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50|回复: 2

江北慈城慈孝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15 1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5-8-15 11:46 编辑

    江北慈城慈孝故事集锦

    http://news.QQ.com    宁波江北教育网   
    慈溪慈孝故事集锦 其中分为:孝子孝女故事(1-37个)、慈爱孝友故事(38-50个)、慈善仁爱故事(51-70个)、忠孝廉洁故事(71-82个),共计82个故事。

    江北慈城慈孝故事集锦(一)

    其中分为:孝子孝女故事(1-37个)、慈爱孝友故事(38-50个)、慈善仁爱故事(51-70个)、忠孝廉洁故事(71-82个),共计82个故事。

    1、汉孝子董黯(题目是暂命名,下同)

    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疾用瘳。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汉·一)

    2、唐孝子张无择

    张无择,字君选。寻刺和州,以父艰奉丧归,负土结庐,七日绝浆,三年不栉,感醴泉芝草之瑞。服禫,辞禄,庐墓。以寿终。至今庙食慈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列传一·唐·二十六》)(《四明谈助》)

    3、杜醇孝友

    杜醇,越之隐君子,居慈溪,学以为己,隐约不求人知,孝友称于乡里,耕桑钓牧以养其亲,经明行修,学者以为模楷。(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三)

    4、宋孝子孙之翰

    孙之翰,字文举,少志学,天性孝友。母病剧,刲体取肉为粥以进。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以宁。里人以其事上于郡守赵伯圭,将闻于朝。之翰曰:“本心救母,他无所觊。”力止之。卒,葬五磊山。咸淳间(1265~1274),令金昌年立位于董孝子庙右祀之。(《四明谈助》)(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八)

    5、姚状元孝亲

    姚颖,字洪卿,天性孝谨。少居大父母之丧,已能悲慕尽礼。父素严重,先意承志,未尝少忤。母病疽,衣不解带,药非亲尝不进,祈以身代。(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宋·十三)

    6、桂同德教孝

    桂同德,慈溪人,石坡先生万荣四世孙。谨厚敦朴,笃信好学,闻于远迩,请益者无虚日。教授郡庠,以德行为本,恳恳言曰:“穷经穷史,固学者事,而入孝出弟,尤所当先。今日之孝,即他日之忠,忠孝两全,人道备矣。故一时亲炙其教者,咸有成立。”(《两浙名贤录》)(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四十)

    7、王节妇慈孝兼备

    清清慈溪水,苹藻被涯涘。昔年修妇职,采撷荐明祀。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死者无还期,生者当同归。奈何姑嫜老,重以膝下儿。升堂奉甘脆,篝灯训诗书。庶以未亡人,慰彼泉下思。溪水彼可竭,妾身不改节。溪水有停污,妾心但明洁。荧荧瑶台镜,玄发今已雪。孤鸾虽不舞,寒影自澄澈。溪水常流东,余波总相从。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青山有元寂,百岁须当同。愿言合欢树,化作垅上松。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元·高则诚《王节妇诗》)

    8、桂彦良怀念双亲

    桂彦良,天性孝友,事父母务悦其心。及为晋傅,叹曰:“禄虽厚,养则不逮。”命画士绘二亲像,岁时祭祀罔怠。(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七)

    9、匪莪子

    俞贵阳,念母氏苦节,学成奉母隐居,终身不赴试。洎家稍裕,为卜筑浮鳖山左,颜曰:“奉母之堂”,朝夕承欢,依依孺慕。母卒三年,哭奠如一日。晚自号“匪莪子”。(《溪上遗闻集录卷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十五)

    10、钱孝子奔丧

    钱如圭,字廷玉。宣德六年授陕西庆阳通判,勤敏慈惠,民深德之。既而丧母,郡守得其讣,如圭犹未知。守谓之曰:公贫乏如此,秩且满,盍暂匿之,庶几丧具可资。如圭泣对曰:“忠孝大节也,君亲大伦也,何忍欺乎?”即日上道,士大夫莫不高其行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二十三)

    11、冯瑮事婢

    冯瑮,父景祚,高年失明,淹床蓐凡十五年,瑮事之始终惟谨。虽家素贫,每食必备甘旨,惟所欲进之。里人王尚书冢子铎轻财好义,素重瑮,延之家塾。每有珍味辄不食,铎觉之,必先馈其父,然后馔瑮,瑮始食。

