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6-28 07:40 编辑
大唐贤相姚崇家族新出土墓志考略 柳金福 (471900,河南偃师,偃师市教育局) 姚崇是武周后期宰相之一。初以门荫入仕,后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参军。武则天时,累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姚崇奏决若流,皆有条理,武后贤之,即拜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中宗神龙元年(705),由于追念武则天退位,被免去宰相职务,左迁亳州刺史。睿宗景云元年(710),二次拜相,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改任中书令。次年,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東都洛阳又被罢相,貶为申州刺史,后移任徐、潞、扬、同等州。在地方为政简肃,頗得人心。玄宗开元元年(713),三次拜相,再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改任紫微令,封梁国公。开元四年,以其幕僚受贿事发请求避位,荐宋璟自代,俄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知政事。开元九年(721)卒,享年72岁,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1姚崇一生三次入相,曾得到武则天、睿宗、玄宗重用,理政期间敢于直言朝政,多次提出政改方案,尤以斥佛、遗子孙书、追念武则天被贬及十要事说天子而后辅政闻名后世,与宋璟并称良相。 本文拟根据近世新出土墓志,对姚崇家族之世系作简略考证,希冀专家、学者指导。 一、《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懿)墓志铭并序》,载三秦出版社《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2该志云: “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姚崇世系自宣业始,此志所载姚懿高祖姚宏,可补缺。关于姚懿生平,志载: “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左迁建安府折冲都尉。……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公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褎为举首,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寻加银青光禄大夫,宠良政也。龙朔二年,邛僰酋渠,乱离边服,朝咨威重,寄静西南,拜嶲州都督。” 姚懿龙朔二年(633)十二月一日卒于嶲州官舍,享年七十三岁。夫人刘氏,故洛州刺史志逵之女,有長子崇,次子元景。 另有《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懿)神道碑》,至今仍矗立在河南陕县刘秀峰巅,文载朝华出版社《洛阳名碑集释》。3此碑所载姚懿生平历官与其墓志略同,所记开元三年(715)朝廷为其树碑时的赠官、谥号及前妻张氏、李氏等情况甚详,尤其是续妻刘氏葬时的情况,道出了姚氏家族后世在洛阳万安山之南另建茔域的原因。“〔刘氏〕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呜呼,遗令曰:‘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有礼。…… 己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我平生之好耳。’崇等敬遵遗旨,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五日甲辰,葬于万安山之南阳。”自刘氏葬于万安山南原后,姚崇兄弟及其后世子孙无论何地做官,居于何地,死后均归葬于此。本文所及墓志,均为万安山南原出土。 二、《大唐开府仪同三司紫微令姚国公姚公(崇)夫人沛国夫人刘氏墓志铭并序》,原载洛阳市文研所《河洛春秋》2003年1期。4该志云: “夫人讳[按‘讳’下空白],彭城人也。……曾祖乾宗,唐平坊二州刺史、洪州都督、宜春县开国公。祖绍策,唐云融吉颖四州刺史、藳城县开国公。父君颍,华州参軍、彬州平阳县令。……〔夫人〕以垂拱元年八月四日终于郑州官舍,春秋三十四。时以圣历元年十月廿三日权归葬邙山,礼也。……今开府梁公,寅亮百揆,出入四朝,若伊尹之保成汤,周邵之佐文武,功名彝鼎,绩柬帝心。