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领袖人物和国际友人革命精神的作品: 《更喜岷山千里雪》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刻画了领袖人物在长征途中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革命精神,虽经千山万水和艰难险阻,但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前者画面用简洁明快的笔触营造了高耸入云的雪山环境,突出了人物的光辉形象。这两幅画作受到了行家和观众的赞赏。“在以毛主席词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为题的画里,不仅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相貌及人的神情都画得真切动人,而且对这两位伟人关系的处理也十分贴切。”(原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主编华夏2010年9月6日在姚治华艺术研讨沙龙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原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2010年10月30日看了《姚治华画集》上下两册以后,高兴地对姚治华说:“画领袖的两幅画(指《更喜岷山千里雪》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很精彩,领袖形象很传神,构图也好,可以看出你的功底。”10月31日陈昌本和劳沫之通电话时,又以赞赏的口吻说:“他的领袖人物既传神,人物关系的处理,远景和近景的处理也恰到好处。”1973年,姚治华曾赴河北石家庄白求恩纪念馆,以白求恩和柯棣华为题材作画。《跃马百里救伤员》正是根据当时积累的素材,于1989年创作的。画面中栩栩如生地将白求恩不辞辛劳、完全忘我、一心为了救伤员的国际主义精神展现在观众面前。《雨夜出诊》刻画了印度大夫柯棣华得知需急救的病员,在雪夜顾不上穿好衣服,手拿听诊器急匆匆地朝病人住地奔驰的感人形象。 (二)参加全国美展和大型展览的佳作: 《欢乐的火把节》,白描勾线稿和工笔重彩稿两幅。1980年,姚治华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体验生活,画了大量的人物速写,正好赶上了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他满怀激情的将这一盛况描绘在画作中。先是用白描的手法画了一幅火把节的全景图。有斗牛、赛马、摔跤、对歌、跳舞等丰富内容。这幅画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美展,并收集在北京出版的大型画册之中。1989年,在这幅画的基础上,截取了其中突出的一段,采用敦煌和永乐宫壁画的形式,以工笔重彩的方法着色,在画面的中心着力表现一群彝族女青年手拉手围着熊熊的火堆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周围的人群有的手持火把在看热闹;画面的右角有四位彝族中年男子手执不同的乐器在弹拉吹唱;画面的左下方约有八、九位彝族老者同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国家干部正举杯畅饮,同庆盛节;还有不少人在拉家常;有的彝族妇女正亲吻怀抱的孩子,有的妇女正在给孩子喂奶,有的妇女身背孩子,都以不同的姿式参加欢庆的活动。画面左上角顶部有一对男女恋人正依偎在一起谈情说爱。整幅画面各种生动表情的人物竟有七、八十人之多,可见场面之大,也可见画家刻画人物的功力。这幅工笔重彩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可说是理所当然的了。当年加拿大驻中国使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出资5000加拿大币收藏此画,画家却不忍捨弃这幅精品。 《战洪峰》作于1981年,画家在这幅画的题款中写道:“欣闻黄河上游四省区几十万军民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夜以继日,奋力拼搏,终于战胜了建国以来特大洪峰,保卫了亿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由此联想起亲身参加和亲眼目睹的抗洪斗争壮观景象,心潮澎湃,信笔作画。”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一位军民与洪水搏斗的场景,感人至深。张安治教授对这幅画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从来是‘艺如其人’,治华为湖北人,在考入中央美院以前,就在武汉的抗洪战斗中,参加抢险而立功受奖。