,后来居然能创作剧本,这其中的学习量及其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学习是贯穿姚仁贵一生的关键词。在学习的时间上,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的态度上,他始终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信条,片言之赐、片技之长皆可为师,虚心求教,不耻下问。通过坚持不懈的自学,他打下了极为扎实的文史基础,为他后来从事剧本创作奠定了深厚而丰富的土壤。此外,他还习得了一手好字,无论毛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很棒。我们看他遗留下来的手抄剧本,字写得横平竖直,端正大气,十分潇洒。后来,他走上演艺道路后,剧团的海报都是由他来书写的。
    乡土的物质生活无疑是贫乏的。但不论物质生活有多么贫乏,人总是需要些精神文化生活的。闽东山村偏远闭塞,城里流行的那些所谓文化艺术又怎会贵脚踏贱地,屈尊到这种地方呢?!再说了,那些高大上、风雅颂之类的东西,村人们也不爱看。村人们就喜欢看那种乡土气息重、草根风味浓的乡土艺术。那么,究竟有没有那种肯深入乡村并且村民们又爱看的艺术形式呢?
    有!
    福鼎历史传统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加之中原文化传入得比较早,因此自秦汉以来,就是闽、浙之间的重要城镇。多元的文化体系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龙灯、马灯、铁枝、线狮、腰鼓、提线木偶、威风锣鼓、福鼎饼花、太姥茶谣等艺术形式均在当地流行。
    这其中,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便是提线木偶戏了。


    [1] “文革”期间,姚仁贵告知子女们,其实自己还有一个二姐,听别人说好像在霞浦县一个叫高锣村的地方,并叮嘱孩子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把她找到。“文革”结束后,姚仁贵决心找到二姐。一次,他正好率团赴高锣村演出,便借着这个机会,故意往高锣村一带排戏。二姐果然就在高锣村,她虽然自小离家,但还能清楚地记得兄弟的名字,便主动前来相认。姐弟两三十多年后终于重逢,情形甚是感人。姚二姐育有两女一男。
    [2] 讨小海系福鼎方言。当地人利用海水涨潮与退潮的间隙,在礁石和滩涂上挖些海蛎、苦螺、蛤蜊等小水产,拿到市场出售后用来补贴家用。这种行为叫做讨小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木偶之戏
    1.  概说木偶戏
    所谓木偶戏,就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因木偶在古代通常被称作“傀儡”,故木偶戏也叫傀儡戏。
    木偶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木偶戏的起源与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社会时期的人殉制度密切相关。那时,每当一个奴隶主去世后,其家人就要杀掉大量的奴隶来殉葬,十分野蛮。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意识到保护劳动力的重要性,便创造了木制人偶,以替代活人殉葬。随着制作技艺的逐步提高,木偶制作得越发精细,甚至还可以活动,渐渐地就由宗教用具变成了娱乐工具。
    学界普遍认为:“(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据唐代《乐府杂录》记载,最早用木偶进行表演的人是汉高祖刘邦。相传汉初之时,汉高祖刘邦北伐匈奴,却反受“白登之围”。谋士陈平在得知匈奴单于(相当于我们的皇帝)冒顿十分好色后,想到了一个脱困的好办法。刘邦听后,大喜过望,赶忙命人制作了许多面貌精美的美女木偶,再给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由人在背后摆弄,使其在城头上翩翩起舞。冒顿看得目不转眼。他的阏氏(相当于汉人的皇后)醋意大发,担心冒顿攻入中原后广纳美女冷落自己,便偷偷接受了汉使求和的建议,极力劝说冒顿撤兵。冒顿在阏氏的极力劝说之下,便撤兵而去。由于木偶退敌有功,刘邦便将它珍藏宫中,“后乐家翻为戏”。此后,开始出现专门使用木偶进行娱乐表演的艺人。
    《后汉书?五行志》已有“作魁儡”的记载。三国时,马钧在汉代木偶戏的基础上仿制出“水转百戏”。北齐时,以“郭秃”代指傀儡[1],并在魏晋的基础上发展出水动的“机关木人”,标志着木偶戏的正式形成。唐朝文化极为繁荣,木偶戏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据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半自动的机器木偶,可以完成饮酒、唱歌、吹笙等复杂动作。唐代木偶戏不仅在宫中演出,在民间也很盛行,寺庙神祠中经常有木偶戏演出。所以,唐代涌现出了许多僧人描写傀儡戏的诗文。寒山和尚有一首诗云:“寒山出此语,此语无人信。蜜甜足人尝,黄蘖苦难近。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场困。”