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96|回复: 38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5-8-15 15: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光桐城续修县志
    桐城姚氏檗山草堂提供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首·序】

          桐城志不修,一百五十余年矣。前令三原石君、孝感胡君之书,具备体例。相越日久,故继者难之。余令桐城之四年为道光甲申,上官令修志,余未敢畏难,而苟安也。爰集邑士大夫,相与谋,所以修之者事甫集,而余以吏议去。后令豊宁谢君、广顺金君,踵其事为之。金君名进士也,渊雅而多艺,阅八月而稿就,乃复以移官去湘潭。尹君至,将付剞劂。夫一邑志也,阅四令而后成之,且其中几不成者屡矣,卒乃成之。然明以来,文献之无征,盖各有数也,邑志之成亦幸矣。今余自里中至桐,尹君谓邑志之修,实始事于余,其终事也,余当为序。而余更幸三君者之卒能成其事,使一百五十余年之文献,于是乎不至无徵也。故未敢以不文辞,而特为述其事之端委如此。     

         时在道光七年丁亥三月上澣日,勅授文林郎,原任江南安庆府桐城县知县,乾隆壬子科举人,临桂廖大闻谨序。

    桐城续修县志【卷之首·凡例】
    一 桐邑方舆,仅得斗分一度之半.今祇推步纪实,其泛及安庐者概不列。

    一 凡山川按脉络条析分序(山脉本:左殷荐(1)《桐城地脉记》),前志之随名指数者概不列。其见于《元和郡县志》、《太平环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舆地纪胜》诸载籍者,附其名于后。
    注(1):左殷荐字德斿,号旧止,安徽桐城人,清乾隆间增生。精于山川形势及仪象图器之学。著有《四书辑注》1卷、《甲子新书》6卷、《桐城地脉记》1卷、《修予斋诗文集》2卷。


    一 前志礼制系天下公礼,有大清通礼可稽,非桐城一邑之事,故不列。

    一 明史黄诸公,咸有保全城邑之德,具见于兵事。至其名位勋节,非一邑所能私,故不列于名宦。

    一 前志儒林,多系文苑笃行之人,今续编以前悉仍其旧,不更为区别。

    一 凡古名人,题咏山川名胜之作,择其尤雅者,录附各山川名胜下。其邑人题咏甚多,有家集可稽,概不附载。

    一 前志仙释,散入寺观,下及杂事。

    一 前志诸序,久悬国门,各遵原文,录于序录之首。

    桐城续修县志纂修姓氏主修:
    桐城县知县廖大闻,广西临桂人,乾隆壬子举人。
    署桐城县知县谢时和,奉天丰甯人,乾隆己酉举人。
    桐城县知县金鼎寿,贵州广顺人,嘉庆戊辰进士。
    桐城县知县尹作翰,湖南湘潭人,嘉庆辛末进士。
    署桐城县知县龚裕,江苏清河人,嘉庆丁丑进士。

    纂修:
    桐城县知县金鼎寿。

    监局:
    桐城县儒学教谕朱应潮,江苏吴县人,乾隆乙卯举人。
    桐城县儒学训导杨琦,江苏通州人,岁贡生。
    桐城县县丞常延,汉军正白旗人,笔帖式。
    桐城县典史沈元理,直隶大兴人,监生。

    採访:
    道光辛巳,保举孝廉方正,乾隆壬子副榜,候选州判张元位。
    道光辛巳,保举孝廉方正,生员吴云骧。
    刑部司务刘瑶。
    候选州同程春翔。
    嘉庆辛酉举人吴逢盛。
    嘉庆丁卯副榜刘宗俭。
    附贡生张鹄。
    廪膳生张宗辉。
    廪膳生许丙椿。
    生员王遵。
    廪膳生刘存庄。
    增广生汪潆之。
    候选理问潘楫。
    附生程兼山。

    桐城绩修县志目录
                     金鼎寿曰:『道光五年九月,余自蒙城调桐城,适抚藩创修安徽通志,因檄修各府州县志。而桐城前令廖君、署令谢君,己定有成规,鼎寿踵其役,自愧簿书期会,久废载籍,方惧不克胜任,赖邑之贤士大夫相助,搜辑荟萃成编。鼎寿忝宰是邦,量为区别,为志十八表·四杂记·一序录·一都二十四卷·舆图列于卷首,皆准天下古今之公,是为一邑之公,是一归于班班可考,善善从长之旨,未敢稍以己意,轻重于其间,用以备通志之採择,或有当焉。』

    卷首 舆图

    第一卷
    舆地志:疆域 形胜 山川 水利 洲圩 堤堰 乡镇 街巷 附星野

    第二卷
    田赋志:附户口

    第三卷
    学校志:泮宫 学署 生员数额 廪粮
    碑记 书籍 祭器学田 书院 社学 附善举 风俗

    第四卷
    营建志:城郭 衙署 坛庙 仓廒 桥梁 津渡 坊表 祠墓 寺观 园林 附古蹟 金石

    第五卷 沿革表

    第六卷 职官表

    第七卷 选举表

    第八卷 封赠表

    第九卷 名宦志

    第十卷 人物志:忠节

    第十一卷 人物志:孝友

    第十二卷 人物志:宦迹上

    第十三卷 人物志:宦迹下

    第十四卷 人物志:理学

    第十五卷 人物志:儒林

    第十六卷 人物志:文苑 附隐逸 艺术 流寓

    第十七卷 人物志:笃行上

    第十八卷 人物志:笃行下 附义侠 耆寿

    第十九卷 人物志:节孝上 节妇

    第二十卷 人物志:节孝下 贞女 烈妇 孝慈

    第二十一卷 艺文志

    第二十二卷 物产志

    第二十三卷 杂记志:祥异 兵事 杂事

    第二十四卷 序录:前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5: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一

    疆域

    桐城疆域,东南广而西北狭。东至庐州府无为州,界二百里;南至怀宁县,界七十里;西至潜山县,界六十里;北至庐州府舒城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池州府贵池县,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潜山县,界六十里;西北至舒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庐州府庐江县,界五十里;自县治至府治安庆省会,一百二十里;至京师,二千三百九十七里。

    形胜
    北峡、南峡阻其北;横山、二龙障其前;沙河、挂车控其右;长江限其东。表里江湖,周环山泽。(舆地纪胜·引朱绰记:『淮服之屏蔽,江淮之会冲。』又引同安志·后序:『其山深秀而颖厚,其川迤逦而荡潏。』)

    山川
    桐城山,皆自潜山猪头尖发脉。猪头尖由天柱来,东南入桐城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踰老关岭;起华崖山,由是至黄草尖、金字寨、旗岭、土脉岭过小关;起洪涛山,自分水岭至洪涛山,绵亘一百余里。西北乡之山,多从此分。

    猪头尖东南六十里,起香炉尖,山下有黄土关。

    黄土关东南入桐城界,分为二幹。左为大幹,右为桐城西幹。西幹东南至三枝庵,折而南为长岭(北冲河出焉)。转而东南,起分水岭。(右水西流入潜山沙河,左水东流为黑河,下流合彭家河入北冲河。)

    (由分水岭来者)分水岭之南,左分脉为姊妹山,东至叶家湾,又南至老天堂庵,右分脉为黄草尖。(黄草尖右枝至杨树窊,左枝尽于北冲、南冲,二水之交。)

    分水岭之东南起白雾尖。

    白雾尖西南过螺师岭,东南为铜锣尖。

    铜锣尖右嶂,西南至钓鱼寺(当沙河之口)。 左嶂东至王屋寺,下为宝珠墩(当军屯河之口)。中枝至三安铺西,右枝西南为出豹山。

    左枝东北为石壁山(东南逆军屯河水.又转西为西流坝。) 。中枝东南起乱石堆(又分枝,左尽于西流坝之内。右为蒋家楼,尽于郑家嘴。自铜锣尖至此,可二十余里。)

    白雾尖东南至独山,右为蒋潭。山峡之中稍夷旷,有双林庵。左起大独山,小独山。(右则军屯河出焉,左则南冲河出焉。)

    东南为屋脊山,山后右嶂西为槲皮尖(尽于宝珠墩之东河左)。又一嶂少南,西为风火山。

    屋脊山南为弥陀庵之右,当陶冲驿之北。

    屋脊山左为五聚岭,折而东北至青龙塞。

    青龙塞当牛栏铺之东(山最高峻,其脉折而西南至平地,穿分水塘。起冈左枝,东北为乌石山,尽于殷家河之西。右枝□□□,中枝东南过小一柯松、大一柯松,经九重冈、净德庵之西。又东南至螺蛳塘,折而东北。又东南为野狐铺。又东南十里为双港铺。又十里,左为木头山,右起横山。横山南五里为练潭铺。自黄土关至此,凡百里。)

    青龙塞连嶂,东北行分枝。南为火炮尖,尽于童家铺之北。又自火炮尖当撩风铺后,起平光顶(撩风铺大断过峡,东南行万缘庵之右。又东南至宋家研之西,尽于西峰庵西。当香炉寺对夹殷家河,又左一枝从撩风铺后,分行宋家研之东,至斗冈坂。)

    自平光顶连嶂,又东北为撩风尖,又东北为云际寺(当挂车河之口)。西幹之东嶂尽焉。

    大幹自香炉尖之南,东北十里,起二姑尖。

    (由二姑尖之来者)二姑尖右分脉东南至阎王岭。

    二姑尖东南为老爷顶,右分脉至杨家寨。右枝为管竹,尽于何家坂之东。左枝至薛家铺之左,为三柯松。

    二姑尖折而东南三十里,至莱园岭。

    莱园岭分脉,东南为县治之脉(其右水入南冲河,其左则龙溪之源出焉。)起黑窊岭。

    黑窊岭(即挂车岭)南起倒观尖,又南起放鹰尖。左分枝行葛家岭之西,至扁担冲。中枝东南至土地岭过峡,横起大嶂。左分枝东至龙井冲,中枝南起栲栳尖,最为峻耸。左枝东至项家河之西,又分枝右出降为小冈。其右枝为倒爬岭,中枝起嶂落下平冈。东至石井铺,折而南至麻子岭。右分枝穿塘经汉司农朱公祠,西向挂车河西。(左分枝北至喫水宕,中枝南至乱墩口。左分枝至缪家冈,右分枝下平田,中枝东至高岭大断,过峡起顶。右为松园,松园之右为团基墩。松园之南转东穿田,又东过峡为姚家河。右枝出香铺至萧家店,尽于蒿藤嘴。当鸭子湖之东北,而龙溪、挂车二河之水始合自黑窊岭分枝。至此凡八十里。)

    黑窊岭东南为陶家岭,又南起乌石山(分为二枝,左枝当啌口铺,北降为小冈。右枝当项家河之东,亦为小冈。势尽于龙河之东,石河之西。龙井下流为龙河,龙溪下流为石河。)

    黑窊岭东北为武岭,又东北为马鞍寨。

    马鞍寨分为三枝,右枝西南为鹧鸪尖,跌断过峡为密蜂尖(右嶂为三坡岭,关披雪之口。)密蜂尖折而东南,过古塘坳颈,起屏风岭。屏风岭之西南,尽于望河墩。其东至储家冲,穿田过峡,起慈云庵后大顶,折而北至仙姑井。过峡转而南,起观野崖。中枝入城为县治。(附胡廉县治说:『由潜山之天柱,起猪头尖。巍峨耸峙,上入云霄,桐城众山之祖也。出脉入桐界,崇山大岭,横亘绵延。起二姑尖,过草瓜岭、光山岭至武岭。起马鞍寨,过古塘坳颈。起屏风岭,过聂家颈。起求雨顶,至道冠山。直来横落,灵秀之气,县治实首锺焉。居邑之中,左右诸山护卫。华崖障其后,乌石峙其右。乌石冈列其左,金神墩在其前。桐溪环绕于内堂,龙溪口收之。嬉子沉静于中堂,榆树嘴与姥山东之菜子湖,汪洋于外堂。花山与连城山关之,而黄莲嘴怪石巉岩,塞众水之下流,使清淑之气,聚而不洩,此山城第一形胜也。)

    左枝为西龙眠,又分二脉。最左一脉,北出为社坛湾,右为双溪。次左一脉,南行为走马岭。分枝向东北为澹云庵,尽于泻园庵之南。又南至媚笔泉,尽于石马潭之北。走马岭右枝向古塘,为九柯松。左为境主庙,关龙眠之口。又左尽于兔儿山。

    大幹自莱园岭东北,行十里至草关岭(即老关岭.一作草瓜岭。)又十五里至杨家头。又北至丈人石(一名槲树岭。)分枝东南,为桐城中幹。

    (由华崖山来者)自丈人石东南为中幹。中幹南至乌石崖,右枝南为傅家尖。左枝东南行,又分二枝,右为西龙眠之夏佳岭,当许家圩之东。左枝南起香炉寨,又东南为三峰。三峰之左,是为东龙眠。

    乌石崖折而东北,起老虎崖。折而东南至大黄草尖,又东南大撩风尖。大撩风尖之北,左分东枝至鲁谼,右分枝西为东龙眠之杏花村,尽于武昌岭。大撩风尖之南,左分枝东为明堂洼,右分枝西为宋家岭。与走马岭之南枝,会于境主庙之南,为东西龙眠水口。(龙眠山毗连舒城,绵亘重复,岩壑深秀。有青布潭、碾玉峡、媚笔泉、椒园、双溪、胜山、社坛诸胜。)

    宋黄庭坚·龙眠山诗: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  

    苏辙·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建德馆:龙眠净渌中,微吟作云雨。幽人建德居,知是清风主。

    墨禅堂:此心初无住,每与物皆禅。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
    华严堂: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画作正定看,如何是佛性。

    云芗阁:清溪便种稻,秋晚连云熟。不待见新春,西风香自足。

    登真坞:山开稍有路,水放亦成川。游人得所息,真意方澹然。

    薌茅馆:山居少华丽,牵茅结淨屋。此间不受尘,幽人亦新沐。

    璎珞口: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水神璎珞看,山是如来想。

    栖云室:石室空无主,浮云自去来。人间春雨足,归意带风雷。

    祕全庵:世道自破碎,全理末常违。溪山亦何有,永觉平日非。

    延华洞:共很春不常,逡巡就摇落。一见洞中天,真知世间恶。

    澄元谷:石门日不下,潭镜月长临。细细春风度,相看识此心。

    雨花岩:岩花不可攀,翔蕋久未堕。忽下幽人前,知子观空坐。

    冷冷谷:层崖落飞泉,微风泛乔木。坐遣谷中人,家家有琴筑。

    玉龙峡:白龙尽饮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

    观音岩:倚岩开翠屏,临潭置苔石。有所独无人,君心得未得。

    垂云沜:未见垂云沜,其如归兴何。路穷双足热,为我洗盘陀。

    胜金岩:置马步岩前,岩前得平地。肴蔬取行簏,粗饱有余味。

    宝华岩:团团宝华岩,重重荫珍木。归来得商鼎,试鬻溪边绿。

    陈彭漈:苍壁立积铁,悬泉泻天绅。山行见己久,指与未来人。   

    鹊  源:溪深龟鱼骄,石瘦椿楠劲。借子木兰船,宽我芒鞋病。        
    明·许浩·游龙眠山: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昔年李参军,爱此山水清。投簪赋归去,筑室当林坰。兴来索束绢,握笔儒丹青。写就山庄图,墨妙如天成。我来觅陈迹,满壑烟霞生。凝神致遐想,恍若图中行。

    又南起投子山(相传吴鲁肃,有子投此为僧故名。)   

    宋·刘言诗:三雄分汉鼎,郊野战群龙。将军偶败北,投子空山中。

    宋·周美成诗:缅怀鲁将军,兵败携部曲。来投衲子衣,解甲余戎菽。谁令此山中,异代有余辱。

    右分枝为月山。左分枝东行(降为平田,东至五里铺。)起龟山,又东为团包山,尽于三墩沟之投子山(东南下平田为老人仓)。东起乌石冈(又东至酒铺。其右分二枝,一枚南行为火龙冈。东南分枝至半铺,尽于十五里坊之右。西南分枝再折而南,尽于朱家桥之右。一枝自酒铺西南至白马庙。一枝西南行至蒋家山。南至天宁庄之南,循栀子沟之右。少东一枝循栀子沟之左,南为蔡家店。又南枝为金神墩,尽于黄盆嘴。又东一枝为王家嘴。正枝自酒铺折而东北行至七里头。起双墩,折而南至十五里坊。左分一枝,东至鸭儿塘。正枝又南至小齐庄之左。大断过峡起顶,又南至枯井头。左抽一枝结大王庄。正枝又南至曹家冈,又南至严家土地庙。过峡起顶,左分枚至土居嘴。正枝又西南至萧家店。起大顶西南行,又折而南至双店。东起简扬山,又东入于湖为松山。由双店而南者,尽于瓦竹嘴、榆树嘴。自乌石崖至此九十里。鲁谼水当其左,龙眠水当其右,交会于松山之西。)

    大撩风尖北,起小撩风尖。连山东北,行至唐家铺之左(十里铺东南为沙子冈,又东南为乱墩口,又东北至叶家店。左枝沿鲁王河之右至□□□□。过峡东南为史家草园,尽于沙河。又自右分枝,南至姚家冈。又南至石牛山,余脉尽于双河坂之右叶家店。右枝西南至崔家坂之东,过峡至赵家店,又南至孔城。自小撩风尖至此三十里。乱墩口最右一枝,西南行崔家冲之西,沿高桥河之左为红土地庙,尽于牛家坂。)

    十里铺后连山仍东北行,为绣花山颈(当鲁谼口之右)。其东平冈为平坦,中幹之东嶂尽焉。

    大幹自丈人石,又东北至杨家大山头。分脉东南,起北黄草尖。

    (由北黄草尖来者)北黄草尖东南为卧龙寺,是谓鲁谼山(尽于项家店之北)。东北为妈儿石,又北为唐家岭。

    唐家岭分脉,起虎头寨。南过试剑石岭(起顶上有天池),北分一山为范龙尖(上亦有天池)。南分一枝至清泉寺(即谷林寺)。从寺后北行,折而东南过油坊岭(当鲁谼口之左)。东北为方山(下为平地,过吕亭驿。起小冈,曰走马冈。东北尽于沙河之内,鲁王河东北流木犀河及三十里铺河、小关河。东南流四水之会,曰沙河。)

    (由金字寨来者)唐家岭分脉东行,折而北右分枝。南为庙基尖(上有天池)尽于虎栈岭之西。左枝东行至小龙尖,折而南行至枫香岭(岭左为双忠庵,孙临及杨文聪之墓在焉)。小龙尖之后,东为研山(又曰龙头山)。东为伏儿岭,折而南为周婆冈,又南为慈济寺。

    枫香岭南起为查公尖,又南至高岭(高岭西为虎栈岭)。连山东南至松鹤庵(左忠毅墓在庵右山岭)。山右为夏澹冲,山左为二十里铺(自高岭降脉,折而东北为小高岭。又东北分脉降平坂,尽于慈济寺之右。自唐家岭至此,可三十里。)
    自唐家岭东北十里至莲花尖分脉。起脑头山右,东南分脉至鬼窊。左分脉为平田,再起山右为长老凹。左穿田起马鞍山(又东南行三十里铺之南。一枝尽于牧牛山西,一枝尽于木犀河之左。)

    (由旂岭来者)自莲花尖东北五里至麒岭(即旗岭,一作岐岭)。麒岭发金字寨。北分一枝,东为蒋山,东北有龙门寺。南分脉东南行为土木岭。

    土木岭(即土脉岭)乃大过峡处起顶开嶂,左嶂为旵冲,右嶂至披雪洞。中脉起三道尖,左嶂至赖家冲,右嶂起笃山。中脉东南行又东分一枝,尽于大关镇之南。正脉东南,大断为揑骨山颈,折而东北为平坂。再折而东南,穿田起白沙岭(即北山桥)。东南至牧牛山右,过峡为寄母山。(左枝为大黄荆苯、小黄荆苯。降为平田,东南为崇山镇,尽于沙河之内。自土木岭至此,可四十里。)

    (由小关来者)麒岭东北十里至槲树岭,又五里至北峡关。东南起香炉尖,又小枝为大关镇。其左枝曰斗笠尖。东南起洪涛山,右分脉降为小冈。东南至栈嘴头,尽于界河之右。

    洪涛山最右脉,行王氏白楼之右,东南至獾墩。次右脉行白楼之左,南至适中铺。穿田过峡,起顶四五里,左分枝起土铜山到张家坂,余气抵界河。界河源出洪涛山,圆通寺之东为桐城,庐江分界之水。

    洪涛山左行,东北入庐江县界(行庐江县北,巢湖之南。)为东左幹。
    大幹自洪涛山中行,东北起喜子峰入庐江县界六十里。起白兔山,再起平顶山。左为大幹,右为桐城之东右幹。

    东右幹,西南行至大凹口,入桐城县界。特起大山为龙王顶(即大凹山)。龙王顶分枝,东降为平冈,至樊家冈。右分一枝,由邢家古塘至陈家楼止。次右一枝由东汪神庙、新高家铺至青龙山止。正枝由罗家铺过峡至老人塝。左分枝发石马滩,尽于郜家桥。发府君庙左水,由石婆岭至青竹涧口会大河(即罗义河)。南行右水,自三圣庙前行,过吕郎桥、钱家桥、麻埠河(两水会合,南至石溪。)

    龙王顶西南大断过峡,乃所谓凹东。右幹之正脉,其右为棠梨凹。西南起谷鹿寨、棠梨凹之后山。右降脉西行为平冈,过孙庄起藻青山(西向双河坂与石牛,关双河之水口。南向老当石,关棠梨凹之口。)

    谷鹿寨南为杨梅山,又南为栗子冈。西为偏头山,又西为童子山(即桐梓山)。童子山之东,逆水北行,尽于老当石。自童子山顺水南行者,为猪头山(其脉尽于小杨树湾先栈嘴)。

    东右幹自栗子冈南行至杨和尚庙(左分枝,东南至清风市,又东南至姚家牌楼。由钱家桥之南,尽于紫花墩之西。右分枝西南经大杨树湾铁门,尽于李栈嘴)。
    东右幹又南至石婆婆庙,又东南为官山,又南至十字路(左分枝东北行至牌楼之南,右分枝西南至义津桥之北)。

    又南过相思树,又南至太公山。

    太公山左分枝东北行起土地山,再起为戗山,又起为浮山(县东八十里,东南趾有华严寺,寺后石壁千仞,紫碧如霞。踰寺东行,历九曲洞,仰望岩殿,起于半空。登山至其下,庵门就石窦,入门从石磴数折上乃有石窟,宏敞如大龛,高五六丈,宽十余丈,名曰金谷岩,又名选佛岩,立丈六金佛于其中。崖簷外,覆如藻井,簷上削壁,又二丈余。簷下承以平台,方广如上。覆岩倚翠微峰,岩西峭壁延亘,与右旁文殊峰相接。两崖联合,其上截裂开一缝。缝之两边,伸缩掩护即滴珠洞口也,是谓一线天。前有大石蔽之,石在平台之西隅,右临深壑,上对文殊峰。从石旁矫首北望,不见洞口。曲折而上,至一线天之下,踰小桥乃入洞如螺谷,甚广而圆。下廓顶小顶,有复阁开圆窍,与一线天连。飞瀑由窍中直下数丈,承以石池溢而至于洞口,暗从桥下注于壑,旧名大通岩,一名飞雨岩。三冬互寒,其瀑或凝为冰柱。出金谷而左陟其肩,石壁陡立当道,豁开一门,上圆下侈如半环。其左凭崖,其右临壑。下视数百仞冈,则紫霞关也。由关上左旁,循仄磴至首楞岩。岩而敞中,有石几可坐可奕,可以远望。西有上方岩,岩更小。又西历金谷、滴珠之顶,又里许至山椒平冈,折而下,过天然桥。双石并架,长数丈,一名仙人桥。下临胡麻溪,沿溪行望金鸡洞。洞在黄鹄峰下,石壁高处不可上,洞口圆大如车轮,石壁削立千尺,绀碧紫黑,直痕相间。自是而下,缘山趾迤南抵石龙,长石绵亘数百丈。窄处尺许,阔处五六尺,蜿蜒屈曲如龙形。其首略昂,其左右舆前皆深壑。由壑东而上至雷公洞,过洞口北行,一径甚狭,盘辟入浩笑廊。廊西二石柱如象蹄,柱间若三门。然廊北深处,圆而成窝,谓之蜿蜒窦,一曰龙虎关。出廊北行至陆子洞,大而深圆,一名枕流岩。又北皆石壁,壁上岩洞甚多,俱西向其相对之石壁,亦多岩洞。两壁中间为大壑,东壁之尽处有大岩,南向则会胜岩也。其岩在翠盖峰下,纵三丈,横五丈。岩内为佛殿,架阁于其右。由会胜迤西而北入石门,其上平旷,旁有大石坦,夷广十数丈如鑑平。石上文理若芙蕖,雨后红碧逾鲜,曰莲花石。北折而下,凿石为磴百余级凡五折,曰绕云梯。下梯右折至祖师岩,一名张公岩,又名壁立岩。岩近元元峰,其内为殿,供真武像。深广可容数百人,有天然石阁,纵横各二丈许。后壁有龙井,其右有泉自峡出,曰桃花涧。跨涧为桥,踰桥而西,有岩曰观音岩,一名啸月岩,在翠屏峰下。岩前石壁陡立,生成石门,仅容一人入门,乃得入岩。岩中架楼可登,楼之右壁有小岩,高深可丈余。四周石窟若缶若杯若丸,约百有八,盖会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之景,故名总岩。出啸月还,过石桥东行,左折入连云峡,三面皆石壁如城。有岩在峡口之右,石罅如蜂窝,曰筛子岩。岩左石壁高削,丹墨条列,有洞曰野同。又左行,侧足循危径至,峡之将尽。有大洞深圆五六丈悬于天,半葡匐以登,洞内石理凹凸,纤密如浮沤如旋涡。上下周围,以至万计洞口,向下名曰藏龙洞,又谓之海岛。出洞循来迳至峡口下山行,平野遥望,石壁上有洞,峻而险其中,甚大可容二千人,谓之高岩威、谓之摘星岩。山中佳胜,略具于此。他如妙高峰、抱龙峰、如来峰、和风岩、庆云岩、栖真岩、招隐岩、谈禅岩、藏春岩、倚天岩、丹邱岩、碧云岩、晚翠岩、西峰岩、太古岩、碧桃岩、五云岩、静定岩、伏虎岩、醉翁岩、关岩、飞燕洞、蛾眉涧、九曲洞、朝阳洞、戛玉涧,不可胜数。其见于唐、宋、元、明人题咏者,丹霞峰、观音岩、烂柯石、雪浪岩、缥缈峰、横云洞、寒石峰、龙泉水帘洞、金鸡洞、青华岩、其诗皆附后。又古迹石刻甚多、别见营建志。

