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7|回复: 0

家谱知识(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5-11-13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洋文库

       

        东洋文库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占地3687平方米,由4幢楼房组成,共计建筑面积7134平方米,是座东洋韦业图书馆。

       

        东洋文库由日本三菱集团岩崎久弥氏于1917年购入澳大利亚人莫理松的藏书後而建立。莫理松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华民国总统的政治顾问,由于工作而要与个人嗜好,大量买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籍,当时颇有名气。东洋文库设立后,以莫理楹的藏书为基础,大量收购包括中国图书在内的亚注各国书籍。1924年,文库下设图书部外,又设立研究部,专事收集图书,出版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普及东洋学知识,以促进日本东洋研究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洋文库因经费困难,成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

       

        文库共有藏书80万册,其中中国、朝鲜文图书42.5万册,西文书32.5万册。收藏的亚洲资料除中国、朝鲜以外,尚有日本、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印度、东南亚等,亚洲资料搜集如此集中,不仅日本,在世界上也是无可比拟的。中文藏书中有4000馀种中国的旧地方志,还有20馀本永乐大典、清代元殿试卷以及大藏经等。文库收藏800多种中国家谱原件、500万拍家谱缩微资料,是日本收藏中国家谱原件、缩微件最多的单位。家谱中如明刻《新安程氏统谱》等,质量较高。每种家谱均装在专门的函大部分,保存条件很好。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东洋文化研究所于1941年11月26日创设于东京大学校园内,其宗旨为综合研究东洋文化。创设之初,设有哲学文学史学部、法律政治部、经济商业部三个部门,开展研究工作时,注意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有机结合,古典研究与现代研究共同进行。研究所图书馆内设研究室、书库和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收集有关东洋学的文献信息和为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文献情报服务,于1966年设立附属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东洋学文献中心,重点收集中国、朝鲜的图书和中国报刊杂志的影印本、阿拉伯语钞本参考文献等亚洲各地的文献报刊,并天展编制古籍目录和中国现代图书目录,调查古籍,举办古籍讲座,出版专书等业务。

       

        东洋文化研究所共收藏中国图书50万册,其中清代经济资料、法制审判资料、音乐书籍、戏剧资料等颇具特色,十分珍贵。据该所《汉籍分类目录》统计,该所收藏的中国家谱有344种(其中部分家谱收在有关专书中,家说原件约有270馀种),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编修的中国家谱,其中《吴兴德孝里潘氏世谱》等9种为明代刊、钞本。

       

        京都大学东洋文献中心

       

        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学文献中心成立于1965年4月,附属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该文献中心位于京都北白川,占地4223平房,建筑面积2428平房,系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利用庚子赔款的经费建成。该文献中心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有关东洋学方面的文献资料,供京都大学内外的研究人员利用,并积极开展有关东洋学的文献情报活动。

       

        东洋学文献中心收藏的中国图书约30万册,包括民国时代图书和陶湘珍藏的古籍2.8万册和明代文集、地方志等。此外,尚有龙门、云岗石窟资料10万件、3600件殷代的甲骨文、1万件金石拓本以及民国时代中国各地地图、风土人情照片5万件。其中中国家谱50馀种,和部分中国家谱缩微复制件。出版刊物《东洋学文献类目》。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位于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地址为百老沤大道和西116街。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创办于1901年,是北美收藏东亚文献最旧的图书馆。早在建馆初期就开始收集中文图书,曾接受李鸿章捐赠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现有中文图书40馀万册,大多为历史、哲学与文学书籍。中国的地方志与家谱为该馆的收藏特色,并收有甲骨文。

       

        据有关文献报道,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家谱藏量为全美第一,共有200多部。其实该馆家谱的藏量远远不止这些,其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的家谱。所有家谱文献均按分类排列在某一类目一,中、日、韩家谱集于一处。由于没有编制中国家谱专题目录,确切的中国家谱数量不清楚,估计中国旧家谱的数量约有1000多种,还有不少近20年来该馆不断收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捐赠的新修家谱。中国家谱分别藏在善本书库与普通书库善本家谱多为明代版本,如《藤溪陈氏族谱》等。看上去完整,书品很好,都装有特制的函套。