乃下制追封沛国夫人。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二月壬申朔十三日甲申改葬万安山南大茔,礼也。……長子故光禄卿彝,克绍丕训,不幸早亡。次子太子中舍异,文艺温恭,时推孝友。” 此志据洛阳李献奇先生考证:“《唐书·姚崇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载崇有三子,即彝、异、弈,而刘氏墓志则仅列彝、异二人名字而未及弈,显然姚弈乃继室或侧室所出,而非刘氏亲生子。……据《通志·金石略》载:西京有尚书右丞姚弈碑,徐浩书。因知姚弈卒葬于京都长安。” 三、《大唐正议大夫光禄少卿虢县开国子姚公(彝)之碑并序》,载文物出版社《洛阳新获墓志》。5姚彝为姚崇长子,开元初为光禄少卿。此碑载其生平曰: “解褐□警卫,升云陛以周旋,惟彼储闱,聿求端士,出纳初命,尤籍正人,乃除太子通事舍人。……出为延州司马。……除君龙州长史。未到官,又转为泽州□,封虢县开国子,食邑四百户。……乃拜邓州刺史兼检校商州运漕。……征拜光禄少卿。……粤以开元四年岁次景辰八月廿六日遘疾终于东都慈惠里第,春秋四十。……以其年十一月癸酉朔十八日庚寅葬于东都万安山之南原,礼也。” 姚彝子嗣在此碑中未见记载。有关姚闳是否为姚彝子的问题,诸史料所载不一。《旧唐书·姚崇传》云:“天宝元年,右相牛仙客薨,彝男闳为侍御史、仙客判官,见仙客疾亟,逼为仙客表,请以弈及兵部侍郎卢奂为宰相代己。其妻因中使奏之,玄宗闻而怒之,闳决死,弈出为永阳太守,奂为临淄太守。”6《新唐书·姚崇传》云:“[弈]子闳,居右相牛仙客幕府。仙客病甚,闳强使荐弈及卢奂为相,仙客妻以闻,闳坐死,弈贬永阳太守,卒。”7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将闳记为姚异子。现据新出土《唐节士姚君(栖云)墓铭并序》:“高祖讳元崇,中书令、梁国公。曾祖讳异,主爵郎中、方许二州刺史。祖讳闳,西台侍御史。”8因此,闳既不为姚彝子,也不为姚弈子,应为姚异子,以《新表》所载为是。 四、《唐故朝散郎前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姚公(侑)墓志铭并序》,载《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9该志云: “贞元十八年五月廿二日,有唐试詹事府司直兼蕲州黄梅县令赐绯鱼袋姚公,启手足于东都慈惠里之私第,享年五十有六,呜呼哀哉!公讳侑,字百华,其先帝妫之后,今为吴兴人也。曾祖元崇,皇朝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梁文贞公。祖彝,正议大夫、邓州刺史、光禄卿。父闉,魏州贵乡令。……公信义立诚,利用求试。宝应年,河南转运使穆郎中宁,桢干刚肠,唯才是与。公尝隶职,旋获己知,荐授亳州临涣县尉。大历初,邠宁节度使马尚书采誉于时,急贤为竟,以兹赴辟,且序常资,奏授陈州苑丘县丞。循道而行,苟得为耻,虽彰能于黾俛,复命祑于徒劳,转郑州陽武县丞。建中年,四海底清,中外齐致,以字民之职,为教化所由。衡镜抡材,公实在选,授潞州铜鞮县令。期月而信让渐洽,三年而富庶知方。满岁,为本道节度使相国李公表请量留。从人之欲,就加试詹事府司直。宠朱绂银章,所以表朝廷之与能镜属城之不类也。贞元初,署蕲州黄梅县令。休问成绩,若铜鞮焉。本管廉使亚相何公,谓公无忝祖曾之光,式尽子男之术,类能之际,奖异殊伦。凡四书上考,一书上下考,近年为邑者,及此或稀。辞秩之日,何公詠场苗之诗,咨幕府之尽。公以久处远地,永怀吾庐,怡神□和,归卧清洛。初,文贞公置地慈惠里,名诸孙皆以门字加之,良有以也。意百年之后,俾长戟不迁,繁枝附本。……以其年九月十八日葬于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原,克从先茔,礼也。夫人濮陽郡吴氏,德礼工容,达于亲戚,有四男二女:嗣子成宗,太庙斋郎。次子成允,前亳州蒙城县尉。次成则、成功。” 志文中“宝应年,河南转运使穆郎中宁”,两《唐书》有传。穆宁曾与颜真卿一道,同为抗击安禄山叛乱时名吏。《旧唐书·穆宁传》载:“宝应初,转侍御史,为河南转运租庸盐铁等副使。明年,迁户部员外郎,无几,加兼御史中丞,为河南、江南转运使。”10志文中“大历初,邠宁节度使马尚书”,即马璘。《旧唐书·马璘传》载:“永泰初,拜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委之禁旅,俾清残寇。俄迁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及邠宁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检校工部尚书。”11志文中姚侑任潞州铜鞮县令秩满时、表请量留的本道节度使相国李公,即李抱真。