    唐·孟郊·丹霞峰:松色不肯秋,玉色不肯柔。登山须正路,饮水远直流。倩鹤负书信,索云作衣裘。仙村莫道还,策杖相交游。

    观音岩:岩洞分明是普陀。和风甘露向来多。空山寂寞香灯少。莲座春云长薜萝。

    烂柯石: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变局。万物了皆空。

    吕岩雪浪岩:蹇裳懒步寻真宿,好景一宵观不足。月在碧潭风在松,何必洞天三十六。

    自居易·缥缈峰:登临一望水滔滔,还被蓬莱压巨龟。细认江流分笠泽,界寻烟树辨毫毛。

    凌岩横云洞:千峰丹翠拥层峦,偃盖孤松石上蟠。行雨白龙何处去,暮云深锁洞门寒。

    寒山子寒石峰:登涉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涧草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方千龙泉:未明先见海天日,良久远鸡方报晨。古树含风常带雨,寒岩四月始知春。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逢雷雨均。前后登临思无尽,年年改换往来人。

    宋·王安石·水帘洞:淙淙万里落石巅,皎皎一派当簷前。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临蛟能涎。浮云装额自能捲,缺月琢钩相与悬。朱门欲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值钱。

    苏轼过浮山:人言此地是龟宫,升降随波与海同。共坐舟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

    元·赵孟頫·金鸡洞:金鸡天上种,何年降此山。祇因鸣有候,流落在人间。

    明·王守仁·寄题浮山二首:(1)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2)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

    明·雷鲤·题会胜岩: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

    明·锺惺·雨宿会胜岩:灯光入幽薄,金碧照石土。夜雨间流泉,风竹连晨鼓。意象了不关,相与无相与。空山歜卧人,虚怀而听睹。

    总岩:须弥无边际,有时藏芥子。所以一卷石,具三十六体。六王入秦后,宫阙弹丸里。孔以写真形,刻以著经纪。尺寸山始终,图经备于此。子请易其名,其名曰石史。

    宵步石廊烛观于岩壁: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岂以山水心,取供入耳目。众游或失之,冥讨须执烛。天风醉花鸟,此语无人读。

    明·黄道周·辞浮山诗四首:(1)浮邱亦巧心,移岛入湖水。能使十三洲,一一生盆底。(2)大兄字齐云,小兄字雁宕。看尔心孔多,似欲出其上。(3)爱尔真希奇,珊瑚锁子骨。穿藕出花鬚,坠云弄明月。(4)世界多沧桑,只在眉睫内。寄得相鹤经,不贻腾蛇蜕。

    明·魏文相·浮山纪游:公暇出郊坰,浮山览胜形。嵯峨未易状,险阻欲重经。鹤洞春游迥,蓬峰晓雾青。可能容半榻,搔首读黄庭。

    明·章守诚·登浮山:风尘苦劳攘,胜地喜登临。万壑连云拥,千岩得水轻。忽疑航彼岸,自笑等浮萍。只此沧洲路,何须海外寻。

    明·徐霖·游浮山:访我能携百合花,留君且啜六安茶。雪泥鸿迹明朝远,恨不相随共出家。

    明·释德清·浮山歌:空中一岛攒青霞,宛如香海浮蓬华。岩龛石宝簇花蕊,又如帝纲珠交加。我来遥登华藏界,一开双眼无遮碍。周围行树影重重,分明炳若瓶中芥。横空楼阁云中影,法身不动青山稳。飞来花气暗香浮,习习侵入重衲冷。拽杖拨开嵓中雾,怪石峥嵘若棋布。指点遗如数列星,一喷青天洒飞唾。石门磴道一线通,侧身半壁足不容。猿行乌度亦不易,如何使我筋力穷。攀萝直上妙高顶,眼底湖光霞布锦。足未离地身合空,回看亦似冰壶影。小转还过会胜岩,岩廊石重何奇哉。远老因棋善说法,黑白未兆令人猜。度溪西上蓬花石,朵朵金莲从地出。徘徊不见华中人,但听松风广长舌。回礼金谷丈六身,虚明无地容纤尘。劫火洞然此不坏,始信苍厓足本真。我欲诛茅依石室,余生借此藏踪迹。倘得安眠白日高,身心世界都抛掷。如何捨此从他去,一叶浮空都是寄。不若快便早归来,休教猿鹤常相忆。华藏从来是故宅,行尽天涯出不得。潜身顿入一微尘,何人于此知消息。

    明·释本智·青华岩:青华方丈坐,与世自相分。灯借岩前月,衣裁石上云。重岩翻豹雾,古木篆虫文。更有孤峰顶,超然出众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5: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一①
    浮山岩石之奇,皆西北向。其东向者,惟华严寺。(东向柳风山,关罗义河麻埠河之口。)
    东右幹又南至屋脊山(山后右分一枝至义津桥之南,西尽于韩山口。)
    屋脊山左分枝,东北行会宫之北。过瘦牛岭,右向会宫为亭子社,势尽于亭子山。左脉北向,尽于白苓涧
    屋脊山右分枝,西南起鸡笼山,又西当高店。过峡,南过伏牛岭,起峡山。峡山之西脉,右分枝北行萧家冲之西至韩山口而止。左枝起黄公山。(县东南九十里。相传明侍中黄观死罗刹矶,常显神于此,里人因建黄公祠,遂以名山。周四十里,西接含山,北抱峡山,南拱连城山。奇峰孤矗,崖壑深秀。祠在山巅,平坦地可百亩)黄公山西南为查岭,又西南起红桩岭,开嶂折而西,左枝尽于五里潭,右枝至十会山。(菜子湖上)
    峡山之南脉为连城山(连山如城,层岭数重,危峰叠耸,最高者曰莲花峰。峰顶有金牛宕,雨后瀑布,朝阳射之,若霞绮然。按隋书:『张植连城县公。与其父,皖城郡公地,当相近意。六朝时,必尝以其地,置县矣。』舆地纪胜官吏下·南唐徐骑省注云:『桐城县南百里地,名连城。四面不壁居湖中,古木参天。有徐常侍庙,居人谓即骑省也。骑省字鼎臣,名铉。在南唐以直,贬在舒三年。』其作龙门寺记有叙云:『予顷岁谪居此地,思过三载。』今山下有徐及二张公合祠,西南为连城湖,湖西道旁有大石,上镌字曰:『四水会同此山,关桐城之大水口。西对小龙花山口,如门阙然。』)
    屋脊山南过庙颈(会宫街头)又南至分水岭,大断穿塘过峡(左水东入会宫,右水西入官埠桥)左脉分为城山。东北行分二枝,右枝为焦茂岭,东至猪婆窊。左枝过焦岭,又北过□店。起小拔茅山大拔茅山(县东九十里。其相连者,为椒岭城山。又前有陶公山,上有观雁亭。下临竹子湖,相传晋陶侃观雁处。)尽于相思墩,抵乌金渡。右脉为储家颈,尽于中渡。正脉乃起抱龙山(县南百二百里。形势瑰异,高三百丈,春夏飞瀑,尤为奇胜。)
    抱龙山又东过会心岭,南曰芒槌山颈。又大断过峡(其右水出黄鳝桥入中渡,其左水出竹丝湖、乌金渡。)东南起为凤冠山,山右分小枝为黄华。正脉自凤冠山过白沙岭
    自白沙岭,东起标鹿尖,由标鹿尖至茅竹冈。左枝南起枪山,尽于羹湖塞(即羹脍赛)。右枝折而西北,起磨盘山伏子岭。折而西南,行长冲之左至松茂岭。松茂岭南行莲花池之西,为射蛟台,其下为上枞阳镇。东起白鹤峰(枞阳市之东。枞阳负山而居,山不甚高,而突兀巉峻,曰钓鱼台射蛟台达观亭云梯。蝉连回抱,多古遗迹。而白鹤峰最峭削,前临大江,有洲曰罗刹铁板铜板。划江为三,背倚蓬花池,渔舍稻村,翠霭深蔚而瞰花山龙山。万峰刺天,平湖绮注,市屋数万家,绝无嚣尘喧闹之扰。山半旧有古道庵天喜院。嘉庆初,里人复建文昌宫于峰上,翼以二亭,邑令吕荣益扩葺之。士人课文其地,四方游者踵至,为皖北胜地。)
    松茂岭北过俞家颈大峡,东起金字尖
    金字尖左枝,西南行至摩旗山(相传南宋李全驻兵于此,有旧砦蹟焉。或曰汉阁。公于此驻兵。)山下为下枞阳镇
    标鹿尖左东北,起小青山。右分枝西南行,起北道岭
    北道岭西南至老虎坑,大断过峡,右枝屈而北抵羹湖赛之上流。左枝循桃花窊之西抵羹湖赛之下流,为黄草圩。奔洪过峡,起石山,南抵大江。分嶂逆江西上者,为乌龙山。沿江而下者,东北行至月山,其右分枝为石钟山。(关羹湖之口)
    小青山东北,起大青山。(在县东百一十里。有金鸡洞石鼓,又有石屋寺,相传元裴道人修炼之所,草木至冬常青。又东为下青山,濒江带湖。水涨,则波光岚翠,激射增丽。又东有巢山)。
    大青山南分脉,左枝北至芭茅窊,南至神林塞之西(石钟山之左)尽焉。
    大青山东北,起横盘山。右分脉南至白颈,余气为石嘴头。(羹湖赛、神林塞之下流,皆从其西入江。)
    横盘山东北,起周家山。周家山东分一枝,由低头岭桃花山巢山,尽于丁栈嘴浦西嘴。正脉大断,经七里河东起{上‘了’下‘凵’ 音[ǒu]}藕山。(县东可三十里濒江,又名莲花峰。有炼丹池风洞白云寺龙泉涧、其水冬温夏凉。西有周家山,奇峰参天。元郡守陈宁墓在焉)。
    藕山东落平冈,抵峦漕坦,穿田为拖船沟。分为二枝,左枝连起曹家山长山。过峡起烟埠山,东至彭家山
    彭家山北嶂,越汪家墩,东北至杨家山。从杨家山奔洪北渡为琵琶山。右枝自拖船沟,右分小枝到敛口。左小枝直至凤仪山,落平田至双溪。再北起镜子山,又为四家墩。(与琵琶山对为水口)
    琵琶山、镜子山下,尽为平地。东南滨江至王家套,东右幹之脉尽焉。
    大幹自平顶山落平冈,出庐江再入桐城。起连屏山,西发龙城山,西南至阳关岭西,过小岭又西发柳风山。柳风之西南有马埠山,马埠之西南有灵山。(马埠之西为獭桥湖,灵山之西南为乌金渡。)灵山东南,起龟山。龟山之东北为九曲口,又东为分水岭
    过分水岭,起小黄山,分发黄柏岭。(县东百二十里。有南北二岭,路通无为州。北岭崎岖直上,山顶修木森浓,钱氏建庵设茶以便行旅。南岭横亘与双尖相接。)戚家山西北,起双尖山。(县东百二十里。大小二峰耸峙。大峰由石桥白龙庵直上,千寻远眺长江。石洞有地藏跌坐迹。稍下为板洞,明季避兵立砦,钱氏就洞为屋,葺楼树杪曰朝阳庵。庵上有石曰仙人床。石壁泉滴如乳,傍生秋海棠,根萦石上,冬月不萎。石中罅穴,青鸟巢焉。小峰相属如揖如让,连接白云浮渡。)又西为白云岩。(县东百二十里。石屏方整,高千余仞,古白云演禅师道场。元西僧了悟禅师创东西二庵,其西庵尚在。山两崖相峙,多洞穴,可游可居。有燕子岩蛾眉岩雪浪岩楼子岩墓岩铁障峰铁船峰绛霄峰双峰函云洞抱龙洞四顾洞月泉一滴泉芥坳池天然池钓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虎石诸胜。燕子岩,有一线天在丛石间。函云洞,云起则往来其中,灵秀与浮山相埒。
    明释本智·白云岩诗:古洞开青嶂,丹岩挂绿箩。涧中流水细,峰顶白云多。谁知西祖意,寂寞在山阿。)
    戚家山之西起牡丹尖。又西南起牛角尖,尽于合明山
    小黄山之东起大黄山,过土地岭分发狮子山,过樊家岭三公山。(与无为州接壤,乃桐城、庐江、无为三州县。地脉所系,向产矾石。嘉庆四年,里人左宪等,呈请抚藩,立碑禁采)。
    三公山之脉,由五道岭望北尖,落凤舞台。左为发洪山,右为火龙山,余气过小岭龙王嘴止。(东灰河至)
    发洪山西北有西园,山上有仙人床,产神茶。人迹罕到,常有青鸟往来。
    五道岭右分枝,北为霹雳山,南为马鞍山,落平阳发左家宕,尽于下青山(旁及于欧窑水圩)。
    南乡山脉亦由天柱,来自潜山之小路口,东南行数十里入怀宁界,起独山。又东南起磨山,又东南过乌龙岭。东为白林,分枝入桐城。起白花山,又分两枝。一发斗子岭,尽于斗起墩。一发罗家岭,尽于姥山。(县南百十里。亦曰马鞍山。其形如鞍,山有石陂。)
    大幹由乌龙岭南,过分水岭,起大龙山
    元·余阙·自集贤岭入大龙山:皖公揭楚甸,兹岭孕奇形。翠积棕江上,崇冠吕蒙城。戒途人中林,平冈驻我旌。延望失来路,周览多所经。峨峨石窗矗,窅窅岩岫冥。疎疎云朝霁,灿灿星辰明。弯弓射鸣雁,群谷振弦声。仰怜山人居,俯阅洞下耕。苍龙启春候,金虎收光晶。权家既匪学,农用或可明。愿言同载者,为尔铸阿兵。
    明·许南杰·大龙山和余忠宣公韵:高山自天设,蜒蜿似龙形。气吞大江流,势接同安城。忆昔忠宣公,曾此驻双旌。题诗择地利,首尾身皆经。皇天造草昧,魑魅生昏冥。誓死尽诛灭,坐此身名荣。四郊阵云合,满城桴鼓声。战岂不累捷,可奈农失耕。食尽城垛空,日月无光晶。一身殉元室,孤忠表皇明。谁能挽天河,净洗甲与兵。
    王守仁·游龙山:探奇凌碧峤,访隐入丹邱。树老能人语,麋驯伴客游。云岩遗鸟篆,石洞祕灵湫。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
    李充嗣·游大龙山:何处阴霾不放晴,一轮红日海天明。山隈龙井源头近,石磴羊肠路口平。兴到酒频留去客,衣残灯远候归旌。无端往事伤怀抱,血食忠宣忆皖城。
    王煜·题火龙山:同安城北山万里,西曰大龙东小龙。长松涧底结琥珀,秀峰云里开芙蓉。杖藜每共野老至,採药或与仙人逢。有时乘兴临绝顶,俯视培坏俱凡庸。
    张文锦·大龙山:大龙山色碧嶙峋,春日登临祀事新。异物蜿蜒元有窟,灵湫应瑞岂无神。毫分曲涧成三献,乐奏空林彻九钓。雄奠南舒称巨镇,愿祈丰穰福吾民。
    胡缵宗·登大龙山湫次韵:半山细路入嶙峋,绿野春融百世新。一日阴晴客未卜,四时风雨谁为神。云中鸡犬空人世,鸟外松篁彻帝鈎。谷口桃花春水涨,便携社酒醉吾民。
    登大龙湫:独步登龙湫,空中秋水流。倒垂石澎湃,迥合山浮游。觅句扪萝仄,探囊藉草稠。不知王子晋,何处载笙游。
    章诏·登大龙山:两番承祀驻名山,云树苍苍睫霭间。矗磦巃从元镇静,灵源泉液肆潺湲。野田资溉天同泽,鸟篆观摩石可攀。岁旱愿祈频应祷,若时霖雨徧尘环。
    大龙山西南为怀宁界,东南为桐城界。(大水河行其右,以出石牌。沙河行其左,以出枞阳。)
    大龙山折而西开嶂,南抽一脉结安庆府基府。北分一枝,东行为野路桥。(包大龙山南之水,汇为石塘湖。)从黄陂坂,起芭茅山双山(行小龙之前)至螺师山梅林而止。(府以北之水,皆达梅林渡,以出枞阳)。
    大龙直东度大龙岭,起小龙山。(从大龙岭过峡,陡起一峰曰鹳峰尖。北走金竹岭杨树宕,蜿蜒而至柴林,复突起船梢峰为小龙。最高顶,乱石插天,若连樯接编,欲乘风而去。下有清浪洞,洞深黑。樵人曾烛以火寻之,侧身宛转约里许,阴冷不可测,惧而返。其北为龙泉庵,庵旁有钵盂石,高数十丈。复有一石,枕其股,而相榰柱如关门。下则烟岚出没,流泉淙淙,可通人。径石之北,依山麓去,地仅五六丈,方扆山曾谋之。庵僧缚竹为梯,达其巅。见石方数亩,虬松十余株,不甚高。石罅宿莾中,兰香馥馥,有酒罏茶灶,上有字漶漫。扪读之,乃其先人鹿湖真□□,姑孰曹念桐历阳,无忝早先登之矣,因作钵记刻于石。)
    小龙山横开大嶂,其顶曰柴林。右一枝自鹳峰尖,大断再起女儿山。(从小龙鹳峰尖落脉,下至平坂,复隐约绵亘,穿田过峡至湖边,突然而起,四无倚靠。怪嶙峋中,一峰夐然独秀,双髻宛然,缭白拖青雨云出没,介大小龙湾之间,花木接阴。皖人黄味江,有『桃花红上女儿山』之句。旁近君子谷,每当江潮大涨,满湖新碧如文君对镜,鬓影参差,荡漾波心,莫可名状。)西南一枝为边家山,尽于芭茅山之侧。(石塘之水入焉)中枝自柴林之右,穿田起团包山,再开大嶂,降为平枝。左嶂白鹿山,居北最高。(县南一百里。背山面湖,冈垅回互,松杉枫栗二百年,望之欝然。顶有白鹿塘,中有洞。每欲雨,有云雾出其中。土人以为验,恒不爽。)
    右嶂下为青山寺。自白鹿山发下,一枝为鸾凤山与双山对。(石塘之水出焉)又一枝出柴林之左过峡西行,起花山(县南百里。一名黄连山。怪石巉岩,奇峰峭壁,松篁深蔚,与连城山相对。舒、桐、怀、潜四邑之水,俱会于山麓,以趋枞阳而入江焉。上有中方寺、竹叶庵。山顶平田,方数顷。)转而东北为黄连嘴(锁桐城之大水口。)
    胡廉·桐城地脉记:『论桐城之山者,每曰三幹,一小龙、一松山、一青山。然以此三山为三幹,则东乡之山阙而不全,东河之水洩而不收,必增三公山为一幹,而后桐城之山水无遗焉。三公与青山共祖平顶,上与松山共祖华崖,又上与小龙共祖天柱。于是,以松山、青山为中幹,三公为左幹,小龙为右幹。其间,枝分条析,总皆四幹之所出。华崖来自天柱,入桐界为分水岭。起二姑尖老关岭。起华崖山,由是至黄草尖金字寨旂岭吐脉岭。过小关洪涛山。自分水岭至洪涛,绵亘百余里,为西北高障,踞建瓴之势。西北乡之山,多从此分。由分水岭分者,为白雾尖。发五聚岭屋脊山,落平冈数十里,到高岭山木头山横山止。其上大冈岭风火山撩风铺,又五聚前后所分也。由二姑尖分者为桃丝坳三柯松。起挂岭,分两枝,一起放鹰尖栲栳,落平冈到麻子岭棋盘岭老林铺副家山止。一起武岭马鞍寨,东分走马岭,是为西龙眠。西分乌石山,中过古塘坳颈头。又西发屏风岭,其东结县治。由华崖落者,为鹅公包。起撩风尖,西分三峰,是为东龙眠。东分南山冈草园孔城、中发投子。由乌石冈松山,居四幹之中。左右分条,为火炉冈蒋家山金神墩等处。由黄草尖分者为卧龙寺,是谓鲁谼。其前分者为虎头寨,过试剑石谷林方山止。由金字尖分者,为小龙尖,发松鹤庵卓家山止。由骑岭分者,为笃山麻山天马山。由吐脉岭分者为三台山,过白沙岭寄母山止。由洪涛山分者为坚冲岭,过土铜山张家塝止。此中幹发县基,及西北乡之大概也。洪涛落平冈数十里,起平顶分两幹,其左走东北环于桐,跨于庐,尽于无为,为桐左幹。右走西南,来于北乡,止于南乡,而旁及于东乡亦为桐中幹。中幹起大凹山,左分枝落平冈,由东胜庵老人塝。旁发石马滩唐家湾岸山嘴等处。右分枝发投子山偏头山,旁发桐梓巨土等处。正幹落平冈数十里,走十字路太公山。左分枝起丁公寿龙而尽于浮山。正幹起屋脊鸡楼五星聚。诸其枝叶之分布,有峡山韩山兔儿乐利牛头绕焉。鸡楼南发为斗岭,西发为高店。起黄公,过查岭硐窑。其右为石会山,左为白鹿连城斗岭发分水岭。起龙王尖,右分抱龙,左分城山拔茅,中过黄华。起标鹿尖,左分寺凹,右分枪山。由枪山后,分松茂岭,发上下两枞阳。起摩旗,穿洋起乌龙石山止。正幹起青山落飞鹅笔架山缠其右,横布山缠其左。由横布起周家山,穿洋起藕山,背江面湖,左有桃花山巢山,右有峦漕坦,余气之所洩,为黄仪公琵琶镜子等山。此中幹,发南乡,而旁及东乡之大概也。平顶左幹落平冈,出庐入桐。起连屏分发龙城阳关岭,分发柳峰。枝叶之所布,有九曲口马埠山灵山龟山等处。过分水岭起小黄山,分发黄柏岭戚家山牡丹尖牛角尖而尽于合明。枝叶之所布,有白岩双尖山黄家山竖笔尖等处。过土地岭分发狮子山,过樊家岭三公山。由五道岭望北尖,落凤舞台。左为发洪山,右为火龙山,余气过小岭龙王嘴止。五道岭右分枝,北为霹雳山,南为马鞍山。落平阳发左家宕,尽于下青山,旁及于欧窑水圩。此左幹来于庐,去于无为,而转发东乡之大概也。小龙为右幹,来自潜山小路口,迢递数十里。起独山磨山,过乌龙岭,分枝入桐。起白花山分两枝,一发斗子岭,尽斗起墩。一发罗家岭,尽于姥山。大幹过分水岭,起大龙山入桐。起小龙山花山梅岭列其左。鹳峰尖女儿山列其右。养林为内关,螺蛳山为外关。乍见山,又其外也。此右幹来于潜,跨于怀,而顺发南乡之大概也。合而观之,潜为顶脑,舒为肩背,怀庐为肘腋,而桐居腹心,精神团聚,锺灵毓秀之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5: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一②


    东龙眠山诸涧,合而南行,下山至境主庙前,与西龙眠山下溪水合。

    西龙眠山诸涧,合而南行,下山至境主庙前,与东龙眠山下溪水合。

    东西龙眠溪水,合于境主庙前,西行折而南,出山与月山、投子山等处溪水合。过莱园门前,北园后旁与毛家河合,至县城北门外。

    南行至东门外,穿紫来桥西南,过向阳门外,又西南至南郭外。

    城西北走马岭西诸山之水,出水口岭,过披雪洞为毛家河。东至剩溪.折而东南.过观野岩后.北园前.与龙眠大溪合。

    城西北屏风岭东诸山之水,汇为壶卢塥,绕玉屏庵前,至严家桥与毛家河合。

    城北观野岩后毛家河水,由剩溪旁分为桐溪塥,绕观野岩前,由北门西旁水关入城,伏流穿民房入县丞,典史衙署,各渟为池沼。又南行折而西,出尉署,过县堂前桥下。西行暗穿民房,过余家湾,又穿民房,西经钱尚书墓前。折而南穿大街,又南穿民房操江巷,西南穿民房至杨子巷,由西门南旁水关出城。西南会西门外三里冈诸山之水,过圆通庵,又西南入于大溪。城中阴沟曰蛛丝。沟由火王庙前,折而南穿大街,又穿民房,西至学署后,过张文端公祠,折而南过太平,又南至杜家桥,过学宫前,东至三步两个桥。东南穿民房绕南园,由南门东旁水关出城,至清水塘。西南过四水桥,又西合桐溪塥,入于大溪。

    龙眠大溪谓之龙溪。流至南郭外,曰南门。河西南行四里许,至石河,与城西诸山所出小溪合。城西五岭诸山之水,由陈智铺南出山,又南过官庄桥,东南行至石河,与龙眠河合。

    龙眠河至石河,与官庄河合。西南行至林家河,又西合龙河,又西过葡萄架,南至包家大桥。又南至枫树窑,入于嬉子湖。城西陶家岭、乌石山各处之水,由龙井冲,南至项家河,穿石桥西南行为龙河,南行五里,与龙眠河合。