       

        哈佛燕京图书馆

       

        哈佛燕京图书馆位于美国波士顿剑桥市哈佛大学内,成立于1928年,最初名为中日文图书馆,归属哈佛燕京机构。1965年正式改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该馆为西方世界收藏东亚文献最多的大学图书馆,藏书达到90万册,其中中文书籍有56万册,居全美第二。该馆收藏中文资料的特色为古籍和地方文献。开馆后,在裘开明馆长的主持下,大量收集中国古籍,主要为宋、元、明、清初贵重刊本。经过多年的采集,现有古籍善本1500馀卷,其中明刻本187部,大多为罕见的孤本。中国地方志是该馆的收藏重点,共有3800多部,其中明刻本有28种,有较高质量。

       

        中国家谱的收集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佛校友在北京采集收购到大量的家谱,绝大部分由哥伦比亚大学东图书馆收藏,少数留存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数量为200馀种,大多为清代,民国的木活字本,包括10馀种钞本、稿本,其中萧山地区族谱居多,明刻本仅1种,为明代程典纂修的休宁《程氏族谱》。200馀种家谱分藏在善本书库和普通书库。

       

        美国国会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位于华盛顿,成立于1800年,建筑面积30馀万平房,员工4200,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世界除中国之外收藏中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该馆收藏中文资料的历史,可追溯到1869年,是年中国的同治皇帝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109部著作共933册,由此开创国会图书馆收藏亚洲文献之序幕,并成为至今世界上收藏亚注文献最丰富的资料库之一。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成立于1928年,经过多年的收藏采集,现有中文图书75.43万册,古籍与地方史料是其收藏特色,中国古籍善本有2000馀种,其中1500馀种为明刻本;中国地方志约有4000馀种,多为明、清时期刻本;中国旧家谱约有500馀种,大部分已为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所拍摄。

       

        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

       

        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位于美国盐湖城,为美国摩门教(全称为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下属一文化机构。

       

        摩门教教义十分得视家庭组织,宣扬永恒婚姻,为嫡应广大教徒寻根问祖安抚亡灵的需要,遂于18945年成立家谱图书馆。百馀年来该馆广泛徒世界各地采访、拍摄有关资料,至今,已收藏27.4万册图书、200多万卷缩微复制件,涉及3亿多姓氏,成为一个专门收集各国死亡者档案资料的图书馆。

       

        该馆共收集中国家谱17099种,地方志5043种,东北地区户口册4375册,清代科举资料1293册等。以上资料绝大部分为缩微复制件,在17099种家谱中只有300馀册图书为原件,如清代《伍氏家谱大全》等。尽管该馆收藏中国家谱的原件不多,但其缩微复制件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目前,中国家谱收藏最多的上海图书馆,总数为11700种,其次为国家图书馆,为3006种,中国两家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的家谱原件收藏总数尚不及犹他州家谱图书馆的缩微复制件,可见数量之多了。

       

        下面让我们从宏观视野对已经问世的几部家谱总目逐一剖析。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该目录由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该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谱目录14719种。该书对每种家谱按姓氏笔划依次编列顺序号,著录书名与卷数、纂修朝代与纂修人、纂修时间、出版时间、版本、册数、藏书单位以及备注等项目,书后附有“地区索引”和“报送目录单位名单。”这是迄今反映中国家谱收藏状况最重要的一部书目,是全国四百多图书、档案、博物、文化等部门在家谱目录方面开展大协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台湾区族谱目录》

       

        该目录1987年由台湾区姓谱研究社发行。1974年开始,1985年终于完成台湾全省各县市的家谱采访工作。共计拍摄缩微胶卷800馀卷,家谱原件达1万馀种,遂正式出版《台湾区族谱目录》,共收入家谱1063种。每种家谱均列出姓氏、地名、书名卷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编号、散居地、始祖以及备注等项目,书后附有“姓氏索引”和“区域分布索引”。这是台湾地区最完整的一部家谱目录收录的大多近四、五十年来编修的家谱。《台湾区族谱目录》的问世,充分说明台湾地区人民自古就与大陆有着骨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尽管海峡两岸人为分隔已经五十年,但台湾人民以积极编修家谱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寻根问祖、心向大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

