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8|回复: 0

肩挑背驮炉泥建成全国最大高炉 武钢老职工追忆岁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57
  • 签到天数: 32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12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肩挑背驮炉泥建成全国最大高炉 武钢老职工追忆岁月
    2015-08-12 06:27:01 来源:长江网

    武钢开展调整优化办公用房专项工作,腾退6200平方米接纳公司内部单位。经调整优化,办公大楼A座将进入“饱和模式”。昨晚9时40分,办公大楼A座(画面左侧)仍有部分加班部门亮着灯,而腾退了大部分办公区域的B座无亮灯楼层 记者郭良朔 摄(实习生余博文)

      

    记者汪文汉 康鹏 丁雯 张隽玮 段久惠 实习生刘念 通讯员岳兵

    朱有发(矿石质检员,58岁)

    一块抹布用了洗,洗了再用

    “每个人节省几百元,武钢所有人汇集起来就很多了。”昨晚9时,58岁的老工人朱有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朱有发在武钢从事矿石质检工作,1974年进入武钢工作,至今已经40多年,亲眼见证了武钢的发展。

    “我刚进厂的时候正值‘文革’中后期,当时形势比较混乱,武钢底子薄,生产条件很艰苦。老工人们一块抹布用了洗、洗了用,擦不了新设备的时候擦旧设备,一点也不舍得浪费”。

    朱有发回忆,那个年代可谓“斤斤计较”,领个工具、螺丝、操作台之类的,要反复打报告,旧设备坏了舍不得扔掉。“一个设备坏了,往往只是个别零件坏了,其他零件都是好的,把它们放一段时间,等到相同设备也坏了的时候,把零件收集齐全,关键时刻可以顶上”。

    到现在,朱有发仍然保持着能省就省的习惯。他介绍,自己目前从事的矿石质检工作,也与企业成本息息相关。“武钢是根据我们的化学分析报告向上游支付货款的,检验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本”。去年,仅通过检验一项,朱有发的团队就为武钢省下了8000多万元的成本。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要向年轻一代传递下去,企业的未来拼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精神。”朱有发表示。

    龚九宏(设备专检员,45岁)

    每天从运煤车“刮”出几吨煤

    “武钢一直有艰苦奋斗的传统,早年工人们为了节约成本,想了不少‘招’。”昨晚8时30分,45岁的工人龚九宏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龚九宏是武钢焦化厂备煤车间的一名设备专检员。1991年进厂,最开始做的是钳工,一直从事机器检修。

    “原先检修煤料输送设备用的抹布,有一整张床单那么大,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把它裁成三种尺寸,大一点的当垫布,中等的洗设备,再小的洗零件。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龚九宏说。

    他回忆,当年维护机器时换下来的润滑油,老工人都不舍得倒掉,而是放着沉淀一段时间,面上清亮的一层,用在对润滑要求不那么高的地方,下面一层除去渣滓后,涂在钢层上,用于防锈。如今条件不同了,不再需要向前辈们一样进行再利用,但钢层防锈的用途一直保留了下来。

    龚九宏介绍,目前的武钢工人仍处处想办法节省——以煤料运输为例,以往火车到料场,把车厢翻转过来,把煤倒出来后就开走了。工人们后来发现,车厢内壁和地板上,还附着了一些煤屑。于是,工人们自己跑到车厢中清扫,“搜肠刮肚”。粗算一下,一节车厢能扫出10斤煤。“一节车厢10斤并不多,但一天510节车厢,就好几吨了,一年能省下一大笔钱”。

    王永安(退休工人,64岁)

    澡堂都是临时搭建的

    王永安,今年64岁,1967年6月进厂,最开始在武钢炼钢厂平炉车间当炼钢工,1978年当了炉长,后来受伤后成为平炉检查员,2008年退休。

    昨晚9时30分,王永安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参加工作时是二级工,那时二级工才39.56元,但是大家对工作积极性都很高,荣誉感很强。上世纪七十年代,炼钢车间温度高、噪音大、粉尘多,条件十分艰苦,可车间每次出现困难,王永安总是冲在最前头。尤其在每年的第四季度,为了保钢产量,他们都住在厂里,经常突击加班。大约1979年,孩子才2岁,不能回家照顾孩子,每天都在厂里,有时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从没有要多一分钱报酬,那时觉得都是应该的,“把为革命多炼一吨优质钢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王永安透露,那时候洗澡条件很差,尤其炼钢工人下了班都必须要洗澡,那时的澡堂很简单,就在桥洞下锅炉附近建一个澡堂,当时没有换洗衣服的地方,工人们就用木板和废钢板在旁边搭建一个。