    城西挂车岭、放鹰尖、栲栳尖诸山之水,西南行,出挂车河。

    三枝庵下,彭家河上,合黑河下,入北冲河。

    分水岭左之水,东流为黑河下,合彭家河。(右水西流,入潜山沙河)

    北冲河出长岭东,流彭家河。自西来会,又东南至黄家铺,与南冲河合。南行至观音殿,又南出山,与挂车岭、考栳、诸山之水合,为挂车河。东南至新安渡,与童家铺之河合,又南入于鸭子湖。

    南冲河出独山之左,由屋脊山后,东至黄草尖之左,与北冲河合。莱园岭右之水,东南入南冲河。(其左水,即龙眠河水之源)

    西乡撩风铺后诸山之水,由童家铺南行至新安渡,与挂车河并入于鸭子湖。

    西乡五聚岭东诸山之水,由牛栏铺西南行,与陶冲河合。

    西乡五聚岭西诸山之水.下为陶冲河东.与牛栏铺河合.又西南与三湾河,共会于青草塥。

    西乡白雾尖下独山之右,其水曰军屯河(独山左水为南冲河)西合铜锣尖。左嶂诸山之水,东至王屋寺。又东折而南出山,折而西南,过宝珠墩下(宝珠墩当河口)由宝珠墩西南,至西流坝,西与青草塥水合。

    分水岭右之水与铜锣尖右嶂诸山之水,西流入沙河,与青草塥之水合。

    青草塥之水,来自潜山小路口,曰沙河。分水岭右诸山之水入焉。南至青草塥,又南合三湾(即军屯河)陶冲两河。东南至黄马河(一作黄麻河)又东南倒流河,又东南为练潭河。

    练潭河上通青草塥、三湾河、陶冲河、牛栏铺河,下为柏子湖。东过武庙嘴入于菜子湖。

    鸭子湖上通童家铺河、挂车河,下由观莲嘴入于菜子湖。

    嬉子湖上通龙河、龙眠河(低洼处,冬月不消。)下由榆树嘴入于菜子湖。

    县南诸山冈积水,流为金神墩河。由黄盆嘴,下安息湖,入于嬉子湖。其东积水,南行过朱家桥,至曹家冈,下松山湖,西合嬉子湖,由榆树嘴入于菜子湖。

    北乡鲁谼山南各涧水,总为鲁王河。其北诸山涧水,左曰金冲河,右曰杜家冲河,会于慈济寺前,曰木犀河。东至胡家铺,又东与三十里铺河及大关镇河合。又东至双河,与洪涛山所出之河合。

    北乡北山岭西诸山涧水,总为三十里铺河,东行与木犀河合。

    北乡小关以西诸山各涧水,总为一溪。东南至大关镇,又东南与三十里铺河合,又东南与木犀河及鲁王河合,又东至双河。小关东偏洪涛山所出之河,自外来会,总名沙河,南下孔城。

    孔城河上承双河,西南至三角潭,又西南合白兔河,又西南下菜子湖至石会山。

    孔城西南山冈积水,流为白兔河,分为牛铺潭。南至杨树湾、朱官桥,西南至义津桥,又西南至石会山。

    峡山之西萧家冲、雩坛冈诸山之水,由韩山口,出石会山。

    菜子湖三四月,水涨满湖,汪洋万顷。八九月水落,与上下诸湖皆成平地,各现河身。练潭河下龙头石,东过斗起墩,南至沿山沟向姥山。由武庙嘴之背,循姥山脚,穿菜子湖。西边南流,折而东过燕窝山,西旁至石安赛,与观莲嘴之河合。鸭子湖由观蓬嘴,南下菜子湖至武庙嘴之前。东穿湖心,过燕窝山东旁,折而西至石安赛,与练潭河,共出黄连嘴。嬉子湖水,由榆树嘴出菜子湖,东北穿湖心至菜子墩。又东与孔城白兔河、韩山口诸水共循山脚,过大缸窑出黄连嘴。孔城白兔河诸水,各由本河至石会山出菜子湖,东与榆树嘴之河合。

    菜子湖全纳县城,与西北两乡之水。石安湖水面敛窄,承接于下,以缓其势,黄连嘴为之关锁。黄连嘴之北,石安赛之西,又有小河自罗家岭、金家湾、龟山、鲍家冲等处来,至石安赛,合于大河,共出黄连嘴。是河,乃小龙山与花山山后所出之水。

    黄连嘴水,东至小缸窑,又东过狮子山、万家岭两山之间,下趋连城湖。

    连城诸山之水,汇为连城湖。湖北戴家冲、童家岭等处之水入焉。东南归于枞阳河。(县东南百二十里。通考桐城,下注有枞阳河,盖在枞水之阳。故汉以名县,或枞江,或曰长河。岸荻夜动,声如骤雨。故枞阳夜雨,为桐城八景之一。)

    中渡湖,上承峡山、官埠桥之水,下汇周家汉。循山南转至汪家沟,即连城湖之东岸。

    枞阳镇北诸山之水,渟为月儿湖,分小沟入王家塘,又分小沟入河。

    枞阳镇东北诸山之水,渟为莲花池。(在枞阳镇北与月子湖、龙井荡并以种鱼为业,明诗人所称为鱼田者也。夏秋,江湖内灌,石堤柳荫,差池映带。冬月渔艇灯篷,榔声互答,鲜鳞盈市,亦朱公种鱼遗术也。)分小沟,由镇东入河。

    大龙山西所出之水,汇为石塘湖。东北至于官{上竹下甹},又东为官桥湖,南通罗家坝,入怀宁县界。官桥湖北,为黄泥河,又北为竹墩湖。北过螺蛳山至梅林渡,当连城湖南入于枞阳。

    小龙山前所出之水,入于官{上竹下甹}。出石龙,东北流与花山。山前所出之水,共趋梅林渡。

    枞阳河上承连城湖,旁收梅林、赤坎、螺蛳山,各水北傍枞阳镇。南岸为罗塘洲,东过杨家矶至下枞阳。又东至长河口,口外曰三江口(县南一百三十里。合桐、怀、潜、庐四邑之水。由枞川下龙窝,出于三江口)入于大江。枞阳河南岸开小河,名土盘沟(一曰土粉沟)南通三段湖,又南入怀宁县界。

    枞阳北二十八里,有分水岭。岭西之水,由官埠桥、中渡,西通连城湖东,下枞阳河入于江。岭东之水,由黄华、龙潭桥西入于羹脍赛与枞阳河别。

    青山所出之水有二,其一西流为羹脍赛,其一南流为陈林赛。同会于石嘴头,由新开沟入江。

    大江至铁板洲头,分为三道,最南为长江经流。北有铜板洲,洲北为夹江。江北有铁板洲,洲北又有小夹。小夹北岸, 为罗塘洲,由枞阳出三江口。三江至此合为一道,东至新开沟。

    南乡会宫诸山之水,东北至许家潭,入獭桥湖。

    南乡义津桥东山冈积水,与太公山南之水,皆由老人桥东,入獭桥湖。

    县东北大凹山所出之水,西南至麻埠河,又西至钱家桥。东南至紫花墩,南过浮山下,东至石溪。

    石溪西北受钱家桥之水,东北受罗昌河之水,入于獭桥湖。

    东乡龙城、柳峰诸山所出之水,西过马埠山北,又西入獭桥湖。

    獭桥湖西,受老人桥之水。北受石溪之水。东收龙城、柳峰诸山之水。东南至乌金渡,下白荡湖。

    东乡分水岭所出之水,由白云岩北,西至章家赛,入于白荡湖。

    南乡焦岭之水,由竹{土旁毚}南下竹子湖(县东百二十里。在拔茅山下与白荡湖连,俱由乌金渡经王家套入江。多雁鹜,故竹湖落雁为桐之一景。今王家套口淤湖水,经冬不涸。

    龙潭、横布山二水,东下竹子湖。桃花山之水,东北入竹子湖。合于白荡湖。

    东南周家山之水,入于破堽湖,与藕山之水合。北连白荡湖。

    白荡湖西北通乌金渡,西连竹子湖。南通破堽湖。东连章家赛,东南至于双溪,东过汤家沟镇。左沿圩埂,右循陈家洲。东至老洲湾,又东由王家套入于大江,东北流至老洲头。

    东乡三公山右之水,自马鞍桥出,至枫林河汇为湖泽。由龙王嘴东南会于陈洋湖。(一名洋洞湖,亦名杨东湖。枫林湖水大则汪洋无际,故以湖名。鱼虾菱藕,可济民食。前系官湖,明万历七年,知县陈议,变官湖济助城,工部允纳价,里民周品承买二河各给印帖。顺治十年,复奉院府厅县,檄饬清界,立碑登于湖之通衢。事载省志。

    东乡三公山后之水,自日落石出西南流。又南过马鞍山之西,折而东南过左家宕。其西有至三公山所出之水,挟双溪支流自西来会,由九儿潭东会于陈洋湖。水圩在湖之北,湖东北为灰河,又东北入于大江。东北为六百丈。

    (附胡廉桐城水道记:『桐城水道,东西两大河,尽之西河之水。其来有四:曰双河、曰龙眠河、曰挂车河、曰青草塥。双河之水,北源于洪涛,西源于鲁谼,两水会合,故曰双河。由孔城三角潭、白兔河、南汇松山湖,东会义津,归菜子湖。龙眠河之水,源于老关岭,合东西龙眠山水,环城而南会。石门龙井诸小水,由枫树窑、嬉子湖、归菜子湖。挂车河水,源于三枝庵,下为彭家河,出黄家铺为挂车河,由鸭子湖归菜子湖。青草塥水,来自潜山入桐界,王屋、白雾之水归焉。由黄麻河、倒流河汇练潭、斗潭,归菜子湖,是菜子湖为西河之大聚。汪洋万顷,望若镜面,黄连嘴、小缸窑为之闭锁,由是而出东汇于连城湖,峡山、官埠之水出焉。南汇于梅林渡,石塘之水出焉。同会于枞阳,至三江口入江,此西河之源流也。东河之水,自平顶山出者为罗昌河,自大凹山出者为麻埠河,会于石溪。自老人桥会宫出者为獭桥湖,附石溪达乌金渡,下长山头,是为白荡湖。横阔数十里,东河之形胜在焉。西连竹子湖、焦岭、龙潭、桃花山水出焉。南连浦溪、周山、藕山之水出焉。北连章家赛,分水岭之水出焉。通会于双溪,由王家套入江,此东河之源流也。而西河又有别流不通枞阳,独具一水口者,源于大青山。西流为羹脍赛,南流为陈林赛,同会于石嘴头、新开沟入江。东河又有分流,上通双溪。而下具一水口者,源于三公山,别为二派。其一、起山之右,自马鞍桥出为枫林河,由龙王嘴会陈洋湖。其一、起山之后,自日落石口出,为横埠河,由九儿潭会陈洋湖、灰河入江。总之三大幹龙,两大界水,相比而行,精气团结,血脉勾连。故桐城地气,为安庆诸邑之冠焉。)

    《太平寰宇记》有吕亭山(即今吕亭旁山是也)。符度山(下云在县东九十里。其山岭三岩下,约容三五十人。及天井一所泉,常如霑霖,下通深潭。又有金穴,村人采金,入穴见大蛇嚇其口,自此不敢入。西南独山一所,号为剑山。直上数千仞,三岩及此山内,古迹不可胜纪。其三岩悬泉常流,枕带江湖。名山记:『浮山,一名浮渡山。周五里,高三里。其西南独峰,直上千仞,大江环遥,其势若浮故名。』按今山去江四十里,江水不能达。其下名山记误也。或形势,今昔不同乎环寰记所载道里,与独山直上似,即此山云符度者,或以声相近而讹耳。)

    樗蒱山(下云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石,各高六丈,自然如人,相对樗蒱之状,能独指形,颇有遗像。)

    五岘山(下云县西一百里。其山五重岩巘相映,因名五岘。)

    益唐山(下云县南百里。《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巡狩过盛唐,作枞阳盛唐之歌。』《郦道元·注水经》云:『此水源东南流,盛唐戍俗,讹作小益唐。』即此地按《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汪文颖曰:『按地理志不得疑,当在庐江左右,县名也。』韦昭曰:『在南郡。』师古曰:『韦说是也。』则盛唐非山名,亦不在此。且下云:『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则盛唐亦不与枞阳相近,不得以作盛唐枞阳之歌句而强合之也。)又(盛唐山下有湖名石塘,昔盛唐之转亦缘以为名耳。)

    团亭港(下云县东六十里。括地志:其水发源于界内南峡山,东南一百五十里入团亭湖。)

    枞阳湖(下云县东一百五十里。汉书·武帝本纪:元封五年,南巡狩至盛唐,望祀南嶽霍山。自浔阳浮江射蛟,泊枞阳岸,作盛唐枞阳之歌。水绕团亭与江水合而东流)。

    巢湖水(下云县东二百一十里。郦道元·注水经云:施水又东经湖口戌,即此湖也。其水发源于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

    团亭湖(下云与白石湖相连,在县南六十里。湖水发源已具团亭水序:湖中出两小山亭。亭峻崄,白石皎焉。二水相连,遂谓团亭白石之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5: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一③


    南峡戍(下云县北四十七里。《吴志》云:『吕蒙与甘宁伐皖张辽,张军救之至峡石。闻城巳拔,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

    《舆地纪胜》有五岘山、龙眠山(下云桐城县北二十里。连舒城、六安、太湖、黄梅。之北有二龙井,龙舒之义,正取此。按六安、太湖、黄梅、去县较远。王象之误也。)。

    金绳山、浮渡山、摴蒲山、吕亭山、盛唐山(即益唐)。

    投子山、南峡戍、北峡关、桐溪、团亭湖、枞阳水。(下引《元和郡县志》云:『出桐城县东南峡石山,东南入于江。』按今《元和郡县志·舒州下》阙佚云:『东南峡石山者,以旧山城言也。』)

    孤儿泉(下云在桐城县投子山。大同禅师住山,有虎衔一女子至,师震声止之,虎不敢噬。因留女子养于寺中及长。一日,带花传粉而来,师乃令出适。)

    龙眠晓黛、投子晓钟、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枞阳夜雨、孔城暮雪、浮山夕照、竹湖落雁,以上桐城八景。考《安庆府志·名胜类》载有:『荻浦归帆』一景,和『龙眠山晓黛』。而『龙眠晓黛』又例怀宁十二景中。

    水利
    桐城有田必有塘。塘大小、长短、浅深不一。山田亦有山塘。河田或取给于河水,以水车转运,随时蓄洩。县城饮食所用之水皆井水。巨室一家有三四井,次者家各一井。街旁巷侧,穿井亦多以供屋内无井者之用。乡间大镇亦有井,然屋内皆无井。前志有杨冲塘(在社坛后)、野猪塘(在日就乡)、泽眼塘(在站嘴山下)、大灌塘(在天宁庄)、白陂塘(在双港铺)、青庙塘(在相公岭)、墨斗塘(在龙河)、官民塘(在六儿项下)、黄泥塘(在黄泥山)、古塥塘(在□□□)、白马塘(在竹段山)、响山塘(在西园嘴)、走马塘(在桐积乡)、古塘(在生生社前)、神塘(在□□)、城塘(在鼓楼下)、筑塘(在太平楼)、塥塘(在腊石下)。

    洲圩
    古有木鹅洲(《舆地纪胜》:『桐城县东一百二十里。大江之北,租役隶池洲。』相传南唐与周世宗割江为界,先以木鹅浮江中,随所之定南北之境。木鹅循洲入山峡而下,故此洲不隶于淮南。)

    桑落洲。前志有老洲(县东一百八十里。今名老洲头)。

    罗塘洲(县东南百二十里。)

    铁板洲(县东南百三十里。三江口外。)

    乾隆时,铁板洲之南,新长铜板洲。又南岸与贵池接壤,亦有洲。(疑即木鹅洲故地)


    嘉庆时,石嘴头对面新生洲,曰崇文洲。青山下有长沙洲。汤家沟东南有陈家洲。(周围四十余里。有堤。)

    捔牌洲又有菜子圩、新圩。孔城有圩。下枞阳以东江边皆圩田,有黄草圩、永乐圩、水圩诸名目。

    堤堰
    孔城出街,西往县城,西南往枞阳皆有圩田。其上皆有大埂。大埂之西南有石堰,横排长石三四里。东西南三乡,凡河水所过者各有河埂。自下枞阳以东,至于陈家洲东北,尽于老洲头皆圩田。其上大埂,绵亘百余里。宽者丈余,窄者五六尺。西乡云:『天坂堤埂』昔为邑令唐修筑。乾隆丙午、嘉庆庚申,两经冲溃。里人汪鸾,叠次倡修练潭河古埂,嘉庆甲戌年修筑。前志有『千丈堰』、『双河堰』。

    乡镇
    (五乡)附郭为县市乡

    桐积乡。(西从白兔河分界而适中铺。以东,则与庐江接,抵山崖。南抵江浒枞阳,为桐城首镇。鱼虾蕃衍,众罶相望。舟船来往,百货俱集。民多以贸易为业,徽宁商贾最多。江西工匠、晋楚之客店亦皆有之。若孔城等处商贩差少。鲁谼山之北峡关,则耕樵医生,与东南异。)

    日就乡。(其地最广。东至白兔河上,南至黄连山嘴。西南至凤凰桥、云天坂,俱接怀宁县界。正西至潜山沙河界。北与舒城共山。大小龙山亦在境内。材木最多,供民樵采。)

    大宥乡。(在县东西。枕青龙嘴,东负白云岩。北际陈冲,达庐江县界。南抵峦漕,近汤家沟。其地多稻蟹、菱芡。)

    清净乡。(乡在极东,环大宥乡外。北高箕山,连庐江界。西黄柏岭、竹成墩。南六百丈、老洲头。滨江一带,芦苇无际,舟车络绎。汤家沟为桐之次镇,鱼米运贩,与枞阳相等。)

    南乡各镇
    枞阳镇。(环以钓鱼台、射蛟台、施家墓、百步云梯、平顶达观。苏家诸山人家,皆南北相向。北枕山,南临河,最上地。宽街并列为三大街居中。河街在南,后街在北。次上有大街、后街、无河街。下半只有大街、中间街、北大巷。二,曰城隍庙巷、曰童家巷。)

    下枞阳镇。(距上镇五里。大街直至摩旗山,南仓署在焉。冬月县官征粮,吏民翕集,旁有河街。)石嘴头(东南小镇距枞阳二十里)、官埠桥(小镇距枞阳二十里)、会宫(小镇距枞阳三十五里)、义津桥。(距枞阳五十里)、破堽(小镇距枞阳三十里)、罗家岭(距枞阳四十里)、安枫岭(小镇距枞阳三十里)

    东乡各镇
    汤家沟、石溪。(距汤家沟十里) 九儿潭镇、源子港、横埠河镇、周家潭镇、杨家市镇、孙家坂镇。

    北乡各镇
    孔城。(上通三十里铺,下通县城。街道颇宽,旁有横街至都会桥,过河往义津桥。)

    钱家桥(距孔城四十里)、大关(城北四十里)、三十里铺(城北三十里,距孔城三里。)、吕亭(有驿。城北十五里。与大关三十里铺,皆七省通衢。)

    西乡各镇
    练潭。(有驿。北通县城,南通安庆府,西通青草塥,东通枞阳,四连之衢。)、青草塥(距练潭五十里。桐城、怀宁、潜山三县交界之处。有监生严慕林、萧锺灵呈请,禁止宰杀耕牛碑。)、新安渡(距练潭十里)、挂车河(小镇。城西二十五里。)、陶冲(有驿。城西四十里,与挂车河皆七省通衢。)天宁庄(小镇。城南二十五里。由县往府之路。)、金神墩(小镇。城南三十五里。由县往枞阳之路。水涨时,至此乘舟。)

    附集场
    姚王集。(石溪之西北,钱家桥之西南,有姚王庙。每年二月庙前开集,各省商旅踏至,贩牛马驴骡。民间或买或卖,俱在此处。)

    会宫集。(姚王集罢,贩牲者纷至会宫开集。)

    虮子墩集。(会宫集罢,虮子墩开集。距安枫岭三里。)

    杨家市集。(虮子墩集罢,杨家市继之。集罢,农忙不复开集。)

    典史管辖:大平坊、阳和门、院前、新巷、学前、宜民门、东城内外、南城内外、西城内外、北城内外。

    马石踏巡检司管辖:义(土部毚;释:坛域茔界皆曰兆)、黄含,石响、会宫、查林、高军涧、拔茅山、寿龙山、扫帚沟、乌落洲、兴塘、上下破堽、桃花山、龙潭、竹(土部毚;释:曰兆)。、上下枞阳、官埠桥、戴冲、黄泥冈、羹脍赛、高黄圩、黄华、罗塘洲、松毛岭、上青山、大小龙、黄荻嘴、花螺山、姥山、洪山冲、土桥保、石塘、新开沟。

    六百丈巡检司管辖:汤家沟、源子潭、方家仓、鸾凤保、陈家洲、 白扬、梅子岭、金鳌、石山、社城河、老洲头、老洲湾、灰河、六百丈、白湖嘴、柳子寺、白云冲、黄山口、霹雳山、马鞍山、老鸦山、望城冈、横埠河、后埠潭。

    练潭巡检司管辖:牛栏铺、陶冲驿、三安铺、撩风铺、九重冈、张天坂、挂车河、蒋铁冲、天宁庄、枝子河、花园坂、黄盆嘴、桦林冈、新庄铺、陡冈坂、新安渡、张子滩、太平桥、牛铺潭、金石、松山、小河沿、云天坂、觉林寺、黄马河、倒流河、双港铺、野狐铺、槎皮塥、西莲嘴、竹城嘴、山西铺、半木山、蒿墩嘴、资福寺、北城墩、瓦庄坂、练潭、老林铺、沙枫嘴。

    北峡关巡检司管辖:官庄山、南门坂、石井铺、石河沿、龙河、挂车山、演武亭、火龙冈、夜叉坂、白兔河、朱家桥、蔡家店、寺庄沟、郭家墩、三枫泊、龙旺山、南掘冈、双河、南湾、鲁谼、 北峡关、麻笃山、吉冲岭、适中铺、土铜山、石牛头、黄公桥、投子冈、甑筮山、十五里坊、孔城、官山、阳和冈、青竹涧、桦阳冈、钱家桥、走马镇。

    《元丰九域志上·桐城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四乡。北峡、永安、笃山、铜山、挂车、盘小(此下恐有脱字)、石溪、双港、孔城,九镇。』

    街巷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一④


    内城:东西大街(自东门至西门)、寺巷、新巷、洪家巷、罗家巷、操江巷(俱大街南)、柴巷。钱家书院(大街北)、西门城墙衖(南街)、杨子巷(西通城墙衖,东通延陵市。)、火厂衖(在操江巷内)、城隍庙街、观音阁街、杜家桥街、南街、南门后街、延陵市(南门后街,北通罗家巷。)、清风市(观音阁街,南折而西)、齐家衖(观音阁街。南折而东,其西连清风市东,北过贤良祠、至洪家巷东。南折而东、由学署后至新巷。)、殷家拐(由新巷至寺巷)、周家衖(寺巷东,大宁寺左旁。)、梓潼阁街(由陆家井,东至梓潼阁,折而南至向阳门。)、陆家井(西通三角牌楼,东通梓潼阁,北通寺巷。东南通核桃树街,南通上潘家拐。)、三角牌楼(由学前至陆家井,西北通新巷,东北通寺巷。)、里仁巷(三角牌楼街北)、学前(学署前东旁。西北通城隍庙街,西南通杜家桥街,东南通南大街。)、贾家衖(学前东数折,东双井。)、核桃树街(向阳门内。西南、西北通陆家井。)、双井(东北通陆家井,东南通上潘家拐,西南通贾家衖。)、鼓儿街(通双井。西通学前街。)、上潘家拐(东出抵双井下。西出折而北.又折而西.通南大街)。下潘家拐(东抵城墙衖。西出小巷,通上潘家拐。)、南门城墙衖(西通西门,东通向阳门。)、东门城墙衖(南通向阳门。中通大街、北抵民房。其西通北街,折而北,通北门城墙衖。)、北门城墙衖(东抵民房拆而南,通北后街。又东过民房,折而南通东门城墙衖。)北后街(北通城墙衖,南通五显庙街。折而东又折而南通大街)、北街(南通朱家棚,东通五显庙街,北通北门。)五显庙街(西过北后街,南口通北街.东抵民房。折而北.通北门城墙衖。南通大街)、朱家棚(北通北街,南通大街)、余家湾(柴巷内)、指囷领(柴巷内街)。

    外城:紫来街(东门外)、孙家衖口、沟墈(过紫来桥,折而西南,沿大溪。)、小街(过紫来桥,折而南,又东入街口。)、南门街、崔家坟坛、西门街、关厢口(西门街口)、女儿街(宜民门外)。

    附枞阳街巷:大街(西上东下)、拐角湾(大街折而北,又折而东,曰拐角湾。)、昌家衖、小井衖、蒋家衖(三衖俱通后街)、庙巷(通城隍庙口)、寺巷(通永丽寺前)、童家巷(旧曰杨家巷,巷外通莲花池旁。)、巴家弯(大街东抵民房。折而北,通童家巷。又折而东,为东大街。又折而北,抵民房。又折而东,皆曰巴家弯。又东出街口)、后街(大街后,与大街并。东至蒋家衡,北口折而北由庙巷后,为城隍庙右旁)、红沙洲(即河街。西沿河曲,北转通大街西口,东抵民房。折而北,又东至永丰桥街。街南为河岸街。北有塘,塘北即大街。)、永丰桥(即河街下口。东抵民房,下枞阳街口)、大街(西至河岸,东至东风口)、东风口(即仓署门前)、石河沟(北道大街,南通河岸。)。

    附分野
    《唐书》:『郡舒桐,南斗在云汉下流。』《明旧志》:『桐城在斗九度中。』

    《国朝钦天监测·准各府州县·北极高度表》:『安庆府桐城县,在北极三十度半少。』(见数理精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5: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二


