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9|回复: 0

朱棣夺取江山的第一功臣姚广孝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8-22 18: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8-7-30 1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海姚良官 于 2018-7-30 12:10 编辑

    四大皆空的和尚,运筹帷幄的军师,这样一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不得不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那么这背后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

    (一)引子
    刘邦与张良、刘备与诸葛亮、石勒与张宾、拓跋焘与崔浩、苻坚与王猛、赵匡胤与赵普、忽必烈与刘秉忠、朱元璋与刘伯温,朱棣与姚广孝,以上这一个个或广为人知,或有些陌生的名字,他们都是所处时代最耀眼的全明星组合,他们或者延续了一个朝代的国祚、或者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或者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每一对组合后面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都是一番金戈铁马的岁月、都是一曲慷慨激昂的赞歌!
    在以上这些组合中,有一对有些特别,朱棣与姚广孝,朱棣,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他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这位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五征漠北、收复安南、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郑和七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着实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帝王伟业。
    至于姚广孝,比起他的前辈,那位半人半仙、鬼神莫测的刘伯温来说,名气却是小了很多,论籍贯,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人,姚广孝是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从地缘政治上来说,都属于文人辈出的江南地区,论年龄,刘伯温于1311年出生,而姚广孝则于1335年出生,两个人差了整整一个辈分,论成就,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也”,被后世尊为“渡江策士无双 开国文臣第一”,而姚广孝呢,则辅佐朱棣从一个为国戍边的藩王成为气吞山河的永乐大帝。论结局,身处于在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刘伯温活的小心翼翼,最终也是死得不明不白,而姚广孝,则气定神闲的活了八十四岁,与永乐大帝相交也是有始有终。
    关于刘伯温的事迹,我们已经知道的太多太多,而关于姚广孝的故事,我们却又知道得太少太少。
    四大皆空的和尚,运筹帷幄的军师,这样一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不得不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那么这背后又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呢?这首先要从姚广孝的出身说起。
    (二)不一般的僧人

    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当时在位的是元顺帝),姚广孝出生于长洲相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一个乡间郎中的家庭里。
    姚广孝幼名天禧,字斯道,出家后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为了便于行文,下文统一称为姚广孝)。他的祖籍是河南汴梁(今开封),后来曾祖父随宋室南渡时的难民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今属苏州)。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当父亲给他讲授医药知识时,他却鼓起勇气对父亲说道:“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挣得一官半职,好干一番荣宗耀祖的大事。”
    如果他的父亲是达官显贵,听到儿子有这样的远大志向,一定会大大鼓励一番,不过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姚父,听到儿子小小年纪,口气却不小,只能认为这个儿子不知道天高地厚,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没权没势的汉人想当官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姚父觉得既然儿子对学医不感兴趣,还是给他找个靠谱点的职业便于以后谋生。
    由于是虔诚的佛教徒,并且平日里见到那些寺庙的大师受人尊敬、风光无限,因此姚父决定将儿子送去出家,不过一时还拿不定注意,姚父去征询了自己的大哥、姚广孝伯父的意见,姚广孝的伯父姚震之却有一番很有见地的看法,说道:“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冥冥之中自有注定,游走在官场和僧侣之间的经历也铸就了姚广孝传奇的一生。
    姚父见自己这位一向做事稳重的大哥这么说后,于是狠了狠心,将姚广孝送到了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道衍。

    少年姚广孝出家后不仅勤奋学习佛法,而且读书工诗,后来更是拜道士席应真为师,这位席道长和一般喜欢炼丹修道的道士不同,他是个知晓阴阳、懂得兵法的隐士,自从收了这个弟子之后,眼见姚广孝聪慧过人,因此也是倾囊相授。
    此时天下正是军阀混战、烽火连天的岁月,而少年姚广孝却在师父的教导下,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学到了权谋之道和兵家战阵的本事,这些也成为他踏上自己事业巅峰的最强大的依仗和最宝贵的财富。
    学有所成的姚广孝曾经外出游学时路过嵩山寺,有名叫袁珙的相人对他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
    姚广孝听了袁珙这番话之后,非常高兴,刘秉忠何许人也,本文开头曾经提到过,他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元朝的重要谋臣。如果自己真的能像刘秉忠那般得遇明主、成就大业,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他也因此和袁珙成为了好朋友。
    从那以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同时不忘精研佛、道、儒诸家之学。了解他的友人说他:“有当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
    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好友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四杰,比之于唐代诗人王、杨、卢、骆。其中徐贲家居望斋门外,故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
    但当他们纷纷劝说这位举止不俗的姚广孝弃佛归儒时,被他坚定的拒绝了。此时的他思想已经逐渐成熟,这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他写的一篇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斥牟文》中得到充分印证:“至正乙巳夏六月,余行垅上视苗之长否,有老农泣于旁。余问其故,曰:夫虫牟食苗之根,苗概死矣。..” 以田间虫牟指斥人间恶相,身为化外之人却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说明他有强烈的入世之心。
    他也曾写诗道:“岸帻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忧?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正如相士袁珙对他所说的他,他渴望复制刘秉忠的成功之路: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
    朱棣夺取江山的第一功臣,历史里却鲜为人知