    父有老婢,卧病,为奉汤药如事所生。或讶之,瑮曰:“吾父在时,赖渠周旋,始得间以授徒,取学俸供养,皆其力也,忘之是忘吾父,吾岂忍哉!”县令贾奭雅重其行,欲疏闻。瑮曰:“此子行之常,若以希褒锡是市名也。”力辞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十九)

    12、孝子之后有贤孙

    张福字百顺,唐孝子张无择之后。早亡母,左右无方以养父志,父忘鳏居之困。祖母刘病卧数年,代父养,抱持盥洗,牏厕滫髓,皆躬亲之。素贫,授徒以文章名节自任,处师席抗颜正范,为诸生倡。所得修馈悉奉其亲,兼抚二弟,一钱不入私室。登正德三年进士,卒于京,有司以孝闻,附祀无择庙。(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三十二)

    13、张起明孝感猛虎

    张起明,字旭升。父景山幕游甘肃,起明独与母柳家居。母嗜鱼,起明亲取鱼江上。潮至,不反避,顺流而去,濒死,遇救得免,手持二鱼不释,时犹未成童也。

    父客死幕次,起明年十八,方居母丧,之京委身银号,预支佣值,给资斧以归父柩。途遇虎,遥语之故,虎竟曳尾去。既归,里人称其孝,争婚之。谢曰:“吾未得尝归柩资,遽就室,其谓之何?”复之京,佣偿预支值,而后娶。(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四十二)

    14、秦孝子行不改名

    秦金字懋南,嘉靖二年进士,谒选,时无锡秦尚书与同名,讽之改,且得要署。金曰:“《礼》‘子生三月,父命之名’,先人在犹不敢改,矧既没,忍以一官易乎?”卒不改。(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列传四·明二·四十二)

    15、状元孝子姚涞

    涞性孝友,六岁丧母,执礼如成人。善事继母,尝以尚书例荫,让异母弟汲。丁父艰,以哀毁卒。(《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二》)

    16、刘孝子舍生救父

    刘逢润,为人诚笃。嘉靖三十五年,倭突入县,逢润父遇贼,贼露刃按其背索钱,囊无一文,将杀之。逢润适后至,大声号泣曰:“毋杀我父,宁杀我。”以身翼蔽之。贼怒,乱砍,父子俱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四)

    按:当是时,倭乱东南,孝子以卫父母见杀者甚众。(明史)

    17、冯孝子感动倭寇

    冯校,字文源。嘉靖丙辰倭难,母方病,与兄荣负而逃。途遇寇,涕泣求全母。寇为掷锦帕覆其母面,而拘荣使负担。又泣求代,寇感而舍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六)

    18、沈孝子护母

    明嘉靖乙卯(1555年)四月间,倭贼至鸣鹤镇。沈孝子良十,时年已七十余,尚有九十余母,负之而逃。至五里外,力竭不能行,息山谷中。贼追至,乃跪拜请死,愿贷其母。贼见母子俱皤发颓老,舍之而去。继至,又舍之。良十怜母饥渴,方图饮食。贼又至,举刀欲杀其母。良十以身蔽之,遂被杀,而母得全。(《四明谈助》)(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七)

    19、王伯化护母

    丙辰(1556年),倭突入县治,士民老弱仓皇出走,王伯化掖母出郭外。乡邻有同行者曰:“贼迫矣,曷求活记?”伯化曰:“母活我活,安用求为?”邻人蹊水田亟遁。仆再告曰:“贼迫甚,子母恐不相顾矣。”仆亦去。伯化持初心愈坚,掖之前。母曰:“子母同死无益,汝亟去,诘朝可收吾骸。”伯化号泣,掖之如初,望见贼呼曰:“馈汝金,毋伤吾母。”贼扬刃向母,伯化以身承之,遂遇害。贼见伯化死,竟掠金,不兵其母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七)

    20、冯觉晓孝感倭寇

    冯觉晓,性至孝,二亲年高,艰于步履。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入境,欲刃之。觉晓延颈求代,寇感动,砍柱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21、冯世杰弃子救母

    冯世杰,字子英,为人孝友诚笃。嘉靖丙辰倭乱,世杰仓皇掖母负幼子逃。母误堕水中,世杰赴水援母得出,而母之襟裳重湿,不复能前,世杰遂弃子负母而行。夜抵人舍。顷之,其弟忽抱所弃子至,相见惊喜,人谓诚孝所感。子名云龙,两世皆以孙任贵赠官。(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22、神佑冯孝子