    田赋志


    本县田塘分为五乡,日就、桐积、大宥、清净、县市共编四十一里。额田三千九百四十顷三十九亩七分三毫。额塘一百六十顷二十一亩六分五釐七毫内。顺治初年,抚院刘、按院毛会题内院奉旨蠲免荒田一千九十六顷九十五亩三分。续于顺治四、五两年,二次报过开垦田三百七十九顷七亩六分七厘六丝。又抚院刘、按院陈会题部覆奉旨蠲免新荒田二百九十五顷七十三亩。于顺治八年,报开垦新荒田一百四十七顷八十六亩。顺治九年,又召民开垦新旧荒田共二百一十顷六十二亩九分一厘九毫八丝。顺治十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一百二十五顷三十七亩六厘八毫。顺治十一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三十六顷一十六亩。顺治十二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二百六顷三十五亩六分。顺治十三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一十一顷九十六亩五分。顺治十四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二十六顷五十二亩三分五厘。顺治十五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一十五顷二十二亩。顺治十六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一百一顷七十六亩。顺治十七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一十四顷六十亩六分。顺治十八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九顷三十七亩三分。康熙元年冬,又召民开垦田一十八顷一十三亩七分。康熙二年冬,又召民开垦田八十一顷六十三亩五分九厘一毫六丝。康熙五年,升科足额照依原额亩数,田一则起科每亩科银八分三厘七毫七丝六忽八微三织二沙三埃三渺一漠。又于康熙十年,奉文照漕正百石外,帮给运军赠贴银五两。计每亩增银一厘四毫一丝四沙五尘八埃五渺三漠入。十一年,由单同正银一例给。


    每田一亩连赠贴共科银八分五厘一毫八丝六忽八微三纤六沙六尘一埃八渺四漠,共该征银三万三干五百六十六两九钱九分五厘八毫六微六织八沙二尘四埃二漠。

    塘一则起科,每亩原科地亩银八厘四丝三忽八微六纤七沙六尘九埃九渺。又于康熙十年,奉文照漕正帮给运军赠贴银一厘四毫七丝四忽七微四沙六尘四埃四渺六漠入。十一年,由单同正银一例征给。

    每塘一亩止征地亩并赠贴银九厘五毫一丝八忽五微七织二沙三尘四埃三渺六漠,共该征银一百五十二两五钱三釐三毫一忽九微。

    丁田塘三项共征起存折色并新增漕粮赠贴银三万六千五百九十二两六分九厘一毫七丝二忽四微七织六厘六埃二漠。

    田亩原科米五升一合一勺五抄二撮七圭八粟二粒四颗。又于康熙十年,奉文照漕正百石外帮给运军赠贴米五石,计每亩增米一合四勺一抄四粒五颗八颖五黍三稷入。十一年,由单同正米一例征给。

    每田一亩连赠贴共征米五升二合五勺六抄二撮七圭八粟六粒九颗八颖五黍三稷,共该征米二万七百一十一石八斗二升四合九勺四抄四撮九圭四粟一粒。

    塘亩原科米五升三合五勺。又于康熙十年,奉文照漕正帮给运军赠贴米一合四勺七抄四撮七圭四粒六颗四颖四黍六稷入。十一年由单同正米一例征给。

    每塘一亩连赠贴共征米五升四合九勺七抄四撮七圭四粒六颗四颖四黍六稷,共该征米八百八十石七斗八升五合八勺六抄一撮五圭。

    田塘二项共该实征本色漕粮南粮行月粮及际留仓并运军漕粮赠贴共米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二石六斗一升八勺三抄六撮四圭四粟一粒。

    一起运户部项下
    丁地折色银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七两一钱七分八厘八毫一丝七忽八微一纤一尘七埃二渺五漠。铺垫银三十六两六钱五分八厘二毫一丝五忽四微五织,摃银一百三十五两九钱七分一丝一忽四微一纤三沙九尘九埃四渺四漠,共银一万七千八百一十九两八钱七厘四丝四忽六微七织四沙一尘六埃六渺九漠。

    户部项下本色物料
    田丁二库
    本色银珠一十二觔五两三钱八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五钱共银六两一钱五分七厘二毫一丝二忽五微。

    本色腻珠二十八觔七两七钱三分二厘九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一钱九分,共银五两四钱一分一厘八毫二丝八忽一微八纤七沙五尘。

    本色黑铅一百四十二觔十一两七钱九厘七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三分五厘,共银四两九钱九分五厘六毫一丝四忽九微六织八沙七尘五埃。

    本色藤黄八觔十两六钱二分九厘四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一钱,共银八钱六分六厘四毫三丝三忽七微五织。

    本色乌梅三十一觔二两八钱九分四厘五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二分,共银六钱二分三厘六毫一丝八忽二纤五沙。

    本色桐油一百八十四觔六两九钱九分一厘六毫,每觔原编旧价银四分,共银七两三钱七分七厘四毫七丝九忽。

    本色锡五十五觔一两九钱九分四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九分五厘,共银五两二钱三分六厘八毫一丝八忽。

    本色各款原编铺垫额银九两七钱一分一厘三毫五丝四忽一微五织。

    供用库
    本色黄蜡一百五十七觔五两六钱九分一厘八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二钱,共银三十一两四钱七分一厘一毫四丝七忽五微。

    本色芽茶一百四觔一两一分五厘五毫,每觔原编旧价银八分,共银八两三钱二分五厘七丝七忽五微。

    工部项下本色(今归解户部)
    虞衡司狐皮五张,每张原编旧价银五钱,共银二两五钱。

    虞衡司榜纸三千一七张,每张原编旧价银一分,共银三十两一钱七分。

    都水司荒丝生绢一百一十六疋,每疋原编旧价银一两三分,共银一百一十九两四钱八分。

    水脚铺垫银二十八两六钱一分八厘。

    解北本色漕粮米数  
    兑运漕粮米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四石五斗,耗米四千六百三十三石八斗,共米一万六千二百一十八石三斗,解布政司本色米数。

    江南省各卫仓本色正米二千六百六十一石一斗七升,耗米六百六十五石二斗九升二合五勺。船脚米二百九十二石七斗二升八合七勺,共米三千六百一十九石一斗九升一合二勺。

    解府本色米数
    本府万亿仓:本色米一千六十三石六斗七升四合六勺三抄六撮四圭四粟一粒。(解府支给安庆卫运漕官丁行月粮米一千三石六斗七升四合六勺三抄六撮四圭四粟一粒。孤贫口粮米六十石。)

    支给本色米数
    际留仓:本色米一百一十二石二斗二升。(原编米三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内除各官吏俸米二百七石,折银一百四十五两八钱,抵支各官原编俸银外,仍该原额支给孤贫月粮米一百一十二石二斗二升,照数编派支给。)

    漕粮赠贴连军本色米数
    漕粮帮贴运军本色米五百七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每漕粮正米百石外帮给运军赠贴米五石。全书原未编载,续于康熙十年四月内奉文同正项一例,官征官给,庶免多索私派那移之弊。自康熙十一年为始载入全书,由单每年照数编征。)

    随漕起运银数
    轻斋银一千五百五两九钱八分五厘,摃银一十八两七分一厘八毫二丝,共银一千五百二十四两五分六厘八毫二丝。(照数解督粮道,随漕解北。)

    芦蓆银五十七两九钱二分二厘五毫。(原解折色,续奉文本色三分,径给运官。随漕赴北七分,折色解督粮道转解。)

    楞木松板银二十六两六钱四分四分四厘四毫。(原解折色,续奉文本色三分,径给运官。随漕赴北七分,折色解督运道转解。)

    解督粮道漕项银数
    全载各书办工食,共银二百一十七两二钱。

    起解外各衙门折色银数
    凤阳府仓麦折银七百六十三两七钱五分,摃银四两五钱八分二厘五毫,共银七百六十八两三钱三分二厘五毫。(照数径解凤阳仓司交收。)

    凤阳府仓米折银二千八百六十四两七分,摃银一十七两一钱八分四厘四毫二丝,共银二八百八十一两二钱五分四厘四毫二丝。(照数径解凤阳仓司交收。)

    庐州府仓麦折银三百八十一两八钱七分五厘,摃银一两五钱二分七厘五毫,共银三百八十三两四钱三厘五毫。(旧刊全书。原载正麦九百五十四石六斗八升七合五勺,每石折银四钱,该银三百八十一两八钱七分五厘。续奉文本,折均平内。除减存庐六二口屯丁麦,折银五两四钱。不分本折外,实该征一半本色小麦,价银一百八十八两二钱三分七厘五毫,每石照原编价银四钱科算,该麦四百七十石五斗九升三合七勺五抄。因皖不产麦,详奉府院批允仍征折色,每年开定彼处,时价载入本色。由单内照时补征,就近买交。实该一半折色并减存正。摃银一百九十五两一钱六分五厘,本折二项俱径解庐州府交收。)

    抚院俸工等银八十五两四钱二分四厘九毫九丝。(照数起解安徽抚院。)

    布政司朝觐盘缠银一两一钱一分一厘一毫一丝。(照数带征三年,汇解布政司。)

    江宁场屋银二十二两四钱七分一厘一毫二丝。(照数带征三年,汇解布政司武场应用。)

    经费项下
    本府同知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二百八十六两内。(俸银八十两,心红纸张银二十两;门子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步快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阜隶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七十二两;灯夫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

    知县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七百八十九两四钱内。(俸银四十五两,    心红纸张银二十两。门子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   阜隶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十六两;马快八名,每名工食并草料银一十六两八钱,共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民壮五十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百两;灯夫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看监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库子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斗级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修理仓监银十两。)

    县丞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七十六两内。(俸银四十两。门子一名,工食银六两;阜隶四,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

    典史员下编给俸工等银六十七两五钱二分内。(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门子一名,工食银六两;阜隶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

    儒学教谕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九十八两七钱二分内。(俸银三十一  两五钱二分。斋夫三名,每名工食银一十二两,共银三十六两;    门子三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十一两六钱;喂马草料银六两。香烛银三两六钱。)

    马踏石、六百丈、北峡关三司巡检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一百三十两五钱六分内。(俸银各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共银九十四两五钱六分;阜隶各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十六两。)

    吕亭、陶冲二驿驿丞员下编给俸工等银八十七两四分内。(俸银各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共银六十三两四分。阜隶各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

    解府折色银数
    安庆卫打造浅船料价银三百十两二钱四厘。(解府奏给运漕官丁修造漕船。)

    本府岁进万寿表文盘缠银六两七钱五分。

    本府岁进千秋表笺盘缠银七钱五分。

    本府岁进(正大长至)表笺盘缠银一两六钱。

    本府应朝官吏盘缠银三两。

    本府季考七学生员,供给行赏等银一十二两五钱。

    学道岁考科举,府学生员遗才,供给行赏及新进生员花红等银八两三钱。(每年解府存俟。学道岁科考试生员并遗才及新进生员花红等项支用。)

    学道考试,搭篷银四两二钱。

    本府儒学生员,正陪考贡及正贡,旗扁酒席盘缠银一十七两。(于康熙三年,奉部文停贡,裁归起运解布政司。续于康熙九年,奉文仍复考贡,其旗扁等银,照旧支给。)

    本府儒学考试生员盘缠等银四两二钱五分。

    旧举人会试,盘缠、酒席作兴等银九十七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新奉部文,文武举人,一体均分支给。)

    本府修理城垣银一十两。

    本府同安驿走差、水旱夫四十一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百九十五两二钱。

    本府养济院孤贫,柴薪、布花等银一十八两四分二毫七丝五忽。

    新增安庆卫运丁行月粮银七百四十五两八钱五厘五毫五丝九忽一微一织五沙二尘四埃三渺三漠。又旧编俸薪,存剩新垦升科款内,拨给运丁行月不敷银八百一十三两。(新增行月,全书原无额编。奉操抚都院题准,每亩加增银一厘八毫九丝二忽七微一织六沙七尘八埃三渺二漠。又奉题准,不敷行月,在于兵饷新垦升科款内拨补。)

    漕粮赠贴运军折色银数
    漕粮赠贴运军银五百七十九两二钱二分五厘。(每漕粮正米百石外,帮给运军赠贴银五两。全书原未编载,续于康熙十年四月,内奉文同正项一例。官征官给,庶免多索私派那移之弊。遵奉自康熙十一年为始,载入全书,由单每年照数编征。)

    支给折色银数
    迎春花鞭春牛等,银一两五钱。

    乡饮二次,银八两。

    春秋二祭,银九十七两二钱。

    二年一贡,正陪考贡及正贡,旗扁酒席盘缠等银三十三两五钱。(于康熙三年,奉部文停贡,裁归起运解布政司。于康熙九年,奉文仍复考贡,其旗扁等银,照旧支给。)

    季考县学生员考卷、供给、行赏银一十五两。

    应试生员考案、盘缠、卷资银二十五两五钱。

    学道岁考科举,县学生员遗才并新进生员花红等银二十五两。(每年带征存俟。

    学道岁科考试,生员遗才及新进生员花红等用。)

    待会试举人花红卷资,带征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

    年终历日银八两。

    修理察院、公署、铺舍、城垣银三十八两。

    养济院孤贫柴薪、布花等银一十八两八钱五分。

    应付勘合廪粮银六十两。

    马踏石、六百丈、北峡关三司,弓兵三十六名,该工食银一百二十九两六钱。

    县前等铺,铺司兵工食并带闰,共银五百五十九两三分八厘四毫。  各渡夫工食银八两二钱五分。

    走差马夫工食草料二项,共银三千四百一十三两六钱四分六厘。(查本县原载走差夫三百六十七名,工食并加繁差,共银三千一  百一十三两九钱八分。走差马七十匹,带闰共银一千七百三十六两,二项共银四千八百四十九两九钱八分内。该县原拨协济银两,查自康熙七年,奉户兵二部,题准照数抵兑青口驿,代解潜山县银七百五十两。又抵兑小池驿,代解太湖县银四百六十二两七钱七分八厘。又抵兑枫香驿,代解宿松县银二百二十三两五钱五分六厘。俱代解各县正项,归入起运外,本县实存支给银三千四百一十三两六钱四分六厘内。又奉拨协济陶冲驿夫马银三百两,照数支给。)

    吕亭驿走差马骡六十匹并支应,共银一千五百六十两。

    吕亭驿支应,除给本驿马骡外,实支银三百七两。

    陶冲驿走差马骡五十六匹并支应,共银一千二百四两。

    陶冲驿支应,除给本驿马骡外,实支银三百二十八两。

    酌派后科中式举人牌坊、旗扁、贺礼等项,每年带征银八十六两三钱九分八厘。(逐年带征,解府存俟。中式通融、置备旗扁等用。)

    酌派后科中式进士牌坊,每年带征银五十六两二钱六分七厘五毫。(逐年带征,解府存俟。中式通融,置备旗扁等用。)

    酌派后科中式武举盘缠,每年带征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三毫。

    酌派正散遗才府学五名,县学一十四名盘缠,每年带征银一十九两。

    丁徭  
    原订全书刊载人丁八千七百一十九丁(8719人),明末人丁逃亡。顺治二年编审,除豁人丁一千七百八十四丁(1784人)。

    仅得见在人丁六千九百三十五丁(6935人)。顺治十四年编审,增出人丁一千二百一十二丁(1212人)。

    仅得见在人丁八千一百四十七丁(8147人)。康熙元年编审,增出人丁六百四十九丁(649人)。除足原额外,实溢额人丁七十七丁(77人)。计溢额徭银二十七两六钱二分四厘三毫一丝五忽六微六织一沙七尘六埃。旧额溢额人丁共八千七百九十六丁(8796人)。康熙十一年编审,增出人丁五十四丁(54人)。

    实在人丁八千八百五十丁内(8850人)。原除优免人丁一千五百九十七丁(1597人)。续奉部文,吏承不准优免。见在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免丁七百八十九丁(789人)。又本年编审,新增人丁五十四丁(54人)。应俟编入康熙十二年分,由单征输。

    康熙十一年分,实征人丁八千七丁(8007人)。

    一则起科每丁征银三钱五分八厘七毫五丝七忽三微四织六沙六埃,共征银二干八百七十二两五钱七分六丝九忽九微二沙四尘二埃。

    康熙十六年,知县李文雄编审,增人丁七十丁。又于康熙二十年,知县王凝命编审,增人丁四十二丁。

    鱼课
    本县湖池分为六所,枞阳、孔城、民池、竹子、破堽、石塘,各有业户办纳课银。

    京库鱼课、麻、胶、铁等料,共银一千七十四两九钱七分三厘。遇闰之年,加征银一百一十一两二分一毫一丝六忽三微三织。前订全书,开载原解折色。顺治十年,奉文办解本色内,白麻、鱼线胶、熟铁三项,共价银一百四十二两六钱四分四釐七丝九忽四微九织三沙七尘五埃。遇闰加征,本色银九十九两六钱二分二厘九毫八丝一忽四微三织七沙内。白麻、鱼綫胶本三折七,熟铁本折各半。黄麻、翎毛全解折色。续于康熙元年,部文将三分本色白麻又折一半。但价值今昔悬殊,原额不敷。每年酌照时价,另行详征办解。

    府库鱼课,共银二百二两六钱四分五厘七毫六丝。遇闰加征,银九两六钱七分六厘七毫七忽三微六织四沙六尘内。以五十一两七钱一分一厘二丝七忽九微四织三沙四尘,每年解赴布政司,拨补池阳兵饷、减荒银两。今摘归起运户部项下,尚余一百五十两九钱三分四厘七毫三丝二忽五织六沙六尘。每年解赴本府,支给安庆卫运丁修造漕船。

    芦课
    芦课系源子港、六百丈、马踏石三司管洲人户,办纳原额银二千七百六两五钱一分五厘九毫。明末,加增银九百五两四钱三分九厘七毫三丝九忽,合共银三千六百一十一两九钱五分五厘六毫三丝九忽。

    国朝顺治二年,报部实定额银三千六百一十三两九钱五分五厘六毫三丝九忽,照原额加增银二两。顺治六年,芦政庐江院潘,丈量加新增银六百三两四钱一分五厘,合共实征银四千二百一十七两三钱七分六毫三丝九忽。

    顺治十五年,江防凌丈量,新增银九十三两二钱七分五厘七毫三丝六忽三微九织。

    顺治十六年,芦政孙将昃藏二字号变,则增银二十七两八钱二分,合共实征银四千三百三十八两四钱六分六厘二毫七丝五忽三微九织。

    康熙三年,察部(阿王)丈量,将国初增银二两并后,两次增银及昃藏变则增银,俱作新增银一千三百六十两四钱一分九厘一毫八丝三忽五微一织五沙内。除坍江变,则减银一十六两七钱二分四毫四丝。除将增银抵补外,实在新增银一千三百一十三两八钱七分八厘七毫四丝三忽五微一织五沙。

    实在原额新增共银五千六百五十二两三钱四分五厘一毫一丝八忽九微五沙。系佃洲人户办纳,起解布政司。

    桐邑芦课原在滨江一带,有马踏石、六百丈、源子港三司。有天地圣黄五十二字号,原额课银五千六百五十二两零。康熙十三年,奉文丈量至十五年。该经丈知县李文雄,增原额课银五十九两七钱零。又于康熙十八年,奉文丈量。经丈知县李文雄,又增原额课银一百二十七两零。以上原额并丈量二次,新增共实征课银五千八百三十九两零。

    先是明末芦课钱粮繁重,国朝顺治年间,有诸生左国枢、杨国祯、何东凤等,条陈利弊于巡按察院何,蒙准将花户、钱粮编定字号如乡图、里甲之类。民免叠税横征之苦,至今便之。

    盐课
    桐邑旧食淮南包盐。前万历丁巳之间,改食北盐。因皖属五邑滨江南商之舟,既便故食南盐。亦便桐去水独远,邻近舒城、霍山二县,民情又喜北盐,色白而干,往往市买,易于触禁。邑绅方大镇请于当事,遂改食淮北白盐,著为定例。惟枞阳二镇,南盐北盐兼行。而桐邑原额销淮北盐纲,大引四千五百引。又无专商,止州府、六安州、霍山县三处,水商带销。顺治九年,奉文剖一为二,应销九千引。续于康熙十一年,奉盐院裘题明并引,仍销大引四千五百引。嗣后积久弊生,价亦腾贵,赖奉总督部院于屡行禁饬,盐价稍平,民情称便。

    钱法
    桐邑山县,原无鼓铸,惟有行钱一事,于存留项下俸工等银。顺治十五年,奉部文,在疏通钱法等事案内,银七钱三搭放。

    杂征
    商税银三十四两七钱八分九厘,遇闰加银二两九钱八分。

    协济昌平州银三两以上二项,俱系牙行办纳解部。

    房地矾课共银一十八两七钱六分四厘。

    匠班银一百二十两六钱。原系匠户办纳。于顺治二年五月内,奉旨免征。续遵部文,自顺治十五年为始,照旧征解布政司,拨充饷用。

    漕运
    桐邑秋粮正米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四石五斗。耗米四千六百三十三石八斗。赠贴米五百七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每年十月初一日开征,十一月征完。十二月内,于水次枞阳,交兑运军赴北。南万行月米二千五百九十五石六斗七升零,随漕支给运丁。

    芦蓆原额五千七百九十二领二分五厘。分晰折色,七分解交粮道。三分本色,随漕交给运官带交北部。

    楞木原额五根七分九厘二毫零。松板原额五十二片一分三厘零。俱征折色,解交粮道。桐邑漕运,例听本府关船,分丁受兑领运。每年船有新旧不等,是以装载船数,多寡不一。每船一隻,弁丁一名,其领运官亦系安庆卫千总一员。逐年更换,境内历无屯卫及裁并处所年月。

    蠲免(荒政附)  
    康熙十年秋大旱灾,伤田地二千七百五十顷七十九亩五分内。照各里灾田计算,被灾五分田一百六十七顷零,被灾六分田二百八十顷零,被灾七分田九百二十八顷零,被灾八分田一千二百六十九顷零,被灾九分田一百五顷零。比经委官踏勘,造具册结。蒙安抚部院靳,题请分别蠲免,共免银三千六百八十四两零。但本年已经解讫,于康熙十一年,分流抵其漕粮,免米二百七十六石三斗五升零,俱于次年流抵。(通县均摊,概行蠲免。未照原报图区,灾伤分数。)

    康熙十八年秋大旱,飞蝗蔽天,所有灾伤田亩,共三千一百一十六顷零。通计被灾五六分田一千二十二顷零,被灾七八分田一千八百二十八顷零,被灾九分田二百六十五顷零。比经本县踏勘,造册具结。蒙安抚部院徐,题请分别蠲免,共免银二千五百三两七钱三分。因本年钱粮已经解讫,于康熙十九年,分流抵其漕粮。除正项不免外,余遵例算。免十分之一二三不等,共免米一百七十二石一斗四升零,俱于次年流抵。(通县均摊,题行蠲免。未照原报图区,灾伤分数。)

    本县洲地。康熙二十二年,升任藩司龚。咨询兴利除弊,知县王凝命,见洲地滨江者,时有崩卸,须五年一丈。其在腹内者,可以免丈。条陈在案,又和州知州,亦详呈此。藩司入觐,据和州知州分晰条,奏得奉俞旨通行。查明滨江腹内,分别册报。

    本县各役工食。于康熙十五年,在于请裁可缓等事,备案内全裁。后康熙二十二年,在钦奉恩诏事案内,全复支给。

    吕亭陶冲二驿。康熙十五年内,奉安抚部院靳于敬陈,减差等事案内题明。共设额马一百三十匹,草夫一百三十名,差夫六十名。续于康熙二十年内,遵钦奉恩诏事案内,奉安抚部院徐,题定共加马四十八匹,草夫四十八名,差夫六十名,共马一百七十八匹,草夫一百七十八名,差夫一百二十名。

    新设练潭驿。康熙十一年起,原系桐城县盖厂、练潭腰站至康熙十五年内,奉安抚部院靳于敬陈,减差等事案内,题定改属怀宁县练潭驿。

    附录:明万历十六年丈量田地等则
    上上则。田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五亩六分二厘二毫 。

    上中则。田二万七千七百一十二亩一分三厘一毫。

    上下则。田三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亩八分九厘七毫。

    中上则。田五万一千三百二十九亩五分一厘二毫。

    中中则。田七万四千五百三十亩四分二厘。

    中下则。田五万三千八百七亩七分五厘。

    下上则。田四万八千八百八亩七分一厘三毫。

    下中则。田一万三千四百七十六亩三分六厘三毫。

    下下则。田三千一百六十二亩六分四毫。

    水乡。田一万四千一十一亩九分八厘九毫。

    水荒。田八十五亩八分三厘八毫。

    上则。地一百四十八亩九分四厘七毫。

    中则。地一万四百四十七亩五分八厘三毫。

    下则。地三万七千一十三亩三分六厘。

    塘。一万六千二十一亩六分五厘六毫。

    以上实在田地塘,共四十一万六十一亩三毫。

    以上康熙十二年前志。其顺治十四年前志,系前明则例与国朝例不符,不备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5 15: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二①



    丁赋

    旧管
    人丁八千二百三十一丁(8231人)。(查前订全书内开旧全书,原额人丁八千七百一十九丁(8719人),共科银三千一百二十八两五厘内。顺治二年编审,除豁逃亡人丁一千七百八十四丁(1784人),该缺徭银六百四十两二分三厘于田亩内带征。续于顺治十四年起,至康熙五十年止,历次编审,共增出人丁二千八十五丁(2085)。除补足原额,扣除田赋,仍计溢额人丁三百一丁(301人),共增徭银七百四十八两九厘。又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二十六年止,增出盛世滋生人丁四百八十八丁(488人)。钦遵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恩诏内,开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又优免举贡生员本身一丁,共免七百八十九丁(789人)。该优免银二百八十三两六分。现在常额当差人丁并不准优免余丁,共八千二百三十一丁(8231人。)

    新收
    人丁一百二丁内。(乾隆三十一年,滋生人丁五十丁(50人)。乾隆三十六年,滋生人丁五十二丁(52人)。续于乾隆三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钦遵上谕,嗣后审编人丁之例,永行停止。)

