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三 学校志 圣庙旧在桐溪桥东。元延祐初(1314年),知县温士谦、武子春相继创立,燬于兵。明洪武初(1368年),知县瞿那海,移于县治东南佑文坊。后明知县孔希善、左彬、陈勉、方崙、徐有为、徐从治、陈烜奎、杨尔铭,屡加茸治。国朝顺治八年(1651年),知县张洪极重修。十一年,正殿梁坏,知县石朗又重修之。康熙八年(1669年),仪门、櫺星门,悉皆倾圮。知县胡必选,捐资造建,又週设栅栏于櫺星门外。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县孙鍚运、教谕冯殿、训导符惠允同城乡绅士捐修。道光六年(1846年),知县金鼎寿、尹作翰、训谕朱应潮、训导杨琦同城乡绅士捐修。(两次捐修,均将捐户银数勒碑。)
其制中为正殿,殿傍为东西廊。前为戟门,门前为泮池,池前为櫺星门。东为文昌祠,西为土神祠。正殿后为明伦堂,堂之傍东为崇德斋,迄南为聚奎坊。西为广业斋(前志斋西有敬一亭,今废。)堂之后有存存堂,为教谕署。东南为库楼,环有书舍。又东为乡贤祠、名宦祠。南为训导署,署之东为启圣祠。前为尊经阁(前志阁旁有厅,今废。)前有启圣坊(前志坊西有省牲堂,今废。)中为门(前志环东南,有廛舍射圃,在学门外,深百步,阔二十余步,今并废为民房。)南有照壁,壁外开洙泗沟,溹绕明堂东南,流入城外洗砚池。
元·汪曙·桐城学记 潜山李道夫,为桐城儒学教谕之二年,走书郡人汪曙曰:『桐城于属邑,虽称富庶,学校之政,厥初盖阙如也①。』衣冠之子,旧隶儒籍者,废散同于编氓②。粟米之征,旧属学官者,浸没入于豪户。至庙无斋庐,毁陋隘瘅。絃诵课讲,荒怠衰息。亦惟仅庇风雨,苟具文书而已。良由兵乱之余,承平未久,修废葺坏,莫有其人故也。延祐初,邑大夫、中山温侯士谦,始集士子之秀者,执经肄业以端向,趋率耆艾③之贤者,案图履亩以正疆畎④,构先圣之殿,定学产之册。于是,废散稍复,侵没寝归,神楼以安,吏弊庸殄,功实茂焉。后正元初,太原武公子春来尹,兹邑永惟教基所在,靡不究心,岁时必荐,将吏必虔,朔望⑤涖视,奖善必至,今缙绅长老,犹能道之。又惟田山经界,租赋恒额,虽公牍具存,历岁滋久,将有并缘欺隐之患,乃始胪列⑥而镌诸石,其为虑亦岂不远哉。十余年来,县公师儒,因循阔略,罔克奋厉,一皆传舍视之。至正乙酉之岁,志宁承乏于此,大惧弗职,贻羞斯文。周视殿厅堂舍,壁穿瓦裂,椽柱蠹朽,礼门欹压,泮沼隁涸,汲汲焉。图兴颓弛,致缮完谋之宰,翟君信卿,亦慨然以纲维为己任,先还学产之夺于势家者,然后增租额以实廩,稽公帑以市财,征工僦徒,犒劳督,相效艺,展力如几。倡功修之、饰之、廓之、易之,覆坚壁梵,亦既秩焉,奂焉矣。为置钟鼓、祭器于殿堂,塑七十二子⑦及历代从祀诸儒,总二百五人像于两廊。又援郡学故事,祭汉朱司农邑、文太守翁、宋山谷、勉斋两黄先生、杨国傳五君子于先贤祠,而以清河府君张昭应候益之。惟是夙夜匪懈,冀弹愚诚,振坠兴废,庶几上副,国家崇道,优儒之意。今邑人学生,思纪成绩,且愿暴三尹之劳以闻于后,捐资伐石,属辞于予,予幸无以为让,为也。曙惟今天下庠序之盛,远迈前古。然而守宰有贤否,师儒有勤惰,则其政,讵能一一皆举哉。若三尹之于桐乡,信可谓贤,而李君者亦信可谓勤矣。匪勒贞珉⑧,曷劝来者爰次序,其语以畀之。呜乎!桐邑之士,尚知勉学饬行⑨,以无负诸子,作新扶翼⑩之心也哉,是为记。至正八年八月望日。 ①因缺而不言,常用为欠缺的意思。 ②编入户籍的平民。 ③艾:五十岁。泛指老年。 ④指田地,垄亩沟渠。 ⑤朔日与望日。即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⑥犹陈列。 ⑦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 ⑧石刻碑铭的美称。 ⑨使行为谨严合礼。 ⑩辅佐,扶助。