《全唐文》卷四四六董晋《义阳王李公(抱真)德政碑记》载:“建中元年,特授节制并廉察本道,并领潞州大都督府长史。”12《旧唐书·德宗本纪下》载:“[贞元十年]六月壬寅朔,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义阳王李抱真卒。”13潞州铜鞮县,故治在今山西沁县西南故县镇。志文中姚侑任蕲州黄梅县令时的本管廉使亚相何公,即何士幹。《旧唐书·德宗本纪下》载:贞元四年六月“乙未,以谏议大夫何士幹为鄂岳沔蕲黄等州都团练观察使。”14蕲州,旧治在今湖北黄岗市蕲春县西北。黄梅县,即今湖北黄梅县。另外,此志还记载了姚崇嫡孙辈名字中皆加一门字的原因,即“俾长戟不迁,繁枝附本。” 五、《吴兴姚氏殇子(伾)墓志铭并序》,载三秦出版社《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15该志云: “维圣武元年七月六日,唐魏郡贵乡令姚府君讳□长男伾,字天赞,卒。以圣武二年□月廿日陪葬于先茔之西北三百步,礼也。春秋一十有六。……从季父讳闢,陷法之坐,凡百痛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彝子闉,贵乡令,姚闉子伾。闉有弟姚闙。可见,志文所缺字为闉。另,“圣武”年号,是安禄山天宝十五载(756)攻破洛阳后,遂于“明年正月,僭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16之称谓。 六、《唐节士姚君(栖云)墓志铭并序》,载北图出版社《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17据洛阳赵振华先生考证,该志2002年12月出土于洛阳伊川县彭婆乡许家营北万安山之南原,现存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该志云: “君字栖云,其先吴兴人也。七代祖讳安仁,隋汾、青二州刺史,吴兴郡公。六代祖讳祥,隋怀州長史。五代祖讳善意,唐硖州刺史、幽洲都督、赠吏部尚书。高祖讳元崇,中书令、梁国公。曾祖讳异,主爵郎中、方许二州刺史。祖讳闳,西台侍御史。考讳惇,莘县、朝城、临济、雷泽四县令。君即雷泽第四子。外祖宋氏,外高祖讳令文,唐渭北节度使。外曾祖讳之问,考功员外郎、知礼闱。外祖讳昌藻,卫州長史。” 此志由志主“次兄栖简撰”文,内容真实可信,不但记述了姚栖云世系及其父、兄的有关情况,还记载了外祖三代名讳及职官。宋令文,《旧唐书》传云:“令文,有勇力,而工书,善属文。高宗时,为骁卫郎将、東台详正学士。”18宋之问,《旧唐书》传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初征令与楊烱分直内教,俄授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易之兄弟雅爱其才,之问亦倾附焉。……寻转越州長史。睿宗即位,以之问尝附張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先天中,赐死于徙所。”19宋昌藻,正史不记。《封氏闻见记》载:“宋昌藻,考功员外郎之问之子也。天宝中为滏陽尉。”20 志主姚栖云生活的年代,正值安史之乱后藩镇割剧,各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社会动蕩不安。志载: “爱自幼年,累遭荼酷,时逢艰俭,家素清贫,此日茫然,不知计之安出。” 这正是当时中下层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迫于无奈,贞元十三年(797)秋,姚栖云与其在战乱中丢官的父亲姚惇只得投奔“从軍职于徐方”的次兄姚栖简。然而,姚栖简“后遇淮徐乱离,余遂流宕江吴,羁旅齐鲁,即音信两绝。”父子兄弟骨肉分别多年后,贞元廿年(804)四月,才得以“偶见会于海沂之曲,悲喜交盈,形影再合,对飱览被,寂无魂梦之哀。”然时间不长,姚栖云以元和四年(809)五月廿五日寝疾终于濮州泽县之谷林里,享年27岁,以其年六月一日权殡于谷林山之東岫。到元和九年十一月廿八日自雷泽归葬于故里。一代良相姚崇后裔,在晚唐的社会动荡中竟至穷困潦倒,英年早逝。、 据前六方墓志所载,可列出姚崇嫡亲世系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07.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08.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09.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0A.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0B.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0C.