本净和尚在《无修偈》中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宋代是我国古代木偶戏最为繁盛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宋时期,木偶戏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受到了贵族平民的热烈追捧。据南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口肩,珠翠冠儿,腰鼓纤袅,宛若妇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元夕》载:“百艺群工,竞呈奇技。内人小黄门百余,皆巾裹翠娥,效倚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宋代许多文人都写有吟咏木偶戏的诗词。杨大年的《傀儡诗》云:“鲍老[2]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吴潜《秋夜雨·依韵戏赋傀儡》云:“腰棚傀儡曾悬索,粗瞒凭一层幕。施呈精妙处,解幻出、蛟龙头角。谁知鲍老从旁笑,更郭郎、摇手消薄。歧路难准托。田稻熟、只宜村落。”刘克庄《无题二首》云:“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进入元代,由于元人最喜欢杂剧,其他艺术样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式微,木偶戏也受到了冲击,渐渐地淡出了都市。明代木偶戏在前几代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木偶戏进一步走向民间,福建、广东、陕西等地民间都有木偶戏班的出现。福建也正是在明代,成为了木偶艺术第一大省。到了清代,木偶戏进一步走向民间,走向乡村,走向艺术的精致和成熟。木偶戏种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有此消彼长。一些需要大装置、大场面的木偶戏逐渐衰落,而那些携带方便、演出便捷的木偶戏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发展到清末民初,木偶戏的类型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最有代表性的几种布袋木偶、杖头木偶、药发木偶以及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约起源于清代中叶,又名“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在闽南地区又被称为“掌上班”。表演时,艺人将木偶套在的上,用手指直接操纵,因而动作节奏明快,迅捷有力,尤其是演武戏的比真人的动作快得多,刀枪招架也比真人演得勇敢。杖头木偶是以木杖来操纵动作完成,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药发木偶则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传统手工技艺。表演时,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腊纸服装的木偶,当最低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而带动木偶表演。当然,分布最广泛、影响最大的还属提线木偶。

    [1]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载:“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有人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
    [2] 与郭郎一样,同为角色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  木偶戏的重要分支——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顾名思义,就是木偶的所有动作都是通过提线来完成的。为了使木偶能够逼真地模仿人类最基本的动作和形态,木偶艺人在木偶身躯的各个部位设置了一些线位。这些线向上统一汇聚于一个操控物件——钩牌[1]上。钩牌是钩与牌的复合体,是由钩、长方形的牌板和圆柱体把手三个部分组成而成的。三者中,牌板是主体,钩起悬挂木偶、缠绕悬线之用,把手则专供艺人执掌操作。操作钩牌时,艺人用拇指和食指执掌钩牌,同手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勾弄丝线,根据表演的动作设计,拨动木偶的有关部位线,演活木偶。在所有的木偶戏种类中,提线木偶戏操作难度最大,对艺人的要求也最高。
    在古代,人们一般称提线木偶为悬丝傀儡。悬丝傀儡分布较为广泛,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四大分支:
    这其中,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大的首推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
