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廖雪杏
1996年,姚海棠在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带着对“白衣天使”的美好向往,来到了防城区人民医院。姚海棠在压力大、绩效差、投诉多、谁都不愿做儿科医生的时势下,姚海棠在儿科临床一线一干就是30年。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用心诠释着神圣的职业操守。
细致入微
“给阿姨看看你的脚好不好?”姚海棠给发烧的患儿检查了喉咙、手心之后,就蹲下来帮患儿脱下了鞋子检查足部。“手、足、口都没有疱疹,不是手足口病,只是上呼吸道感染。你放心吧,吃点退烧药就可以了。”姚海棠对患儿家属说。“我家女儿从出生起就一直找姚医生看病。这么多年了,我都信任她。”患儿的母亲说到姚海棠,也是赞不绝口。
6月27日上午,防城区人民医院儿科的诊室外坐满了抱着患儿的家长,患儿的哭泣声、家长的闲聊声充斥着整个走廊。姚海棠在诊室与走廊间进进出出,忙得不可开交。
一次偶然的机会,姚海棠接收了一位11岁的患儿。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筛选,这位患儿被确诊为白血病。“我们医院达不到收治白血病患者的条件,得马上转到南宁的医院进行治疗!”说罢,姚海棠立即联系了在南宁进修时的老师,跟老师说明情况后就将患儿送上南宁进行治疗。患儿家里并不富裕,昂贵的医疗费用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无奈之下,患儿只能又回到防城区人民医院。姚海棠看到心疼不已。患儿虽说回来了,但还是得用药,姚海棠就通过自己的人脉为患儿从南宁取药,为患儿父母省去交通费。“不幸的是,患儿19岁时就去世了。”
像这样为病患求便利的情况,已是经常的事。有人说,姚海棠是在用心履行着“守护神”的职责。
脚踏实地
作为医务人员,姚海棠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她按照院领导的安排和要求,及时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每年诊治病人约1万人次。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创新争优活动后,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市场经济对医疗行为的冲击中,仍保持清醒头脑,注重以人为本,合理用药。
她把“红包”问题当作原则事,认为“红包”玷污了党员的纯洁,也污染了医者的白衣。“无论何时何地,病人塞“红包”我都会拒绝。实在拒绝不了,就如实将“红包”作为病人的医药费。”姚海棠从来没收过“红包”,也从不向病人索要卡要过“红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而且对待病儿如同亲人,耐心解答患儿家长的疑问,用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同事、病人家属的信任及好评。她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及优秀科主任,2012年被评为防城港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以身作则
儿科在综合医院中属小科,但它却属高风险科。如今,大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无形中加重了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因此,更需要在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姚海棠作为一名科室负责人,不管多忙,始终坚持带着年轻医师查房,坚持定期组织科室成员进行业务学习,让科室成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科室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虽然姚海棠在工作上对科室成员严格要求,但生活上对科室成员关怀备至。近几年来,姚海棠不断完善值班室配备,为值班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由于实行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儿科医护人员关系融洽、工作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