    冯孝子履祥,字君德,自幼警悟。好读书,补诸生。嘉靖丙辰(1556年)四月,倭贼犯县,孝子随父出奔。贼逼,断父左手,且裂其背。孝子以身蔽之,诉曰:“无害吾父,宁杀我。”贼竞刃之死。其妻袁氏道于灵山,时孕已弥月,夜梦神告曰:“尔夫为父死,不可使无后,吾当与尔一子,产时毋恐。”次日果生男,复值倭寇将入,马皆止,策之亦不前,贼不越境而回。一方稍辑。人谓灵山神庇之,盖孝感所致云。(《四明谈助》)

    23、冯象临舍生救亲人

    冯象临,慈溪诸生。家被火,遍觅父母,烟焰弥空,迷失庭户。象临大呼,初得母,即从火中负出。再入负父,并挟一弟以出,半体已焦烂。闻妹尚留卧内,母号呼,将自入,亟止之,触烈焰携妹出,竟灼烂而死。事闻,赐旌。(《明史·孝义传》)(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九·列传六·明四·二十七)

    24、张宪章十二岁赡老

    张宪章,字万育。幼失怙恃。祖母颜,抚养之年十二,学艺于兰溪。每夜主人分给钱一文,宪章独积而不用。及归,出其所蓄以赡祖母。(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九·列传六·明四·三十二)

    25、袁宗陆汲水奉母

    袁宗陆,字静山。父早卒,宗陆年甫六岁,家贫甚,母周苦节抚之。宗陆采薪供养,每过父墓,必拜跪呜咽。母篝灯纺绩,宗陆执卷侍,读诗至《蓼莪》,辄哀感不自胜。母家纯山之高溪,素嗜其溪水,宗陆每远汲以供饮。后避世难,遂奉母由竹江迁焉。(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九·列传六·明四·三十二)

    26、姚孝女抚弟

    姚贞孝女,年十六,母陈始生一子,未及周岁,父启九及母相继卒。母将死,谓女曰:“此呱呱者,汝父一线之系,汝能为我终保之乎?”女涕泣受命,誓抚弟成立。母殁,竭力营葬。家贫,亦不能求乳母,昼夜勤纺织,易粉粢以饲,偶感微疾,辄涕泣呼父母而祷之。

    弟六岁,女二十矣。或劝之曰:“子为弟计,为父母计则得,自为计则过,世有女而终老于家乎?”女曰:“人可无我为妻,弟不可无我为姊。人可无我为妇,父母不可无我为女,无我则无弟,无弟则父无子。我身本于父母,以此身为父母保吾弟而已。”弟就傅及婚娶之资,皆女十手指出之。及弟有四子,女曰:“今可以谢父母于地下矣。”弟感姊孝慈,事之如母,其妇亦事之如姑。年六十五而卒,依父冢而葬,姚氏子孙世祀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五·列女传一·明·十四)

    27、张刘氏割肉疗亲

    刘氏,张能信妻,太仆卿宪宠女,工部尚书九德妇也。性至孝,姑病十年,侍汤药不离侧。及病剧,举刀刲臂,侍婢惊持之。舅闻,嘱医言病不宜近腥腻,力止之。逾日,竟刲肉煮糜以进,则乃姑已不能食,乃大悔恨曰:“医绐我,使姑未鉴我心。”复刲肉寸许,恸哭奠箦前,将阖棺,取所奠置棺中曰:“妇不获复事我姑,以此肉伴姑侧,犹身事姑也。”乡人莫不称其孝。(《明史·列女传》)

    28、桂天士姊弟情深

    慈溪桂贵,字天士。有女兄适魏氏而贫寡,天士往省,即亲取姊厕牏涤之,复代之任舂焉。魏居魏家桥,距天士所居二十里,姊年九十,天士亦八十余矣,魏家桥人无月不见其再三至也。(《清稗类钞》)(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一·列传八·国朝一·二十一)

    29、牛助孝子

    徐光大,康熙中任清河主簿,着廉能声,以疾卒于官。子雅涵,扶柩归,渡黄河,忽风起冰合,夹舟不能行。诸人履冰登岸去,雅涵独拊柩长号,矢以身殉。众哀其志,谋以索挽之。甫数武,陷冰坎中,力不能施。雅涵仰天狂呼,血泪交迸。众束手无策,皆为掩泣。忽来一水牛,趋柩前,以角承之起。众无不踊跃呼曰:“天怜孝子,驱牛为之助也。”竞拽之,立达于岸。阖家感牛德,戒食牛肉,已历四世矣。(《阅微草堂外集》)(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一·列传八·国朝一·二十五)

