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相关部门与专家共同见证开园的欢乐时刻

古朴有致的园区大门

远眺园区,青山、小屋、炊烟袅绕

开园后,乡亲们进行土家族原生态民俗节目表演
青山、小屋、炊烟袅绕;古色、古香、别有风味;岩墙、古树、错落有致……
5月1日,天朗气清,夏日阳光投射在龙山县靛房镇坡脚片区联星村姚本银家的土家语言文化生态园内的岩院坝里,犹如一幅锦绣画卷。
对76岁姚本银来说,今天是人生中难忘的一天——他自筹20余万元修缮的土家语言文化生态园在这天开园了。
“毕兹除列毕兹卡,次巴闲比毕兹啥,共产党阿依救拨叉,猜摸嘚啵卡斯麻(土家山寨是土家,男女老少讲土话,全靠共产党来搭救,永远不能忘记他)……”土家转角楼前,土家山歌传承人田义荣美美地抽了一口旱烟,韵味十足的土家山歌脱口而出,欢迎远道而来参加开园仪式的客人与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
州人大原副主任、州土家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彭司礼宣布开园,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明办主任田勇,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胡炳章教授及州、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了园区开园的欢乐时刻。
坡脚,离县城100余公里,是龙山县最为偏僻的两个片区之一,原是该县一个独立建制的行政乡,2005年在乡、镇行政撤并工作中并入了靛房镇,全境有1700多户农户,6800多人口。
坡脚素有“土家部落”之称,正因为边远偏僻,交通闭塞,让这里的土家民族文化显得原汁原味,是全国闻名的、屈指可数的土家民族语言和土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得最完整的地方。在这里,土家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蕴存丰厚的各种土家文化。在这里,不但驻地总人口中有85%的人会说土家语,还有土家溜子、咚咚喹、哭嫁歌、土家山歌、土家三棒鼓、挖土锣鼓歌、土家打绕棺、孝歌、大摆手舞、小摆手舞、茅古斯舞、八宝铜铃舞、梯玛歌、上梁歌、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艺术保持得完完整整。
姚本银告诉记者,自己的妻子田义永就是土家哭嫁歌的传承人之一,儿子姚元森如今虽在吉首上班,但也是州级的土家语传承人。
自古到今,坡脚片区涌现出许多土家族政治名人和土家非遗文化传承人。有国民党抗日民族爱国将领向凤武,全国闻名的土家族溜子大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田隆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茅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彭南京,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溜子)传承人田义锦,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田义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咚咚喹)传承人田隆信、田彩和,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语)传承人姚元森,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山歌)传承人田禹顺……
基于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眷恋,姚家父子将自家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三栋土家特色民居修缮成具有土家特色建筑的“四合小院”。
如今,作为龙山首个土家族民间母语存留区土家语言文化生态园,该园集土家语言、哭嫁、织锦工艺、建筑、饮食、服饰、棋艺、摆手歌舞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园,既适宜土家语言文化研究学者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又适合普通游客休闲旅游、乡村度假,体验土家生态文化。放眼望去,园区虽然不大,但园内岩墙、岩院坝、转角楼,与参天大树、四季果木花卉融为一体,曲径通幽、错落有致,让每一个人都驻足留恋。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必须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得不到传承,那这个民族就变成了一种虚无和空壳,”现场,应邀而来的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胡炳章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文化,一个民族才能在发展历史当中有自己的奋斗方向,才有自己坚持的对象。
“现在非常需要像姚家父子这样的热心人,而今土家族的人口虽然在不断的增长,已经接近900万人,但土家族的文化在不断的淡化,姚家父子愿意去花费精力和金钱去做这个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认为需要大力去赞扬他们,值得为他们点赞,”胡炳章说,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这种行为进行鼓励,以此来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当中来,能够把我们的土家文化发发扬光大。
“下面,我宣布母语存留区土家语言文化生态园开园……”上午11时18分,园内锣鼓、欢笑和掌声汇成一片,姚家父子的土家语言文化生态园正式开园!
[稿源:县委宣传部]
[作者: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