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遭盛庸军截击,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张玉被杀,再次返京。此时,朱棣打算稍微休整,而道衍则坚持积极备战,并进一步招募勇士,击败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此时,道衍对朱棣说:"不要再攻下城池了,而应当迅速进攻京师。京师力量单弱,一举之下必然能攻下。" 
朱棣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接连在淝水、灵璧击败中央军,并渡过长江进入京师金陵。朱棣在燕王府时,所接触的都是武将,而唯独道衍是定策起兵的。当朱棣在山东、河北转战时,其部队进退、战机等都由道衍决定。道衍从未临战指挥过,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后,论功道衍为第一。
历史按姚广孝的计划稳步铺展,他成功地兑现了当年的诺言--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由王变成了"皇",建文帝不知所终。即位不久,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如此一来,修建紫禁城皇宫,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姚广孝参与了定都北京的重大决策,确定紫禁城皇宫的堪舆方位,确定故宫的地理定位、规划、布局、功效、兴建。为了嘉奖姚广孝的功德,德胜门西被设置了水关,并在此地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积水潭。岛上初建有姚广孝祠,后改为镇水观音庵。 
功成名就之后的道衍和尚不但被永乐皇帝赐名"广孝",而且把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也赏赐给了姚广孝。可是他就是不还俗,还申请将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了京城最大的寺庙之一"崇国寺"。自己只当了个监管僧人事务的六品官和崇国寺住持。这个崇国寺,就是今天的"护国寺"。600多年前姚广孝就在那里,白天走出寺庙穿着朝服去陪王伴驾,晚上回来仍然一袭袈裟青灯古佛。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享年八十五岁。这在古代可算得上是老寿星,死后被皇帝葬在了今天房山区的常乐寺村。永乐皇帝还亲笔为他题了一座"神道碑"以示纪念,表彰这位永乐朝第一谋士。然而姚广孝的奇谋却并不是他留给后世的最大贡献。中国历史上有两部最重要的大型汇编书,一部是清朝的《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一部是《永乐大典》被称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后者的总编纂官就是姚广孝。姚广孝的文采不在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之下。北京大钟寺那口永乐大钟的设计师和监造人是姚广孝;在主持"崇国寺"之前,太庙的主祀官也是姚广孝;朱棣修建北京城大批南方的能工巧匠被征集到北京,主办者又是姚广孝。如此看来,这第一奇人的名号似乎真是非姚广孝莫属。因为从紫禁城的设计,到《永乐大典》的编纂,再到永乐大钟的铸造,假如没有姚广孝这位奇才的参与,今天的北京没准儿还真要逊色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