    30、钱秉虔寻父

    钱秉虔,父象正,以家落客游,母周,不能给饔飧。秉虔甫九岁,觅黏土印人物易米以养。有遗以果饵者,含泪不忍食,必携归奉母。雍正三年,年十四,徒步寻父。遇之辽东,肩贩积锱铢迎以归,年十九矣。至宿迁,父病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北慈城慈孝故事集锦(二)

    38、冀国夫人叶氏

    冀国夫人叶氏,慈溪人,归鄞邑史简。简为县从事,尉受财杖民,欲见血。简悯之,伪涂以朱。尉察其伪,杖简死。叶氏时年二十五,四壁萧然,誓志不夺。遗腹举一男,即八行先生诏也。恶衣菲食,昼夜纺绩,课子读书。俾从乡先生楼评事郁游,每戒以师古敦行。八行尝曰:“无母氏,几无史氏矣!”后累世贵显,凡十八封,至冀国夫人。(《溪上遗闻集录卷十》)

    39、慈溪徐节妇

    徐氏,慈溪人,定海金杰妻也。成化中,杰兄以罪逮入京,杰往请代。濒行,徐已有身,杰谓曰:“予去,生死不可知,若生男善抚之,金氏鬼庶得食也。”已而悔曰:“我几误汝,吾去无还理,即死,善事后人。”徐泣曰:“君以义往,上必义君,君兄弟当同归,无过苦也。即如君言,妾有死耳,敢忘付托乎?”已果生男,无何兄得还,杰竟瘐死。徐抚孤恸曰:“我本欲从汝父地下,奈金氏何?”强营葬事。服阕,父母劝他适,截发断指自誓,食澹茹苦六十余年,视子孙再世成立,乃卒。(《明史·列女传》)

    40、王伯熏教子

    王伯熏,字尹和。生平笃于教子,尝曰:吾见富贵子弟事亲事长悉委僮仆,习惯骄惰,知孝弟者鲜矣。吾不忍吾子之戕其性于幼也。尝辟地县治后,召农易之,令诸子熟观,使知稼穑之劳。(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十九)

    41、周氏善待公婆

    洪义甫妻周氏,年十七归洪,事舅姑孝谨。弘治间岁祲,义甫开仓减价粜之,会大饥,外籴不继,义甫以忧致疾而卒。周时年二十五,抚二子缃缤,日夜涕泣,见姑来则拭泪强言笑,亲操井臼,奉甘旨。守节至九十有六岁。(光绪慈溪县志卷卷三十五·列女传一·明·十七)

    42、张氏投江

    冯警妻张氏(嘉靖府志唐孝子张无择之后),年二十为警妇,才六年而遭丙辰倭寇之变。张氏偕姑窜匿,其夫相失,遂死于寇。张哀哭不欲生,亟收夫敛葬。数日寇复至,张偕姑及妯娌买舟逃至管山江,复为寇所及,张知不免曰:“不死且污贼手,然冯之嗣不可绝也,即以幼子付其姑,偕伯妾徐氏沈于江。贼大惊异,遂舍舟中诸妇以去。(嘉靖府志三日尸浮于江,家人取而合葬于夫之墓)(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五·列女传一·明·二十四)

    43、义妹茅氏

    义妹茅氏,慈溪人。年十四,父母亡,独与兄嫂居。其兄病痿卧。值倭入县,嫂出奔,呼与偕行。女曰:“我室女,将安之?且俱去,谁扶吾兄者?”贼至,纵火,女力扶其兄避于空室,竟被燔灼并死。(《明史·列女传》)

    44、名士之母

    冯若陶妻陈氏,若陶嗜酒,陈氏数谏不听,竟以酒死。氏年二十四,绝粒不欲生。舅姑提四岁儿元仲悚之,悟而起,跪孤柩前祝曰:“愿儿易养,即吾不死矣!”由是严课元仲,卒成名士。(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五·列女传一·明·三十八)

