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新华路计家桥小区有一家秤店,店主姚泉荣坚持手工制秤52年,这门手艺在姚家已经传承了四代。
秤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公正公平的象征,制秤人自然也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湖州新华路计家桥小区的门口有一个不起眼的店面,店主人姚泉荣是一个杆秤匠,坚持手工制秤52年,这门手艺在姚家已经传承了四代。
“我太公那时候是没有店面的,在家里做好秤之后划着船顺流而下,沿河叫卖,有需求的人就会跑过来购买。”从清朝开始,姚家就在湖城制秤,他家的制秤手艺小有名气。
“我从10几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制秤,20岁就开了自己的秤店。”姚泉荣说,那时候每月能卖掉几十把,多的时候甚至有上百把,算下来这几十年他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秤已经有几万把了。“我做的最大的秤能称300斤,那是用来称肉猪的,现在一般都是10公斤的和15公斤的。”
说到制秤有哪些步骤,有什么特殊的手法时,姚泉荣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选木料、刨秤杆、定“叨口”、安“叨子”、包铜皮、安秤盘、校秤定星、钉星花、打磨清洗、施染着色、修整抛光,其中还有很多细小的步骤。
首先是选取秤杆木料,大号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数使用秦岭、大巴山区中阳坡所产的“红栒子”木,据所要做杆秤的衡量要求,用锯截成适当的长度,然后将木材刨到合适的尺寸,再用反刨将毛刺处清理干净,接着用墨斗在秤杆上弹出几条纵向等分墨线,将秤杆固定。在杆身安装“叨子”的部位用钻头分别打出垂直的穿孔,随后在秤杆两头包上铜皮,并用钣锉稍作打磨,然后以两脚规分割仔细标出星花位置,并用皮带手钻在星花位置钻出小花点。
在完成前面几个步骤后,使用钢锉、油石顺纵向对秤杆进一步打磨光滑,并给刚做好的秤杆均匀地刷上一层石灰水以去除油污。石灰水自然风干后即用清水冲洗净,最后对秤杆施染着色,修整抛光。就这样,一把完整的秤就做好了。
在制作杆秤的过程中姚师傅总共使用了18样工具,“这18样工具少一样就做不出一把完整的秤,有些工具是我太公传下来的。”姚师傅说。
“电子秤出现后,买手工杆秤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湖州城里会制秤的人怕是没多少了。”姚师傅抚摸着坑洼不平的打磨石叹了一口气,这门手艺怕是要消失在我这代人手里了。(浙江在线 孙逸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