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 手杖是古人重要的随身之物。手杖属于羸弱者,“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所以八十岁也称“杖朝之年”;手杖属于达观者,“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手杖属于云游者,“惟有红藤杖,相随万里来”;手杖属于浪漫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手杖属于出尘者,“鹿裘藜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现代人爱装嫩,古人则爱卖老。杜甫自称野老、欧阳修自称醉翁、苏东坡自称老夫、张炎自称笑翁时,都只有三十多岁。不像现在,奔五的男人,你若称他为老人家老头子,对方会不高兴,觉得你这人拎不清。古人既爱称自己老夫、老翁,出门拿根手杖拄拄,并不唐突。当然,美髯飘飘的名士比起须髯如戟的猛男,拄起杖来,看上去更具仙风道骨。
古人常耽于物趣,对于手杖的式样和材质,自是十分讲究。手杖中名头最大的是藜杖,用一种叫“藜”的植物做的,以致后来“藜杖”成为手杖的代名词,而并非单指“藜”做的手杖。
藜是蔓生植物,高达二至三米,山野之中成片生长。藜菜又名灰菜,有一个十分香艳的传说,听上去像《聊斋志异》,说是有人剜菜,不小心弄破手指,血滴到灰菜上,灰菜得人血成精,化为狐媚女子,诱惑田间劳作的男子。若问女子姓氏,答曰既姓“灰”又姓“蔡”。藜的嫩叶可作野菜,古籍常见“藜藿之羹”、“藜藿不继”,“藜藿”指代粗劣的食物。藜木质化的老茎用来作手杖,就是“藜杖”。那个国清寺禅师志南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持着藜杖悠然过桥,留下“杖藜扶我过桥东”之句。
除了藜做的手杖,木、竹、藤都可做手杖,以筇竹杖、灵寿木杖和红藤杖最为出名。随园老人拄杖三游天台,他在诗中云:“重携灵寿杖,直渡大江春。柳絮飞如雪,桃花吹满身。亲朋齐莞尔,此老越精神。”随园老人所持之杖即为灵寿杖。
天台红藤杖与灵寿杖齐名,此杖色如血染,坚胜精铁,是历代名士竞相罗致的名杖。唐代著名诗僧齐己有诗:“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
天台山野之中,藤蔓遍地,当地僧民常去天台山上取藤作杖,国清寺亦常采集藤杖供应香客。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上说:“天台藤,可斫为杖,然有数种。有含春藤、石南藤、清风藤者,婆藤、天寿根藤”。而以华顶山上的万年藤做成的手杖,最为名贵,称华顶杖或红藤杖,《天台县志》就记载,万年藤“出华顶,可为杖”。
《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就提到天台和万年藤。唐僧四人行至黄风岭,黄风怪先锋虎精将唐僧摄往洞中。悟空、八戒急去保驾。打头的虎精被八戒一耙打死。此回出现万年藤:“劈崖斜挂万年藤,深壑半悬千岁柏。奕奕巍巍欺华岳,落花啼鸟赛天台。”
昔年徐霞客游天台,听闻红藤杖之威名,曾在天台山上寻找过万年藤,想以此作杖,伴他远行。《徐霞客游记》中的《粤西游日记三》中对此有记载:“余昔自天台觅万年藤,一远僧携此,云出粤西蛮洞。余疑为古树奇根,不知即苏木丛条也。”其实,远僧手中所携的广东红藤杖,跟天台万年藤杖无法相提并论,红藤杖中,唯云南红藤杖可与天台红藤杖一比。
晚清学者王廷鼎对天台红藤杖赞不绝口,他专门为红藤杖落笔:“红藤杖,产浙之天台山,奇峰绝壁,寿藤蟠结,多千百年物。有藤苍健而文理坚韧,土人择其奇挺者制为杖,剥去其皮,色如枣红或黄如蜡脂,或赭如栗壳,陆离相间,形殊朴茂。一杖需数十金,专为崇林禅师所采,长至八尺外者价尤昂。盖藤性善纠,长则必曲。土人先将细藤缚竹竿以辅之,待其长成后制杖,往往皆其祖父所缚者。”这万年藤在人迹罕至处,一长就是千年百年,都快长成藤妖了。要得到一支红藤杖相当不易,光是培植就颇费心机,爷爷那代“将细藤缚竹竿以辅之”,到孙子时才可去采集。加上出自“奇峰绝壁”处,采集难度相当大,难怪“一杖需数十金”。
如此宝物,寻常人自然无缘拥有。而一旦拥有,就“别无所求”了。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章太炎、王廷鼎都是他的门生,俞樾六十大寿时,门生纷纷上门祝寿,王廷鼎送给老师俞樾的寿礼,就是一支红藤杖。此杖来自天台山北乡,“长七尺余,形微扁,色红而腴,旁一细藤作姜黄色,自头至末盘结藤身,若合而若离,质轻体直。”俞樾得此,视若珍宝,走到哪里,必带上。
大凡拥有天台红藤杖的名流,都少不得拿心爱的手杖显摆一番。唐代大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对红藤杖都有专门的题咏。陆龟蒙说自己的红藤杖“万古阴崖雪,灵根不为枯。瘦于霜鹤胫,奇似黑龙须”。皮日休的红藤杖更是出名,《五杂俎》就有记载:“皮日休有天台杖,色黯而力遒,谓之华顶杖。”皮日休洋洋自得地赋诗道:“金凌仙树杖,道客自携持。”这手杖在素喜游山玩水的风流名士手中,无异于时髦的户外运动装备。
藤杖不独天台有,比如蜀中就有风藤杖,虽然外观看上去很漂亮,但名人雅士还是以得到天台红藤杖为荣。陆游有一支绍兴产的老藤杖,他有一首《古藤杖歌》:“我有古藤杖,夭矫蛟龙形。生於峭壁绝顶上,乃是会稽山阴之兰亭”,陆游视此杖如宝物,他带着这根家乡的藤杖,“历吴入楚上巴峡,北游直看秦山青”,但是陆游最想得到的还是天台的红藤杖,他在诗中道:“老病龙钟不自持,饱知藤杖可扶衰。明朝欲入天台去,试就高人乞一支。”说得可怜巴巴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也很喜欢天台红藤杖,但“一杖需数十金”,“时或至于绝粮”的他自然无力购买。他的朋友姚文洁有一支红藤杖,吴敬梓很是艳羡,他写了一首《天台红藤杖歌为姚文洁作》:“卧梅书屋春光丽,客来叩户探清制。卧梅老人倒屣迎,呼童执末趋同行。云是天台红藤杖,天台老僧昔我贶。二十五年常函藏,斑深色古寿者相。摩挲今日拂尘埃,笑语闲庭步紫苔。”吴敬梓登门拜访儒医姚氏,姚氏一听老友来,高兴得倒穿着鞋子来迎接,姚手中拄着的便是天台的红藤杖,此红藤杖“斑深色古”,看上去很有“寿者相”。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八回中也写到此杖:“太守也换了葛巾野服,拄著天台藤杖,出来陪坐。”
万年藤除了作杖,还可作成如意。东林党领袖、名动东南文坛的钱谦益八十耄寿时,旧友故交纷纷来贺寿,苏州继起法师送给他的寿礼就是天台万年藤如意,钱谦益为此作《老藤如意歌》云:“余年八十,灵岩和尚持天台万年藤如意为寿。”钱谦益常常拿万年藤如意把玩。三年后,钱谦益去世,他的红颜知己柳如是以一束白练了却了四十七岁的英年,钱氏家产被族人分光,这支天台万年藤如意亦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