    45、乌本良无暇婚事

    乌本良,字性善,慈溪人。父没家贫,无以养母,时斯道方弱冠,季弟二,女弟二,俱髫龀,仰给先生,乃去而授徒钱塘。日与秋云徐先生、众仲陈先生讲磨今古,业日益广。时杭之大家愿以女妻之,先生曰:“吾本为母与弟衣食之谋未遂,何暇及婚事。”后俟二弟稍长,遣嫁二女弟毕,始婚,人用是高之。(黄宗羲《宋元学案》)

    46、王元魁终身不分家

    王元魁,字茂廷,性孝友。三岁失怙,寡母姚有遗腹弟元星,抚而翼之,终其身不析爨。家业颇饶,值岁大祲,辄推其余济贫乏,咸称古道云。(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一·列传八·国朝一·八)

    47、桂天士祭师友墓

    慈溪桂天士,名贵。有受业师九人、执友一人,于其卒后,每遇寒食,辄督子孙负壶榼,遍祭诸师友墓,为之封土。(《清稗类钞》)(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一·列传八·国朝一·二十一)

    48、王烈女不言父过

    王烈女,字冯某,素无行,荡其赀产,力不能娶。父谋改字,翁婿将结讼。女痛夫之无良,而不敢显言父过,服卤死。嘉庆十五年,知县张久照旌其庐曰“节义可风”。(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七·列女传三·国朝二·十四)

    49、桂天士寿毕十臣

    明季,蕲水毕十臣令慈溪,以童子试首拔桂天士,天士德之甚。康熙某年,十臣年九十矣,天士自家治饼饵果蓏之属,负担往,为十臣寿。行至江西,遇寇乱,逻者怪其貌,执诣军门。方伯姚启盛问知其故,义之,即释其缚,资之行。至,则然烛列果饵案上,坐十臣南面,自拜于堂下。十臣命举家皆出拜之,留月余始归。(《清稗类钞》)

    50、慈溪二友

    慈溪二友相善。甲得一馆,修仪九两。乙亦得馆,修金止六两。甲喜曰:“吾两人,明岁皆无内顾忧矣。”乙言:“兄止尊嫂在家,九金需用有余。弟则上有父母,六金尚未足耳。”甲曰:“然然。”乃以己馆让乙,而己就乙馆。(《太上感应篇汇编二》)

    51、杨庭显蔬园防盗

    《慈湖遗书·纪先训》云:公一日闲步到蔬园,顾谓园仆:“吾蔬间为盗者窃取,汝有何计防闲?”园仆姓余者曰:“须拚少分与盗者,乃可。”先公因欣然顾简曰:“余即吾师也,吾意释然。”(黄宗羲《宋元学案》)

    52、杨简爱民

    金人大饥,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杨简戚然曰:“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薄海内外,皆吾赤子,中土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靳斗升粟而迎杀之,蕲(祈)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宋史·杨简传》)

    53、县令“王佛”

    嘉熙庚子(1240年),浙东大饥,死殍成丘。王致远延请邑贤士大夫,分僧寺置局为粥,以食饥夫。始日食千人,既而邻氓坌集,日食至八千人,己俸不足,复诣台借助,劵臣室以续之,逮麦熟始罢。寻置居养院,给薪炭以处老弱之无归者;置慈幼院,乳哺婴孩之委弃者。病与医药,死为殓埋。民感其德,称为“王佛”,绘像祠之。(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三·名宦·六)

    54、幽远义士

    陈绍,字成甫。于邑之东建楼曰“望烟”。雨雪时晨夕登之,邑中无炊烟者即分饷焉。晚号“幽远”,人称“幽远义士”。(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三十三)

    55、葛魁捐地皮

    元时,葛魁以学行充慈湖书院山长,世居邑学之南。元贞四年(1298年),有术者云:“学宫门外,必南向,直达有甬道,方局壮气通,科名大振。”魁毅然曰:“吾何惜片壤,不以全一邑之胜?”遂割其地之半,广五十尺,袤三百五十尺,归之学宫,恢廓其制。当事嘉魁之义,每年春秋庙祭,给胙奖励。(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二·元·三十四)

    56、桂惟贤行医

    桂惟贤,字华堂。尝谓人曰:“儒者之用心,必欲有以济人。不能为良相,必为良医。”遂究心轩辕之术,治人疾病,即见功效。(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一)

    57、冯景茂建休休亭

    冯景茂,字光达。尝下督农,中途遇骤雨。有一妇哀求附伞,冯曰:“吾虽不忍汝沾湿,然嫌疑当远。”委伞与之,而自跳入民舍。后乃于其地割田一方立石亭,使行旅雨暍有所休荫,题曰“休休亭”。(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二十一)