    据史书记载,唐末王审知[2]入闽在今福州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3]聘请不少名士学子,并携带悬丝傀儡戏具,置于宫中以供娱乐。这是提线木偶戏传入福建的最早历史记载。自古以来,悬丝傀儡戏在福建、浙江两省又被称作“嘉礼戏”。嘉礼乃西周五礼之一,主要包括六个方面:饮食礼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宾射礼用以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用以亲近四方宾客;脤膰礼用以亲兄弟之国;庆贺礼则用在国有福事时。所谓“嘉礼戏”,就是在上述礼仪庆典中举行的以提线木偶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闽浙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到了宋代,“嘉礼戏”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进一步与汉族民俗仪式结合起来,得到较大发展。明代泉州李廷机曾为木偶戏撰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可见当时木偶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备了表现纵横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11年~1820年),泉州的“嘉礼”戏已经十分成熟,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规范的剧本体系,能够演规模宏大且细致复杂的历史戏了。发展到今日,历经几百年的沉淀,泉州提线木偶戏演出制度成熟完备,传统剧目多达700余出,享誉世界。并且,在众多的提线木偶戏分支当中,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一个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4]的分支,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广东五华提线木偶戏是广东梅州的汉族传统戏剧。2001年版的《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第三章中记载:“提线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广东潮汕后,在梅州、兴宁及东江一代流行。”可见,五华提线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比汉剧、潮剧的历史都要长。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 厘米),操纵木偶的线多达14 至20 条。演唱以汉调[5]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方言,曲调优美、热烈奔放、动听感人。剧目有以汉族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传本戏和杂耍戏。尤其在表演艺术技巧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舞蛇、舞狮、打花鼓、拉二胡、吹哨呐、耍扇、拔剑、舞双枪、射箭、翻筋斗、喷火、抽烟、骑单车和被誉为创“天下一绝”的木偶书法等,真正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地处渭南黄河之滨,与山西西部地区相邻,是中国北方提线木偶的独有之秀。合阳提线木偶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从汉初至明清,木偶戏从中原向各地传播,陕西合阳等地虽然很早就已经有木偶戏传入,但一直没有形成本身的特点,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木偶艺术。明末清初,号称“关中八高士”之一的合阳举人李灌对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唱腔、音乐、剧目及木偶制作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使其更趋于完整化、戏曲化。陕西合阳线偶自成一家,偶头、雕饰讲究,动作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其唱腔主要是线腔[6],以合阳地方语言为基础,音乐旋律非常独特,既高亢激越,又悠扬婉转,颇具秦地特色。
    除了上述三类外,提线木偶戏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那就是闽浙边提线木偶戏。闽浙边提线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一样,在旧时都是嘉礼戏,但其在唱腔、念白等方面却自成体系,别具特色。

    [1] 各地叫法不同,但功能是一致的。
    [2]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是继陈政、陈元光父子之后,八闽大地的又一开发者。
    [3] 河南的古称。
    [4] 傀儡调属于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泉腔弦管体系。