    开除人丁一百二丁。(钦遵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钦奉恩诏,续生人丁,永不加赋。)

    实在常额当差,原额溢额人丁并优免余丁八千二百三十一丁。(一则起科,每丁科银三钱五分八厘七毫五丝七忽三微四织六沙六埃。随征加一耗银三分五厘八毫七丝五忽七微三织四沙六尘六渺,共征正银二千九百五十二两九钱三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二百九十五两二钱九分三厘于丁随田办,以广皇仁。事案内,题准自雍正六年为始,在于本县成熟田地摊征。)

    田亩
    旧管

    原额并溢额田三千九百四十七顷二十三亩六分三厘六毫三丝六忽七微八织一沙一尘三埃三渺一漠。(查前订全书内开案,旧全书开载内原二次题报荒芜田一千三百九十二顷六十七亩三分,续后接年开垦至康熙五年,升科俱经全垦照额。又于雍正七年,民人报垦,溢田六顷八十三亩九分三厘三毫三丝六忽七微八织一沙二尘三埃三渺一漠。)

    塘一百六十顷二十一亩六分五厘七毫。

    新收无项
    开除无项

    实在原额溢额田共三千九百四十七顷二十三亩六分三厘六毫三丝六忽七微八织一沙二尘三埃三渺一漠。(查前订全书内载,实在成熟田三千九百四十七顷二十三亩六分三厘六毫三丝六忽七微八织一沙二尘三埃三渺一漠,应征田粮麦价等银三万三千八百八十三两七钱二分五厘。又摊征人丁银二千九百五十二两九钱三分二厘,又摊征匠班银一百二十两六钱,共科征正银三万六千九百七两二钱五分七厘。随征加一耗银三千六百九十五两七钱二分六厘。查前项丁田,应征银米业。于嘉庆三年正月,奉署部院朱咨准部覆,除原额丁田及各项科,则仍应照旧载,列尾数外,其总共实征支销各数,悉照奏销银。以厘为断,米麦豆石,以勺为止,核算造报,以归简便。每田一亩,科起存折色等银六分四厘四毫八忽七微二织七沙四尘五埃三漠。随科加一耗银六厘四毫四丝八微七织二沙七尘四埃五漠三逘。又科漕项等银二分二丝二忽九微一织九埃六渺九漠。随科加一耗银二厘二忽二微九织一沙九渺六漠九逘。又科漕粮赠贴银一厘四毫一丝四沙五尘八埃五渺三漠。随科加一耗银一毫四丝一忽四尘五埃八渺五漠三逘。又科摊带人丁银七厘四毫八丝一忽一织六尘一埃九渺四漠六逘。随科加一耗银七毫四丝八忽一微一沙六埃一渺九漠四梭六巡。又科摊带匠班银三毫五忽五微三织二尘二埃一渺三漠七梭。随科加一耗银三丝五微五织三沙二口二渺一漠三梭七巡。共科银九分三厘六毫二丝八怱一微八织二沙九尘二埃八渺三漠三梭。随科加一耗银九厘三毫六丝二忽八微一织八沙二尘九埃二渺八漠三梭三巡。共征正银三万六千九百五十七两二钱五分七毫。随征加一耗银三六百九十五两七钱二分六厘。)

    塘一百六十顷二十一亩六分五厘七毫。(每塘一亩科,银八厘四丝三忽八微六织七沙六尘九埃九渺。随科加一耗银八毫四忽三微八织六沙七尘六埃九渺九漠。又科漕粮赠贴银一厘四毫七丝四忽七微四沙六尘四埃四渺六漠。随科加一耗银一毫四丝七忽四微七忽四微七织四尘六埃四渺四汉六梭。共随征正银一百五十二两五钱三厘。随科加一耗银一十五两二钱五分。)

    丁田塘银两  
    丁田塘三项,该征起存折色并漕粮赠贴,溢额升科及匠班共正银三万七千一百九两七钱六分。随征加一耗银三千七百一十两九钱七分六厘。(查前订全书内,开起存折色等项正银三万七千一百九两七钱六分。内有雍正七年,民人报垦,溢田升科银五十八两七钱一分。又共随征加一耗银三千七百一十两九钱七分六厘,内有溢田升科,随征加一耗银五两八钱七分一厘。)

    本色米
    起征本色米。(每田一亩科,南米三合四勺七抄九撮二圭六粟一  粒一颗,又科漕项米四升七合六勺七抄三撮五圭二粟一粒三颗,又科漕粮赠贴米一合四勺一抄四粒五颗八颖,共科米二万七百四十七石七斗七升四合四勺。每塘一亩科,南米五升三合五勺,又科漕粮赠贴米一合四勺七抄四撮七圭四粒六颗四颖,共科米八百八十石七斗八升五合九勺。)

    田塘二项,共该实征本色漕粮南粮并漕粮赠贴溢额,共米二万一千六百二十八石五斗六升三勺。(查前订全书内开,原额漕南行月等米二万一千六百二十八石五斗六升三勺,内有雍正七年,民人溢田升科米三十五石九斗四升九合四勺。以上丁田塘三项,应征银米。于乾隆四十九年二月,咨准部覆,将随征耗羡银两并入丁地正项,核计考成。又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准部咨官役俸工存留等项,概行解司。所有应支官俸役食并驿站夫马祭祀廩饩等款银两,由司核给。又于乾隆五十一年十月,准部咨漕项耗羡银两,解交督粮道衙门造报。又于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咨准部覆,本色物料等款,划归起运,解司充饷。又于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咨准部覆,驿站银两,另行专案计考。又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部咨将南屯米豆,一律专案计考。等因相应,将各事案,逐一分晰胪列,以备稽考。)

    一起运户部项下
    丁田折色并铺垫,共额银一万八千五百九十七两五分三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千八百五十九两七钱五厘,摃脚正银一百三十五两九钱七分,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三两五钱九分七厘,共正银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三两二分三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千八百七十三两三钱二厘。(查前订全书内开,折色销垫摃脚并裁扣等项,原额起运正银一万八千二百四十七两四钱四分五厘。又加乾隆九年,奉文均派祭祀余剩儒学员下香烛银一两二钱。又本县春秋二祭,文庙等祠坛余剩银一十二两五钱。乾隆二十二年,奉裁本县吕亭、陶冲二驿驿丞员下编给俸工银八十七两四分。乾隆二十三年,奉文将停办折征颜料等项,款目归入起运丁地项下,解司充饷。所有旧全书内,原编本色赋硃二十八觔七两七钱三分二厘九毫,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八分算,该价银二两二钱七分九厘。本色黑铅一百四十二觔一十一两七钱九厘七毫,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一钱算,该价银一十四两二钱七分三厘。本色籐黄八八觔十两六钱二分九厘西毫,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七钱五分算,该价银六两四钱九分八厘。本色乌梅三十一觔二两八钱九分四厘五毫,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一钱一分算,该价银六两六分四厘。本色各款原编铺垫除留办外,余银六两八钱八分一厘。本色黄蜡一百五十七觔五两六钱九分一厘八毫,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二钱三分算,该价银三十六两一钱九分二厘。本色芽茶一百四觔一两一分五厘五毫,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一钱五分算,该价银一十五两六钱九厘。以上本色物料,自腻硃起至芽茶止,计七款。照题定时价并铺垫,共银八十八两四钱二分。本色狐皮五张,每张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一两一钱算,该价银五两五钱。榜纸三千一十七张,每张照康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二分八厘算,该价银八十四两四钱七分六厘。荒丝生绢一百一十六匹,每匹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二两一钱算,该价银二百四十三两六钱。水脚铺垫银二十八两六钱一分八厘。以上自本色狐皮起,至荒丝生绢止,计三款。照题定时价铺垫银三百六十二两一钱九分四厘。查本色物件并铺垫银两,系旧全书内刊定额征之数,但目今办解与否,并无一定。每年总将价垫银两照数解文布政司。如奉文采办,即动银办料解部。如奉文停办,即将价铺垫银两汇解户部。统于每年奏销册内,分晰报部。嗣于乾隆二十三年,奉文将停办折征颜料等项。款目奉销册内,复行登列,实属繁冗,概行删除,以归简易。今将停办各项物料,归入起运,仍照款登列,以备稽查。又存留项下,奉裁本府养济院孤贫柴薪布花等银一十八两四分。又知县俸工内,原裁民壮改养余丁银一十二两,归入起运项下造报。以上共额银一万八千八百二十八两八钱三分九厘内。除乾隆九年,均派祭祀案内,加添三祭关帝银五两五钱三分。又增办银硃价银三两三钱三分五厘,本色桐油价银二钱三分一厘。又于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于一件请裁偏僻等事,案内添设练潭巡检,应支俸薪役食等银八十六两七钱二分,列入后项物料经费等款。内开列外,实该起运正银一万八千七百三十三两二分三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千八百七十三两三钱二厘。)

    现办本色物料项下
    额办本色银硃一十二觔五两三分八毫(每觔原编旧价银五钱,续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每觔时价银九钱算,该价银一十一两八分三厘。随征加一耗银一两一钱八厘。)

    增办本色银硃七觔四两。(每觔价银四钱六分算,该价银三两三钱三分五厘。随征加一耗银三钱三分四厘。)

    额办本色桐油一百八十四觔六两九钱九分一厘。(每觔原编旧价银四分,续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每觔时价银四分算,该价银七两二钱七分七厘。随征加一耗银七钱三分八厘。)

    增办本色桐油七觔十一两。(每觔价银三分算,该价银二钱三分一厘。随征加一耗银二分三厘。)

    本色各款。(原编铺垫,除归起运外,实该银二两八钱三分。随征加一耗银二钱八分三厘。)

    以上本色物料,自银硃起,至桐油止,计五款。照题定时价并铺垫,共银二十四两八钱五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二两四钱八分六厘。(查前项银两,奉文于乾隆五十三年为始,汇解布政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今照旧书款目登列,以备稽查。)

    漕粮赠贴银数  
    漕粮赠贴银五百七十九两二钱二分五厘。随征加一毫银五十七两九钱二分二厘。(查旧订全书内载,漕粮赠贴银两于康熙十年四月内,奉文加增同正项一例。官征官给,以免多索私派挪移之弊。照漕粮正米,每百石赠银五两,征给运粮官丁。)

    随漕起运银数
    轻赍银一千五百五两九钱八分五厘。随征加一耗银一百五十两五钱九分九厘。(前订全书内载,照数解督粮道,兑漕赴北。)

    芦蓆银五十七两九钱二分三厘。随征加一耗银五两七钱九分二厘。(前订全书内载,原解折色,奉文本色,三分径给运官随漕赴北。折色七分,解督粮道转解。)

    楞木松板银二十六两六钱四分四厘。随征加一耗银二两六钱六分四厘。(前订全书内载,原解折色,奉文本色,三分径给运官随漕赴北。折色七分,解督粮道转解。)

    以上轻赍、蓆木共银一千五百九十两五钱五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一百五十九两五分五厘。

    起解督粮道并本府漕项银数
    额拨不敷行月银三百三十七两二钱。随征加一耗银三十三两七钱四分。(查前订全书内载,系康熙元年,奉裁府县,佐杂各书办工食银一百一十七两二钱,原解布政司。续于康熙二年,奉总督部院林题归漕项之用。又拨给漕项不敷银一百二十两,共银三百三十七两二钱,径解督粮道交纳,拨给省卫行月不敷之用。)

    麦折并补征本色小麦时价,共银四百一十八两九钱三分四厘。随征加一耗银四十二两八钱九分三厘。(全书原载,正麦九百五十四石六斗八升七合五勺,每石折银四钱,该银三百八十一两八钱七分五厘。续奉文本折均平内,除减存庐、六二卫屯丁麦,折银五两四钱,不分本折外,实该征一半本色小麦,价银一百八十八两二钱三分八厘,每石照原编价银四钱科算,该麦四百七十石五斗九升三合八勺。因皖不产麦,仍征折色,每年开定彼处时价,载入由单内,照时补征,就近买交。续照时价,每石五钱,除原编外,计每石补征银一钱,共银四十七两口分九厘。实该一半折色并减存,共银一百九十三两六钱三分八厘。本色二项,原解庐州府交收,续解督粮道交纳。)

    安庆卫打造浅船,料价银三百六十两二钱四厘。随征加一耗银三十六两二分。(前订全书内载,解府奏给运漕官丁,修造漕船。)


    安庆卫运丁行月粮一千五百五十八两八钱六厘。随加一耗银一百五十五两八钱八分一厘。(前订全书内,安庆卫运丁行月粮,系奉操抚部院题准,每亩加增银一厘八毫九丝二忽七微一织六沙七尘八埃三渺二漠。编征解给银七百四十五两八钱六厘。又旧编俸薪并新垦升科兵饷款内,拨给运丁行月不敷银八百一十三两。系奉题准,不敷行月,在于兵饷新垦升科款内拨补。)

    麦折银七百六十三两七钱五分。随征加一耗银七十六两三钱七分五厘。(前订全书内载,原解凤阳府,改归丁地起运,解布政司。续奉文,改解督粮道交纳。)


    米折银二千八百六十四两七分。随征加一耗银二百八十六两四钱七厘。(前订全书内载,原解凤驿府,改归丁地起运,解布政司。续奉文,改解督粮道交纳。)

    以上自额拨不敷行月起,至米折止。计六款,共银六千三百一十二两九钱六分四厘。随征加一耗银六百三十一两三钱九分七厘。

    支给驿站银数
    吕亭、陶冲二驿走差夫马岁需工料并带闰,共银七千一百八十三两五钱。随征加一耗银七百一十八两三钱五分。(查前订全书内载,夫马工料并带闰等银九千二百二两八钱内,于敬陈清厘,驿务等事,案内裁减马夫工食正闰等银七百四十四两。又于酌定驿棚等事,案内裁减草料马价等银一千二百七十五两三钱,归入起运外,实留银七千一百八十三两五钱。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额征银两,照数解司,应支银两,赴臬司衙门具领支给。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四年为始,专案计算,考成奏销。)

    起解外各衙门折色银数
    抚院俸工等银八十五两四钱二分五厘。随征加一耗银八两五钱四分三厘。(照数起解布政司库,以为院司等衙门俸工之用。如有剩余,解部充饷。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江宁场屋银一十一两三钱二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一两一钱二分四厘。(查前订全书内载,场屋银二十二两四钱七分一厘内,奉文裁半银一十一两二钱三分五厘,归入起运外,实留银一十一两二钱三分六厘。照数带征三年,汇解布政司,科场应用。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武场供亿银一两三钱四分一厘。随征加一耗银一钱三分四厘。(查前订全书内载,武举供亿银二两六钱八分二厘内。续奉文裁半银一两三钱四分一厘归入起运外,实留银一两三钱四分一厘。照数带征三年,汇解布政司,武场应用。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地丁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举人会试盘缠等银一百二十四两。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二两四钱。(查前订全书内载,会试盘缠酒席作兴等银九十七两三钱三分四厘。待会试举人花红卷资,带征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酌派后科中式武举盘缠,每年带征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厘。奉文解交布政司,合计通省文武举人,均匀分给。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考贡旗扁盘缠等项。带征银三十八两五钱。随征加一耗银三两八钱五分。(查前订全书内载,本府儒学生员,正陪考贡及正贡旗扁酒席盘缠银一十七两。本县二年一贡,正陪考贡旗扁盘缠等项,带征银三十三两五钱。续奉酌裁银一十二两归入起运外,实存银二十一两五钱。奉文起解布政司,按通省二年出贡名数,均匀验派支给。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时宪书银八两。随征加一耗银八钱。(查系每年解司,以为成造时宪书之用。如有余剩,解部充饷。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以上自抚院俸工起,至时宪书书止。计大款银二百六十八两五钱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二十六两八钱五分一厘。

    经费项下
    本府同知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二百五十两。随征征加一耗银二十五两四钱。(内俸银八十两。门子二名,每名工食六两,共银一十二两。步快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皂隶一十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七十二两。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知县员下编给俸工等银七百二十三两四钱。随征加一耗银七十一两三钱四分。(内俸银四十五两。门子二名,每名工食六两,共银一十二两。皂隶一十六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九十六两。马快八名,每名工食并草料银一十六两八钱,共银一百三十四两。看监禁卒八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八两。轿伞扇夫七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四十二两。库子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斗级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修理仓监银一十两。民壮五十名内,原裁十四名,实留民壮三十六名,每名名工食银六两。又原裁案内加添器具银二两,共银二百八十八两。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县丞员下编给俸工银七十六两。随征加一耗银七两六钱。(内俸银四十两。门子一名,工食六两。皂隶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典史员下编给俸工银六十七两五钱二分。随征加一耗银六两七钱五分二厘。(内俸银三十两五钱二分。门子一名,工食六两。皂隶四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二十四两。马夫一名,工食银六两。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儒学教谕、训导员下添俸工等银一百三十七两六钱。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三两七钱六分。(内有全书载,原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续奉文教谕训导,每员改食俸银四十两,二员共银八十两。斋夫三名,每名工食银一十二两,共银三十六两。门斗三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十一两六钱。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文庙香烛银二两四钱。随征加一耗银二钱四分。(前订全书内载,儒学员下香烛银三两六钱。续于乾隆九年,请酌圴祭等事,案内余剩银一两二钱,归入起运外,实需银二两四钱。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儒学廪生廪粮银八十二两六钱六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八两二钱六分七厘。(前订全书内载,查系康熙二年奉裁。续于二十四年奉文于起运项下,挖出原裁复留支给。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马踏石、六百丈、北峡关三司巡检员下编给俸工银一百三十两五钱六分。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三两五分六厘。(内俸银各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共银九十四两五钱六分。皂隶各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三十六两。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添设练潭司巡检员下编给俸工银四十三两五钱二分。随征加一耗银四两三钱五分二厘。(内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皂隶二名,每名工食银六两,共银一十二两。查前订全书内,原未编载。系于乾隆二十八年,于一件请裁偏僻等事,案内奉裁婺源县大镛巡检移驻桐城县练潭镇。原有额编之项,应饬令照数解司,按季给发,不必增添。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以上各官员下俸工等项,自本府同知俸工起,至练潭司巡检俸工止。计九款,共银一千五百一十七两六钱六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一百五十一两七钱六分七厘。

    支给折色银数

    春秋二祭
    文庙并各祠坛庙祭祀银八十四两七钱。随征加一耗银八两四钱七分。(前订全书内载,原编银九十七两二钱。续于乾隆九年,请酌均祭等事,案内余剩银十二两五钱,归入起运外,实需银八十四两七钱。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三祭
    关帝银四十七两八钱三分三厘。随征加一耗银四两七钱八分三厘。(前订全书内载,系于雍正八年,奉文动办致祭银四十二两三钱三厘。续于乾隆九年,奉文均派祭祀加添银五两五钱三分,实需银四十七两八钱三分三厘。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养济院孤贫柴薪、布花等银一十八两八钱五分。随征加一耗银一两八钱八分五厘。(查原编银两,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乡饮二次银八两。随征加一耗银八钱。(查前订全书内载,此项银两如遇举行,即行支给。如未举行,解布政司充饷。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编征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马踏石、六百丈、北峡关三司弓兵三十六名,该工食银一百二十九两六钱。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二两九钱六分。(查此项编征银两,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添设练潭司巡检弓兵一十二名,该工食银四十三两二钱。随征加一耗银四两三钱二分。(查前订全书内,原未编载。系于乾隆二十八年,于一件请裁偏僻等事,案内奉裁婺源县大镛巡检移驻桐城县练潭镇。原有额编之项,应饬令照数解司,按季给发,不必增添。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额编银两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县前铺铺司兵工食并带闰,共银五百五十九两三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五十五两九钱四厘。(查此项编征银两,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各处渡夫工食银八两二钱五分。随征加一耗银八钱二分五厘。(查此项编征银两,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照数解司,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应支银两赴布政司支领。)

    以上自春秋二祭
    文庙起,至各处渡夫止。计八款,共银八百九十九两四钱七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八十九两九钱四分七厘。

    通计存留项下,自漕粮赠贴起,至渡夫工食止。共银一万八千三百五十一两八钱八分一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千八百三十五两一钱八分八厘。

    解北本色漕粮米数
    兑运漕粮正米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四石五斗,耗米四千六百三十三石八斗,共米一万六千二百一十八石三斗。

    漕粮赠贴米数
    漕粮赠贴米五百七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查漕粮赠贴米石,于康熙十年四月内,奉文加增同正项一例。官征官给,以免多索私派挪移之弊。照漕粮正米,每百石赠米五石,征给运粮官丁。)

    解布政司本色米数
    拨给抚标左、右二营兵米一千一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升五合五勺。(查前订全书内载,旧额新增正耗船脚溢额,共米三千六百五十五石一斗四升六勺内。于请定派拨等事,案内详定自雍正十三年为始,原派拨给潜山营兵米四百六十石八斗,安庆营兵米四百一十四石一斗七升四合一勺,安庆卫运丁行月米一千五百九十五石八斗九升一合,俱就近解给。另款开列外,仍存拨给抚标二营兵米一千一百八十四石二斗七升五合五勺。续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南屯米豆。专案计算,考成奏销。)

    拨给潜山营兵米四百六十石八斗。(查前订全书内载,系于请定拨派等事,案内详定自雍正十三年为始,在于江南省台正耗米内。原派拨派该营支给兵粮之用,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南屯米豆。专案计算,考成奏销。)

    拨给安庆营兵米四百一十四石一斗七升四合一勺。(查前订全书内载,系于请定拨派等事,案内详定自雍正十三年为始,在于江南省仓正耗米内。原派拨给该营支给兵粮之用,续又奉文于乾隆五十二年为始,南屯米豆。专案计算,考成奏销。)

    安庆卫运丁行月米一千五百九十五石八斗九升一合。(查前订全书内载,系在于江南省仓正耗米内。拨给安庆卫运丁行月米石就近解给运丁行月之用。)

    解府本色米数
    安庆卫运漕官丁行月米一千三石一斗七升四合六勺。(查前订全书内载,解府本色支给安庆卫运漕官丁,行月米石之用。)

    本府孤贫米六十石。(查前订全书内载,解府支给孤贫口粮之用。)

    支给本色米数  
    额给孤贫月粮米一百一十二石二斗二升。(前订全书内载,原额米三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内。除官兵支给俸米二百七石,折银一百四十五两八钱抵支各官俸银外,仍该额给孤贫米一百一十二石二斗二升。)

    以上自兑运漕粮起,至孤贫月粮止。共本色米二万一千六百二十八石五斗六升三勺。

    外不在丁田征解

    起运解司项下

    旧管
    杂办正摃共银三十七两七钱九分。随征加一耗银三两七钱七分九厘。遇闰之年,加银二两九钱八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二钱九分九厘。(查前订全书内载,原额商税摃银三十四两七钱九分,遇闰之年,加银三两四分。内奉文豁免摃银六钱八分,遇闰之年,加银五分四厘。在案仍应征纳商税银三十四两一钱一分,遇闰之年,加银二两九钱三分二厘。摃银六钱二分六厘,遇闰之年,加银五分四厘。协济昌平州银三两。摃银五分四厘,系牙行办纳。)

    鱼课正银五十一两七钱一分一厘。随征加一耗银五两一钱七分一厘。(查前订全书内载,原额鱼课正摃银六十六两四钱九分三厘。遇闰之年,加银一两七钱九分三厘。内奉文豁免京库鱼课摃银一十六两七钱八分二厘。遇闰之年,加银一两七钱九分三厘。在案仍实征纳府库鱼课,拨补桐城、太湖二县。池阳兵饷减荒银五十一两七钱口分一厘,系鱼行办纳。)

    新收无项

    开除无项

    实在杂办正银三十七两七钱九分。随征加一耗银三两七钱七分九厘。遇闰之年,加银二两九钱八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二钱九分九厘。(系鱼行办纳)

    鱼课正银五十一两七钱一分一厘。随征加一耗五两一钱七分一厘。(系鱼行办纳)

    以上解司项下,杂办鱼课正银八十九两五钱一厘。随征加一耗银八两九钱五分。遇闰之年,加银二两九钱八分六厘。随征加一耗银二钱九分九厘。

    本色物料银数

    管旧
    鱼课麻铁等料,本折分解新旧价值,共银一千二百八两六钱四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一百二十两八钱六分五厘。遇闰之年,加银一百二十二两五钱四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二两二钱五分。

    新收无顼
    开除无项

    实在现办本色白蔴八百一十二觔,该价银二十四两三钱六分,随征加一耗银二两四钱三分六厘。折色白麻、鱼线胶、熟铁、黄麻翎毛,共该价银一千一百八十四两二钱八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一百一十八两四钱二分九厘。遇闰之年,加银一百二十二两五钱四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二两二钱五分四厘。(查旧全书内载,白麻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二觔三两七钱三厘八毫,向系本三折七,今止。奉文现办本色白麻八百一十二觔,每觔照原额价银三分算,该价银二十四两三钱六分。另列外,余麻一万二千七百八十觔三两七钱三厘八毫,该折色价银三百八十三两四钱七厘。遇闰之年,加折色白麻一千一百四十六觔八两五钱四分,该价银三十四两三钱九分六厘。鱼线胶八百四十二觔一两六钱五分二毫,向系折色七分,每觔照原额价银八分。本色三分,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五钱,共该折价银一十五两五钱八分四厘。熟钱六千一百二十六觔十三两七钱,向系本折各半。折色五分,每觔照原额价银二分。本色五分,每觔照康熙十二年题定,时价银二分九厘,共该折价银一百五十两一钱八厘。遇闰之年,加熟铁四百四十二觔三两三钱九分二厘,亦系本折各半,共该折价银一十两八钱三分四厘。白麻一万五千六百三觔六两九钱七分四厘二毫,共原额银三百三十八两六钱八分八厘。遇闰之年,加黄麻一千九百九十觔八两二钱五分二厘,共银三十四两七钱一分,全折。翎毛二十七万七千二百二十五根,每根原额价银五毫,共银一百三十八两六钱一分三厘。遇闰之年,加翎毛五万四千二十六根,共银二十七两一分八厘,全折。)