    58、孙义妇为民请命

    孙义妇,慈溪人。归定海黄谊昭,生子湑。未几夫卒,孙育之成立,求兄女为配。甫三年,生二子,湑亦卒。时田赋皆令民自输,孙姑妇相率携幼子输赋南京,诉尚书蹇义,言:“县苦潮患,十年九荒,乞筑海塘障之。”义见其孤苦,诘曰:“何为不嫁?”对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义嗟叹久之,次日即为奏请,遣官偕有司相度成之,起自龙山,迄于观海,永免潮患。慈溪人庙祀之塘上。(《明史·列女传》)

    59、钱标还借券

    钱标,字宗望。东溪金井巷李某,令其幼子持十数金偿标,误沈之,奔诉于标,恐其父之棰毙之也。标还其券,绝不语人。逾年,李治井得偿金,悉颠末,携子泣谢,以为非翁则我方乏甚,势不得全其子,子实翁所活也。(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二十一)

    60、袁汝舟不昧财

    袁炜父汝舟,以学行闻,人称端居先生。尝舟行遇盗,有歙商囊五百金误投其怀。既篙人击盗去,商索金勿得,以为仓皇中沈于河矣,大恸。(汝舟)遽还之。商愿与分,拒不受。商以额抵地,祝昌后而去。(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二十二)

    61、冯叔吉惜福行善

    冯叔吉,字汝迪。伯子若吕举应天乡试,叔吉年始艾,曰:“吾二十登朝,五十归里,天佚我多矣。”颜其堂曰“留余”。孜孜为德于乡。岁饥,发廪施粥,道无殣焉。仲子若舒举进士,报至,焚责券免田租什之二。置漏泽园于西郊。(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三十五)

    62、姜槐弃伪金

    有妇人治葛,鬻得伪金,以市他物,因受辱,行哭求死。槐绐之曰:“非伪也。”即易之去。人谓:“焉用此?”槐曰:“岂合留之,更累后人!”遂投之眢井中。(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二)

    63、盛梁卖田建城

    嘉靖中倭难,县当其卫,城垣倾圯,无以御寇,被祸最烈。盛梁发愤,尽鬻世业良田三百余亩,修城堡,自是境内始得安枕。(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六)

    64、冯觉晓建庵

    东悬岭,通衢也,猛兽为民患。晓割地建萃缘庵,召僧人居守,兽为匿迹,行人亦藉以庇风雨。邑人感之,公举为乡饮宾,年八十有九。(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五十)

    65、胡天相行善

    胡天相业治生,尝之上虞,道拾遗金,留三日。遗金者哭而返,询之,盖陈姓为后母所逐,其父私与之百金,治生理者也。还之,其人拜谢而去。又邻人夫妇贫而病疫,亲戚咸走避。天相持药饵疗治,少差后与之饮食,至愈而止。(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一·列传八·国朝一·五)

    66、沈周行拒假药

    沈周行,少孤贫,设药肆于湖州,会岁大疫,非犀黄不能疗。一黄之贵,值数十金。周行偶误置其伪者,急碎而投之火,曰:“人以此救命,以伪者与之,不效,是我杀若人也。”

    母施,会邻妪,出纺丝,同织,得布若干丈,命周行鬻之,次旅舍,闻一妇哭甚哀,询之主人,曰:“若夫逋负急,将鬻是以偿,不忍离,故恸耳。”周行曰:“吾布值二十余金,可售以代偿,不足则以所衣外衣及幞被益之。”徒手归,及门不敢入。母窥见,呼而问之,具以告,母曰:“若然,吾甚喜。吾当再为会,令尔妻晨夕织,不旬日可再出卖,无苦也。”(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二·列传九·国朝二·五)

    67、陈同文听讼

    陈同文,字翰青,以副贡教习官学,选知靖安县。靖安南昌下邑,居万山中,民俗褊急,好讼难治。同文始至,日坐堂皇为民辨曲直、息斗争,必谕以孝友睦姻之谊。其言恻怛恳款,令民悔悟自责,不施鞭扑。民惊喜相告曰:“此非官听讼,乃塾师讲书之说也。”久之,远近偕来,曰:“吾父母又上堂讲书矣,盍往听乎!”闻者咸叹息,讼亦衰止,县遂无事。(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二·列传九·国朝二·十二)