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1C.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1D.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1E.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1F.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20.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21.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22.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23.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34.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35.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36.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37.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38.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39.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4A.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4B.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4C.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4D.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4E.tmp.png 七、《唐故濮州临濮令赵郡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品)墓铭并序》,载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代墓志彙编续集》。21该志云: “夫人讳品,□为吴兴□族,有唐中书令梁国文贞公曾姪孙,宗正少卿府君元景之□曾孙,汝州司马府君讳算之孙,相州临河县令赠太子右庶子府君之季女也。起居舍人郭公闰之外孙女也,秘书监赠礼部尚书我府君之女弟也。” 此志由志主姚品“从子乡贡进士潜撰并书。”志文首题之濮州临濮令赵郡李公,侍考。中书令梁国文贞公就是姚崇。宗正少卿府君句所缺字,罗振玉先生补入“嫡“字。并指出:“今以志证之,则算为元景子,閈为元景孙,合为元景曾孙,《表》误以此三世错列元素系也。合子潜,亦失书。”22这里,罗氏虽纠正了《新表》错列之误,却容易将姚合理解为姚閈之子。而合实为姚閛子、姚算孙。志文中相州临河令,《新表》记为閈。而同表另一处又记閛为异子,无职。现据新出土《姚潜墓志》证之,则相州临河县令应为姚閛,閛为姚算另一子。此志主姚品应为閛之女、潜之姑。详见下《姚潜墓志》。 八、《唐故摄河東节度推官前试大理评事吴兴姚公(潜)墓志铭并序》,载三秦出版社《全唐文补遗》第八辑。23该志云: “公讳潜,字居明,汝州别驾算之曾孙,相州临河县令赠右庶子閛之孙,秘书监赠礼部尚书合之子。” 姚合在两《唐书》均有简约附传。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24中,有比较深入的考证。姚合,陕州人。元和十一年(816),李逢吉知贡举,有夙好,因拨泥塗,郑解榜及第,历武功主簿,富平、万年尉。宝历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杭二州刺史。开成间,李商隐尉弘农,以活囚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孙简为陕虢观察使,一见大喜,即谕使还官,人雅服其义。后仕终秘书监。姚合还与贾岛同时,号曰“姚贾”。时谓贾岛诗难吟,有清冽之风;姚合诗易作,皆平谈之气。 《姚潜墓志》载,姚潜聪敏淑茂,辩数好学,未冠有文。大中十一年(857),进士及第。其年为徐州节度使田牟奏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试秘书省校书郎。咸通二年(861),再为冯翊防使皇甫珪辟为长春宫巡官。