    以上本色物料,自本色白麻起,至翎毛止。计二款,本折分解新旧价值,共银一千二百八两六钱四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一百二十两八钱六分五厘。遇闰之年,加银一百二十二两五钱四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二两二钱五分四厘。(查前订全书内载,本色白麻胶铁目,今办解与否,并无一定。每年总将价银解交布政司,听布政司奉文动办解部。续于乾隆二十三年,奉文停办折征颜料麻胶等项款目,奏销册内,复列各项名色,实属繁冗,概行删除,以归简便。内除现办本色白麻价银二十四两三钱六分外,其余折色价银一千一百八十四两二钱八分九厘。遇闰加银一百二十二两五钱四分二厘,归入丁地起运项下计算,考成奏销。)

    解府支给银数

    旧管  
    鱼课房地矾课,共银一百六十九两六钱九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十六两九银七分。遇闰之年,加征银一十两六钱四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一两六分四厘。(查前订全书内载,渔课银一百五十两九钱三分五厘。房地矾课银一十八两七钱六分四厘。遇闰之年,加征银一十两六钱四分二厘。)

    新收无项

    开除无项

    实在鱼课房地矾课,共银一百六十九两六钱九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十六两九钱七分。遇闰之年,加银一十两六钱四分二厘。随征加一耗银一两六分四厘。(前订全书内载,系鱼户办纳,每年照数原解安庆府。续奉文改解督粮道交纳,支给运丁修造漕船之用。)

    通计不在丁田征解,自起运解司项下,杂办正银起,至解府支给鱼课止。共本折银一千四百六十七两八钱四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一十三两六钱一分七厘。

    起解芦课银数

    旧管  

    民洲芦课额征正脚,共银六千四十七两二钱六分九厘。随征加一耗银六百四两七钱二分七厘。(前订全书内,开正课银五千九百三十三两三钱五分五厘。水脚银五十三两二钱六分九厘。箱摃银六钱四分五厘。)

    新收
    丈增芦课正脚,共银六十三两四钱三分四厘。随征加一耗银六两三钱四分三厘。(系乾隆三十三年,丈增正银六十二两八钱六厘。水脚银六钱二分八厘。)

    开除
    节年丈减芦课正脚,共银二百七十六两五钱六分三厘。随减加一耗银二十七两六钱五分六釐内。(乾隆二十八年,丈减正银九十三两九钱四分七厘。水脚银九钱三分九厘。乾隆三十八年,丈减正银一百一十一两七钱九分五厘。水脚银一两一钱一分八厘。乾隆四十三年,丈减正银五十八两八钱。水脚银五钱八分八厘。乾隆四十八年,丈减正银九两二钱八分三厘。水脚银九分三厘。)

    实在芦课额征正脚,共银五千八百三十四两一钱四分。随加征一耗银五百八十三两四钱一分四厘内。(正课银五千七百二十二两三钱三分六厘,耗银五百七十二两二钱三分四厘。水脚银五十一两一钱五分九厘,耗银五两一钱一分六厘。箱摃银六十两六钱四分五厘,耗银六两六分四厘。共符实在征解之数,系洲佃人户办纳,汇解布政司转解户部。查水脚银两,原定全书刊载,为解司支给解费之用。但历年,实系随同正课解部。)

    起解学谍银数

    旧管  
    原额学田六十五亩五分。应征稻折银一十九两五分。(查此项银两,原系征解学院,衙门以为给廪赈贫等项之用。旧全书内,未经编载,续于一件学租,为国帑攸关等事案内。乾隆九年八月初二日,奉准部咨,改解布政司衙门交纳,存为学院支取,给廪赈贫之用。又于嘉庆三年正月初五日,奉署安抚部院朱,咨准部覆将学租额田及应征科,则数目于书尾编载。)

    新收无项

    开除无项

    实在学田六十五亩五分。应征稻折银一十九两五分。(每亩科征稻九斗六升九合四勺七抄,共征学租稻六十三石五斗。每石例折银三钱,岁共征学租银一十九两五分。)

    附户口


    崇祯四年,编审本县四十七里:户一万四百一十七户(10417户)。口五万八干五百六十口(58560人)。

    崇祯八年至十七年,瘟荒寇乱,户口乏绝过半。

    国朝

    顺治二年,编审本县四十一里:户五千一十户(5010户)。口二万五千五百三十口(25530人)。

    顺治十四年编审:户六千一百二十三户(60123户)。口三万三千二百五十口(33250人)。新增户一千一百一十三户(1113户)。口七千七百二十口(7720人)。

    康熙元年编审:户七千三百一十户(7310户)。口四万三百四十五口(40315人)。新增户一千一百八十七户(1187户)。口七千九十五口(7095人)。

    康熙十一年编审:户九千一百一十二户(9112户)。口四万五千二百五十五口(45255人)。新增户一千八百二户(1820户)。口四千九百一十口(4910人)。

    康熙三十二年编审:户一万二千四百七户(12407户)。口一十万九千一百六十五口(109165人)。新增户三千二百九十五户(3295户)。口六万三千九百一十口(63910人)。

    康熙四十四年编审: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三户(14783户)。口一十二万四千八百八口(124808人)。新增户二千三百七十六户(2376户)。口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三口(15643人)。

    康熙五十六年编审;户一万七千八十五户(17085户)。口一十五万九干七百八十口(159780人)。新增户二千三百二户(2302户)。口三万四千九百七十二口(34972人)。

    雍正二年编审:户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七户(19787户)。口二十万四千四百一十一口(204411人)。新增户二千七百二户(2702户)。口四万四千六百三十一口(44631人)。

    雍正十二年编审:户二万二千三百四十八户(22348户)。口二十六万一千七百九十二口(261792人)。新增户二千五百六十二户(2562户)。口五万七千三百八十一口(57381人)。

    乾隆八年编审:户四万九千二百五十户(49254户)。口四十三万二千七百九十六口(432796人)。新增户二万六千九百四户(26904户)。口一十七万一千四口(171004人)。

    乾隆十八年编审:户七万八千九百六十五户(78965户)。口六十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五口(622550人)。新增户二万九千七百一十三户(29713户)。口一十八万九千八百五十九口(189859人)。

    乾隆三十年编审:户一十一万四千七百五十八户(114758户)。口八十五万一百六十八口(850168人)。新增户三万五千七百九十三户(35793户)。口二十二万七千五百一十三口(257513人)。

    乾隆五十五年编审:户一十七万九千九百五十九户(179959户)。口一百三十三万八百七十六口(1330876人)。新增户六万五千二百二户(65202户)。口四十八万七百八口(480708人)。

    嘉庆二年编审:户一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六户(182486户)。口一百四十八万二千一百八十口(1482180人)。新增户二千五百二十七户(2527户)。口一十五万一千三百四口(151304人)。

    嘉庆十四年编审:户二十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八户(218698户)。口一百八十一万八千九百八十四口(1818984人)。新增户三万六千二百一十三户(36213户)。口三十三万六千八百四口(336804人)。

    嘉庆二十四年编审:户二十六万三千八百三户(263803户)。口二百一十一万九千九百九十四口(2119994人)。新增户四万五千一百四户(45104户)。口三十万一千一十四口(301014人)。

    道光元年编审:户二十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一户(269481户)。口二百二十三万六千一百五十六口(2236156人)。新增户五千六百七十九户(5679户)。口一十一万六千一百六十二口(116162人)。

    道光五年编审:户二十七万四千五百九十九户(274599户)。口二百四十四万三千七百五十口(2443750人)。新增户五千一百一十八户(5118户)。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九十四口(207594人)。

    附盐法
    桐城食盐,向系淮北商人纲引,自长淮经洪泽湖,运至六安州、霍山县。起仓,转发桐城各铺户分销。凡陆运三百余里,人挽小车,山行艰阻时,或搀和泥沙。况洪泽湖风浪不测,尤难如期接济,是以食澹日多,合邑忧之。乾隆五十六年,绅士史炽等,以陆难江便,赴两淮盐政全衙门,呈改江运。批准饬县立案,试行有效。盐政奏请,永行江运。奉旨俞允,签淮北商人程德公于枞阳镇设立仓廒,贮盐分销。历年至今,商民均利赖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13: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三
    学校志
    圣庙旧在桐溪桥东。元延祐初(1314年),知县温士谦武子春相继创立,燬于兵。明洪武初(1368年),知县瞿那海,移于县治东南佑文坊。后明知县孔希善左彬陈勉方崙徐有为徐从治陈烜奎杨尔铭,屡加茸治。国朝顺治八年(1651年),知县张洪极重修。十一年,正殿梁坏,知县石朗又重修之。康熙八年(1669年),仪门、櫺星门,悉皆倾圮。知县胡必选,捐资造建,又週设栅栏于櫺星门外。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县孙鍚运、教谕冯殿、训导符惠允同城乡绅士捐修。道光六年(1846年),知县金鼎寿尹作翰、训谕朱应潮、训导杨琦同城乡绅士捐修。(两次捐修,均将捐户银数勒碑。)







    其制中为正殿,殿傍为东西廊。前为戟门,门前为泮池,池前为櫺星门。东为文昌祠,西为土神祠。正殿后为明伦堂,堂之傍东为崇德斋,迄南为聚奎坊。西为广业斋(前志斋西有敬一亭,今废。)堂之后有存存堂,为教谕署。东南为库楼,环有书舍。又东为乡贤祠名宦祠。南为训导署,署之东为启圣祠。前为尊经阁(前志阁旁有厅,今废。)前有启圣坊(前志坊西有省牲堂,今废。)中为门(前志环东南,有廛舍射圃,在学门外,深百步,阔二十余步,今并废为民房。)南有照壁,壁外开洙泗沟,溹绕明堂东南,流入城外洗砚池

    元·汪曙·桐城学记
    潜山李道夫,为桐城儒学教谕之二年,走书郡人汪曙曰:『桐城于属邑,虽称富庶,学校之政,厥初盖阙如也①。』衣冠之子,旧隶儒籍者,废散同于编氓②。粟米之征,旧属学官者,浸没入于豪户。至庙无斋庐,毁陋隘瘅。絃诵课讲,荒怠衰息。亦惟仅庇风雨,苟具文书而已。良由兵乱之余,承平未久,修废葺坏,莫有其人故也。延祐初,邑大夫、中山温侯士谦,始集士子之秀者,执经肄业以端向,趋率耆艾③之贤者,案图履亩以正疆畎④,构先圣之殿,定学产之册。于是,废散稍复,侵没寝归,神楼以安,吏弊庸殄,功实茂焉。后正元初,太原武公子春来尹,兹邑永惟教基所在,靡不究心,岁时必荐,将吏必虔,朔望⑤涖视,奖善必至,今缙绅长老,犹能道之。又惟田山经界,租赋恒额,虽公牍具存,历岁滋久,将有并缘欺隐之患,乃始胪列⑥而镌诸石,其为虑亦岂不远哉。十余年来,县公师儒,因循阔略,罔克奋厉,一皆传舍视之。至正乙酉之岁,志宁承乏于此,大惧弗职,贻羞斯文。周视殿厅堂舍,壁穿瓦裂,椽柱蠹朽,礼门欹压,泮沼隁涸,汲汲焉。图兴颓弛,致缮完谋之宰,翟君信卿,亦慨然以纲维为己任,先还学产之夺于势家者,然后增租额以实廩,稽公帑以市财,征工僦徒,犒劳督,相效艺,展力如几。倡功修之、饰之、廓之、易之,覆坚壁梵,亦既秩焉,奂焉矣。为置钟鼓、祭器于殿堂,塑七十二子⑦及历代从祀诸儒,总二百五人像于两廊。又援郡学故事,祭汉朱司农邑、文太守翁、宋山谷、勉斋两黄先生、杨国傳五君子于先贤祠,而以清河府君张昭应候益之。惟是夙夜匪懈,冀弹愚诚,振坠兴废,庶几上副,国家崇道,优儒之意。今邑人学生,思纪成绩,且愿暴三尹之劳以闻于后,捐资伐石,属辞于予,予幸无以为让,为也。曙惟今天下庠序之盛,远迈前古。然而守宰有贤否,师儒有勤惰,则其政,讵能一一皆举哉。若三尹之于桐乡,信可谓贤,而李君者亦信可谓勤矣。匪勒贞珉⑧,曷劝来者爰次序,其语以畀之。呜乎!桐邑之士,尚知勉学饬行⑨,以无负诸子,作新扶翼⑩之心也哉,是为记。至正八年八月望日。
    ①因缺而不言,常用为欠缺的意思。 ②编入户籍的平民。 ③艾:五十岁。泛指老年。 ④指田地,垄亩沟渠。 ⑤朔日与望日。即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⑥犹陈列。 ⑦指孔子门下才德出众的七十二个学生。 ⑧石刻碑铭的美称。 ⑨使行为谨严合礼。 ⑩辅佐,扶助。

    明·许浩·桐城县重修儒学记
    桐城县儒学,旧在县东桐溪桥东,元季兵毁。我太祖高皇帝既定天下,诏各府州县立学,知县瞿那海,以旧学地偏,相①县东南隅佑文坊地,惟善筮之②,复吉因徙建之。累经知县孔希善、左彬、胡俨、严颐、县丞王昇、张亨、教谕冷暄、训导沈漙增修,岁久多圮。成化二十一年,黄岩陈公希勉来知县事,先抚字而后催科③,威惠并行。少暇则诣学与诸生,讲求正学,务于身体力践,不事空言。故不期月而化行④,明年大行乃修明伦堂,又明年起会饥堂,又明年修祟德、广业二斋。既以年谷收俭⑤,辍工。值义□陈红、张溶读法至,县公因劝募二人,慨然捐资营之。不日,考、釁二斋。斋三间,崇一丈二尺,深一丈四尺,广三丈⑥,俱有翼会馔堂三间,广加二尺而祟深如之。明伦堂三间,广又加二尺,崇加六尺,深三丈。亢爽高明,轮奂耀目,以讲授以膳饮,以藏修游息⑦,无不得所。诸生黄葵辈求予言,以记于石。予惟公以成教,广信来宰,是邑而拳拳焉。兴学以期尔诸生之成尔,诸生其亦知其意乎。盖公之意,即子朱子所记石鼓书院,而引张子所记岳麓书院之意也。张子病夫,当时之学,但习言语文字之工,以为利禄之计,而不知为已务实,以传道而济民。故致其感,而记之以告乎诸生也。朱子引以为石鼓⑧,诸生告而并以讽晓乎。有位者,不可以其时之科举之害为适然⑨,而莫之救。其所感益,深矣。惟今时之学,视夫张子、朱子之时,其弊尤甚惜乎。张子、朱子不之见也,使其见之。其所感者,又将甚矣。此公之所以拳拳作兴,而深有望于诸生也。诸生知之而讲授,而藏修游息,必循夫二夫子所记之意而力行之,则非惟己之德成,而于所谓科举之害,不可以为适然而莫之救之责,亦无以议公矣。用记之以归诸生。公名勉,希勉其字。其广信之教,其邑人娄克贞,称为苏湖再见。而桐城善政,不可殚述⑩云。
    ①亲自看。 ②吉。 ③指地方官吏的治政。 ④教育感化。 ⑤歉收。 ⑥崇:高;深:长度,从外到内的距离;广:宽度,横向尺寸。 ⑦心里常常想着学习,不能废弃,甚至休息或闲暇的时候也要学习。 ⑧东周初秦国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 ⑨偶然。 ⑩详尽叙述。

    胡缵宗·桐城学存存堂记
    桐城学宫之后有堂焉。敞而阔,远而邃,虚而明,洞而静。君子坐,是堂焉。訚訚者侍,侃侃者进,便便者立,行行者升,望此者不敢放,止此者不敢失,守此者不敢离,去此者不敢畔①,而堂不虚矣。沂水张履谦氏为是堂,以主是学,其有心哉,学譬诸身也。明伦之堂,譬诸胸次②也。序圃门墙,譬诸四体也。则是堂,譬诸心矣。存存者不于此,将焉之也。学宏而方,其身正矣。堂高而大,其胸次宏矣。序整而朴,圃崇而坦,门阔而直,墙裕而厚,其四体胖矣。若是堂之、宏之、邃之、明之,静存存者,不庄而严哉。夫是之谓心也,夫是之谓学也。故夫抠衣③者、负笈④者,存存而升,存存而侍,存存而进,存存而立,不亡乎。是堂而堂亦不亡乎。是人存之而又存也,未敢以为颜曾而非庄列矣。未敢以为程朱而非苟杨矣。抱道而鸣于时,服义而立于世者,莫不以为出乎,是而悖乎,道乖乎,义则愧乎。是堂望,望而去之,谓为堂中人,不可也。是堂也,有益于桐之诸士子也。近裏著己矣,盖不存乎堂,而存乎身。不存乎身,而存乎心性之者之学也。缵宗登是堂,得是义,命是名。惕然而有警,豁然而有感。慈溪沈敬敷氏加修饰焉,因为之记。
    ①背叛。 ②胸怀。 ③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 ④背着书箱去求学。
    周洪·桐城县儒学题名记
    夫自成周,宝兴贤能,俊秀而人才,为最盛。我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初,酌古准今①,其宏规远制,首以科目为务。故郡邑皆制学校,列圣躬②,行仁义以率之。故得贤才,视成周为尤盛。桐城为安庆属邑,于京畿首善之地,为近风化所先,而人才迭出,非他郡比。由洪武初至今,登贤科,跻膴仕③,以功名事业,炤耀当时者,不乏其人。皇上嗣登大宝,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成化戊子,命监察御史,天台陈公选,来督南畿学政。视学之初,以人才之由,科目发身,政事显著者,不可无名,以传诸后。苟不示激励,劝惩之典,而于教道有所缺。郡守陈公,云鹗知县徐公,允昭磐石,请记署训导事,举人夏公瑜,以洪武初至今,登名科第者,以次而列。来京师,请予为记。嗟夫!曲学④末技之士,尚欲专一艺以成名。况吾儒宗孔氏,崇仁义者,岂不欲以成其名乎。然名者,实之符也。则成其名者,岂可伪为之哉。然而居高位,必如周公⑤之辅,养君德,勤劳王家,则为不旷。职居下位,必如孔子为委吏⑥,为乘田,则不为苟禄。周公、孔子,实万世为臣之法。其次则如汉唐宋之臣,功施社稷,泽润生民,忠萃于心,义形于色。奸人闻之敛,夷狄⑦闻之畏,天下闻之仰,后世闻之慕。如此斯,无负为臣之道,而名益显矣,苟徒假乎。科目窃荣,名以夸耀于乡人,而贪墨卑污,谗邪奸佞,冒进窃禄,则人必因名以求实。虽亲者,亦不容掩其恶矣。呜呼!后之来游于斯,登名于斯者,可不惧哉,可不勉哉。
    ①择取古代之事,用来比照今天的情况。②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③高官。 ④囿于一隅之学。亦指学识浅陋的人。⑤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 ⑥古代管理粮仓的小官。 ⑦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邑人张淳,亦有桐城重修儒学记。邑令为徐有为,学官为关宗彦唐重文庾自强

    春秋仲丁,设飨陈仪。如令每祭祀,诸生随学官致斋。如约每岁正旦、端午、重九、冬至,许诸生假,诸生有期功服亦许假。诸生乡试,会试中式者与贡者,县官籍其名额于明伦堂①左右,谓之题名记。生员额数,唐制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五人。宋无定员。崇宁间,以费广难赡,令照见籍,三分而汰一。明洪武初,著令县学二十人,日给廩膳。宣德三年,增广二十人。正统十二年,于常额之外,复附学无定数。国朝顺治初,定制每试,新进生员四十八名。内拨府学八名。能精骑射,通策论者取进。武生附学肄业。丁酉后,以科场之弊,生童皆减额。每试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或八名六名不等。康熙十年,府学加五名,小学加二名。督学岁试之,县季考之,学月课之。每三年督学,取科举正额六名,遗才②十九名,以应乡试。今桐城大学,每试新进生员二十五名,随拨府学八九名不等,无定额。遗才俱无定额。
    ①《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旧时各地孔庙的大殿称明伦堂,本此。②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
    廩膳
    宋元有赡学①田土。明洪武初,令师生廩食②,月米六斗。后复令日米一升,鱼肉盐醢之类,皆官给之。十五年,定廩膳,月米一石。正统元年,令有司佥与膳夫二名。国朝顺治初年,每廩生③给粮银十二两,膳夫仍旧。顺治十三年,奉裁解北,旧制廩生二十名,谕其补廩生二十名,谕其补廩年次,食饩虚实,闲岁出贡一人,谓之岁荐。顺治十八年,议停岁荐法,因裁各学训导。康熙九年,礼部奏议复行之。今桐城定额,仍旧二十名。
    ①资助办学。②公家供给口粮。③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④每年荐举。
    碑记·卧碑
    宋大观元年,诏布周官六行①入刑之法于学宫。淳祐六年,御书白鹿教条②,颁示各学书院。明洪武十三年,颁示榜文于天下,令刻石明伦堂左,谓之卧碑。国朝顺治九年,更定条约,颁行天下之明伦堂。
    ①《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②《白鹿洞教条》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白鹿洞学规》系南宋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知南康军,讲学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揭示书院诸生。确定五教之目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③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敬一箴碑(有亭,在正殿右。)、明圣谕碑四箴心箴注碑。(已上六碑,分列敬一亭左右。);道统圣贤赞碑(嘉靖乙酉,巡抚都御史陈凤梧撰。);儒学题名碑(自刘俨江宏济止。成化戊子祭酒,蜀人周洪谟撰文。);重建儒学碑(宏治辛酉,知县方崙以河泊渔课重建。其櫺星门,旧树以木,用石易之。买民地,盖其基。纵八十丈有奇,横四十丈有奇。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谢迁撰文。);学田碑(嘉靖庚寅,知县沈教于南坂,买腴田四十四亩,岁入租百一十石。知县赵埙立。);置买学田碑(万历甲戌,知县李尚默,出湖课一百九十两,易东郭外田十石,计民亩二十一亩九分,计租八十石。以七十石输于学,助贫生。余者办徭役。);勅谕碑(万历甲申,谕监察御史王国。)。 置廛周士碑(万历丙午,训导徐朝宾,前后捐俸百余金,治斋前井。斋东隙地为廛,二十有六楹。岁租银二十三两有奇,以惠贫生。封文林郎,大名府推官,邑人方学渐撰文。);重修儒学碑(万历戊戌,知县徐有为重修。陕西布政司参政,邑人张淳撰文。)续科甲题名碑(自黄泰方旬止。巡抚贵州,邑人赵釴撰文。)。徐侯去思碑(侯名时。置学田于冷水涧。庶吉士,何如宠撰文。);陈侯修学碑(侯名垣奎。重修学宫,又建省牲堂于门之西。庶吉士,邑人倪嘉善撰文。);司教题名碑(教谕徐公辅撰文。);石侯修学碑(顺治丙申,知县石朗修。邑人姚文然撰文。)
    书籍
    《四书大全》十四本:《易经大全》十二本;《书经大全》十四本;《诗经大全》一十本;《春秋大全》十八本;《礼记大全》十七本;《性理大全》二十八本;《为善阴隐》一本;《五伦书》十本;《彰善瘅恶》二本;《居业录》二本;《通志略》一百十九本;《孝顺事实》一本;《皇后劝善书》十本;《大清律》一套;《学政全书》一本。
    祭器
    大铁香炉一个(成化庚寅,知县五十九代孙,孔彦麒置。);大铁花瓶一对;铜烛台一对;铜象罇一个;铜雷罇一个;铜爵共九十个。(以上铜器,俱正德四年,知县师存智置。);锡香炉一个;锡烛台二对;锡酒尊四个;锡爵五十一个;锡毛血盘八个;锡钏三十二个;锡登六个;锡簠三十二个;锡簋三十二个;锡笾七十八个;锡豆七十八个;锡酒提四个;小铁香炉三十二个;木笾豆六十个;帛匣十二个。(以上铜锡铁器多为学役盗质。崇祯癸未,知县张利民察知前弊,责惩追还立单,点付库子陆亨周吴收管。)
    学田
    一段坐资福寺。田种五石,田亩八亩二分八厘,塘亩一分八厘,每年租稻二十五石。
    一段坐歇马岭。田种六石,田亩八亩二分五厘,租稻三十二石。
    一段坐高家衖。田种四石,田亩五亩七分五厘,塘亩六分一厘,租稻二十七石。
    一段坐东三十里铺。田种三石五斗,田亩五亩二分五厘,租稻二十四石。
    (以上按院学田四处。兵荒后,屋燬人逃,开垦无几,岁取田租,年终开报周士。)
    一段坐南郭外。田种一十石,田亩一十八亩三分四厘,岁租银八两二钱。
    一段坐藕家衖。田种八石,田亩一十九亩一分一厘岁,租稻八十石。
    一段坐东郭外。田种一十石,田亩一十四亩七分八丝,岁租稻六十石。
    一段坐梅塘。田种八石,田亩一十二亩零六厘,岁租稻七十石。(以上学院学田四处。兵荒后,屋燬人逃,开垦无几,岁取田租,年终开报周士。)
    一段坐藕家衖。田种八石,田亩十九亩一分,岁租稻五十五石。本县置买周士,乱后抛荒。顺治五年,知县王家宾,著令该地保开垦,照大例量取租稞。(此段系本县给士支消)
    一段坐桦林冈。田种一十二石五斗,田亩一十四亩五分三厘,塘亩九分四厘,租稻七十四石六斗。
    一段坐大栗树。田种七石,田亩八亩四分九厘五毫,塘亩二分三厘五毫,租稻二十八石。
    一段坐冷水涧。田种五石,田亩五亩九分六厘,塘亩五分,租稻二十石。
    一段坐闻家衖。田种六石,田亩七亩,租银四两。(以上学田四处,不登循环本学支消。田荒难开,招佃新垦,尚未取租。以上康熙十二年前志。)
    一段坐资福寺保。田种五石,额征租稻一十石。
    一段坐蔡家店保。地名歇马岭。田种六石,额征租稻一十石。
    一段坐天宁庄保。地名高家衕。田种四石,额征租稻五石。