       

        该目录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主要收录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家谱缩微胶卷的目录。犹他家谱学会1894年正式成立家谱学会图书馆,以搜集和保存各国死亡者的资料为宗旨,1938年开始雇100馀人到世界各地采用缩微技术拍摄死亡者的档案资料。目录按姓氏笔画编号排顺序,著录姓氏、地别、书名、卷册数、编者、编印年代、版别、编号、散居地、始祖以及备考等项目,全书共收3140种中国家谱缩微件。书后附“区域分布姓氏索引”和“谱名索引”。该书收录的主要是大陆以外的中国家谱收藏单位的目录,如哥伦比亚大学950种,东洋文库790种,日本国会国立图书馆420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种,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200种,香港大学150种,美国国会图书馆120种,哈佛燕京图书馆100种,加州柏克莱图书馆60种,日本京都大学50种,芝加哥大学图书馆50种等。1974年以后,犹他家谱学会派员到台湾,与台湾中华学术院谱学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深入台湾各县乡镇先后共计拍摄台湾地区家谱一万种。与此同时犹他家谱学会还到大陆,与各地图书、档案部门联系,共拍摄大陆大地区中国家谱数千种。截止1998年统计,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拍摄保存中国家谱缩微件17099种。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

       

        该书由上海图书馆编纂,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上海图书馆是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号称收藏一万馀种家谱。但由于当时家谱分藏几处,没有及时进行科学的编目整理,因此当1984年国家档案局向全国各地发出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通知时,上海图书馆未能参予,遂使《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缺了一大块。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后,加大了历史文献的整理开发力度,1997年底,专门成立谱牒研究中心,专事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上海图收馆聘请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按统一体例,费时两年,终于编纂成这部馆藏家谱提要。与上述三种书目显著不同的是,这不仅是一部家谱书目,而且是一部家谱提要专著。著录项目不仅包括姓氏、书名、编纂者、出版时代、始祖等项目,而且翻阅每种家谱,就名人题跋、名人事迹等内容逐一作了提要,这在中国家谱整理上是件开创性的学术研究编纂工作。该书共计收录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书后附有“名人”、“地名”、“堂号”等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近十年来还出过其它一些家谱目录,如山西社科院编《中国家谱目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收录家谱缩微胶卷谱2565种。但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四部。这些家谱目录是有重复的,一是原件与缩微件重复,二是原件有复本。常建华先生曾对其核实过的5254种族谱目录作过统计,重复率为40%。如按此比率推算,再考虑到犹他家谱学会收藏的主要是家谱缩微件,扣除复本,则上述四部目录的孤本可能接近三万种。

       

        毋庸置疑,作为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之上的家谱,有着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家谱中宣扬的封建专制思想、商品观念淡薄、缺乏民主意识、封建迷信以及家谱内容攀附显贵等糟粕,必须百行批判。但是并不能由此而对家谱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采取不悄一顾的虑无主义态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对促进学术文化研究、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

       

        首先是资料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人口与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主要是从皖南徽商家谱中寻得的。

       

        其次,家谱具有教代功能。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样、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的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头号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国家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只能是一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只有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新的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奋斗的结昌,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的建设驰必将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第三,为寻根认同提供重要资料。寻根认同,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动表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海内外游子过去梦想的寻根谒祖,早已成为现实。特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0月22日澳门回归祖国,洗雪百年民族耻辱,海外华人扬眉吐气,“一国两制”更增强了海内外中华民族子孙的向心力,于是访故里、访故旧、访祖国,掀起了更大的寻根认同热。浩如烟海的家谱资料则为寻根认同提供了保证。香港回归祖国前夕,1997年6月29日,林则徐的第四代到第八代的200多名后裔,从海内外各是赶回家乡福州,举行家祭,追念民族英雄林则徐:“香港回归时,家祭慰英灵”。将林氏后裔联合起来举行这项家祭活动的纽带就是家谱。这就生动地说明家谱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寻根认同、促时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确实有其他资料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可见,进一步开发谱牒资料,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需要,是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需要,也是寻根认同、促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7 06:04 , Processed in 0.1018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