明·许浩·桐城县重修儒学记 桐城县儒学,旧在县东桐溪桥东,元季兵毁。我太祖高皇帝既定天下,诏各府州县立学,知县瞿那海,以旧学地偏,相①县东南隅佑文坊地,惟善筮之②,复吉因徙建之。累经知县孔希善、左彬、胡俨、严颐、县丞王昇、张亨、教谕冷暄、训导沈漙增修,岁久多圮。成化二十一年,黄岩陈公希勉来知县事,先抚字而后催科③,威惠并行。少暇则诣学与诸生,讲求正学,务于身体力践,不事空言。故不期月而化行④,明年大行乃修明伦堂,又明年起会饥堂,又明年修祟德、广业二斋。既以年谷收俭⑤,辍工。值义□陈红、张溶读法至,县公因劝募二人,慨然捐资营之。不日,考、釁二斋。斋三间,崇一丈二尺,深一丈四尺,广三丈⑥,俱有翼会馔堂三间,广加二尺而祟深如之。明伦堂三间,广又加二尺,崇加六尺,深三丈。亢爽高明,轮奂耀目,以讲授以膳饮,以藏修游息⑦,无不得所。诸生黄葵辈求予言,以记于石。予惟公以成教,广信来宰,是邑而拳拳焉。兴学以期尔诸生之成尔,诸生其亦知其意乎。盖公之意,即子朱子所记石鼓书院,而引张子所记岳麓书院之意也。张子病夫,当时之学,但习言语文字之工,以为利禄之计,而不知为已务实,以传道而济民。故致其感,而记之以告乎诸生也。朱子引以为石鼓⑧,诸生告而并以讽晓乎。有位者,不可以其时之科举之害为适然⑨,而莫之救。其所感益,深矣。惟今时之学,视夫张子、朱子之时,其弊尤甚惜乎。张子、朱子不之见也,使其见之。其所感者,又将甚矣。此公之所以拳拳作兴,而深有望于诸生也。诸生知之而讲授,而藏修游息,必循夫二夫子所记之意而力行之,则非惟己之德成,而于所谓科举之害,不可以为适然而莫之救之责,亦无以议公矣。用记之以归诸生。公名勉,希勉其字。其广信之教,其邑人娄克贞,称为苏湖再见。而桐城善政,不可殚述⑩云。 ①亲自看。 ②吉。 ③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④教育感化。 ⑤歉收。 ⑥崇:高;深:长度,从外到内的距离;广:宽度,横向尺寸。 ⑦心里常常想着学习,不能废弃,甚至休息或闲暇的时候也要学习。 ⑧东周初秦国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 ⑨偶然。 ⑩详尽叙述。
胡缵宗·桐城学存存堂记 桐城学宫之后有堂焉。敞而阔,远而邃,虚而明,洞而静。君子坐,是堂焉。訚訚者侍,侃侃者进,便便者立,行行者升,望此者不敢放,止此者不敢失,守此者不敢离,去此者不敢畔①,而堂不虚矣。沂水张履谦氏为是堂,以主是学,其有心哉,学譬诸身也。明伦之堂,譬诸胸次②也。序圃门墙,譬诸四体也。则是堂,譬诸心矣。存存者不于此,将焉之也。学宏而方,其身正矣。堂高而大,其胸次宏矣。序整而朴,圃崇而坦,门阔而直,墙裕而厚,其四体胖矣。若是堂之、宏之、邃之、明之,静存存者,不庄而严哉。夫是之谓心也,夫是之谓学也。故夫抠衣③者、负笈④者,存存而升,存存而侍,存存而进,存存而立,不亡乎。是堂而堂亦不亡乎。是人存之而又存也,未敢以为颜曾而非庄列矣。未敢以为程朱而非苟杨矣。抱道而鸣于时,服义而立于世者,莫不以为出乎,是而悖乎,道乖乎,义则愧乎。是堂望,望而去之,谓为堂中人,不可也。是堂也,有益于桐之诸士子也。近裏著己矣,盖不存乎堂,而存乎身。不存乎身,而存乎心性之者之学也。缵宗登是堂,得是义,命是名。惕然而有警,豁然而有感。慈溪沈敬敷氏加修饰焉,因为之记。 ①背叛。 ②胸怀。 ③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 ④背着书箱去求学。 周洪·桐城县儒学题名记 夫自成周,宝兴贤能,俊秀而人才,为最盛。我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初,酌古准今①,其宏规远制,首以科目为务。故郡邑皆制学校,列圣躬②,行仁义以率之。故得贤才,视成周为尤盛。桐城为安庆属邑,于京畿首善之地,为近风化所先,而人才迭出,非他郡比。由洪武初至今,登贤科,跻膴仕③,以功名事业,炤耀当时者,不乏其人。