他的《战洪峰》虽是在八十年代初有感而作,但其构思、构图,极其生动的人物动态、表情,都带有作者亲身经历的深刻烙印。当然也同时表现了他曾经师承蒋兆和、叶浅予诸教授的技法特色,如笔法的健劲,用墨的挥洒自由,都准确而活泼地体现了对象的质感和明暗的特征,使人物有血有肉,全画很有气势,又富于节奏感。(见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姚治华画选》序)。原《美术》杂志主编华夏以赞赏的口吻说:”《战洪峰》是1981年为歌颂黄河上游人民战胜洪水而作。所画与洪峰搏斗的景物和人物,走笔挥洒自如,形象生动,是富有感染力的。该画的篇幅较大(192公分×177公分),而竟能在二天之内完成,这除了作画的技巧熟练,还在于作者1954年参加过闻名武汉的防洪斗争(抢险中立过功),对此有深入的体会有关”(见1992年人民中国出版社《姚治华山水画选》序)“众多与洪水搏斗的军民,无论在岸上打桩垒沙包,还是在水中搏斗,他们各种奋不顾身与洪水搏斗的精神,都是在简约的点线描绘下形成的”(见华夏《在姚治华艺术研讨沙龙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 《较量》作于1961年,着重描绘了水利建设工地上(画面用淡墨淡彩表现的远景红旗招展,劳动大军蜂踊而动)在休息间隙,两位身强力壮的劳动者进行角斗的场面。围观的十六位劳动者,有鼓掌喝彩的,有握拳高喊加油的,大都脸带笑容欢畅地观赏这场角斗。华夏在上述书面发言中对这幅画作了详尽的评述:“又如表现角斗场面的《较量》,虽然是一幅场面较大,人物较多的作品,但作者并未因此使他人对人物神情描绘的重视受到影响。尽管这方面的人物较多,但对每个人物的神情描绘并无任何的放松。这幅画是两个小伙子火热地角斗时,招来了众人的围观。作者除了把角斗双方的全身都在使劲的架势,比如他们的腿脚都象木桩一般,牢牢地扎在地上而外,他们粗大的双臂与嘴脸及颈部也都鼓鼓的,使尽浑身解数来拼的样子。在围观的群众当中,老老少少的表情都很生动。有的看得入神;有的鼓掌欢呼;有的托着下巴边看边思量,谁会是赢家;还有的一面抽烟一面夸奖着谁。非常难得的是,画上所有不同人物的神情都是用很简单的点线,似乎很随意地画出,而都取得了恰到好处的效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集体),画的是一幅中年的街道妇女双手提了很多热水瓶,欢快地迈步向前走,为街道服务社工作人员送水的街道女服务员的形象。主要用白描勾线,略加笔墨渲染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1960年参加全国美展后,多家报刊登载,有的杂志还用它作了封面画。 《欢笑洒满青山》作于1984年,入选中央美院优秀作品展览。刻画了三位植树造林青山育苗的老农民形象。三位老人穿着服饰和姿式不一,一位双手紧握锄柄,一位手拿微型收音机,一位口啣长杆烟锅,三位老人都笑容满面,不仅表现人物对育苗劳动的热爱,而且对育苗的成绩流露出自豪感。画面的背景极其简单,右上角有用花青渲染的远山和几束矮小的丛林,左下角有用浓墨和花青点染的松树幼苗,而对三位育苗人则采用雄健有力的线条和浓墨渲染,再涂以淡淡的花青,使人物形象显得十分鲜明突出。 (三)表现黎民百姓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作品: 《凉山美姑泉》创作于1981年。作者在题款之前,引用了一首彝族的山歌:“美姑山泉清,美姑山泉甜,山泉滋润阿妹心,汲水思念引泉人。”接着写道:一九八O年夏治华赴四川凉山自治州采风写生,虽语言交流困难,但彝族人民的丰富生活从奴隶到成为凉山主人的精神面貌无不感人,凉山人为了新的幸福生活励精图治,乐观热情,处处洋溢着凉山春天的信息,深入美姑河畔,清泉流绕青山。每到傍晚,彝族姑娘聚到泉边,那笑声那歌声真让人陶醉。”画面的左上方几股山泉瀑布直泻美姑河,画的下端占画的三分之一的位置,刻画了六位彝族姑娘动作各不相同、欢快汲水的表情,形象地印证了画家的感受。 《天山瑞雪》,描写三位新疆妇女(其中一位带领孩子骑在毛驴上,两位头顶杂物)不畏严寒,冒着风雪赶路的生动场景。用淡淡的花青渲染出远处的雪山,以简洁的笔墨和扣打的白点营造风雪的环境,突出地表现了人物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青藏路上》,1986年画家遊祁连山回青海西宁住处的途中,所见两位牧牛妇女手拿牧牛杆,一头狩犬在前引路,远处有两群牦牛在奔跑。画面的左上角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表现了牧牛女迎着朝阳放牧的情景。弯弯曲曲的道路巧妙地用五、六根线条就表现出来了,人物的服饰则涂以浓墨和明亮的色彩,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动感。 《矿工》,着意刻画了三位身着矿工服、头戴矿工帽、姿式各不相同,但都脸带笑容的年轻矿工的形象,表明他们对矿工这一职业的热爱。 《除夕之夜》,描绘了清洁工为了给大家带来干净的环境,而牺牲个人节日的休息这一崇高的精神。 《抗震救灾》,表现了汶川地震消防员不怕牺牲,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的光辉形象。 