    一段坐甑苤山保。地名东三十里铺。田种三石五斗,额征租稻八石。
    一段坐大小龙保。地名大龙湾。田种五石,额征租稻五十石。
    一段坐金石保。田种一十二石,额征租稻五十石。
    一段坐金石保。地名藕家衖。田种一石八斗,额征租稻一十三石五斗。
    一段坐演武亭保。地名东郭外。田种八石,额征租稻一十五石。
    一段坐郭家墩保。田种一十二石,额征租稻六石五斗。
    一段坐天宁庄保。地名梅塘稍。田种八石,额征租稻一十二石。
    一段坐金石保。地名藕家衖。田种二石二斗,额征租稻一十六石五斗。
    一段坐黄荻嘴保。地名沈家店。田种八石,额征租稻一十三石五斗。
    一段坐栀子河保。地名南门坂五印寺。田种二石,额征租稻一十二石。(以上现存学田坐落清数)
    贫生银两。旧志学廛项下,有银二十三两。藕家衖田项下,有稻五十五石,今止三十九石零。
    书院
    桐溪书院,又名正学书院。在县西北隅,即灵泉寺故址。明嘉靖间,知府胡缵宗、知县沈教,爱其地,移寺于西,以其基建书院。中为近思堂,后为聚奎祠,傍为书舍。左曰卓尔,右曰豁如。前为仪门。门内祀周、二程、张、朱,五子①,使诸生有志学道者观法,而以乡礼射器②实之。后知县邝涛,以太霞宫地尤胜,乃以宫为书院,而以旧书院居羽士③。今因钱尚书葬其处,邑人呼为钱家书院,是也。
    ①指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②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射器,射礼所用的器物。亦以泛指礼器。③旧指道士。

    桐阳书院在县东郭外。万历间,知县王廷试建于学田之前,后废。国朝,县令高攀桂捐资重建。在邑之东,距城里许,买民基一顷置厅事。一旁廨四、亭一、池一、门楼一、碑一。董其事者教谕举人陈熊耳、训导张宗祯;邑诸生张志慎王匡钱仪也。
    培文书院,旧在东门外火街头。久废,为庙祀知县高攀桂道光元年,知县吕荣复,以北门内官房一区,卖与邑人,为培文书院。(房系知县沈方大交代案内,奉文估变之产,价银一千两。)

    邑人方世盘捐田以资膏火。(田共四十二亩二分,坐落县治北乡适冲铺保。计种三十四石七斗五升,计正租一百七十三石七斗五升,小租二石。折新稻一斗四升,斛面十七石七斗五升,共杂稻一百九十五石二斗四升。)
    二年,知县廖大闻,置买洲以增之。(洲,坐落县治南乡扫帚沟保,乃江心突涨,名新生洲。系奉部估变之产,价银四千二百零六两六钱。廖大闻与暑怀宁县朱士达,各倡捐银一百两,合通省各州县捐银二千一百零三两三钱,买洲一半,以资省城敬敷书院膏火。每岁由桐城县收租息钱一千文,变银解省应用。又独倡捐银三百两,合邑人捐银共二千一百零三两三钱,买洲一半,以资培文书院膏火。每岁收租息钱一千千文,并花红钱一百六十千文应用。奉巡抚陶澍咨部,更名崇文洲

    廖大闻·同扶文运·序州县考:『古里选也,定例考。有犯规者,其罚与乡会试同重之也。故州县,多为考棚①以考。桐城,皖巨县也。名臣学士,代与共闻。每考童子军三四千人,不凡才,自有之矣。而无考棚官署盈尺之地,欲其激昂青云,不其难乎。又人各自备几案,如四乡之人入城,无亲故可倚者,必价质于胥吏市侩,藉之居奇,吁亦疏矣。书院所以讲学也,州县多有之,而桐城之城内,张氏毓秀、城外高公培文,老屋数椽名而已。道光辛巳夏,予来治县,当考童子军于官署。欲筹所以为考棚者,而无费也。前官阳湖君方以交代之,北城内官宅一区,价卖与县士大夫,将移培文书院,亦未有膏火之资也。壬午夏,予乃进县士大夫而议之曰:『谋事不可勤,而见事不可不广也。为考棚以考,其闲时即为书院,庶所益多矣。自城及四邻,致有相率,偕来捐资以成之者乎。』县士大夫谓之曰:『善』。予乃捐廉以为之倡,且具详各上官,咨部准行下县。癸未夏,县境水。今甲申秋矣,自城及四邻,尚有未捐者,亦有已捐而未缴县者,然共捐过银若千、钱若千,捐有数也。予曾为买北城内官房,左近之汪淮南宅一区、张阶青宅一区,将合为考棚而纳书院于其内。又为买南乡之崇文洲,即新生洲一半。将岁收,其息以修考棚几案,而供书院膏火②。其价用银若千,钱若千亦有数也,事盖将有成矣。今者,予乞养待去。后官至,予必具移以成其事。惟洲,固奉部变价之产,有案在,无契字在卷者,祗需谕洲户领种交租而已。房则官房,有前官移交契字若干纸,粘为一卷。汪、张宅,各有契字若干纸,共粘为一卷。已谕考棚书院首事,领执管理。如后官欲成其事,事在续捐者,夫捐有数,其用亦有数。予与邑人所捐所用,后官及邑人,皆不可不知也。兹备列于后。重阳后五日,知桐城县事,廖大闻序。』
    ①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 ②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毓秀书院,东门外。旧有桐阳书院,后改为龙王庙。邑人张若瀛移建城中,改名毓秀书院。
    天城书院,在双港铺保梵天城即社学故址也。嘉庆丁卯,绅士建阁供奉文昌,厥工未竣。道光六年,里人刘存庄潘楫等,广募租银,恢扩营造。每春秋仲月之三日,知县往祭,会课生童,榜示奖赏。乡试各给卷资,存庄为碑记。(知县尹作翰,捐银二百两;教谕朱应潮,捐银十二两;训导杨琦,捐银十二两;巡检汪震,捐银十两;章呈斋,捐银四百两;井头刘·敦睦堂,捐钱三百五十千文;又竹楼公堂,捐田种二石,租稻二十三石二斗,田塘五亩三分四厘,坐落新安渡保;潘·传经堂,捐钱四百千文;又楫鸿运,共捐田种一十石九斗零租稻一百一十五石,田塘一十九亩五分,坐落半木山、北城墩两保;又起莘捐田种一石一斗八升零,租稻一十一石八斗七升零,田塘二亩四分,坐落半木山;张濂奉母氏徐氏命,捐田种六石七斗四升,租稻七十四石四斗五升,田塘一十四亩,坐落双港铺半木山南保;姚·埀裕堂·植桂堂,捐钱三百三十千文;黄慕燕,捐田种八石二斗三升,租稻六十四石七斗六升零,田塘一十二亩六分六厘,坐落老林铺保,又钱三十五千文;白陂汪·余庆堂,捐钱一百千文;又灌书堂,捐田种二石二斗五升,租稻二十四石,田塘三亩八分五厘,坐落双港铺保;程·敦睦堂,捐钱三百二十千文;曹克敏奉母氏叶氏命,捐田种八石五斗,租稻一百石,田塘一十三亩三分,坐落张天坂保,又钱七十千文;汪·柏茂堂,捐钱一百一十千文,又承志捐田种一石七斗,租稻二十四石五斗,田塘三亩三分,坐落双港铺保;彭·松竹堂,捐钱一百三十千文。又惟一思洋,共捐田种一石二斗五升,租稻一十二石五斗,田塘二亩七分五,坐落半木山;张迪元捐田种一石七斗五升,租稻二十石,田塘三亩九分三厘七毫,坐落太平桥保,又钱八十千文;程·五聚堂,捐田种一石二斗五升,租稻一十二石五斗,田塘二亩七分五厘,坐落半木山保。价买汪身玉等山,田种一十七石八斗八升零,租稻一百七十八石八斗零,河田种十石,分租田塘四十五亩九分,坐落西莲保王家冲;又买黄宜左田,种二石二斗五升,租稻二十石,田塘四亩,坐落老林铺保;又买僧竹岩田,种四斗五升,租稻五石,田塘一亩,坐落书院前后。凡零捐钱数,俱镌碑书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1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社学
    明洪武八年,诏天下立社学,有堂有室有书舍。县设七学,学设教读一人,分教里中子弟。宏治己酉,奉提学札子,县境各处分建。(迎恩坊一、凤仪坊一、丹桂坊、牧爱坊一、林陇一、双港一。北峡关一、石塘一、土桥一、破堽一、花园坂一、横步一、五观一、青山一、峡山一、独山一、安店一、练潭一、孔城一、白兔河一、马踏石一、源子港一、六百丈一。)凡二十四所,今俱废。(双港复兴)。


    白鹤峰文社,在上枞阳镇文昌阁。嘉庆二十三年,知县吕荣与里人捐银,于阁之左右,建阴隐亭、丹桂轩,皆缭以石栏。前为磴为门,后为廊。道光三年,知县廖大闻以邑人捐银,添置门窗蔽风雨。每岁二月,知县择期开课,至月有课期,则里人捐办焉。

    考棚
    道光二年,知县廖大闻以邑人捐银,于北门内培文书院旁,添买汪淮南、张阶青房各一区,将合为考棚。(汪房价钱一千六百千文,张房价钱八百二十五千文。)

    三年,以水荒捐银不敷,未及兴工。(现与邑人公议,以培文书院及汪、张宅,地势狭隘。查廖大闻·同扶文运,载南乡捐银较多,因将汪宅抵还南乡,变价添修白鹤峰文社,而考棚另议办理。)

    附善举
    永惠仓在大宁寺东庑。乾隆二十三年,邑人张曾敞同众公建,以备荒政。曾敞有记。

    方氏试资田。乾隆三十二年,方敏愨公捐置,为邑中寒士科举之费。嘉庆三年,知县沈方大为碑记。(共田十八亩四分四厘,种一十五石,额租一百零五石。又棉地租一石。道光元年,经管张鸿械添置河地二片,每年地租三石五斗。)

    姚氏试资田。福建巡抚姚棻置。(共二百二十三亩,塘八亩,田种一百五十七石六斗七升五合,额租九百七十五石六斗七升五合。)

    体仁局。嘉庆六年,邑人胡承露同张鸿械、僧明参募合邑公费,建于南门外心庵。先是承露祖玉振,偕邑绅姚孔鋠、僧瑞云倡施棺局于药师庵。嘉庆庚申,为蛟水侵蚀。承露辈遂移建于此,永备施棺之用。姚鼐为碑记。(局田五斗三升,额租四石,坐十里铺保,于乾隆二十四年,项杰万兄弟捐置;又田十四石,额租七十七石四斗五升,坐殷家坂,于乾隆四十年,董事姚方涵等募置;又田六石三斗,额租四十石,坐殷家坂,于乾隆五十七年,董事张卓山续置;又田十一石,额租六十一石,坐十里铺保,于嘉庆五年,张芃楚同胡左宜续置。纸田六石,额租三十六石,坐枫树冲,于嘉庆十三年,方正宣、陈根培、孙桐山、应时、王瓇玖、柯豫堂、雷苍裕、王朝美捐银,公置;惜字田,一石九斗一分二合半,额租十九石一斗二升半,于嘉庆十三年,李仕美、太和学博吴亮畴、张余益、李传经、协和环中公捐置。一义山二处,一坐官庄山保邢家牌,一坐邢家牌斜对。原买叶姓山场,于嘉庆二十年,柯豫堂捐置。又义山三处,一坐官庄山保江南凹,一坐余家嘴,一坐屏峰岭。于嘉庆二十年,方高墉、孙桐山、陈增智公捐置。又义山一处,坐屏峰岭,土名杨叶冲。于嘉庆二十三年,彭叙璿兄弟等公捐置。局内香灯田十三石六斗,额租八十七石,坐朱家桥保,王家嘴大苏庄,于嘉庆二十四年,董事张鸿械、胡承露与局僧印传公置。)

    积善所。即在心庵体仁局。先是有思义所,专行掩埋,与体仁局并行,后废。邑人柯国荃捐田,倡始复募,公费创局,更名积善所,归入体仁局并理,永备掩埋之用。(田种四石五斗,额租三十二石四斗,坐三枫泊保,道光四年,柯国荃捐置;田种一十石零四斗五升,额租八十八石零五斗,坐双河堰寺庄沟保,道光五年,董事张鸿棫等募置。)

    青草塥镇树堂德体仁局。嘉庆十三年,里人汪恕、萧俊等,倡募捐建,布施棺木。

    枞阳镇存仁局。在射蛟台下。嘉庆二十三年,里人童先声、项正邦捐置。

    枞阳义塚。在枞阳镇东北三里冈等处。乾隆六十年,马踏石巡检司,大兴李玑捐俸,协同枞阳镇绅商置。有碑记。

    孔城保体仁局。在镇市。里人程宗洛等捐置。

    汤家沟保安仁局。在镇市。里人程大侃等捐置。

    北峡关义局。在镇市文昌宫。道光二年,北峡关巡检席沅与里人捐置。

    邑西求仁堂施棺局。创自龙河李氏,继又兼募众姓捐输,并买置田,租义山。其名目,载本局碑记。

    老洲头保义塚。道光元年,里人周鲲倡众公置。(义塚地界:东至罗港桥大河心,西至老洲湾保霜字号大埂脚。南至夹江坳,北至陈杨湖为界,周围二十余里。古塚以驼路埂为首义塚,以姚家圩为首。道光四年十月七日,置买祭业,柴芦草厂一片,坐安丰埠。东至周厂封墩心,西至林毕厂封墩心。南至小蚂蝗沟心,北至程林厂封墩心为界。计三十弓,每年春秋社前三日,拼主承办致祭。又有义山坐姚家圩,大小等片不计。二业俱驼路埂左右,公同办理,故契议粮串以驼路。公为名有义:义首、义祭、义禁、义制碑,记共五统。无祀神坛碑记一统、义招碑记二统、义塚碑记二统、扶义碑记一统、胡氏塚碑记一统、坟禁碑记二统、左氏塚碑记一统。)

    老洲头生生会。(桐邑东南滨江,老洲头风涛汹涌。顺治七年,有湖北进士黄道咸,赴镇江知府任。过此遇风,惊其险,捐金置产并本地各姓捐产收息。造办救生船两只,利济行人,名曰生生会。向归六百丈巡检经理,岁久废坠。嘉庆二十一年,东乡绅士周苑香、任思安、刘瑶、胡士鏞、谢瓇枝、吴聿骏等,呈明巡检章祥麟,详请靳令清查。追出田产二十余石,草厂花息。每年绅士等,亲往查理,托附近居住之。毕志仁、吴锡三等,经管修整船只。雇请水手,以为救生捞死之用。绅士等,复又捐买义山,殡葬流尸,续置田地。新旧计五十余石及草厂花息,每年约有数百金,仿照江宁救生局例,酌定章程,用垂久远。乾隆九年,知县张开士,立有禁碑一统。)

    附风俗
    城中皆世族列居,惟东南两街有市廛。(昔无质库①,今东西南街各有之。)子弟无贫富皆教之读,通衢曲巷②,书声夜半不绝。士重衣冠无③,以小帽马褂④行于市者,虽盛暑不苟⑤。(非大庆贺外,褂皆黑色,不著靴,夏不戴纬帽。)贫士以布为袍褂,与裘帛并立,不耻。重长幼之序,遭长者于道,垂手立。长者问则对, 不问则待长者过,然后行或随长者行,毋敢踰越。士人晨夕,以文字往来,相攻错明⑥以来,多讲性理之学。近时穷究经术,多习考据⑦。其以诗古文词,闻于艺苑⑧者尤多。郭门以外,西北环山, 民厚而朴。东南滨水,民秀而文,缙绅发迹,文物蔚兴,东南更盛。四乡风气质朴,非行嘉礼会宾客。虽行衢市,皆长袍小帽。耕读,各世其业,皆能重节义⑨,急租输⑩,敬官长。
    ①当铺 ②衢:大街;巷:小巷。③没有,跟『有』相对。④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以黑色为最普通。 ⑤不随便;不马虎。不随便;不马虎。⑥学术讨论,交相辉映。 ⑦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⑧文学术荟萃之处。 ⑨谓节操与义行。 ⑩上缴的田赋。

    婚礼
    女家重择婿,男家亦重择妇。(邑重女训①,七八岁时,以女四书②、毛诗③,授之读。稍长,教以针黹④,尤必习于井臼⑤。虽巨室,不娇惯。)议将成,先拜媒妁⑥,詹吉日⑦。主人具启柬求婚,或具衣裳簪珥⑧,属媒送至女家。女父拜受,答以启柬。(近日城中,多不用启,只以红全柬,书男女年庚,彼此互易。)

    ①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②《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③相传为西汉初毛亨、毛苌开创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属古文学派。汉代流传于民间,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后三家诗亡佚,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毛诗》现已成为《诗经》的代称。 ④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⑤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务。⑥媒:指男方的媒人;妁:指女方的媒人。泛指媒人。⑦詹:至吉利的日子。⑧发簪和耳饰。

    将婚前期五日纳征。(俗称过礼)三日迎嫁奁。(俱称其家之贫富为之)届期主人揖媒妁先往妇家,婿告娶于庙①并告于父母,使人执雁②,具彩舆③(或鼓吹)亲迎。婿至妇家,揖让升堂,再拜奠雁。主人揖婿及媒妁坐,三献茶。婿簪花披绯帛,媒妁起出,主人拜送之。乃导婿入内堂,妇冠帔坐于房,婿至起立揖。婿以锦蒙妇首,退立于堂,使转氍毹④,客吉服送妇人彩舆,婿键钥⑤乃出,升舆还。俟妇彩舆至,启钥,使转氍毹,客捧诰轴香炉,迎妇坐于床,婿并坐,以尺挑蒙首锦,即古之举蒙⑥。三献茶,婿起出,客取奁具添妇妆。乃设筵,婿西向,妇东向坐,进餚饌酒醴,即共牢而食之义。撤筵,客燃齐眉烛,合卺而饮交拜。(或掷果以中新郎君,谓之打喜。有诵古语诗章词曲,掷果帐中者,谓之撒帐。)厥明,妇盥沃馈⑦舅姑⑧以次,复以针线茶食为赞。婿率妇见于庙,并见于舅姑。客至,亦以尊幼见。(族党皆赐新妇,或银或钱或簪珥。)舅姑乃设筵于寝,以飨妇。又明日至妇家,谓之回门,亦见于庙。主人亦设筵于堂以醑婿。三日后庭除,肃然如常。(俗谓分大小,盖三日内,族戚于闺中喧闹,看新妇。三日庙见后,乃分尊卑。乡间娶妇,三日乃见于庙,舅姑乃设筵享妇。一月,婿乃率妇至妇家。路近者,本日即还夫家,余兴城中同。)

    ①宗祠。②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③花轿。④地毯。⑤指锁。⑥旧式婚礼新娘蒙在头上遮住脸的红绸布。⑦谓侍奉尊者盥洗及进膳食。⑧称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丧礼
    亲始死,焚纸钱与香,环哭尽哀。厨灶不举火,族戚为之麋粥以饮食之。三日殓(小殓以湖州绵,贫家亦用本地及泾县绵。邑多高山,葬之日,舁柩登山,故必附身为殓。大殓以衣衾。)殡于寝堂。男跪哭于素帷前,女哭于帷后。子妇服斩衰三年,初以麄白布为之服,曰孝衫。齐衰亦麓布,期功以下皆次麄布,曰孝袍。讣闻戚友,弔客至,斩衰帷东稽颡。齐衰,帷西稽首。期功序立于堂西,皆揖开门,凡三日。择日立神主铭旌乃成服,孝子始斩衰有裳。父沒,以竹为杖。母沒以桐。孙曾皆齐衰,期功以下皆缌麻。族戚製祭轴副、牲牷酒醴诸品物入奠。斩齐衰,守灵百日,或四十九日,乃出谢。俟出殡前期三日受弔,是为开弔。届期贵家列方相,功布旗帜,士庶亦鼓吹,迁柩升举。亲友设路奠,执绋送于郭。孝子治厝葬毕,反哭于灵。翼日诣弔客家,稽颡谢(旧时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岁时朔望,哭奠于灵。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又三月而除服,奉神主入于庙。(谓之上香阁)

    葬礼
    俗重形家言。亲沒,先于郊外觅厝室,殡其柩。俟得吉壤,乃葬。虽既除丧,仍按斩齐衰。三月迎柩下窆,哭尽哀。延客吉服祀山神为墓志铭。以石灰,多至百余石,按层入志石,坚筑柩旁,谓之槽柩。上谓之伞,伞或三层或五层,然后封以土为圹。立碑题华表,植松楸,孝子或庐墓三年。墓旁筑室,曰亭堂。为春冬祭时,子姓栖息之所,置墓田供祀事。

    祭祀
    凡祭陈牲牷、酒醴、羹脯、赞引。主祭者就位,先行一跪一叩者四进诣,案前上香。三献爵,三进馔。进羹、进膳、进茶、献楮帛。起退就位,行一跪四叩礼。与祭者,只一跪一叩者。四撤馔。凡祀神,春冬祭祠堂及丧礼公奠,皆用此礼。若岁时祀,先为常祭,行一跪四叩礼,设酒醴、羹脯,朔望焚香楮、供饭。先人忌日如常祭,素服居于内,不外出。生辰亦设祭,按先人在生之甲子。遇是年或七十八十,子姓设座位于堂上,具酒筵为供,族戚皆登堂拜,子姓座西答拜,谓之祝冥寿。过百岁不祝。仕至三品以上,皆立家庙于大门内之左,岁时祭享。四时仲月朔日,陈祭品享祀,谓之仲祭。

    杂礼
    凡通庆弔者,家设生日簿。自元旦至除夕,城中友戚生辰无虚日。晨兴阅簿往祝,主或不会客,遣仆献茶辞谢,书姓名于门簿。(乡间不行此礼,凡生日与婚丧,皆不设簿。丧则以纸写状,贴于大门外。)

    惟自六袠以及八十九十,先期撰诗章,製屏轴副,榼酒为祝。及期登堂拜主人,答拜皆留宴,明日诣谢。娶妻以灯彩、联烛、花炮为贺,嫁女馈以针线所製之物。凡婚丧,皆门外设簿。生子三日为汤饼会(生子次日,以糯粥鸡子馈友戚。友戚贺以绣褓,铃镯薄物,或只以糯米母鸡鸡子,谓之送粥米。) 周岁置晬盘,试小儿所取,以卜他日之成就。戚友咸具钤印褓镯之类以为贺。(是日送粑以馈亲友) 凡宴会,主人先期折柬,届日催邀。先献茶食,乃列席宾主。献酬毕,就坐或八簋十簋。毕,陈更洁杯斝,陈果碟或十六或二十。富家或张乐设优。姻亲初会,尤重常会,餚馔亦十簋或八簋。(乡间多用九簋)。近世不拘簋数,惟以餚馔之美,器皿之精为盛。