咸通四年,选补渭南尉。其年,鄜州节度使窦滂奏为节度判官、试大理评事。咸通五年,又为北都太原留守、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使刘潼辟为节度推官。姚潜卒于咸通六年正月十九日,享年四十五岁。夫人扶风马氏,先公而逝,生二子,皆早表,并有室女二人。后续妻生子名调儿,生女二人,皆年幼。 九、《唐姚氏(潜)故夫人扶风马氏(琬)墓志铭并序》,载《全唐文补遗》第八辑。25此志由其“夫、乡贡进士姚潜撰”。该志云: “夫人讳琬,字德卿,其先扶风人也。曾王父讳恬,皇著作郎、赠少府少监。王父讳宇,皇秘书少监、史馆修撰。烈考讳文郎,皇秘书省校书郎。……以大中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殁于东都道化里之私第,享年二十有四。以其年五月十六日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樊里万安山南原,祔先舅姑兆之东北,礼也。……夫人能□其性,强记夙成,读论语诗礼浮图老子书,博观史传,皆略通大指。又杂讽诸诗数百篇。学柳氏书,笔力遒劲。……潜少学古诗,实自克苦,每成篇,为夫人所佳者,果为高识赏异。斯非学所能致也。善丝桐曲,多古雅声。余性拙,尤不通时事,每谋可于夫人,必得其宜。……夫人始生男曰永郎,今七岁。女曰慧儿,六岁。次女曰允儿,五岁。次一女不肓于周月。一男孩弱而未名。” 据其夫《姚潜墓志》所载,马氏所生男永郎及另一男,皆早丧。 据前三方墓志,可列姚崇弟元景之世系为: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4F.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50.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60.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61.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62.tmp.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AC63.tmp.png
十、《唐故河南採访使汴州刺徐公(恽)夫人嘉兴县君(姚氏)墓志铭并序》,载《全唐文补遗》第八辑。26该志云: “夫人姓姚氏,其先吴兴人也。曾祖善意,皇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祖元素,皇朝散大夫、潭州别驾。父孝孙,皇仙州襄城县令。夫人行言无择,德礼有度。少孤,为叔祖梁公所器念。……及梁公出收宋州也,以宁陵丞徐公为贤。当既笄之岁,备执笄之礼。徐公讳恽,东海人也。故王屋县令士安之孙,晋陵丞有道之子。登朝以才气闻,处家以友义著。历官至御史中丞,河南採访、汴州刺史。天宝五载,先夫人而薨。……〔夫人〕以大历九年四月十八日,薨于南阳升平里之私第,春秋八十有五。……以〔大历〕十三年七月壬申,合祔于河南万安山之南原,礼也。” 志文中,仙州襄城县令姚孝孙,《新表》中记为元景子,据此志,应为元素子。称姚崇为志主之叔祖公,也说明元素年长于姚崇。姚氏与徐恽之婚姻,当是姚崇出牧宋州时为之择配。《新唐书·姚崇传》曰:“〔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涕泣时邪?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以语动,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焉。’俄为亳州刺史。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历宋、常、越、许四州。”27其时间当在神龙初年。若以姚氏卒年推之,亦符合。姚氏卒于大历九年(774),享年85岁。逆推,当生于天授元年(690),神龙初年时16岁,即志文中的“既笄之岁”,到了择婚年龄。其夫徐恽,两《唐书》无传。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七 “《唐陈留郡太守徐恽碑》,李邕撰,徐浩行书。天宝五载八月。”28今《唐徐恽墓志》29已出土,叙其生平、历官更详。志云: “公讳恽,字辑,东海人也。十代祖彭城内史逵之,生宋太尉公湛之,生宋著作郎聿之,生齐司空公孝嗣,生齐中书侍郎绲,生梁侍中君宾,生梁太常卿澈、生隋国子博士、东莞男文远,生皇王屋令士安,生皇晋陵丞有道。公则王屋府君之孙,晋陵府君之子。……弱冠,明经,拜国子大成。进经,授宁陵丞。……寻调钜鹿司户参军,转河东录事参军。……俄而制授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无何,以公事贬北海令,入迁太府丞。