    (图)姚广孝,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此时,而立之年的姚广孝心中蓬勃着一团熊熊的火焰,他渴望有机会登上这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不过,1365年前后,正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平张士诚,继而攻破元大都统一天下的时候。随着元顺帝北逃,终于结束了战乱不止的局面,整个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因此姚广孝自始至终没有等到他想要的机会,尽管他曾于洪武八年因为通晓儒学被召至京师参加礼部的考试,但是由于竞争太过激烈,他没有得授僧官,仅仅得到了赏赐的僧衣,第二年的春天被朝廷派往家乡苏州安置工作,工作单位在苏州西山海云院。
    在海云院,他过了四年“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公元1380年秋(洪武十三年),不甘于在寺庙过着整日青灯黄卷的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再次云游四方。这时,已经四十六岁的他不觉已经蹉跎大半生了,正当他对建功立业不再抱有希望、准备就这么平静的度过余生的时候,却意外的收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一封信。
    (三)得遇明主
    这封信来自于他的好朋友、当时任僧录寺左善司的宗泐,信中说道,由于马皇后病逝,皇上挑选各地高僧随侍宗室诸王,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宗泐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因此就推荐了姚广孝。
    抱着姑且一试的姚广孝就这么来到了京城(现在的南京),当朝廷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已经48岁的姚广孝终于见到了当时23岁的燕王朱棣,谁也不曾想到,两人的这次会面,从此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
    擅长相人之术的姚广孝见到燕王朱棣相貌不凡,气宇轩昂,龙行虎步,颇具帝王之相,不由得欣喜万分,这不正是自己苦寻半生的明主?
    顾不得什么矜持和礼仪了,他立即向朱棣毛遂自荐。已经就藩北平两年有余的朱棣在和蒙古人的多次战争洗礼中逐渐的锻炼出了性格深沉、喜怒不形于色的特点,他见眼前的姚广孝三角眼,体态臃肿,浑没有一般出家人那种飘逸出尘的风骨和气度。
    朱棣心中略有不喜,正待婉言谢绝。将他的神色尽收眼底的姚广孝悄悄走到朱棣面前,用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够听到的声音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朱棣吃了一惊,“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敢说这种掉脑袋话的和尚绝非等闲之辈。同样胆色非常人能比的朱棣便悄悄给他使了个眼色,两人找了一处僻静之地。一番交谈下来,朱棣发现眼前这位相貌怪异的和尚博学多才,纵论古今、针砭时事皆有不同寻常的见地,他立即打定注意,向他的老头子朱元璋要了姚广孝。
    到了北平之后的姚广孝被安置在了燕王府西南方的金元名刹庆寿寺中做主持,不过这位主持大师的工作不是很称职,他每天都到王府去上班,寺庙反而成了他的休息之所,史书记载“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两人天天在密谋,不过具体密谋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此以后两个人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信任和交情。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一件事情,做了二十五年太子的朱标因病去世了,太子之位一时空悬,这下子朱元璋剩下的为数众多的儿子们不由得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跃跃欲试。刻薄寡恩、杀伐决断的洪武大帝可以毫无顾忌的来对天下人无情,唯独对自己的儿子们却不能狠下心来。
    明朝建立以后,他的这些儿子基本都就藩各地,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尤其是燕王、宁王这样封地靠近蒙古的藩王,手底下更有一只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太子朱标在世时候,大家不敢有什么想法,论身份,朱标是嫡长子,谁也比不了,论威望,朱标生性谦和、喜好儒学,深受朝中读书人的爱戴,同时,他又取了名将常遇春之女为妻,因此,在武将之中,支持率也非常高。
    现在不同了,朱标去世了,意味着大家都有机会,儿子们的心思自然瞒不过朱元璋的眼睛,为了杜绝所有人的念想,不久,朱元璋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下子让洪武皇帝的其他儿子很是不忿。聪明一世的朱元璋不知道有没有想到他那一个个威震一方的儿子们是否能够真心拥护这个孙子以后当皇帝?
    一个十五岁、乳臭未干的少年成为这个偌大江山的继承人,这不是开玩笑么?在这种时候,朱棣和姚广孝也不由得要替未来好好打算打算了,以往和他大哥之间还有一定的情份,他们这些兄弟以前做错事情时候没少得到朱标的保护,不过由于就藩北平,平时和这个侄子也没什么来往,这个侄子继位之后,到底还能不能有他朱棣的容身之处,真是不好说的事情啊!
    朱元璋死后,朱棣得到消息,遂带领军队赴京奔丧。即将到达淮安时,却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来的敕符,让他立即返回自己的封地去。朱棣非常恼火,仍要下令过江。姚广孝赶忙劝阻说:“大王以至孝渡江,奈何有违诏命,反为不孝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也。他日风云感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带兵返回了北平。叔侄不和的种子已经种下。
    (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朱允炆登基后,年号为建文,史称为建文帝,继位之后的建文帝在亲信儒臣齐泰和黄子澄的鼓动下,开始这场最终也把他自己所埋葬的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周王、湘王、齐王、代王等藩王先后倒下,收拾起这些叔叔来,建文帝起初还真是不手软。
    很快,他准备向北方那个雄心勃勃的燕王叔叔下手,仅有几次的见面中,建文帝觉得这个燕王眼神中有一股摄人的光芒,并且充满着对他的不屑,尽管他极力隐藏,但是建文帝觉得还是逃不过自己的眼睛,他几次欲言又止的想告诉自己的皇爷爷给这个燕王叔叔换个地方,省的他手掌重兵最后闹出什么事情来,不过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因为他知道这位皇爷爷最是听不得别人说自己的儿子有什么不好。
    得知朝廷要对自己动手的消息后,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一边装疯卖傻麻痹朝廷派来监视的人,一边秘密联络北平城内自己的亲信,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奋起反击的话,最终等待他的结局就是前面几个兄弟那样,要么被圈禁,要么被逼自杀身亡。
    不过真要准备反抗这个已经是大明至尊的侄子,朱棣还是显得有些信心不足,他问姚广孝:“现在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们的实力和朝廷对比似乎太过弱小。”
    姚广孝道:“我不知道什么民心,我只知道天道。”并且把自己那个相士朋友袁珙给找了过来,当袁珙告诉朱棣,他是太平天子之相的时候,朱棣终于下定决心起兵夺位。
    公元1399年,六月,朱棣在北平以“清君侧”为名,宣布起兵,正式开启为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而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留守北平。
    前期战役非常不顺,虽然朱棣所率军队骁勇善战,但是由于兵力薄弱,因此攻下城池并不能据守,后续随着朝廷军队逐渐增兵,战事陷入了胶着的状态。几个月后,朱棣下令军队撤回北平休整。
    公元1402年,有京城跑过来的太监向朱棣报告说京城守备空虚,这时候姚广孝觉察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因此他向朱棣提出“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的战略决策,向来对姚广孝言听计从的朱棣立即率领军队绕过朝廷军队的防区,一路直扑京城。
    在江防都督陈瑄的配合下,燕军顺利的度过了天堑长江,不久便抵达了南京城下,见势不妙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南京城很快被朱棣控制,而建文帝也在皇宫的熊熊大火下不知所踪。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获胜告终。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姚广孝排在了第一位,当朱棣姚赐给姚广孝高官显职时,却被姚广孝给拒绝了,只接受了一个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出家人的官职)的从六品的小官。

