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多情的江水,让生活水涨船高,迁居异乡的游子,日子也如故乡湖边的垂柳。一天天,一年年,在新的家园,绽放新绿。”打开姚建国的博客,一首首诗词,一件件雕刻作品,在这个文艺小天地里一一呈现。年过半百的他,用自己的才华吸引着不少忠实读者。
家住岔河镇振兴村的姚建国,出身于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还时常一个人摸索着,雕刻些小玩意儿。“当时家里穷,我就跟着师傅学做雕刻,想着能够学门手艺,早点挣钱贴补家用。”心灵手巧的他,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学有所成,顺利出师。
因为手艺好,姚建国的雕刻技艺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还时常有客户慕名而来。“之前一个客户专程把树根从如皋运过来,让我帮忙雕刻。”姚建国说的,就是摆在院子里,已经初具雏形的巨大木雕。走近看,木雕底部是一尊笑佛,象征着笑口常开,而树根的植根部位,则被雕刻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这块树根本身是个枯根,人家都说枯木逢春,要雕刻出一点新绿,我想了想,就在仙鹤上头刻了一棵松树,寓意松鹤迎年。”姚建国坦言,多年的雕刻经验让他越来越注重发挥木材本身的自然美。每雕刻一件作品,他都要根据木头的原型、材质仔细观察一段时期,挖掘出它们最适合的形态。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也,姚建国对此却不以为然。采访中,一只看似有些焦枯的笔筒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说,这是自己近期最喜欢的一件作品,颜色和机理很丰富,从质感和颜色上感觉倒像块彩色山石。“近几年,我渐渐喜欢上了用老榨榛木进行雕刻创作,不单是它木质坚硬,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天然的山水纹。”姚建国告诉记者,很多木料在没弄到手之前一直被当做朽木,他却对它们一见钟情,无需过多的雕琢,只要尽可能地去呈现木纹天然的态势。
姚建国说,有些当初看上去不起眼、残缺难以成器的木料,只要你用心去剥开他伪装的外衣,稍加收拾,就会被天然的沧桑感深深地震撼,不忍下手破坏那天成的立体画面。生活亦是如此,常常会给你带来异常的惊喜。
除了雕刻,文学也是姚建国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从小喜欢看书,艺术都是相通的,不同类型的书读得多了,雕刻作品也更加得心应手。”起初,他常常为了调节心情,在劳动的空余时间写上几句诗歌。
7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如皋公安局酷爱写诗的民警柳永建。“我以前就常常在报纸上看到他写的诗,非常喜欢。”在柳永建的鼓励下,他毅然决然地给《南通日报》投稿,没多久就发表了。自己写的诗得到了肯定,姚建国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他又陆续在《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如东日报》以及《知音》杂志上发表了几十首诗歌,其中两首诗歌甚至被收录在中国文联出版的诗集中,他还因此成为了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
这几年,家里条件渐渐好了,儿子给他买了电脑,注册了博客,他便常常在这块小天地里写下自己的生活感悟,吸引了不少读者和粉丝。
谈到雕刻和文学,姚建国说:“我做的这些根雕,都是根据树根自然的形状,发挥我的想象力,而写诗,也需要自由的想象。”一直潜心于木雕和文学创作的姚建国,还尝试着将诗歌中的情感和韵律在木头上雕琢呈现出来。他说,希望大家在他的雕刻作品中,看到的同样是一行行带着田园小调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