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华丽和简洁的渊深
——书法界纪念姚奠中先生逝世两周年
文侯之命 姚奠中
“前两天,两个小孩来我家,我让他们看姚奠中先生的作品图册,他们不知道姚先生,说:这字不帅啊,但又不是胡涂乱抹,看着很舒服,如果功力不到,写这么大的作品,肯定做作了;而他就自顾自地写,不管别人怎么评,放下笔,就去睡觉了。”在中国书协理事金运昌看来,这两位书法“门外汉”的评价“非常到位”,“姚奠中先生的境界近似傅山,有着朴素的华丽和简洁的渊深。”他说。当然这也是很多参加了中国书协、山西省文联、山西大学、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姚奠中先生系列书法丛书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感受。
姚奠中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研究生,是中国学界当代鸿儒。在教育事业上,他毕生传承国学,桃李遍天下;在国学事业上,他博通精专,极富灼见;在艺术领域,他德艺双馨,曾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与“中国造型艺术成就奖”。2013年12月27日,姚奠中逝世,享年101岁。
时值姚奠中仙逝两周年,为了更好地弘扬姚奠中的学术精神与人格精神,商务印书馆推出姚奠中84岁以后创作的五本册页、手卷,这些均为其晚年创作的鸿篇巨作。其作品意态沉雄、潇洒率意,其中既有90岁篆书《文侯之命》、90岁行草《龙门二王诗文》,也有84岁书25岁自作长诗《一年纪事》与101岁书15米长卷《千字文》。这些作品备兼各体、笔意洒脱、精神流贯、浑厚古拙,是姚奠中“雄才博学百年身”的直接写照。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表示,姚奠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家、书法大家。他的百年书法人生践行了“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他百岁创作的《千字文》,堪称自然生命和艺术生命的百年绝唱。中国书协顾问胡抗美认为,姚奠中的书作始终把握书法本体,透露出中国人的审美,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他的书法,从平正中造险绝,又从险绝复归平正,创造了周而复始的充满哲学意味的优美,就好像我们在山涧中闻到幽香,但并没有看到兰草,姚先生的字就给我这种感觉。”
书画评论家梅墨生认为,“姚奠中的书法字如其人,充满温纯之气,没有章太炎的狂放,但透溢着士大夫情怀。书法与文化血脉相连,须臾不能离开。”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表示,姚奠中提出的写书法“要厚重不要轻飘,要雍容不要粗野,要自然不要做作,要筋骨不要一堆肥肉”对当下书法创作非常有益,“我们必须讨论,为什么现在的书法家都在抄诗?为什么错别字满篇?为什么有些人会提出书法和人格、和文化无关?当我们真正去写《千字文》,才会知道姚先生101岁时写这件作品有多难。”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是姚奠中先生的风骨。他曾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拟定了“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的信条;从中学时代参加反日学潮、揭露不抵抗的腐败军人,到支持进步学生、驱赶特务校长,无不体现着姚先生追求正义、刚直不阿的风貌与精神。
姚奠中的一生是传承国学的一生,是守护中华学术正脉的一生,也是守正创新的一生。他人格高尚、德艺双馨,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专家学者,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梅墨生认为,姚先生讲求“行知合一”,“这和我们当下一些学者‘知识是知识,学问是学问,心态是心态,人生是人生’的两层皮状态截然不同。”“姚先生反对以西方学术观点来规范和制约中国学术体系,而现在我们很多学者、研究者的学术和生活是割裂的”。姚奠中弟子、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表示,探究姚奠中的治学之路,有助于调整当下学界的学术方向与风气。
姚奠中晚年捐资100万元发起成立了“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旨在资助为研究与传播国学作出贡献的学者。如今,姚先生的弟子以及后人继承他的夙愿,创办了奠中书院,志在传承章姚学术传统,传播国学价值体系。目前,书院已经联合晋中市教育局培训了中学骨干语文教师600余名,并将陆续培训中小学校长1000名,迈出传播国学的重要一步。
姚奠中去世两周年之际,很多业界专家都回忆起2009年他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时曾说过的话:“获奖提名应该是高兴的,但名为实宾,是身外之物,对个人无足轻重,由于书法又是文化载体,因而对社会有双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字写得正、写得好,为书坛树立一种正气,又要通过内容,对社会起到推动和谐进步的导向作用。”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