    [5] 汉调,旧称楚调(又名楚腔,楚曲),是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后称汉调,汉戏,俗称“二黄”。民国元年定名为汉剧。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境地内长江、汉水流域以及湖南、陕西南部、四川、广东部分地区。
    [6] 线腔源于民间的劝善调,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经过艺人不断的精心雕琢,吸收了同州梆子、碗碗腔以至蒲剧的某些成分,逐渐形成它“激越奔放”的艺术风格,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1.  独具特色的闽浙边提线木偶戏
    闽浙边提线木偶戏形成于南宋时期。南宋末年,面对蒙古铁骑步步紧逼的威胁,临安城中的大批提线木偶艺人纷纷南下温州。提线木偶艺术遂流行于浙南地区[1],主要集中在今温州的平阳、泰顺、苍南三县地区。浙南地区与闽东地区[2]山水相连,饮食习惯、文化习俗均极为相近。因此,没过多久,提线木偶戏便开始由浙南向闽东传播了。福鼎乃闽东屏障,位置首当其冲,因此,提线木偶戏最早传入了福鼎,后又经福鼎传遍闽东大地。
    提线木偶戏传入福鼎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据民间老艺人相传,木偶戏在福鼎流传的历史绝不少于600年。此说得到了史料的佐证。明代戏曲评论家谢肇所作的《长溪琐语》记载道:“大金所一民妇怀孕满月,家中偶采傀儡,演出《五显》传奇,场中扮一小鬼使,蓝面獠牙,头生三角,妇见之急惊,就寝所,产一儿,异彩怪状,与适所见分毫无所比别……妇恐怖,亟呼姑,姑引铁锥击死之,堂中戏场犹未终也。”文中的大金所系福鼎一古地名。足见,至迟在明代(1368年~1644年),福鼎地区就已经有提线木偶表演了。提线木偶戏在福鼎流传近600年一说绝非妄言。
    提线木偶戏在进入闽浙边地区以后,受到了当地流行剧种——瓯剧[3]的巨大影响,两者激荡、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闽浙边提线木偶戏。
    闽浙边提线木偶戏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它的唱腔上:以乱弹为主,以高腔、昆腔为辅。所谓“乱弹”,其实就是流行于浙南温州一带地区的古老剧种——瓯剧所用的唱腔,主要为温州方言加中州韵。乱弹的旦角以假嗓(又称阳喉)为主,真、假声结合;小生则以真、假嗓结合,以本嗓为主,谓之“子母喉”(又称阴阳喉);大花多用咋音;老生多用“堂音”、“虎音”;老旦多用脑后音。高腔也是闽浙边地区古老地方剧种之一。它的唱腔特点是:不配丝弦,只有打击乐器,由一人领唱,后台搭腔帮唱,靠打击乐器烘托气氛。昆腔则源自昆班。明清至民国时期,昆曲曾一度在闽浙边地区流行。当时的木偶艺人也向昆班学习了很多的剧目和唱腔。昆腔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对声音的控制,讲究顿挫疾徐。
    清末民初是闽浙边提线木偶戏的鼎盛期。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首先,闽浙边除了传统节俗外,还拥有丰富的民间信仰。民间往往在本土境内供奉神明,逢上节日祭祀,全村全境都要做“福”,并请木偶戏班来做戏,俗称“社戏”,以敬请神明观赏。这种朴素的社戏习俗为提线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其次,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提线木偶戏的道具更为轻便简单,通常只有两只戏箱,一只装木偶,一只装乐器和道具,另加一捆竹把子(大约20多根,用于搭戏台)和幕布。过台基时,两只戏箱,一人就能挑走。因此,当时的木偶戏班一般只有5到7人左右,最少的仅有4、5人,非常利用走乡串村,流动演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因为,当时的百姓普遍生活穷困,京剧大戏班出于成本考虑,很少会下乡演出,而提线木偶戏班仅需几人,挑一副担子,就能翻山越岭而来,因此深得群众喜爱。最后,提线木偶戏之所以能根植闽浙边民间,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还与启用“麻鼓长”(下文会做专门介绍)分析剧情,运用融合了本地乡民熟悉的谚语、俚语的土语道白有关,群众不但能听懂剧情,还倍感兴趣。
    当时,闽浙边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木偶戏班,可谓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这其中,既有坚持常年演出的专业职业班,也有亦农亦艺的乡土班,既有祖宗四代、三代同堂演出的家庭班,也有兄弟班、亲族班,还有以道士们组成的以做法事为主的法事班。这些戏班活跃在集镇乡村、广场庙会,发挥着文艺轻骑兵、宣传小分队的作用。在九尺见方的舞台上,那些用细线连着的木偶就像被艺人们赋予了生命一般,展示着人类的万千体态,演绎着古往今来的生活百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1] 现代语境下的浙南地区,指的是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丽水三个地级市,包括临海、龙泉、瑞安、温岭、乐清五个县级市和苍南、洞头、缙云、景宁、平阳、青田、庆元、三门、遂昌、松阳、泰顺、天台、文成、仙居、永嘉、玉环、云和、宁海、象山十九县。