皇上嗣登大宝,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成化戊子,命监察御史,天台陈公选,来督南畿学政。视学之初,以人才之由,科目发身,政事显著者,不可无名,以传诸后。苟不示激励,劝惩之典,而于教道有所缺。郡守陈公,云鹗知县徐公,允昭磐石,请记署训导事,举人夏公瑜,以洪武初至今,登名科第者,以次而列。来京师,请予为记。嗟夫!曲学④末技之士,尚欲专一艺以成名。况吾儒宗孔氏,崇仁义者,岂不欲以成其名乎。然名者,实之符也。则成其名者,岂可伪为之哉。然而居高位,必如周公⑤之辅,养君德,勤劳王家,则为不旷。职居下位,必如孔子为委吏⑥,为乘田,则不为苟禄。周公、孔子,实万世为臣之法。其次则如汉唐宋之臣,功施社稷,泽润生民,忠萃于心,义形于色。奸人闻之敛,夷狄⑦闻之畏,天下闻之仰,后世闻之慕。如此斯,无负为臣之道,而名益显矣,苟徒假乎。科目窃荣,名以夸耀于乡人,而贪墨卑污,谗邪奸佞,冒进窃禄,则人必因名以求实。虽亲者,亦不容掩其恶矣。呜呼!后之来游于斯,登名于斯者,可不惧哉,可不勉哉。 ①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②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③高官。 ④囿于一隅之学。亦指学识浅陋的人。⑤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 ⑥古代管理粮仓的小官。 ⑦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邑人张淳,亦有桐城重修儒学记。邑令为徐有为,学官为关宗彦、唐重文、庾自强。
春秋仲丁,设飨陈仪。如令每祭祀,诸生随学官致斋。如约每岁正旦、端午、重九、冬至,许诸生假,诸生有期功服亦许假。诸生乡试,会试中式者与贡者,县官籍其名额于明伦堂①左右,谓之题名记。生员额数,唐制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五人。宋无定员。崇宁间,以费广难赡,令照见籍,三分而汰一。明洪武初,著令县学二十人,日给廩膳。宣德三年,增广二十人。正统十二年,于常额之外,复附学无定数。国朝顺治初,定制每试,新进生员四十八名。内拨府学八名。能精骑射,通策论者取进。武生附学肄业。丁酉后,以科场之弊,生童皆减额。每试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或八名六名不等。康熙十年,府学加五名,小学加二名。督学岁试之,县季考之,学月课之。每三年督学,取科举正额六名,遗才②十九名,以应乡试。今桐城大学,每试新进生员二十五名,随拨府学八九名不等,无定额。遗才俱无定额。 ①《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称明伦堂,本此。②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 廩膳 宋元有赡学①田土。明洪武初,令师生廩食②,月米六斗。后复令日米一升,鱼肉盐醢之类,皆官给之。十五年,定廩膳,月米一石。正统元年,令有司佥与膳夫二名。国朝顺治初年,每廩生③给粮银十二两,膳夫仍旧。顺治十三年,奉裁解北,旧制廩生二十名,谕其补廩生二十名,谕其补廩年次,食饩虚实,闲岁出贡一人,谓之岁荐。顺治十八年,议停岁荐法,因裁各学训导。康熙九年,礼部奏议复行之。今桐城定额,仍旧二十名。 ①资助办学。②公家供给口粮。③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④每年荐举。 碑记·卧碑 宋大观元年,诏布周官六行①入刑之法于学宫。淳祐六年,御书白鹿教条②,颁示各学书院。明洪武十三年,颁示榜文于天下,令刻石明伦堂左,谓之卧碑。