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6|回复: 0

红色歌谣的真情探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2-15 19: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色歌谣的真情探访———评姚莉苹《红色歌谣的文化与精神》

    来源:团结报


      ○田茂军
      红色歌谣,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广泛流传、深受欢迎的革命歌谣的总称。对红色歌谣的历史意义与价值进行探讨,并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还很少见,姚莉苹的这本专著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本书研究的是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文化与精神。湘鄂西指湘西、鄂西两个地区,这一地区有着特殊的历史与民族环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成立过红色的苏维埃政权,建立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里世代居住着土家、苗、汉各族人民,这些勤劳勇敢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传统歌谣造就了这一区域民间文化包容性与综合性的文本特征,更是影响了红色歌谣的体裁特点和艺术形式。对其文化表征与精神内涵的揭示就是本书着力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上看,1928年轰轰烈烈的湘鄂西革命斗争开始,红色歌谣便开始在湘鄂西这个特殊的地区生成并发展。作者指出,红色歌谣往往脱胎于湘鄂西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歌谣之中,由红军部队或革命群众组织再创作,被赋予了当时崭新的革命时代特色,又由于歌谣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而被苏区红军大量的运用,在革命运动发展时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读全书,作者将宏观的历史纵览与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相结合,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仅就特色方面,作者将湘鄂西苏区的红色歌谣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思想内涵上具有突出的先进性与革命性。红色歌谣作为引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歌谣具有很大区别,首先是思想内容并没有传统中的封建迷信色彩,偶尔有歌颂革命领导的歌谣也并未加入“天命”“神授”这种传统封建政治的宣传成分。不少红色歌谣还充满对封建思想的批判。红色歌谣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黑暗社会苦难生活的控诉,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对革命军民鱼水情的喜悦赞颂。
      第二,创作特色上具有鲜明的情感性与自发性。红色歌谣作为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感情载体,无论其中体现着怎样的爱恨情仇,都与红色苏区当时的革命运动息息相关,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红军,对革命的最真实质朴的感情。红色歌谣有大量的作品表达出热爱红军,踊跃参军的抒情歌谣与叙事歌谣。
      第三,歌谣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红色歌谣主要有五言和七言歌谣,在章法上以每首或节四句五句为主,结合传统唱腔歌唱。作者把红色歌谣按抒情和叙事分为颂歌、战斗歌、鱼水情歌、鼓动歌、壮烈歌、妇女解放歌六个类型。对于红色歌谣的艺术特色,本书认为红色歌谣大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通过巧妙的构思,以及土色土香的语言使用,结合当地民俗和自身多彩的韵律和节奏来歌唱表现丰富多彩的革命斗争生活。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视野广阔,高屋建瓴,材料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第六章特别开辟专章进行红色歌谣的个案研究与形象分析,体现出作者坚实的文学理论功底与文学欣赏的能力。围绕《马桑树儿搭灯台》、《老子本姓天》、《十送红军》三首红色歌谣代表作,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与调查,对不同的异文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比较研究,揭示其不同时代的历史性与变异性。作者在分析的时候始终灌注着自己的强烈情感,读来使人产生共鸣。作者探讨了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中的贺龙形象、妇女形象、红军形象,在红色歌谣里所展示的人物形象,并且发现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实在是难能可贵。
      作者的很多观点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也对后人颇有启发。比如,在看似浅白的歌谣中挖掘红色歌谣中隐含的民间思想,作者指出,红色歌谣具有“救星崇拜”意识,具有“均贫富”思想的时代折光,还具有不屈不挠的生存意识。本书的研究成果曾经有两篇论文被国内权威刊物《新华文摘》摘要选登,本书还被评为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结题成果,由此可以见作者研究的实力与影响。
      本书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它是我国第一本全面研究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学术专著,作者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语境,将红色歌谣产生及发展脉络,风格特点,内涵意义,及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是研究湘鄂西红色歌谣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
      其次,作者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取性及其研究角度有一定的新颖性。作者从三个层次两个切入点进行研究,三个层次是指渊源追溯、个性研究、共性研究。两个切入点指精神提炼和意义阐述。作者的研究方法值得后来的研究者借鉴使用。在研究角度上,虽然有一些前人研究成果,但是作者不拘泥于已有成果与观点,而是另辟蹊径,克服困难,展开大量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新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对象。作者还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比其他苏区红色歌谣,从而显示出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的独特个性。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将宏观的历史考察与微观的文本细读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让读者能更全面地把握红色歌谣的基本面貌,深刻地了解红色歌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并感受红色歌谣贴近土地的声音与魅力。
      湘鄂西是民间文学的宝库,还有很多值得发掘与研究的领域。本书丰富了湘鄂西民间文艺研究的内容,拓展了民间文艺研究的空间,对民间文艺的社会功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湘鄂西地区,尤其是在红色旅游兴起的当代,湘西地区还有大量的红色文化现象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希望作者能再接再厉,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有更多的民间文艺研究者能够涉足这一领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研究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7-5 20:09 , Processed in 0.1022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