    [2] 广义的闽东指福建东部地区,包括福州、宁德两市,两地方言同属闽东语。狭义的闽东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俗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省会福州,北接浙江温州,西邻武夷名山,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
    [3] 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当地剧种因此得名瓯剧。瓯剧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故又称“温州乱弹”,简称乱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学艺之路
    1.  父母双亡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闽浙边一带地区多次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木偶戏演出受到了严重影响。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明令禁止一切戏班在民间开展演出活动,许多戏班解散,艺人大多流落街头卖场,过着乞讨生活。一些戏班为了生存,便隐退到山区开展演出。
    姚仁贵的少年时代,正是提线木偶戏退入山间、在福鼎乡间广泛流行的年代。提线木偶戏那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舞台表现力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那时,只要有木偶班子到村中演出,他都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赶去看戏。戏台上,木偶演得活灵活现,艺人唱得感天动地;戏台下,小小的姚仁贵在人群中看得目不转睛,手舞足蹈,有时到了兴头上,实在控制不住,还要跟着哼上几句。
    这个小小的农村少年就这么毫无缘由却又十分自然地爱上了木偶戏。此时的他决然不会想到,他和木偶戏的缘分居然会痴缠一生,木偶戏居然成了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主题。
    姚仁贵不仅爱看木偶戏,而且特别喜欢模仿。每次下滩涂“讨小海”的时候,他总是一边摸鱼,一边哼唱着木偶戏。回到家中后,他也不肯消停,把脸盆当作锣鼓,身上套个围裙,站在板凳上,抽动围裙的两条裙带当提线,有模有样地比划着。
    姚祚機两口子还以为儿子只是瞎玩儿。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姚仁贵好学上进,天资聪颖,加上声音条件很好,没过多久,他居然唱得是有板有眼,扮得是惟妙惟肖。村里的人们都说:“这孩子将来准是个唱戏的料儿。”
    日子就在干活与学木偶戏中一天天地过去了。虽然贫穷,虽然艰难,但因为有父母的陪伴呵护,有木偶戏的滋润心田,姚仁贵的日子一样过得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只是,这种开心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便戛然而止了。
    1941年,由于生活艰辛,过度操劳的裘阿六因病去世了。姚仁贵失去了母亲。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转年初,姚祚機也撒手人寰了。此时,大姐阿香早已出嫁。姚仁贵一夜之间就成了孤儿。这一年,他才11岁。
    姚祚核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将姚仁贵送到了他唯一的亲人——大姐阿香的家中。阿香早年出嫁,与缪阿宣成亲,居住在秦屿镇大池村。这样,姚仁贵就离开了他的故乡白琳翁江,来到了秦屿大池村,与姐姐、姐夫相依为命。
    姐姐家里的生活水平本就一般,自打多了姚仁贵这张嘴后,就更加困顿了。要强的姚仁贵不想吃白食,就做起了卖零杂的小生意,背着一个小篓子,里面装些香烟、糖果、米饼之类的小东西,跑到附近各村去叫卖。
    平日里,他还是喜欢哼唱木偶戏。他的声音条件本就极好,因此一亮嗓就震惊了一村人。没过多久,大池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知道,大池村有个叫姚仁贵的娃娃,戏唱得可好了呢!
    离大池不远有一个村子,叫做潋城。潋城村出了一个四乡八镇皆闻名的木偶艺人,叫做潘国新。潘国新组织了一个木偶班子,经常到各乡村演出。1942年春的一天,他的班子演出到了佳洋村。
    潘国新手上的线活儿非常硬。他在表演元帅出征的时候,左手能提一个木偶做元帅的动作,右手则同时能提两个木偶,做元帅随从打跟斗的动作,堪称一绝。但是,他也有不足,那就是嗓子一般,唱功不是太好。
    佳洋和大池、和潋城离得都很近,所以村里的人和潘国新很熟悉。这天唱戏的时候,佳洋村的人们就取笑潘国新说:“老潘,就你那破嗓子还唱什么唱?”潘国新不说话,只是呵呵笑。有人就指着正在人群中卖东西的姚仁贵对他说:“这个小孩儿唱得比你好多了,你让他唱吧!”潘国新听了,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他走到人群中,扯住姚仁贵,邀请他上台唱戏。姚仁贵心里是想唱的,但考虑到还要卖东西,便推脱说:“我还要卖东西呢!”潘国新拍了拍胸脯:“没事儿,东西我帮你卖!”
