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娟
五月的疏附县,尘暴肆虐过后便骄阳似火,由自治区党校住村工作组牵头组织的托克扎克镇农民篮球巡回赛打得有声有色。指挥伊什来木其村球队的是位说着流利维吾尔语的汉族教练,他身着银灰色短袖运动服,队员身着黄色运动服,这装束在村里很显眼了。暂停时,教练用专业的篮球术语给围在身边的维吾尔族球员讲球,队员们边擦汗边点头,还如CBA球员似的,在教练的手心上叠加自己的手掌,齐声鼓劲。
这位让一群“90后”巴郎心悦诚服的“外教”就是自治区党校双语教师姚卫坤。他是第二批住村干部,来到疏附县两个多月了。他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给村干部和村民教认汉字、说汉话上了。听他上课,那真是一种轻松而愉快的学习。劳动了一天的村民坐在教室里学习近一个小时,不仅没人离开座位,而且都能认真地听讲。
课堂上,姚老师先用维、汉两种文字在白板上写出“你叫什么名字?”和“我叫阿里木”,然后开始一句一句地教,念一句维吾尔语,再用汉语发音,学员们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念。在说“我叫阿里木”时,学员们总喜欢说出自己的名字,课堂上的“我叫艾海买江”“我叫乌买尔”等声音混在一起,显得有些杂乱。姚老师就用维吾尔语告诉大家,在回答“我叫什么”时,都统一用“阿里木”,这样声音整齐。10多分钟以后,大家就说得又整齐又标准了。
互动开始了。起初没有人愿意举手,姚老师就用维吾尔语问:“两句话,一句也不会吗?记者坐在这儿你们不怕人家笑话吗?”一位小伙子连忙举手,用普通话说:“我叫买买提”。姚老师笑呵呵地连连说“亚克西”。万事开头难。有了打头阵的,其他人便争先恐后地举手:“我叫沙比提”“我叫艾山江”。很快,“你叫什么名字?”“我叫***”不仅会说了,还会认了。接着“你家有几口人?”“你家有几亩地?”也写到了白板上。这两句话是要说数字的,姚老师让大家用汉语从一数到十,他们都会。看来姚老师已经教了他们不少的汉语词汇了。姚老师教一句“我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妻子、孩子和我”,大家跟着说一句。当看到大家都理解并说得准确了,姚老师又开始与大家互动,要求把所学的连起来说。“我叫艾山江,我家有5口人,三个孩子、我和妻子。”姚老师对回答问题的学员先肯定发音正确,然后用维吾尔语说:“要尊重妻子,应该把她放在第一位;要谦虚,把自己放在最后。”又用汉语纠正道:“我家有5口人,妻子、三个孩子和我。”艾山江点了点头。姚老师听到他们说“伙同”(老婆),便给他们解释“阿娅拉”(妻子、爱人、女人)与“伙同”的不同使用语境:给别人介绍的时候要用“阿娅拉”,在自己家里可以用“伙同”,这些村里的男人听着又新鲜又不理解,但知道老师讲得肯定没错。他们反复说着“老婆”,虽然带着维吾尔语腔调,但听上去还是很亲切。
我曾经听过一些汉族老师用双语授课,语言转换得有些生硬,姚老师却不同。他完全是无缝链接,维吾尔语从他嘴里说出来和汉语一样从容轻松。给小学或初中毕业的村民教汉语,姚老师总是因材施教,让村民听懂、爱听,他还把这些村民的思维引向更广泛的领域,教会他们文明的生活,健康的生活。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