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6-1-27 10:53 编辑
马上功名薄堂前色笑稀
——记国民党中将姚琮
瑞安网 -> 人文瑞安
-季品三 姚琮(1889—1997),原名味辛,瑞安马屿上京村人。幼年从同乡石井朱鲁泉为启蒙老师,后毕业于江上养正学校,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校,与蒋介石同学。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教练官,旋又任讲武堂教官;又考入北京陆军大学第4期,毕业后任督军部上校参谋、团长、南京警备师师长、南京警察厅厅长等职。 姚琮仕途上的显达,跟蒋介石有一定关系。他俩不仅是同学,还有一段因缘:当姚琮在潘鉴宗师长下任团长时,部队驻在宁波,并兼任海门要塞司令。那时,孙中山先生已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蒋介石受孙先生派遣来江浙作地下活动。姚琮在政治和经济上暗中给以蒋支援和帮助。后来,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即电召姚琮任军校总教官,兼校长办公厅主任,与周恩来、郭沫若等共事。 北伐期间,姚琮晋警备第一师师长兼南京要塞司令,该师在装备和待遇上,均优于其他部队。打败孙传芳军阀后,姚琮兼首都警察厅、南昌行营总办公厅主任(期间曾荐其启蒙师朱鲁泉任江西省靖安县知事)。1931年离职,蒋介石派他去日本考察警政,旅日6个月,写出《日本警政考察记》一书。1933年,蔡廷锴在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蒋介石为对付这种局面,调姚琮为温州警备司令。嗣后,姚琮相继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官处处长、第三厅副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姚琮任复员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他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蒋介石搞假民主,姚琮曾回乡活动,竞选文成县“国大代表”。1948年,姚琮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已是吃“空头份”的官了。这年,他返里为其父安葬,预感到解放大军势不可挡,曾告诫家人:“三个铜钱的田不要买,三百铜钱的棉袄不要卖”。 姚琮在军旅生涯中,还爱好诗词、书法,著有《飞云杂记》、《味笋斋诗文钞》(收诗文500余篇(首),由程潜题签)等书。《味笋斋诗文钞》的第一首是五绝《稻草人》:“风鹤频传惊,人禽共此情。老农精物理,陇上设款宾”。在另一首诗中有:“马上功名薄,堂前色笑稀”之句,可见他很讲孝道。 1949年,在南京解放前夕,姚琮跟蒋介石去了台湾,最后任“国大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长期带中将衔赋闲。退休后,他被举为台北市温州同乡会第一任会长,长达20多年。1977年10月5日去世。 姚琮已成历史人物,可他在南京任职期间为乃父编印的墓志铭石印本,于1994年瑞安旧城拆建中,从虹桥头项家阁楼内被发现。这本藏蓝色封皮的线装纪念集共27页,首页由武进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题签《瑞安姚雁秋先生墓志铭、家庙记、言行述略合刊》,继而有余杭章炳麟撰并篆书的《瑞安姚氏家庙记》600个字(撰于1932年冬)。章氏篆书、行草笔力遒劲,功底不凡,特别是篆书,自认为是得意之作,文后特加注小楷行书:“此篆本多用古文,斟酌数次,方成定本,幸勿轻视之”。最后是由姚琮用隶体书写的《先严言行述略》1800个字,以记述姚父生平事迹为主,也涉及姚琮本人某些经历。石印本尚完好,字迹清晰。 姚琮写《述略》,成于民国23年(1934)十月廿五日。当时石印成册,分赠送过奠仪的亲友。本集的发现,对文字学、书法艺术与地方文史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悉,当时任国民党陆军中将的姚琮,以银圆2000元酬谢章炳麟。在南京由名匠遵章的原稿手笔精工刻凿成碑,运回瑞安马屿上京村,立于其父坟头。蒋介石也曾为其父题写墓碑,蒋碑已于数10年前在农民猪舍下出土,字迹尚清晰,现被瑞安市文物馆收存。 姚琮旅居美国的子孙,如得知纪念祖先的石碑、石印本在故乡发现,当会感到欣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