    “那时候抽烟都是几分钱,后来几毛钱一盒的烟,领导都不抽,更不能接受下面工人给的烟,车间主任和厂长,有时候还给工人上烟。”王永安笑着说。

    姚传斌(退休支部书记,76岁):

    肩挑背驮炉泥建全国最大高炉

    1970年,31岁的姚传斌在武钢炼铁厂四号炉任党支部书记。昨晚8时,这位老书记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起当年和工友用137天的工期,日夜苦干,历经艰辛,用了破纪录的建设速度,建成当时全国最大的高炉,激动言语掩不住当年的豪情。

    让姚书记自豪不已的高炉,达到2500多立方米,最终建成耗费400多吨炉泥。“厂里希望高炉能在当年10月1日之前建成,以尽快投入生产,工期非常赶,而这时施工工地连大吊车这些都还没来得及配备,我决定带着20多名工友自己动手,不等不靠干起来”。

    400多吨炉泥被分成一块块,每块重达百来斤。当时是9月份,在烈日炙烤下,20多人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就肩挑背驮一块块炉泥,上阶梯运到十多米高的露台工地上。整个党支部都吃住在厂里,数个星期不回家,也不讲什么8小时工作制,日夜拼命干活,在水泥地板上铺个草席,没有铺盖枕头,累了将就眯一会儿,醒了接着干活。

    “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拼命。”姚传斌笑着谈起当年的生产口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20多人却没有一个人叫过苦。“以厂为家,大家都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讲奉献讲激情,这才是武钢人的精神。”姚传斌自豪地说。

    杨新民(退休工人,65岁)

    炼钢厂在地下室办公

    杨新民,今年65岁,原来武汉市十五中毕业,下放到潜江当知青,1971年被招工进厂,后调任武钢股份有限公司质检中心,先后担任炼钢一厂、二厂、三厂的质检站站长,2012年退休。

    昨晚9时,杨新民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武钢从上至下都非常节俭,领导很少坐小车,原湖北省政协主席沈因洛1961年担任武汉钢铁公司经理,沈因洛在武钢期间非常注意节俭,每天都是骑自行车跑各个车间和分厂,检查生产,从不带秘书,自己一个人到车间,穿着工作服,到车间参与劳动。原吉林省副省长李振江在担任武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期间,从不到外面餐馆吃饭,从不到职工家里吃饭,出差都是找最便宜的招待所,从不住高档酒店。那时的炼钢厂长都没有车,大家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

    杨新民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的炼钢厂都是在地下室办公,地下室没有暖气和空调,“夏天热,进去像蒸笼,冬天冷,进去如冰窖。”那时办公室的卫生都是自己打扫,“每次打扫卫生,大家都非常主动。过去办公室很少请临时工,单位有事情忙不完,都是大家集体一起干,从不要报酬”。

    他说,那时候劳保服也很简单,不分干部和职工,都是一个样。

    胡方曙(退休工人,70岁)

    机修工自制设备

    胡方曙是武钢焦化厂退休职工,上世纪70年代末是焦油车间里的机修工。昨晚9时30分,当记者致电问询当年时,近70岁正准备休息的老人立刻来了精神。“许多设备能不买就不买,自力更生嘛,节约费用,自己动手。”胡方曙回忆,本来焦油车间的机修班日常负责安全生产、检修抢修,但是工作之余,大家都主动承担自制些小生产设备的任务。

    有几年厂里正缺一种专门收集污染品的储存器,中间为方体,两端是尖口圆锥体,需要多块铁板组接成。正值三伏天,焦油车间气温甚至高达39℃,胡方曙和工友们接到任务和图纸,二话不说,打着赤膊,就甩大锤干起来。制作这种储存器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两端的锥体要上尖下方,以和中间的方体结合,但当时并没有其他辅助工具,主要依靠人工,一锤锤打出来这种异形制具,耗时长且做工不易。锤子重达10多磅,一米来长,他笑着说:“当时都是青壮小伙子,抡十几锤都不得不歇口气,劳累出的汗像被淋在大雨里一样。”

    说完“夏战三伏”,老人又忆起和工友们“冬战三九”。天寒地冻,厂里的油槽坏了,急需新设备。十多人的机修班立刻塑型、找材料、焊接……忙个不停。当时60吨的油槽,需要用到至少3张长近4米的铁板,然后卷成重达20多吨的弧形再焊接。制作工具简陋怎么办?十多个工友团队作业严密配合,同时使用三个轱辘拉起弧形板,合缝严实后立刻焊接。想起当年的热火岁月,胡方曙颇为感慨:“当时大家热情高昂,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只有想不到的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5-10 14:23 , Processed in 0.1015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