    姚仁贵这才答应了。戏,他当然会唱,只是从未在戏台上对着这么多人唱过,因此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他刚走上台,人群便开始叫好了。姚仁贵一下子就不紧张了,他清了清嗓子,便开始唱了起来。好家伙,他这一开口,人群一下子沸腾了,叫好声响成一片。一旁的潘国新见到此情此景,连连点头,心中就起了爱才之心。
    一曲唱罢,姚仁贵下了台,转身就要离去。潘国新就拦住他,问他想不想学木偶戏。姚仁贵初闻之下,有些懵,旋即反应过来,高兴坏了,连连点头说想学。潘国新听了,非常高兴,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事情就这么成了,当天,姚仁贵便投在了潘国新的门下,从此走上了学艺的道路。
    一段传奇就这样揭开了序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 10: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1.  学艺八载
    事实很快证明,姚仁贵的确是个学戏的好坯子。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基础扎实,他进步得非常之快。通常,仅就线活儿而言,一般人如果不学个三年五载的话,根本连台都登不了。但姚仁贵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线活儿就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不仅如此,他还迅速而娴熟地掌握了二胡、鼓板等乐器的演奏技法,足见其天分之高。
    潘国新对这个徒弟连连称奇,十分满意。他觉得,姚仁贵虽然学习时间短,但进展神速,已经具备了登台演出的资格。因此,当年秋天,他便安排姚仁贵上台唱戏了。没想到,姚仁贵刚一登台,便迅速走红了。因为他那时只有十二岁,因此坊间便给他取了一个诨名,叫做“十二红”。
    虽然戏班里的生活条件也一般,但能登台唱戏,这已足以让姚仁贵感受到发自心底的快乐了。他一边学习,一边唱戏,以演促学,以学助演,技艺水平一日千里。
    潘国新是姚仁贵的第一个师父,正是他这个伯乐发现并培育了姚仁贵这匹千里马。他是姚仁贵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姚仁贵后来之所以能走上木偶戏的道路,并在这一行干得风生水起,其最应该感谢的人无疑就是潘国新了。师徒二人情谊甚笃,名为师徒,实似父子。
    然而,万万没想到,194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遽然夺走了潘国新的性命。班主一去,戏班没多久便风流云散了。姚仁贵万分悲痛。悲痛之余,一个新的抉择又摆到了他的面前,是继续学艺,还是回乡务农?姚仁贵当然是想继续学艺的,但问题是:跟谁学?谁又能收他?
    恰在这时,姚仁贵故乡——白琳——的著名京剧艺人李成九创办了一个白琳文明京剧团,正面向社会招童学戏。姚仁贵本就对京剧很感兴趣,此时又逢木偶班子解散,便欣然前来投奔。
    京剧与木偶戏的差别还是蛮大的,一个是大戏,一个是地方戏,一个以人为演员,一个以木偶为演员,唱腔、行当、基本功等等完全是两个路子。要不要收这个孩子为徒,李成九当然是有顾虑的,但他觉得,这个孩子小小年纪便已成名,足见其天分极高,可塑性很强,虽然京剧对他而言是个新事物,但稍稍假以时日,肯定能出来。因此,他便将姚仁贵收在了门下。
    这样,姚仁贵在奠定了木偶戏的基础之后,又走上了学习京剧的道路。李成九根据姚仁贵的个人条件,专门教他习旦角儿。
    京剧行里有句老话,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个好戏子。啥意思呢?就是说,戏子这个行当入易出难,你入个门儿,咿咿呀呀招呼两下很容易,但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戏子,比考个状元都难,这里面除了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努力外,很高的天赋也是必不可少的。
    和所有其他的戏曲一样,京剧这门表演艺术同样是由“歌”和“舞”这两大要素构成的,其基本功有四项,分别是:唱、念、做、打。“唱”就是歌唱,“念”就是念白,二者相加,就构成了“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互相结合,便是“舞”。