    68、慈水冯五桥

    冯云濠,字五桥。幼颖悟,五岁丧父,哀痛若成人。长而才识过人。家素封,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倡首,为一邑劝,并创造德润、慈湖两书院,浚北湖,筑两堤。凡排难一言立决,人皆敬服。(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三·列传十·国朝三·十二)

    69、冯恭人行善不佞佛

    冯恭人杨氏,冯德文配。德文客游粤西而卒,旅榇归,恭人水浆不入,口号恸欲绝,舅姑慰谕之,始强进饮食。恭人事舅姑,曲尽孝养。子云湘,善治生,家以饶裕,而恭人惟勤俭,犹日夜纺绩不倦。生平足迹不入庵观,曰:“宗族亲戚贫窭者甚多,吾当周恤之。烧香佞佛,无益也。”恭人既得以例请旌,会长孙汝霖入赀为郎中,加二级,恭人遂以是得封为恭人。年八十,姻党将共为寿,恭人不许。出金钱修邑中忠孝节义祠,并除道涂便行旅。(《溪上遗闻集录卷十》)

    70、王福征拾金不昧

    王福征为诸生时,偶赴馆过溪得遗金一袋,计十七封,因不至馆,坐而候之。至晚,见一人惶遽而来。王问之曰:“汝有所失乎?”曰:“我揭债作本,得银一百七十两。欲过江买米,脱袜渡溪,遗失于此。有拾得者,愿分半相酬。”王问其银数、物色,相符。曰:“幸我得之,举以还汝。若欲其半,勿如不还矣!”其人叩谢而去。是年,即发乡榜中万历壬辰进士,由部属历官苏州太守。致政而归,享大寿。(《溪上遗闻集录》)

    71、抗金县令林叔豹

    邑令宋林叔豹,《邑志》有传,《鲒埼亭文集·嵊县子铙歌序》:张俊,高桥之捷,旋卷甲鼠窜,吾乡人尚夸其功,愚矣!若慈水林令君叔豹,于张俊既遁之后,举兵逐贼,卒正蒋安义之罪而诛之,庶可备鼓吹之亚而雪屠城之耻矣!(《溪上遗闻集录卷九》)

    72、元末县令陈文昭

    陈麟,字文昭,温州人也,说者以为自来慈溪第一循吏。于时,方国珍已尽破昌国、奉化,入鄞,使人要先生相见。先生欲拒之,叹曰:“吾不忍危其民。”单骑入谒,劝以勤王。国珍留之不遣。或说先生潜归自守,先生念力不能抗,即散其兵。国珍意欲臣之,以兵胁之,先生正色责曰:“吾不欲以两虎相斗,使民涂炭,故只身来。杀我,非勇也。”国珍愧谢过,然终畏之,置之海上之岱山。(黄宗羲《宋元学案》)

    73、郑溱祀忠义

    鹳浦郑副使平子溱,鄞施都督翰之婿也。都督有子邦玠,初以管江拒命,力竭,拔先世所遗宝刀自刎,曰:“吾不负此刀也!”邦玠死而无子,平子密取其尸葬之都督大墓旁,命子孙世祀之,至今弗替。其宝刀尚藏郑氏平子,高州之父所谓秦川先生也。郡县志皆有传,盖当在遗民之列。(《溪上遗闻集录卷六》)

    74、廉吏张炳

    张炳以副使家居,日昃不能具早膳,夫人愠甚,出所藏银钗以易米。公问所从来,告以门生所遗,公取而视之,即投之水中,卒不得食。万斯同诗云:“副使归来室如洗,架无悬衣盎无米。留得银钗持易粮,那复夺将投水底。怨莫怨兮廉吏妻,苦莫苦兮清官子。身有妻子不能养,天下谁知张副使。”(《溪上遗闻集录卷四》)

    75、孙懋思肉味

    嘉靖中,慈溪孙懋以应天府尹致政,家居生事甚薄,每食疏食菜羹而已。一日偶思肉味,市肉一斤为羹以进,诸孙环集乞之,公感怆,为之辍羹。(《溪上遗闻集录·谈献》)

    76、国子祭酒陈敬宗

    陈敬宗入京师,王振欲见之,令周忱道意。敬宗曰:“吾为诸生师表,而私谒中贵,何以对诸生?”振知不可屈,乃贻之文锦羊酒,求书程子《四箴》,冀其来谢。敬宗书讫,署名而已。返其币,终不往见。(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列传三·明一·十七)