    岁时
    正月元日鸡鸣,男妇咸起盥栉,长幼悉衣冠,焚香楮爆竹,以祭门神(谓之开门)。焚香拜祀神,祗以糕果茶,祀其先,(乡间多用鸡子)然后拜贺尊长,以次列拜,乃出谒神庙,次宗族戚友邻里。城中各设簿于大门,凡三日贺客至,书姓字于簿,不投帖(乡镇则以单红笺,书姓字投贺。)。至戚必登堂,主人待以茶榼(必有椒盐炇鸡子)。友戚彼此招饮,谓之年饭。小儿至人家,赠以糕果,不令空返。是日不煮生物,蒸年前熟饭食之。不倾水于地,不帚扫,不针刺。七日为人日,又曰上七,亦各祀其先。妇女迎紫姑,置米与花于妇女旧鞋中,以嫁鼠。置盐于火笼中作响,谓之炒杂虫,以竹篙逐鼠狼。是日不泣不詈,不与人争。其夜试灯至初十,以后渐盛。十三日,谓之正灯(製为龙灯,长数丈,蔑扎中空,或纱或纸糊其外,或绘鳞甲,或绘人物杂剧于上,每人持一节,街市旋舞。又有船灯、车灯、马儿灯、采茶灯、麟凤灯、兽灯、鱼灯,金鼓喧闹。看灯者,争放火花飞爆,谓之灯节。)十五日为上元,以元宵(糯米粉抟成为圆,中有香甘馅)供先。年事既毕,次日各治业如常。三月三日为上已,童儿卖地英菜花,人家买置室中,以辟飞虫。清明扫墓,长幼咸集,设馔以祭,系白纸条于冢上(凡祭新坟,定不过社。贫家不能治馔,楮锭必丰。)是日皆戴柳叶并插柳条于门。凡春日,童儿製纸鸢,系以线,乘风纵之,高入云表,谓之放风筝(有于其上,置极薄竹片,屈为弓形,风鼓作声者。)枞阳清明日,城隍神出巡(卤簿甚盛,并装备鬼神与牛头阿旁,诸奇诡状,管笛铁鼓迭奏。)城中三月二十七日,东岳大帝出巡(与枞阳城隍神会略同,孔城亦然。)四月初八日为浴佛日,各寺僧以杨桐染乌饭供佛,或分送檀越家。五月五日为端午,人家各治饌祀先。饮雄黄菖蒲酒,曰赏午。以菖蒲艾叶悬门户,剪彩帛黏黄豆为虎。以雄黄点小儿额,画五毒(蛇、蝎、守宫、蜈蚣、蟾蜍。)与小儿佩著。僧道用五色纸作符,送各檀越家。友戚以角黍,醃鸭子等物相赠。或捕蟾蠩使衔墨,或采诸药草。午时以雄黄和酒,遍洒室隅,以辟虫蛇。枞阳製龙舟竞渡(以木制为龙形,今或小舟,以纸作龙首与尾,两边列坐多人,各持小桡,疾如飞。岸上或设锦標,众舟夺取。)七月七日为七夕,妇女于月下穿针,谓之乞巧。仰望有五色云则相庆,谓之看巧云。又相传,是日天河不见,以其去日之远近,卜谷价之低昂。十五日为中元,各祀其先。前期数日,或召僧道,作施食道场,拯济幽冥。本日城隍神出巡,与清明同,今移至八月。八月十五日为中秋,以月饼、菱藕、栗芋相餚遗。或设饼果于庭际以供月,亦祀先,且设讌赏月。九月九日为重阳,皆食糍粑,或登高饮酒。冬至祭墓如清明。十二月八日为腊八,以杂蔬果和粥,谓之腊八粥,各扫室宇。二十三日,以饴与茶祀灶。(俗谓送灶。以此日,灶神上天奏事。)。二十四日,俗谓小年,不泣不詈不争。各悬先人像于堂,香烛盛饌,接祖拜祀。二十七八日或除日,以红豆入米蒸年饭,或磨米和糖霜为年糕,及三牲祀神(茶酒香灯,或按十二月为数。有闰月则十三,谓之还年。)除日,凡门户皆贴门钱(五色纸为之)写宜春与福字贴各处(或贴门神画像于门扉,并贴春联于门左右,曰桃符。)及夕,香烛盛饌祀祖,围炉讌饮(谓之分岁酒)少长以次拜其尊者(谓之辞年)编青钱为龙与狮麟梅花等式给小儿(谓之押岁钱)以三牲酒醴祀灶(俗谓接灶神)焚纸钱香锭于野(以祭幽魂之无归者,小年夜亦然。)爇香楮爆竹以祭门神(谓之封门)闺中欢笑,坐达旦者曰守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49
  • 签到天数: 313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1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四
    营建志
    城郭
    县旧有城,即隋同安县故址。门四:东宾阳、南阳和、西贞兑、北龙眠,门各有楼。历宋元,城经两徙,故城倾圮。明万历丙子,知县陈于阶,同邑绅南京户部侍郎盛汝谦、河南布政司吴一介,请于巡抚宋仪望。巡按唐练具题,建造砖城,週六里,西北负山,东南瞰河。有门六:东曰东作、东偏曰向阳、南曰南薰、西曰西成、西偏曰宜民、北曰北拱,各有楼。计地八百二十七丈,计雉堞一千六百七十有三,计费银二万一千二百两有奇。内取之湖课地租,得银七千八百两。巡按捐赎金四千五百两,巡抚捐金五百两。操江王南台、御史胡若陈,咸助有差。邑绅盛汝谦等,监督协助。三月城成,南京礼部尚书翁大立撰记,勒石东城外。崇祯乙亥后,流贼往来环攻,知县杨尔铭重加修葺,增西北一带,城高二尺,更设窝铺炮台,并垛口千八百有奇,今仍其旧。(康熙四十八年,知县白璿有建城碑记。乾隆三十一二年,两被雨水,坍塌二段,当即修缮完固。)




    敌台
    明知县张利民,建东南西北各二座(崇祯壬午冬,贼张献忠统众攻城十四昼夜。时守城将卒于后山城上,筑土为台,架火炮御之,及援兵至,贼退。知县张利民议建敌台,以为善后之策,东南二座,高与城等。西北二座傍山,较城独高。近因形家言不利,毁其屋及台之半。康熙庚戌秋雨,城坏二十余丈,知县胡必选同邑绅戴芳重修之。)
    北月城
    明知县张利民建(以城北隅皆山,山高于城。贼每攻城,踞高临下,城上人不敢平视。于是议于北门,建月城一围,高与城等,週一十八丈,内围一十五丈,空四丈五尺有奇。上置炮屋与贼相抗,由是贼不敢凭陵北山矣。)
    护城堤
    县城外无濠,惟龙溪从西北来,流向东南。每春夏,暴雨溪涨,水行不由故道。势若激箭,直射城趾,旧堤倾塌,旋筑旋圮,将有濒城之患。知县胡必选捐费纠工,垒石筑堤。日夕督视,复致斋戒告于河神。三月堤成,东北一带城垣,由是保固。里人姚文然有碑记。
    衙署
    县署在县治中街(元末燬于兵,明初知县陶安,创于故址。)大堂五楹。堂后(有穿堂。穿堂东,有知县题名碑。稍东为福德祠。)为宅门,门内有二堂。后为内宅(共二进,前后各五楹。)东为东厅(复有书舍)又东为厨,厨东为马号。西为西厅(前后俱有书舍,又西复有书舍,前后十楹。)大堂两旁为茶房,东房承发房(前志西有仪仗厅、主簿宅,今废。)东为库楼(旧志在穿堂东,久圮。道光六年,知县尹作翰重建。)又东为县丞署大堂,西为仓。大堂前为戒石亭,东为吏户礼架阁房。亭西为兵、刑、工铺长房,又西为内监。亭之前为仪门,门外东有土神祠、有班房、有寅宾馆。西有外监,有班房。仪门之前为谯楼,自县署至谯楼,历经修整,今完固如旧制。
    谯楼在县署前,即为县署大门(前志前有绥仁抚德坊。楼上左钟右鼓,高丈余,週围有堞若城。康熙二年,知县邬汝楫重修。)
    县署大门内,左有旌善亭,右有申明亭(此二亭。旧双港、野猪陇、北陕、石塘、士桥、破罡、花园坂、横埠、五观、青山、峡山、白兔河、独山、安店、练潭、孔城、马踏石、源子港、六百丈、税局、前半铺、枞阳,凡二十三处。每处立亭二座,共四十六座。今皆废。)
    县丞署中为大堂。堂后为二堂,后内宅。东为客厅,厅北向二厅。后有池、有花木,东南有魁星阁。堂前为大门,前为典史署。
    典史署中为大堂。堂后为二堂,后为内宅。二堂东为客厅,厅前有穿堂,南接书舍。厅后有池,左右前后,竹树丛蔚,可为游憩之所。(道光三年,典史沈元理修建。)
    城守署在大宁寺东。湫隘不可居,历任皆就屋为署。
    坛庙
    先农坛(在东城外,坛基周围十丈填平,阶各三级。坛外面居中埋石柱,旁有正屋三间、配屋二间、大门三间。周围石墙,砖砌完固,耕田四亩五分。)
    风云雷雨坛(在西郭外,坐西北向东南。坛基宽二丈五尺,高二尺五寸。周围用大石嵌砌,中用方碑填平,阶各三级。坛面正中埋石柱,两旁栽种松柏杂树。)
    山川社稷坛(在西郭外,其制与风云雷雨坛同);万坛(在北郭外);城隍庙(在县南治文坊);刘猛将军庙(在宜民门内);文昌祠(在学宫内);关帝庙(在东门内);东岳庙(在县城东门外)。
    仓廒
    预备仓一座。在县署旁,共二十四间(坍废改建)。
    上枞阳镇。红沙洲常平仓,一十四间(坍废)。
    上枞阳镇。城隍庙左社仓,一十二间(坍废)。
    丰豫仓一座。在县署西,共十三间。
    下枞阳廒房一十二间。社仓一十三间。漕仓署大堂三楹,内屋两进,有楼有厢房。
    枞阳镇仓廒六间。
    汤家沟镇仓廒四间。
    孔城镇仓廒三间。
    三十里铺兴国庵左社仓六间。
    养济院
    养济院一所在太平坊,坐东向西。门楼一座、二门一座、厅三间。周围瓦屋二十四间。
    救生船
    救生船一只在三江口。长三丈三尺,宽七尺五寸,深二尺四寸;头阔四尺五寸,稍阔五尺。水手四名。
    桥梁
    城中诸桥
    回龙桥(前志在察院东,今察院废。);桐陂桥(在钱氏书院西);清水桥(在西城水关);洙泗桥(在儒学前);杜家桥(在儒学西);三步两个桥(在儒学东南,诸桥皆平跨沟水,存其名而己。);东门附郭为紫来桥(旧名桐溪桥。元末,里人方德益捐甃石桥。明嘉靖末圮,易以木。天启间,知县陈赞化复甃石,更名紫来,又名良弼,岁久复圮。康熙乙巳,知县邬汝楫改建木桥。后张文和公捐修,复易以石,两岸俱有桥亭。乾隆二十五年,桥傍石岸冲塌,邑人胡大成捐修完固。嘉庆五年,毁于蛟。二十年,知县吕荣与里人重建木桥,两岸及中间石脚仍旧。)
    南门外浮桥(嘉庆二十年,里人方正宣等捐,置田种四石。道光五年,归体仁局经理。)
    东乡诸桥
    黄公桥(旧志县南三十里);上深沟桥(县东二十里);造福桥(县东一百四十里,汤家沟。);望龙桥(在龙城山麓);太平桥(旧志县南十三里);下深沟桥(旧志县南三十里);菜子桥同心桥天元桥庙望桥
    南乡诸桥
    凤凰桥(旧志县南一百里石牌界);义津桥(县南七十里有镇);和尚桥(峡山);官埠桥(桥南有小市);黄华桥(县东南一百里);龙潭桥(俱在黄华);老人桥(太公山南);女儿桥(老人桥东);黄金桥(在黄金港口);万安桥(在县南一百四十里);中渡桥(在中渡);永镇桥(在县南一百三十里);荷潮桥(在枞阳上下镇之间);潘家桥薛家渡桥
    西乡诸桥
    七星桥(旧志县西一里.灵泉寺前);石井桥(旧志县西四十里);杨使桥(旧志县西三十里);官庄桥(县西八里);三公桥(在蒿墩。雍正三年,里人开世臣建);项家河桥(县西十五里);承先桥再兴桥三兴桥(项家河,俱李九彰建);挂车河桥(撩风铺东);天宁桥(旧有桥。道光六年,知县金鼎寿捐金重修。);包家桥(道光六年,知县金鼎寿捐金重修);鸭子湖桥(旧无桥。每夏水涨,渡以木盆。道光六年,知县金鼎寿捐建木桥。);安息桥(在安息湖中,横排长石五里。雍正戊申高元同弟兆天培捐建,复捐田供修补之费。);永庆桥(青草塥镇。蒋忠洤刘濂等、捐建长板桥);沿安桥(小河沿镇,蒋忠鼐捐建石桥。)
    北乡诸桥
    下梨桥(旧志县东北三十里);枣树桥(旧志县南二十五里);六红桥(县北鲁谼山.里人李九彰捐建);鲁家桥木犀桥僧化桥(县东。上通北峡关,下通孔镇);新安桥(县东十三里);都会桥(孔城镇。乾隆间,邑举人程翰倡修);举步桥双梁桥乌龙桥蛇丝桥射虎桥(鲁谼);广西桥陡冈桥朱家桥麒麟桥(孔城南十五里);钱家桥(清风市东);勤仁桥(在界河。乾隆辛卯年,里人胡大成建);韩家桥(在清风市桥东,有唐孝子父公伦墓。)
    津渡
    旧志练潭渡(县南六十里);新安渡(县南四十里);乌金渡(县东一百十里);石溪渡(县东九十里);破堽渡(县东一百二十里);车津渡(县东一百里);黄莲渡(县东八十里);梅渚渡(县东九十里);沽杯坊渡(县东一百二十里);双渡(县东一百三十里);力小渡(县东七十里)。
    今东乡有许家潭渡高家庄渡。南乡有枞阳上下渡(上渡在张睢阳庙前,过河往黄陂坂。下渡在渡船口,过河往安庆府。);中渡(由县城往枞阳。水涨时,以船过中渡湖,里人殷氏捐施);三江口渡(北连枞阳,南达乌沙夹。经龙窝、铁板、铜板洲之险。嘉庆间,舟人以滥载覆溺。邑人张枚等,请于安池两太守,给示勒碑,永禁滥载、地棍横索泊头钱诸弊);芦花渡(在枞阳市西红沙洲。嘉庆十八年,里人项元鸾设渡收息,为祀文昌神费);柳林渡(在枞阳市南);梅林渡石安赛渡(即黄莲渡。大渡由枞阳往武庙嘴。小渡由枞阳往鲍家冲);武庙嘴渡(东西两渡。东渡由枞阳往榆树嘴。西渡由枞阳往沿山沟。);沿山沟渡(由枞阳往练潭);榆树嘴渡(由武庙嘴往黄盆嘴);敖山颈渡(湖水涸时,由枞阳往黄盆嘴)。
    水涨时,连城花山、小龙湾、大龙湾、螺蛳山、黄陂坂各有渡船。日到枞阳,皆谓之长渡。若逢大水之年,孔城镇南圩埂石堤淹没,以筏渡。北乡有三家潭渡(县南三十里。);黄凌塥渡(县东三十里。上通庐江,下通无为州。)。县城偏西北,故近城东南,有西乡北乡之目。
    坊表
    县前坊(城中县署前,向外题七省通衢,向内题两江剧邑。);太平坊(在城中文庙西);迎恩坊(城郭门);紫来坊(东门外有坊,题曰紫来街);东仁坊(枞阳街下口,今误题东胜坊);西义坊(枞阳街上口,今题曰古枞阳);永盛坊(枞阳河街。);庙前坊(枞阳城隍庙巷口,有石坊。);寺前坊(枞阳永利寺外有巷,巷口石坊,题曰鹤林选胜);义津坊(义津桥下口,题曰义水潆洄);都会桥坊(孔城都会桥两岸)。
    前志有进士(一在县西大街为刘莹;一在桐溪为章纶;一在朱市巷口为谢佑;一在县西为姚旭;一在县前为黄金;一在五显巷口为黄宪;一在县东为何恦;一在桐溪桥为江宏济;一  在练潭为袁宏;一在朱市巷口为方向;一在西城外为汪居安)。
    赐进士(在儒学后,黄宪自立于门);绣衣(在县东大街,为监察御史方佑、又一为封御史盛仪);司谏(在县东大街,为给事中方向);冠英(在县东,为举人章纶);登云(在县西大街,为举人程盿);解元(在县西,为举人刘玺);方伯(在城东,为布政使谢佑);世科(为举人方法);聊芳(为举人方佑);奎光(为举人方瓘);登庸(一在城东,为举人方印、一在县东三十里,为举人王杰);桂林(在城东,为方向等五举人);攀龙(一在县西三十里,为举人黄堂、一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为举人王□);登科(一为举人陶亮,旧在指廩坊。岁久倾颓成□□□,以其妻王氏、妾吴氏守节,旌表门里,特为重建节妇坊;侧一在县东六十里,为举人高堂);接武(在清水桥,为举人江宏济);经魁(在县东大街,为举人何恦);登第(在县东大街,为举人黄泰);飞黄(在县东一百五十里,为举人吴景);谏议、廉访(俱在县东为齐之鸾);拔秀(在县东一百五十里,为举人吴灿);都宪(在县东,为尚书钱如京)。
    解元进士(在县东南街,为庚子举人,甲辰进士赵釴);廉宪(在县南竹城,为进士余珊);桐冈五凤(在儒学东,为进士齐杰盛汝谦阮鹗赵釴戴完。);谏台济美(在县东,为方佑方向方克);皖岳双麟(在儒学,为进士齐遇林有望);诰勅显扬(为赠御史方懋、封给事中方瑜、赠知府方舟);父子进士(在县西大街,为进士吴慠吴自峒);四世揆辅(在城西,为内阁何如宠。)
    令仪贞操(在县西大街,为诰赠奉政大夫,礼部郎中吴应道,太宜人,节妇方氏);四节里门(俱在县西大街,为陶氏四节妇);节妇:(一为举人盛德倪氏、一为盛可美尹氏、一为姚孙棨方氏、一为江逈夏氏、一为倪兼□何氏三坊、复俱有);贞烈(为生员方説姚氏。);孝子(在县西大街为檀郁);义民(一在桐溪桥东,为金腾高、一在县西四十里,为程仲珍。)诸绰楔(明清官署牌坊)。
    祠墓
    忠臣祠(在学宫内);名宦祠(在学宫内);乡贤祠(在学宫内);烈女祠(在西门外);节孝祠(在西门外);例旌祠(在西门外);理学祠(在县东);朱大司农祠(在石井铺。太平寰宇记·汉书云:为桐乡嗇夫,后为大司农。卒,属其子葬于此。后人思之,遂立祠宇,迄今祭祀。元丰九域志:有墓并碑);陶公祠(在枞阳,祀晋陶桓公,嘉庆初重修。里人王灼有记);张公膏庙(在宜民门内。祀唐县丞张孚卿。言其能膏泽邑民也);境主庙(在龙眠山口。祀张孚卿,墓在其后);张中丞祠(在枞阳。祀唐张巡);三贤祠(在连城。祀隋张威张植、南唐徐铉);华仙祠(在会宫七星岭下);赵忠愍公祠(在北峡关。忠愍名景初,山东青城人。明宏治初,刘吉忌之,以太子太保都察院左御都史,谪北峡关巡检。卒于关,遂葬焉。子孙守其墓。吉败,进谥忠愍);童静斋祠(在枞阳。祀明童自澄);左忠毅公祠(在城内);史公祠(在县西。祀明大学士史正公);黄公祠(在县西。祀明嘉靖南侯黄忠桓公);窦公祠(在县西炮台前。祀明末殉节军士,蜀人窦成。事详兵事);杨张二公祠(在县暑旁。祀明末,保城知县杨尔铭张利民);高公祠(一在东门外高公书院。一在枞阳陶公祠旁。祀知县高攀桂);张文端公贤良祠(在洪家巷南);姚端恪公贤良祠(在东街)。
    朱大司农墓(在石井铺西。舆地纪胜·西汉·乡,注云:大司农朱邑塜,在桐城西郊外。今墓在县之西。唐元和八年重修,立碑。李邑书,刘无言题:朱邑墓。 诗:古木森森覆墓亭,大农祠在古桐城。后来为政应千辈,能使斯民独有情。
    唐县丞张孚卿墓(在龙眠山口,境主庙后,与其夫人王氏合葬);元郡丞陈宁墓(在周家山。府志:宁饶州人。宋端平间,讲学有声。为真德秀、魏了翁所重。元初为安庆府同知。又皖载:为慈母乞归,皖人攀留,不得去,竟家于桐城。桐人称其所居曰官山);檀孝子郁墓(在北郭外);齐廉使之鸾墓(在五里铺,真武打坐);钱尚书如京墓(在城中,钱家书院);马太仆孟桢墓(在五里铺,冷水涧);左忠毅公墓(在北乡松鹤庵,右山岭);张忠烈秉文墓(在挂车山保,薛家铺);双忠墓(在枫香岭。邑人明监军副使孙临。苏松巡抚,贵筑杨文骢,合葬)。马孝子懋襄墓(在斑鸠岭);姚端恪墓(在西郭外);方文墓(在枞阳。文无后,里人访得其墓,立碣以见。故附见)(注:墓在枞阳则误。查方氏宗谱载,先生则葬江宁西善桥小山脚下。);张文端墓(在龙眠山双溪);张文和公墓(在龙眠山双溪西北五里);赵忠愍墓(在北乡大关镇后山,与其夫人刘氏合葬。有墓田及塘共十三亩。)。
    谷林寺。(在县北吕亭驿西。旧名清泉寺永乐间,僧了美重建,崇祯间兵毁。顺治丁亥,有元白音禅宿重兴。后请僧行瀛接住。康熙四十六年,圣祖仁皇帝,勅赠谷林寺。御书扁额,遂更旧名。灵远应禅师,号滇痴。昆明人。先是元白尊宿,住持清泉寺,及退居幸庵,寺渐荒落。邑绅公请灵远住持。灵远有高行,山多虎,常啸而来,一偈遂去,自是无虎患。康熙四十六年南行召对,称旨得邀赐额,寺以振兴。著有《大悲·高峰·两会语录》十六卷;《清泉法录》五卷;《山居吟》一卷。)
    大宁寺(旧在县西五里,不动山朱碧岩禅师建。明洪武二年,僧妙清,徙建东城内。 顺治八年,僧解圣重修。道光六年,僧杲昇复修);胜因寺(一名投子寺。在投子山,唐大同禅师开山。相传有三鸦报晓二虎巡廊旧迹。嘉靖间废。)
    唐大同禅师。(舒州人。咸通间,参翠微禅师,归居投子寺。一日,赵州谂禅师到庵,师携一瓶油归。州曰:『久响投子,及乎到来,祗见个卖油翁!』。师曰:『汝识得买油翁,且不识投子。』州曰:『如何是投子?』。师提起油瓶曰:『油、油!』。州又问:『如何死中得活?』。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自此师道闻天下,谥慈济大师。)
    义存禅师(舒人。居投子寺,得楞岩妙谛至侯官象骨山,演法其地。先冬而雪,因号雪峰和尚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慈济寺(投子山胜因寺废。乾隆元年,移建于周婆冈南,以慈济禅师取名,今以皖北丛林。万清,字侣石,号山夫。楚州唐氏子。母方妊时,梦老僧厐眉皓首,执杖入其室,遂诞僧焉。龆龀中,闻持大悲咒者,辄喜。年二十出家,礼洪福寺。隐知和尚得度,寻诣华山,受具遍参诸方,归觐洪福,众请继隐知席,行般舟三味九十日。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万清至漕河接驾,奏对称旨,御书诞登寺额赐之。雍正十一年世宗宪皇帝,特召入都,与论洞下宗旨。又问曰:『朕阅灯录,汝宗至太阳警玄,几绝得投子义青,出而振之。未审投子道场,隆替何似。』僧以被毁,据实奏之。上谕曰:『朕为汝重建投子,汝即中兴其道,而为开山一代。』寻赠紫衣孟杖,命住钟山之灵谷。乾隆元年,投子庙工告竣。复奉高宗纯皇帝俞旨,寺名著用慈济。即令万清,为新刹住持。嗣法,源圣,字竺峰。精内典,工吟咏,尤工小行草;世惺,字憨幢。芜湖毛氏子。幼读书,目十行下。年十六弃家游方外,首参天涛和尚于润州之金山。继谒鹤林之徹,援五州山之远林皆不契。闻投子竺峰,法力宏远,兼通儒释,往参焉。皈依顶礼,遂受衣钵。寺中殿宇,再经修葺。闽督王达斋制军,官皖臬时,捐金建藏经阁。世惺即于阁西,祀制军遗像,以志不忘。世惺博雅,工吟咏,能读奇书,识奇字,书法间逸。著有《耦松存叶》、《法嗣禹门再传》、《越闻越阅传》、《昌运昌运字》、《半窗》。精禅理兼翰墨。)
    华岩寺(在浮山趾,宋法远禅师建。明洪武三年,僧净康重修,后毁于火。万历间,邑绅吴应宾、僧朗目重建。周围竹树以万计,中有藏经阁。宋法远,郑州人。号圆鉴禅师,又号远录公天僖中,游襄汉,后居浮山华岩寺。欧阳文忠公闻其名访之,适与客围棋,师坐其旁。欧公请因棋说法,法远即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敌手,知因当机不让。若是缘三统五,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低棋,祗解开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更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则时时头撞。休夸国子,漫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欢久之,谓同僚曰:『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非悟明心地,安能有此妙著哉!』范文正公仲淹,请师住持平江路天平寺,暮年归老会胜岩,叙佛祖教义,作《九滞集》。年七十余而归寂。自称柴石野人。)
    义青禅师(青社人。七龄颖异,去妙香寺出家。十五持法华经,得度为大僧至浮山。时圆鉴远禅师居会圣岩,一夕梦得青鹰畜之,远以为吉征。届旦,至礼诞之。令看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因缘。经三载,一日问曰:『汝记得话头么?试举看。』青拟对,远掩其口。青了然开悟,遂礼拜曰:『汝妙悟玄机耶!』靑曰:『设有也,须吐却!』自此复经三年,遂时出洞,上宗旨示之,悉皆妙契。即付以太阳顶相皮履直裰,嘱曰:『代吾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善自护持。』熙宁六年,还龙舒,住白云岩。至今岩上有『青华严方丈』五大字。又八年,住投子山,道望日隆。初开山,慈济大师有偈曰:『吾塔若红,吾再来。』时邑人偶修饰其塔。未几,而领院事。山中素无水,众以为病。忽有泉水出山石间,甘冽异常。郡守公,名为『再来泉』。元丰六年五月四日,遂泊然而化,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后。)
    道臻禅师(字伯祥,生福州古田戴氏。幼不茹荤,十四岁出家上生院。又六年为大僧,持一钵走江淮,遍参知识,得旨于浮山远禅师元丰二年冬十月二十日,慈圣光献太皇太后曹氏崩,宣道臻入庆寿宫,升座说法。僧问慈圣仙游,定归何处。师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宫庭。』无不加敬称善。悦赐与甚厚,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跌而化。)
    思公禅师(自幼即慕道,游方至浮山会圣岩。不复舍去,攻苦餐淡二十八载。一日偈付诸徒众,不疾而逝。偈曰:『七十四年,归去时节,撤手便行,更无可说!』)
    瑞公禅师(号秀岩。不知何方人,其迹亦无可考。住浮山为思公演说四偈。曰:『七十四年,俯絢世缘。会胜岩下,饥餐困眠。归去时节,如高空月。应现十方,光明洞澈。撤手便行,一路坦平。东去西去,步步无生。更无可说,重重漏泄。木马嘶风,泥牛吼月。
    天禧禅院。(在枞阳,乾隆间重修。前为关帝庙,后为佛殿。中有石屋三间,上有石楼供观音,楼上又起魁星阁。后殿上亦有楼,楼上供文殊普贤大士。楼上又有楼二层,供诸佛像。左为丈室、禅房、斋室、客堂。)
    龙门禅院。(在麻山,宋清远禅师建。顺治十一年曹洞宗传嗣智湘,重兴。内有十二景:驻马坡、白龙潭、雨峰崖、日月岩、天方池、元圭石、罗汉峰、狮子山、古藤洞、丹书峡、龙门瀑布。)
    兴国禅院(在三十里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5:45 , Processed in 0.1451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