……次除尚书比部员外,转吏部员外,出陈留长史,历颍川别驾。……未几,拜户部郎中,改吏部郎中。……特拜御史中丞兼都 畿採访处置使。……又拜公豫章太守兼江西採访使。……除襄阳太守兼山南东路採访使。又除陈郡太守兼河南採访使。……以天宝四载十月七日薨于午桥里之私第,春秋六十有六。即以五载正月十三日迁窆于万安山之南,礼也。” 徐恽卒于天定四载,而其妻姚氏志则记卒于天宝五载,显系误记。 据《唐徐恽妻姚氏墓志》,可列姚崇异母兄元素世系为: 姚元素——孝孙——姚氏(徐恽妻) 十一、《大唐故朝请大夫齐州临济县令吴兴姚府君(辩义)墓志铭并序》,载《全唐文补遗》第八辑。30该志云: “君讳辩义,字玄载,吴郡武康人也。……曾祖祥,随怀州长史。……祖善意,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开国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父德敏,朝散大夫、徐州萧县丞。” 姚德敏,史书缺载。据此志,当为姚崇异母兄,这一点,志文中“君季父开府仪同三司梁国公”句可证。 志载,姚辩义长寿元年(692)入仕宿卫,历四卫至司阶。授具州武城县令,加朝散大夫。因政绩突出,又加朝请大夫。又因为政清廉,请託不行,得罪权贵,贬授金州黄土县令。后再擢授齐州临济县令。姚辩义卒于开元五年(717)十一月六日,享年66岁。嗣子姚晖。 据此志,可列姚崇异母兄德敏世系为: 姚懿——德敏——辩义——晖 十二、《故朝议大夫守绥州刺史姚府君(爱同)墓志铭并序》,此志石存地未详,笔者拓片2006年购于洛阳。该志长、宽74cm,高15cm,四侧阴刻缠枝花草纹饰。志文竖排浅格,33行,满行32字。计1062字,楷体(见附拓片)。此志主姚爱同,在洛阳龙门极南洞姚崇率众子孙为其母刘氏所做的《都督长沙姚意妻造像记》中有载:“叡同任卫州司兵参军,爱同任□□□□。”此造像碑记《全唐文·唐文续拾卷十一》有其录文,31但正缺“爱同任□□□□”句,《姚爱同墓志》的出土,可与此造像记相互印证。该志云: “公讳爱同,字爱同,其先吴兴人也,今家于洛阳焉。……曾祖祥,隋怀州长史。祖善意,银青光禄大夫、持节嶲硖二州诸军事、嶲硖州刺史、长沙公、赠吏部尚书,追谥曰‘文献’。父德素,潭、廓二州司马。” 姚德素,史书未载。据此志,当为姚崇异母兄弟无疑。志主姚爱同,初应五臣举及第,授左卫执戟、左骁卫司戈。历右监门中侯、左监门司阶、右领军、金谷府左果毅都尉、游击将军、左右厢街使等一系列武职后,授朝议大夫、使持节绥州诸军事守绥州刺史。开元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终于东都道德里私第,享年63岁。 姚爱同“前夫人江夏黄氏,怀潞等五州刺史、虢国公君汉之孙,银青光禄大夫、灵夏二州都督河寿之女。”黄君汉,史书有记。《新唐书·崔义玄传》载:“隋大业乱,往见李密,密不用。河内贼黄君汉为密守柏崖。……因说君汉以诚归,乃拜君汉怀州刺史、行军总管,以义玄为司马。” 32《资治通鉴》载:武德六年八月,“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亳,齐州总管李勣出淮、泗,以讨辅公拓。”33《文馆词林》卷四五九李百药《夔州都督黄君汉碑铭并序》云:“大业数穷,朝危困蹙,公深叹横流,方期义举,……及魏公表律,方效诚款。……诏除上柱国、使持节总管怀、陟、恭、西济四州诸军事、怀州刺史,封虢国公。……自淮肥成破竹之效,军还,除使持节者督潞、泽、盖、韩、辽五州诸军事潞州刺史。”34黄河寿,正史未载。三秦出版社《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收有《大周故太子右司御率府胄曹黄君(懿)墓志并序》。35该志文云: “君讳懿,字承休,东郡江夏人也。曾祖察,隋汴州长史。祖君汉,唐怀、洛二州刺史、虢国公。父河寿,唐夏、灵二州都督、袭虢公。君即公之第三子也。……起家唐高宗大帝挽郎,除定州参军。寻以母忧去职。……服终,选授此官。……以证圣元年遘疾,八月二十六日卒于旌善里。其年九月一日葬于邙山,礼也。春秋卅三。” 姚爱同夫人黄氏“春秋二十六,以万岁通天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先公终于河清县之别业。”姚爱同“以开元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终于东都道德里之私弟,享年六十有三。”夫妻于开元十年二月十日合祔于邙山之阳。嗣子宣议郎昚知。 据此志,姚崇异母兄德素世系为: 姚懿——德素——爱同—— 昚知 十三、姚恬撰《唐故处士太原郭君(献忠)墓志铭并序》,原载《全唐文补遗》第八辑。36据《新表》载,姚恬为姚閈子。37前文已证姚閈为元景孙、算子。姚恬撰此志在长庆三年(823),署“西周草泽姚恬字文昔文。”据此,可列姚崇弟元景世系为: 姚元景——算—— 閈 ——恬