    姚仁贵从此开始苦练“四功”:学唱,通过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学念,要念得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铿锵悦耳;学做,旦角儿的扇子(折扇、团扇)功、汗巾、水袖,这些是必须掌握的;学打,拿顶、小翻、刀花、枪花好生练着,把子功和毯子功都得掌握。
    姚仁贵天资聪颖,又肯用功,因此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便学有所成了,尤其擅长旦角儿里以唱功见长的青衣。在这段时间里,他跟着李成九先后学习了《投军别窑》、《武家坡》、《贺后骂殿》、《探阴山》等京剧名戏。
    转年,姚仁贵便出师了。出师以后,他一面搭班子,到处演出,一面继续寻师学艺。
    当时,点头镇柏柳村出了一个著名的木偶老艺人,叫做阿龙,线路技术十分精湛。他最擅长演的戏就是《王昭郎判三丁》,戏中的木偶人在他的手里简直就变成了活人。在闽浙边木偶届,阿龙这一版的《王昭郎判三丁》堪称个中翘楚,无人能及。
    姚仁贵看了好几次阿龙演的《王昭郎判三丁》,但就是琢磨不通老先生的线活儿技法。他真心为阿龙精湛的线活儿所折服,立誓要学会这一出戏的线活儿,因此便向阿龙提出了拜师学艺的请求。阿龙为他虚心好学的态度所打动,不仅收他为弟子,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将这出戏的线活儿传授给他。没过多久,姚仁贵便掌握这出戏的线活儿,他触类旁通,又学会了许多动作的提线技法,个人技艺从此更上一层楼。
    姚仁贵对艺术的追求十分纯真。虽然“十二红”,但他在成绩面前并没有骄傲,并没有因有所小成而固步自封,而是继续保持谦虚谨慎、好学上进的态度,任何人不论贵贱,不分长幼,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会虚心向人家学习。从1942年到1949年的近八年时间里,姚仁贵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神头都用在了学戏上面。除了上述的潘国新、李成九、阿龙三位老师外,他还跟浙江温州苍南县马站镇的陈舜彩老师等人学过戏。八载春秋,多方学艺,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博采众长而增益不能,姚仁贵因此而掌握了较高的木偶戏、京剧演艺技能,双手能同时抽8个木偶翻筋斗,角色能脱衣服,取、接首级,能点香、点蜡烛、放火炮,耍棍、嘴能抽烟、吐烟等,深受观众赞赏。这就为他后来独立走上演艺道路并一举开创京剧提线木偶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姚仁贵专心学艺的这八年时间里,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法西斯向同盟国签署投降条约。延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正式结束。然而,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内战的阴霾便笼罩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从1945年下半年开始,国共之间便不断发生摩擦。1946年3月,全面内战正式爆发。自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此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次第展开,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
    于是,一夜之间,换了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1.  喜结连理
    刚解放的那几年,姚仁贵仍旧是到处搭班子,走村串乡地演出。就这么演着演着,就演进了1952年。这一年,他22岁。
    这天,他随团演出,来到了店下镇牛失墩村。此时的姚仁贵虽然还只是个毛头小伙子,但早已经是名震闽浙边的当红木偶艺人了。他的到来受到了牛失墩村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在一干木偶艺人中,正当盛年且一表人才的姚仁贵显得格外突出。
    牛失墩村有个叫邓龙兵的中年汉子,平时非常喜欢看木偶戏,他早就听说过姚仁贵的大名,此时见了他的本尊,更是觉得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才,年轻有为。欢喜之间,邓龙兵突然想到,堂弟邓龙兴家里的二闺女阿娇[1]正待字闺中,与姚仁贵年纪相仿,郎才女貌,很是般配,就生出了撮合之心。他找了个机会,问姚仁贵有没有成亲。姚仁贵不以为然,顺口就说:“还没有呢!”
