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63|回复: 0

黄帝陵祭祀的沿革和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9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3-30 0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陵祭祀的沿革和现实意义

    来源:公祭轩辕黄帝网   时间: 2016-03-25 14:41

       
        我们是炎黄子孙,按照传统习惯,每年祭祀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一、黄帝其人
        关于黄帝,根据古文献记载和现代地下发掘的考古材料,可以肯定地说两句话:
        (一)黄帝应实有其人,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根据《国语•晋语四》记载,炎帝、黄帝是兄弟,都是有蟜氏之子;黄帝娶妻嫘祖、嫫母等,有25个儿子,并有十几个姓氏。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以《黄帝纪》为首。将儒家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位圣王,都描述为黄帝的后裔,夏、商、周三代的部族,即夏人、商人、周人,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人,都描述为黄帝的后代。
        后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如建立诸燕国的鲜卑慕容氏,被认为是“有熊氏(黄帝)之苗裔”,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被认为是“有扈之苗裔”,而有扈乃夏王室同族,夏朝时分封于甘,即今西安户县。北魏鲜卑拓拔氏,被认为是黄帝子昌意少子的后代,受封北土而为鲜卑族。[①]
        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客观历史存在,无须否认,也不容否认。
        (二)黄帝是中华文明诞生时期的祖先之一,可以称为“人文初祖”。后来随着黄帝崇拜的发展,黄帝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而且演变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性符号。
        根据文献记载的传说,黄帝时代,中华文明取得了奠基性的伟大成就。在物质文明方面,开始驯养和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了打井、养蚕缫丝,战争中开始使用铜制兵器。在制度文明上,生活上制作了冠冕、衣裳;政治上,举风后、力牧等六人为相,开始设官治民;并设置左右两“大监”“监于万国”,是设置行政区划的先声;《国语•鲁语上》说“黄帝能名命百物,以明民共财”,给事物、社会各等级命名,让他们分等级共享财产。在精神文明方面,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美术、音乐、舞蹈都有大的发展。所以,黄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子,是伟大政治家,而且黄帝时代,又是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为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有考古材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的正确性。在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都发现了大量黄帝时期(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期(前6500年-4000年,比西安半坡遗址母系氏族社会遗址晚)的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仰韶文化中期文明特点是:产生了农业、制陶、纺织、冶铜等经济生产方式,出现了文字、历法、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社会组织从氏族、胞族、部落,发展到了部落联盟,出现了较大的中心聚落——早期城市,最大的淮南平粮台城堡,城内面积34,000平方米,城墙基部宽13米,顶部宽8-10米。城内有土坯墙分间住房,有陶窑、冶铜场,还有杀牲祭献的遗迹和小孩墓葬。西安市半坡遗址,在7000年前到6000年前之间,高陵区姬家乡杨官寨村也发现了6000年前到5500年前期间的文化遗址,两者地理相近,前后相续,可以说明黄帝文化在关中地区的发展情况。
        这些地下实物材料说明,黄帝时期确实是中华民族从蒙昧、野蛮到文明时期的转折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文明创造,有足够的生产力基础和社会组织基础进行较大规模战争,建立国家。
        二、官方祭祀
        (一)黄陵祭祀是黄帝祭祀的一部分。本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哪里祭祀都是可以的;全中国人,全部炎黄子孙都祭祀黄帝,也是应该的。但司马迁《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死,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黄陵县桥山黄陵[②]。
        关于黄帝祭祀,可以肯定地说,由朝廷在黄陵公祭黄帝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而祭祀黄帝的历史则长得多。历史上有几个第一,需要说一说。
        第一,第一次祭祀黄帝,就是朝廷公祭,发生在黄帝死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由黄帝的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竹书纪年》)。
        第二,祭祀黄帝成为朝廷制度,在舜的时候,距今4000年前。《国语•鲁语上》载:“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有虞氏就是舜及其后裔;祭祀黄帝是其祖先崇拜和制度。
        第三,第一次参加或主持祭祀黄帝仪式的天子,是西周的周穆王,距今近3000年。《穆天子传》卷二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③],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癸亥,天子具蠲齐牲以禋[阙]昆仑之丘。……因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天子[阙]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
        第四,最早建庙专门祭祀黄帝始于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距今2400多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zhi,四声,古代祭祀帝王和天地的初所),祭黄帝”(《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第五,第一次由皇帝主持进行黄陵公祭的,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在2000年之上。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和《封禅书》均载,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这是皇家进行黄帝陵祭祀的最早记录。这就为后来在黄陵进行黄帝祭祀,即黄陵公祭,开了先例。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黄帝的记载。
        第六、黄帝陵、庙的设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最早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距今1200多年[④]。朝廷设官管理黄帝陵、庙,遣官按时祭祀黄帝,成为制度。
        由此可见,祭祀黄帝,以及由地方诸侯甚至由中央朝廷在黄陵公祭黄帝,都有悠久的历史、久远的传统。
        汉武帝公祭黄陵,标志着黄帝崇拜的成熟,也标志着黄帝祭祀礼仪走向定型。黄帝崇拜的大发展和定型,主要在西汉时期。这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