《东海之滨》,反映了浙江东海渔民勤奋劳作的画面。 《渔岛小姐妹》,表现了在晒渔网的场地上两个小姐妹认真学习写作业的情景。 其他诸如:《洪湖女民兵》、彝族广播员、彝族老年人、中年人的头像等等众多的人物肖像画就不一一列举。 (三)舞蹈戏剧人物和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速写式的创作: 《春江花月夜》、《断桥》,请看徐小斌(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在《谈姚治华先生的绘画艺术》一文中对这两幅作品的点赞: 姚先生的人物画师承叶浅予先生,用笔遒劲有力,用墨挥洒自如,线条韵味十足,具有一种流动的音乐感。 《春江花月夜》在国内外得到很高的评价。 墨与花青融为舞者透明的衣裙,除扇子上淡淡染了些朱膘之外,淡雅的色彩浑然一体,反衬出头饰和粉面朱唇的鲜丽。裙袂飘曳多姿,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意趣。 戏剧人物画《断桥》,捕捉了青蛇欲斩许仙,白蛇阻挡,许仙跌落尘埃的瞬间,造型及用色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突出了白娘娘之美,独妙如神。 其他舞蹈速写式的创作如《万方歌舞庆中华》、《飞天舞》、《盅碗舞》、《延边鼓声》、《彝族舞步》、《凉山舞步》、《非洲鼓声》等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可谓维妙维肖,使人耳目一新。 《延边春意》,1959年冬,为了给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志愿军赴朝鲜参战的作品,画家亲临延边朝鲜自治州体验生活。一天清晨,目睹朝鲜族妇女披着五颜六色的披肩,背着孩子行进在白桦树丛林中,构成了独特亮丽的风景。画家捕捉到了这一瞬间人物的优美动作,并赋以“延边春意”的主题,不仅含意深,也富有情趣。 第八,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2012年9月姚治华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采访时,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我’为主。”他说:“我觉得中国艺术不能越搞越洋,也不能越搞越古。一定要在扎根于民族的基础上来生根开花,这样的艺术才更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其作品应该以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精神为灵魂,紧跟时代环境,广博融纳,不断追求个人风格与美的创造,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我认为他的这些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讲话精神的,在他的实践创作中,既不忘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吸收西画的精髓。他历来注重学习中国美术史,注重研究历代《画论》,注重研究石涛的《画谱》,注重学习徐悲鸿、黄宾虹、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石鲁等大家和名家的成功经验。他也注重学习西洋美术史,注重吸收借鉴梵高、莫奈及许多印象派画家的有益经验,他也推崇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东山魁夷的画作和创作经验。因此,在他的许多画中,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此前提下,大胆创新,“不断追求个人风格与美的创造,”致使他的作品常画常新,不落俗套和窠臼,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推崇和爱好。 姚治华常说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一批好老师,在中央美术学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欣赏中国和外国许多著名画家优秀的艺术品。任教期间,在众多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从一个“美术兵”成为一名“艺术家”,虽然征程艰难曲折,但在党的领导下,时刻不忘老师的谆谆教诲,一路奋勇向前。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终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光辉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