    邓龙兵心中大喜,等戏散场后,便来到了邓龙兴的家中,向邓龙兴、王妹仔两口子提了阿娇与姚仁贵的事儿。邓龙兴只是名义上的一家之长,家里实际主事儿的是王妹仔。王妹仔对姚仁贵也不陌生,听了邓龙兵的话,心中当时就有七八分满意了。只是,对于姚仁贵家里的情况,她是一点儿都不清楚,因此就想把姚仁贵请到家中吃饭,伺机打探打探他家里的情况,再把结亲的事儿和他说了。
    邓龙兵、邓龙兴哥俩儿就去请姚仁贵。姚仁贵外出演戏的时候,经常有村民请他吃饭,因此也没多想便答应了。
    饭局上,害羞的阿娇只是低头吃着饭,而王妹仔、邓龙兴则一边热情地劝饭,一边打听着姚仁贵各方面的情况。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姚仁贵的身世十分坎坷,十二岁的时候便失去了双亲,现在与姐姐、姐夫相依为命。他们觉得,这个孩子的确不错,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坚强、稳重、有担当,还会演木偶戏,阿娇如果跟了他,肯定差不了,于是,就把结亲的想法和姚仁贵说了。
    姚仁贵这才反应过来,人家原来是想把闺女给他。他当然注意到阿娇了,并且觉得女孩儿模样清秀,挺文静的,只是始终没敢往那方面儿想。现在,人家突然挑明了,他就有些慌张了。说实话,姚仁贵心中是乐意的,但婚姻这事儿自古都讲究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虽然不在了,但还有姐姐、姐夫,结婚这么大的事儿,必须得听听他们的意见才是;再说,很多场面上的礼仪还得需要他们来走动呢。于是,他就表态说,得回家征求征求阿姐的意见,并且得由姐夫出面来谈。邓龙兴、王妹仔两口子连连称是。
    于是,姚仁贵就回到了秦屿大池,把这事儿跟阿姐说了。阿姐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应允。然后,就由姐夫缪阿宣出面,来到牛失墩村,登门拜访邓龙兴、王妹仔夫妇,提出了结亲的要求。邓龙兴、王妹仔顺势答应。姚仁贵与阿娇的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
    当天秋天,两人就正式成了家。姚仁贵父母早亡,家中几无余产,他全部的家当就是父母当年留下的一床棉被。年深日久,棉花破败不堪,早就缩成了硬疙瘩。说是一床棉被,其实只有两三块地方有棉花疙瘩而已,其余的地方就是两层薄薄的破布。这样的被子用在新婚夜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姚仁贵就从外甥那里借来了人家结婚时用的新棉被,又向村里的其他人家借了张木头床。两人睡着借来的床,盖着借来的棉被,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第二天,起床后,棉被和床还得物归原主。
    物质生活是艰辛的。但阿娇一点儿都不在乎,她觉得,只要他对她好,就什么都够了。再说了,日子这东西,不都是人过出来的嘛,只要两人辛勤劳动,努力工作,日子总会有好的那一天的。
    闽浙边的民间木偶艺人,鲜有专职的,大多是亦农亦艺,以农为主,以艺为辅,农忙务农,农闲演出。每年春节至清明的这段时间,是农闲时节,也是木偶戏的演出旺季。过了清明,便是春耕,戏班便暂时歇班,回家务农。在这期间,如果遇到农村庙会,就临时集中演出,叫做“额子戏”。等到了秋收过后,又是演出旺季。农村处处庆丰收,还社愿,庆庙会、神诞等。木偶戏班往往要从农历九月末一直演出到过年前才封班。
    姚仁贵和阿娇婚后不久,就赶上了秋收后的旺季。姚仁贵又跟着剧团出去演出了……

    [1] 大名邓月娇,生于一九三三年六月初四,比姚仁贵小三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6 18:25 , Processed in 0.1226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