国朝顺治九年,更定条约,颁行天下之明伦堂。 ①《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②《白鹿洞教条》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白鹿洞学规》系南宋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知南康军,讲学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揭示书院诸生。确定五教之目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③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敬一箴碑(有亭,在正殿右。)、明圣谕碑、四箴心箴注碑。(已上六碑,分列敬一亭左右。);道统圣贤赞碑(嘉靖乙酉,巡抚都御史陈凤梧撰。);儒学题名碑(自刘俨至江宏济止。成化戊子祭酒,蜀人周洪谟撰文。);重建儒学碑(宏治辛酉,知县方崙以河泊渔课重建。其櫺星门,旧树以木,用石易之。买民地,盖其基。纵八十丈有奇,横四十丈有奇。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谢迁撰文。);学田碑(嘉靖庚寅,知县沈教于南坂,买腴田四十四亩,岁入租百一十石。知县赵埙立。);置买学田碑(万历甲戌,知县李尚默,出湖课一百九十两,易东郭外田十石,计民亩二十一亩九分,计租八十石。以七十石输于学,助贫生。余者办徭役。);勅谕碑(万历甲申,谕监察御史王国。)。 置廛周士碑(万历丙午,训导徐朝宾,前后捐俸百余金,治斋前井。斋东隙地为廛,二十有六楹。岁租银二十三两有奇,以惠贫生。封文林郎,大名府推官,邑人方学渐撰文。);重修儒学碑(万历戊戌,知县徐有为重修。陕西布政司参政,邑人张淳撰文。)续科甲题名碑(自黄泰至方旬止。巡抚贵州,邑人赵釴撰文。)。徐侯去思碑(侯名时俊。置学田于冷水涧。庶吉士,何如宠撰文。);陈侯修学碑(侯名垣奎。重修学宫,又建省牲堂于门之西。庶吉士,邑人倪嘉善撰文。);司教题名碑(教谕徐公辅撰文。);石侯修学碑(顺治丙申,知县石朗修。邑人姚文然撰文。) 书籍 《四书大全》十四本:《易经大全》十二本;《书经大全》十四本;《诗经大全》一十本;《春秋大全》十八本;《礼记大全》十七本;《性理大全》二十八本;《为善阴隐》一本;《五伦书》十本;《彰善瘅恶》二本;《居业录》二本;《通志略》一百十九本;《孝顺事实》一本;《皇后劝善书》十本;《大清律》一套;《学政全书》一本。 祭器 大铁香炉一个(成化庚寅,知县五十九代孙,孔彦麒置。);大铁花瓶一对;铜烛台一对;铜象罇一个;铜雷罇一个;铜爵共九十个。(以上铜器,俱正德四年,知县师存智置。);锡香炉一个;锡烛台二对;锡酒尊四个;锡爵五十一个;锡毛血盘八个;锡钏三十二个;锡登六个;锡簠三十二个;锡簋三十二个;锡笾七十八个;锡豆七十八个;锡酒提四个;小铁香炉三十二个;木笾豆六十个;帛匣十二个。(以上铜锡铁器多为学役盗质。崇祯癸未,知县张利民察知前弊,责惩追还立单,点付库子陆亨、周吴收管。) 学田 一段坐资福寺。田种五石,田亩八亩二分八厘,塘亩一分八厘,每年租稻二十五石。 一段坐歇马岭。田种六石,田亩八亩二分五厘,租稻三十二石。 一段坐高家衖。田种四石,田亩五亩七分五厘,塘亩六分一厘,租稻二十七石。 一段坐东三十里铺。田种三石五斗,田亩五亩二分五厘,租稻二十四石。 (以上按院学田四处。兵荒后,屋燬人逃,开垦无几,岁取田租,年终开报周士。) 一段坐南郭外。田种一十石,田亩一十八亩三分四厘,岁租银八两二钱。 一段坐藕家衖。田种八石,田亩一十九亩一分一厘岁,租稻八十石。 一段坐东郭外。田种一十石,田亩一十四亩七分八丝,岁租稻六十石。 一段坐梅塘。田种八石,田亩一十二亩零六厘,岁租稻七十石。(以上学院学田四处。