姚德敏、姚德素与姚崇既为同父异母兄弟,那么,年龄孰长孰少,依新出土墓志即可证知。姚崇卒于开元九年,享年七十二。逆推之,当生于永徽元年。德敏、德素年龄可各依其子的生卒年略知。姚辩义卒于开元五年,享年六十六,逆推,当生于永微三年,就是说辩义的生年只比姚崇小三岁,其父德敏必然长于姚崇。姚爱同卒于开元九年,享年六十三,逆推,当生于显庆三年,就是说爱同的生年比姚崇小八岁,其父德素也必然年长于姚崇。据《姚懿神道碑》及《姚懿墓志》,姚崇系懿续妻刘氏所生,德敏 、德素就当为懿前妻张氏或李氏所出。至于德敏、德素孰长孰少,目前尚无法确知。
综上所考,依据新出土墓志,目前可列出武后良相姚崇家族世系为:
注:1“文献”是姚懿的谥号。姚崇谥号,在《文苑英华》卷八八四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赐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文贞公姚崇神道碑》中作“文贞”。另从本文所及姚崇后裔新出土墓志所载,其谥号当以“文贞”为是。 2、9、15、35、《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104页,298页,242页,74页,三秦,2006年版。 3、《洛阳名碑集释》,152页,朝华,2003年版。 4、洛阳市历史文物研究所《河洛春秋》,2003年第1期46页。 5、《洛阳新获墓志》,56页,文物,1996年版。 6、《旧唐书·姚崇传》卷九十六,302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7、27、《新唐书·姚崇传》卷一百二十四,4388页,4382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8、17、《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160页,160页,北图,2004年版。 10、《旧唐书·穆宁传》卷一百五十五,411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全唐书·马璘传》卷一百五十二,406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全唐文》卷四六六董晋《义阳王李公德政碑记》,458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14、《旧唐书·德宗本纪下》卷十三,379页,36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6、《新唐书·安禄山传》卷二百二十五上,6418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8、19、《旧唐书·宋之问传》卷一百九十,5025页,502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0、《封氏闻见记》卷十《查谈》,98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21、《唐代墓志彙编续集》,1008页,上海古籍,2001年版。 22、2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六,114页,116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23、25、26、29、30、36、《全唐文补遗》第八辑,204页,136页,87页,392页,352页,136页,三秦,2005年版。 28、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七,119页,广西师大,2005年版。 31、《全唐文·唐文续拾卷十一》,1129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新唐书·崔义玄传》卷一百九,409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33、《资治通鉴·唐纪六》卷一百九十,481页,岳麓书社,1990年版。 34、《丛书集成》一六九0《文馆词林》卷四五九李白药《夔州都督黄君汉碑铭并序》,92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37《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四下,3175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作者简介:柳金福,1954年生,河南偃师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