        战国时,分久必合,人心思统一,主张融合各家的黄老之学兴起,黄帝受到部分知识分子的尊崇。汉朝以孝治天下,祖先崇拜得到大发展,符合其基本国策;黄老之学在汉初占统治地位半个世纪,黄帝地位得到提升,是很自然的;按照“五德终始”说,汉朝应该是土德主事,色尚黄,则黄帝受到重视,符合“天命”规定,汉初五帝崇拜,其中之一就是黄帝崇拜;出现了假托黄帝的著名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在国策上,为了维护多民族大一统帝国,汉武帝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一是独尊儒术,提倡经学;二是促进三纲五常礼教(其中忠君、孝亲是核心)的建设;三是实施敬“道”礼仪。自己亲自主持、参加黄陵公祭,也应该看成是他进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活动之一。
        三、民间祭祀
        民间祭祀、纪念黄帝也有久远的传统。可以找到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如《万姓统谱》:“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时有“黄郊”礼仪,规定在每年立秋前十八天郊祀黄帝。是日夜漏未尽五刻(凌晨,鸡叫时),京都百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有黄钟之宫的音乐伴奏,大家唱着《帝临歌》,跳着舞。
        魏晋南北朝时,留下了名人祭祀黄帝的记载。如三国时曹植有《黄帝赞》:“少典之子,神明圣咨。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氏云名官,功冠五列。”
        唐代在黄帝陵建黄帝庙,朝廷设官管理,遣官祭祀。其下有常驻民五姓或二姓,看守祭祀黄帝。
        北宋范仲淹有《祭黄陵》诗二首:
        其一,红日竿头进,青云足下藏。轩辕龙驭古,百代景象裳(音常,衣裳,借指文明)。
        其二,高徒桥山上,关河万里长。沮流声潺潺,柏干色苍苍。
        四、现实意义
        黄帝祭祀是黄帝崇拜的礼仪之一,而黄帝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是祖先崇拜的集中表现。
        祖先崇拜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宗教文化形式,有不同于欧洲、美洲、中东地区等地的特点。
        第一,感恩先贤的意义。
        黄帝崇拜作为祖先崇拜,蕴含的实质内容主要是人文的、理性的内涵,崇拜活动只是对创造了文明成就的杰出历史人物的缅怀、纪念和感恩,而不是鬼神崇拜。
        周人制订了特殊的祖先祭祀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不是所有祖先都受到同等程度的祭祀,只有对文明史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如“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菑(灾)”“能捍大患”“能殖百谷”“能平九州”等等,才受到后人祭祀感恩;因为他们“皆有功烈于民”,都为人民群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⑤]
        体现在祖先祭祀原则中的基本内容就是,凡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保持和发展的人或物,都可列入祭祀对象。这样的祭祀对象,所祭祀的这种神灵,其人文因素非常突出。同时,这也充分说明,周人的祖先祭祀原则,强调祖先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贡献,已经突破和超出了宗法血缘的限制,突出了一般的人类文明创造的意义。
        同时,黄帝祭祀的实质,不是祭祀神灵,而是缅怀先贤,感恩祖先的人文的、理性的活动。古人已经总结出三重意义:一是不忘本,也叫不忘恩;二是推本,就是推恩;三是报本,即报恩。这三重意义,也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祭祀黄帝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感恩情感。饮水思源,感念前贤的恩德,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认识和牢记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这是“不忘本”;见贤思齐,推己及人,就像施恩于他人、造福后世的前贤那样贡献自己的力量,向他人施与恩德,让世界充满爱,为后世造福,传承和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推本”;本此以对待他人,实施礼仪活动纪念对方,学习发扬对方的优良品德,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明新创造、新进步,实现民族振兴,这是“报本”。
        第二,建设文化精神家园的意义
        祭祀黄帝,祭祀黄陵,不只是缅怀感恩前贤,而且有借助这种缅怀感恩,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将这种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文化,就是指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以黄帝祭祀为代表,我国古代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点就是文化精神家园。这是一种人文的、理性的信念,而不是神道信仰,和欧美等国不同。欧洲先后经历“无神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萨满教(巫术)——偶像崇拜或拟人观——至上神崇拜——无神论”[⑥]历程,我们则是:一开始就以黄帝崇拜为代表,走上了以民族国家共祖崇拜为主的人文的、理性的宗教文化道路。祖先崇拜越来越发达、普及、丰富,甚至成为国家性宗教活动。
        这种文化精神家园后来还将历史上诸子百家、儒释道等的理性思维内容都包含在内,呈现出中道思维的特征,反对极端思想。这是很好的传统,今天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第三,爱国意义。
        现在看,我们祭祀黄陵,有加强炎黄子孙同胞情谊、表达炎黄子孙爱国热情的积极意义。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在黄陵祭祀中蕴藏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祭祀黄帝陵,可以强化这一精神纽带,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同胞情谊,让大家团结起来,建设祖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标识。辛亥革命就曾经高举黄帝旗帜,团结炎黄子孙。孙中山先生曾赋诗赞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今天我们也可以继承这些优秀传统,建设好黄帝陵,搞好黄陵祭祀,将它作为海内外中华儿女表达爱国、爱乡、爱家感情的一个平台、一个机会。海外游子众多,人在他乡久,就能体会到月是故乡明。(张茂泽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①] 周伟洲:《黄帝与中华民族》,《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②] 《皇览》、《地理志》、《括地志》均载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③] 汉初陆贾《新语》:“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
        [④] 宋李昉《黄帝庙碑序》载,大历中因陵置庙于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移建于今址。
        [⑤] 《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这段文字原出于《国语·鲁语上》展禽批评鲁大夫臧文仲“无故”祭祀海鸟的不当行为。《礼记》对此有凝练修改。
        [⑥] 马克思:《约•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1870年伦敦版)一书摘要》,1881年3-6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第665-666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20 22:35 , Processed in 0.1011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