兵荒后,屋燬人逃,开垦无几,岁取田租,年终开报周士。) 一段坐藕家衖。田种八石,田亩十九亩一分,岁租稻五十五石。本县置买周士,乱后抛荒。顺治五年,知县王家宾,著令该地保开垦,照大例量取租稞。(此段系本县给士支消) 一段坐桦林冈。田种一十二石五斗,田亩一十四亩五分三厘,塘亩九分四厘,租稻七十四石六斗。 一段坐大栗树。田种七石,田亩八亩四分九厘五毫,塘亩二分三厘五毫,租稻二十八石。 一段坐冷水涧。田种五石,田亩五亩九分六厘,塘亩五分,租稻二十石。 一段坐闻家衖。田种六石,田亩七亩,租银四两。(以上学田四处,不登循环本学支消。田荒难开,招佃新垦,尚未取租。以上康熙十二年前志。) 一段坐资福寺保。田种五石,额征租稻一十石。 一段坐蔡家店保。地名歇马岭。田种六石,额征租稻一十石。 一段坐天宁庄保。地名高家衕。田种四石,额征租稻五石。
一段坐甑苤山保。地名东三十里铺。田种三石五斗,额征租稻八石。 一段坐大小龙保。地名大龙湾。田种五石,额征租稻五十石。 一段坐金石保。田种一十二石,额征租稻五十石。 一段坐金石保。地名藕家衖。田种一石八斗,额征租稻一十三石五斗。 一段坐演武亭保。地名东郭外。田种八石,额征租稻一十五石。 一段坐郭家墩保。田种一十二石,额征租稻六石五斗。 一段坐天宁庄保。地名梅塘稍。田种八石,额征租稻一十二石。 一段坐金石保。地名藕家衖。田种二石二斗,额征租稻一十六石五斗。 一段坐黄荻嘴保。地名沈家店。田种八石,额征租稻一十三石五斗。 一段坐栀子河保。地名南门坂五印寺。田种二石,额征租稻一十二石。(以上现存学田坐落清数) 贫生银两。旧志学廛项下,有银二十三两。藕家衖田项下,有稻五十五石,今止三十九石零。 书院 桐溪书院,又名正学书院。在县西北隅,即灵泉寺故址。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知县沈教,爱其地,移寺于西,以其基建书院。中为近思堂,后为聚奎祠,傍为书舍。左曰卓尔,右曰豁如。前为仪门。门内祀周、二程、张、朱,五子①,使诸生有志学道者观法,而以乡礼射器②实之。后知县邝涛,以太霞宫地尤胜,乃以宫为书院,而以旧书院居羽士③。今因钱尚书葬其处,邑人呼为钱家书院,是也。 ①指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②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射器,射礼所用的器物。亦以泛指礼器。③旧指道士。
桐阳书院在县东郭外。万历间,知县王廷试建于学田之前,后废。国朝,县令高攀桂捐资重建。在邑之东,距城里许,买民基一顷置厅事。一旁廨四、亭一、池一、门楼一、碑一。董其事者教谕举人陈熊耳、训导张宗祯;邑诸生张志慎、王匡、钱仪也。 培文书院,旧在东门外火街头。久废,为庙祀知县高攀桂。道光元年,知县吕荣复,以北门内官房一区,卖与邑人,为培文书院。(房系知县沈方大交代案内,奉文估变之产,价银一千两。)
邑人方世盘捐田以资膏火。(田共四十二亩二分,坐落县治北乡适冲铺保。计种三十四石七斗五升,计正租一百七十三石七斗五升,小租二石。折新稻一斗四升,斛面十七石七斗五升,共杂稻一百九十五石二斗四升。) 二年,知县廖大闻,置买洲以增之。(洲,坐落县治南乡扫帚沟保,乃江心突涨,名新生洲。系奉部估变之产,价银四千二百零六两六钱。廖大闻与暑怀宁县朱士达,各倡捐银一百两,合通省各州县捐银二千一百零三两三钱,买洲一半,以资省城敬敷书院膏火。每岁由桐城县收租息钱一千文,变银解省应用。又独倡捐银三百两,合邑人捐银共二千一百零三两三钱,买洲一半,以资培文书院膏火。每岁收租息钱一千千文,并花红钱一百六十千文应用。奉巡抚陶澍咨部,更名崇文洲。