    77、明王朝忠臣刘振之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闯贼陷许,合众大至,围攻百端。城中矢石尽,遂陷。振之易服谒先圣,秉笏坐堂上。贼拥见渠师,欲降之,振之裂眦骂。贼怒,以火烙炙之,骂益烈。复裸置大雪中三日夜,乃剖胸屠肠,支解杀之。事闻,诏赠太仆少卿,建祠死所。黄道周题其门曰“忠孝大儒”。(《四明谈助》)

    78、冯泾受廷杖

    冯泾,字伯清,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礼部主事,转员外郎。武宗南巡,偕同曹伏阙谏,罚跪午门五日,复廷杖五十,竟死杖下。(《四明谈助》)

    79、向寿教子

    向寿,字乐中,慈溪人。学者称为乐斋先生。宗慈湖,为赵宝峰门人。年八十,忽构疾,易箦起坐,进子朴命之曰:“丈夫仕不忠君,危不授命,所学何事也﹖”言毕而逝,后朴靖难就义,皆先生有以启之。(黄宗羲《宋元学案》

    80、向朴拒命

    向朴,字遵博,父寿。洪武末受献县知县。会燕王兵起,州县望风纳款④。朴首倡大义,集民兵拒守,曰:“吾知有君,不知有君之叔也。”与燕将谭渊战,被执,怀印而死。民从泥淖中拾得残骸,葬于道旁。至今献民犹寒食上冢,如哀父母云。赐谥“烈愍”。裔孙叙,诸生。嘉靖丙辰(1556年),海寇入县,为护母被戕。诏旌其门。(《四明谈助》)

    81、向叙救母

    向叙,字叔礼。叙为慈溪诸生。倭入寇,以县无城,掖母出避。遇贼,踣叙而斫其母,叙急起抱母颈,大呼曰:“宁杀我,毋杀我母!”贼如其言,母获全。(明史·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四十八)

    82、“忠规孝矩”朱将军

    宝山山左祀精忠,父子勤王表赤衷。敌骑压营犹奋臂,战袍溅血尚弯弓。偏裨决胜开生面,卒伍同仇谅匪躬。痛惜孤军援已绝,不堪成败论英雄。(清·袁谟诗《谒朱将军祠》)

    按:祠内有“忠规孝矩”匾,林则徐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08
  • 签到天数: 33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2: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慈城的慈孝文化

    江北的慈城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座美丽小镇,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史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沉淀,慈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古县衙、孔庙、校士馆、冯俞宅、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筑为标志, 城内留存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和粉墙绮窗,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
        慈城慈孝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慈孝文化遗址,如张孝子祠、董孝子溪、节孝祠、孝子井、三忠墓、慈溪桥、慈溪巷等,昭示着慈城“慈孝文化”的深厚与悠远。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慈城历代出现了许多的孝子(女),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慈孝民间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长久以来,“慈孝”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慈城这座慈孝之乡更是传说着许多动人的孝子孝女故事。 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慈孝故事传说开始,慈城的山山水水就与“慈”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慈城的历史上还出了不少孝子,据史料记载,慈城自设县以来,受到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 30多人。 其中,汉代的董黯、唐朝孙之翰、宋朝张无择最为出名。他们的孝行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社会伦理的模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孝文化。在民国时期,慈城镇更被称为孝中镇,可见其慈孝文化的深厚。
       
    翻开慈城的历史长卷,此类典故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被尊为三孝子的董黯、张无择和孙之翰。董黯,因母病思饮故乡大隐之水,每天来回三十余里路去大隐担水,母病愈后,有味如大隐溪水自溪边涌出,董黯就在涌泉处挖了一口井,后被称为孝子井。唐代张无择,因父死而弃官奔丧,在父墓旁结庐而居,读书养怀,后有泉自庐边涌出,有灵芝生长溪边,人称孝感天地。宋代孙之翰,侍母至孝,因母病日夜侍奉以至昏厥,纯孝至情令人感动万分。正是这古来有之的孝行使慈孝之风长吹慈城,人们还为他们建起了三孝子祠,慈城也因此名为“三孝乡”、“三孝镇”。

    慈城孔庙,这是浙江省唯一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孔庙。孔庙中有一座节孝祠,节孝祠墙壁的木刻画上分别有“虞母疏财”、“姚女抚弟”、“贤妻相夫”、“六女抗倭”四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当地的慈孝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7 04:53 , Processed in 0.1455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