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系列(四)
荻浦在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村名叫荻溪,因为村东面有一条发源于青源、独坞坑、屏峰源三处山脉,在环溪双拱桥下游的三源溪口汇集,由南向北延绵数十里流入富春江自然形成的古溪(河流)溪边荻草非常茂盛,故称荻溪。 宋代时,申屠氏三一公相宅于桐之南,过范氏庐,见其地泉甘土肥,风淳俗厚,遂择赘居范家之女为婿。于现富阳东图屠山迁居荻溪,即桐南申屠氏始祖理公。后申屠氏兴起,成为村里得第一大姓。据申屠氏家谱荻浦记载,桐江申屠氏世祖理公于南宋自富阳胥山迁此,理公后裔应辰、华封公嫌溪之名不雅,遂易其名曰浦,浦之始起至今。 姚夔与荻浦 明成化年间有个礼吏两部尚书,叫姚夔,他为官清廉,声誉显赫,人称姚天官。他是荻浦申屠氏外甥,曾经多次撰写文章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诲,称申屠氏为“世德之家”、“礼义一门,诗书百代之称”,他为何对母亲和申屠氏有如此之高评价,可从其母亲的故事中得以印证。 姚母叫申屠妙玉,在古时申屠氏宗谱中的正文中唯一有名字的女女性。妙玉生母孙氏是本乡黄程人,为孙权后裔。姚母刚出生父亲申屠胜就早逝,可怜她出生后三个月母亲又生病离去,由其堂叔申屠元善抚育成人。经济上由爷爷申屠秘资助,并授以诗书礼仪(妙玉爷爷是明朝博士,曾任洪武15年钦差大臣,赴河南公干)。姚母虽自幼丧失母爱,但天资聪慧,不仅知书达理,还勤劳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落得楚楚动人。虽然到了待嫁年龄却无媒婆上门提亲,只因从小劳动,无母爱呵护为其裹足因此长得一双大脚。古时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大脚姑娘很难找到婆家,因此只得待字在家,继续劳作。一天,她在门口池塘洗衣服,被一个受人之托化装成货郎的朝奉碰见,他看到水中倒映着一个戴凤冠的美丽贵妇,便驻足端详,认定此女日后大贵,正是他要找的奇女子。此时妙玉觉察有人窥视,便羞红着脸急忙回家,那人尾随而至,记住门户托人说媒提亲,日后的新郎便是姚天官之父,姚惟善。姚夔当官后村人将其母洗衣的池塘叫作“凤冠池”。 姚夔是妙玉的第五子,他一岁丧父,其母又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他一手带大,培养成人。他进京当官后为尽孝,将母亲接往京城居住,当朝皇后听说姚母中年守寡培养杰出的儿子,当朝忠臣姚夔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并在后宫召见姚母。待见面后很是投缘,真是一见如故、皇后与她有几乎相同的身世也长得一双大脚,所以相谈甚欢,并结拜为异性姐妹。 荻浦申屠氏后人为纪念姚母为国家培养一个勤政爱民的清官,为家族培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在保庆堂后台复制了一双绣花大鞋。凡有族中女儿出嫁均要前往踩一下大鞋,名曰踏脚迹,沾点福气以期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也是一种品德教育的良好方式,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才被废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