廖大闻·同扶文运·序州县考:『古里选也,定例考。有犯规者,其罚与乡会试同重之也。故州县,多为考棚①以考。桐城,皖巨县也。名臣学士,代与共闻。每考童子军三四千人,不凡才,自有之矣。而无考棚官署盈尺之地,欲其激昂青云,不其难乎。又人各自备几案,如四乡之人入城,无亲故可倚者,必价质于胥吏市侩,藉之居奇,吁亦疏矣。书院所以讲学也,州县多有之,而桐城之城内,张氏毓秀、城外高公培文,老屋数椽名而已。道光辛巳夏,予来治县,当考童子军于官署。欲筹所以为考棚者,而无费也。前官阳湖吕君方以交代之,北城内官宅一区,价卖与县士大夫,将移培文书院,亦未有膏火之资也。壬午夏,予乃进县士大夫而议之曰:『谋事不可勤,而见事不可不广也。为考棚以考,其闲时即为书院,庶所益多矣。自城及四邻,致有相率,偕来捐资以成之者乎。』县士大夫谓之曰:『善』。予乃捐廉以为之倡,且具详各上官,咨部准行下县。癸未夏,县境水。今甲申秋矣,自城及四邻,尚有未捐者,亦有已捐而未缴县者,然共捐过银若千、钱若千,捐有数也。予曾为买北城内官房,左近之汪淮南宅一区、张阶青宅一区,将合为考棚而纳书院于其内。又为买南乡之崇文洲,即新生洲一半。将岁收,其息以修考棚几案,而供书院膏火②。其价用银若千,钱若千亦有数也,事盖将有成矣。今者,予乞养待去。后官至,予必具移以成其事。惟洲,固奉部变价之产,有案在,无契字在卷者,祗需谕洲户领种交租而已。房则官房,有前官移交契字若干纸,粘为一卷。汪、张宅,各有契字若干纸,共粘为一卷。已谕考棚书院首事,领执管理。如后官欲成其事,事在续捐者,夫捐有数,其用亦有数。予与邑人所捐所用,后官及邑人,皆不可不知也。兹备列于后。重阳后五日,知桐城县事,廖大闻序。』 ①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 ②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毓秀书院,东门外。旧有桐阳书院,后改为龙王庙。邑人张若瀛移建城中,改名毓秀书院。 天城书院,在双港铺保,梵天城即社学故址也。嘉庆丁卯,绅士建阁供奉文昌,厥工未竣。道光六年,里人刘存庄、潘楫等,广募租银,恢扩营造。每春秋仲月之三日,知县往祭,会课生童,榜示奖赏。乡试各给卷资,存庄为碑记。(知县尹作翰,捐银二百两;教谕朱应潮,捐银十二两;训导杨琦,捐银十二两;巡检汪震,捐银十两;章呈斋,捐银四百两;井头刘·敦睦堂,捐钱三百五十千文;又竹楼公堂,捐田种二石,租稻二十三石二斗,田塘五亩三分四厘,坐落新安渡保;潘·传经堂,捐钱四百千文;又楫鸿运,共捐田种一十石九斗零租稻一百一十五石,田塘一十九亩五分,坐落半木山、北城墩两保;又起莘捐田种一石一斗八升零,租稻一十一石八斗七升零,田塘二亩四分,坐落半木山;张濂奉母氏徐氏命,捐田种六石七斗四升,租稻七十四石四斗五升,田塘一十四亩,坐落双港铺半木山南保;姚·埀裕堂·植桂堂,捐钱三百三十千文;黄慕燕,捐田种八石二斗三升,租稻六十四石七斗六升零,田塘一十二亩六分六厘,坐落老林铺保,又钱三十五千文;白陂汪·余庆堂,捐钱一百千文;又灌书堂,捐田种二石二斗五升,租稻二十四石,田塘三亩八分五厘,坐落双港铺保;程·敦睦堂,捐钱三百二十千文;曹克敏奉母氏叶氏命,捐田种八石五斗,租稻一百石,田塘一十三亩三分,坐落张天坂保,又钱七十千文;汪·柏茂堂,捐钱一百一十千文,又承志捐田种一石七斗,租稻二十四石五斗,田塘三亩三分,坐落双港铺保;彭·松竹堂,捐钱一百三十千文。又惟一思洋,共捐田种一石二斗五升,租稻一十二石五斗,田塘二亩七分五,坐落半木山;张迪元捐田种一石七斗五升,租稻二十石,田塘三亩九分三厘七毫,坐落太平桥保,又钱八十千文;程·五聚堂,捐田种一石二斗五升,租稻一十二石五斗,田塘二亩七分五厘,坐落半木山保。价买汪身玉等山,田种一十七石八斗八升零,租稻一百七十八石八斗零,河田种十石,分租田塘四十五亩九分,坐落西莲保王家冲;又买黄宜左田,种二石二斗五升,租稻二十石,田塘四亩,坐落老林铺保;又买僧竹岩田,种四斗五升,租稻五石,田塘一亩,坐落书院前后。凡零捐钱数,俱镌碑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