    当朱棣在上朝时,看到按照官职排列站立次序的姚广孝站在人群深处的时候,不由感觉很是对不住这位心腹重臣,又授予他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正二品显职(当时文臣最高的官秩便是正二品)。朱棣在与姚广孝的对话中,皆称其为少师,而不是直呼其名,可见对他的尊重之情。
    朱棣让姚广孝蓄发还俗,姚广孝婉拒;又赐给他豪华府第和两名宫女,姚广孝同样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上朝时,他着官服,下朝后,则一身僧衣,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朝中重臣在那个时代显得是如此的卓尔不群。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永乐二年六月,朱棣下旨姚广孝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这是对他一份特殊的荣誉。
    暌别故乡二十余年的姚广孝同样归心似箭。不过,回到故乡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父母没有看到他的功成名就,这不免使他感到有些怅然若失。他带着对父母无限的追思,将他们的灵位放进了少时出家的妙智庵。
    (五)黑衣宰相、帝王之师
    由于朱棣经常出征漠北,因此回到南京城后的姚广孝主要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同时,教导皇太孙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可谓名副其实的两代帝王之师。
    文治武功是衡量一个帝王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武功方面,朱棣自己负责了,他多次出兵蒙古就是最好的证明。文治方面,朱棣命人编修《永乐大典》。
    起初主持编修《永乐大典》的是解缙,不过解缙虽然学识渊博,但是在如何领会领导意图方面还是差了一些,因此他并没有理解朱棣编修这部巨书的宗旨。永乐二年二月,这部巨书完成后,定名为《文献大成》,上呈皇帝审阅。朱棣看完之后,觉得离自己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命姚广孝等人重修。
    永乐五年,这部包罗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的二万多卷的巨书,在姚广孝主持下顺利完成,并更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珍贵的古代文献,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了这一浩大的工程,总共用了六年时间,共有22937卷,11095册,字数达三亿七千万。虽然这部文献巨著后来大部遗失,现存的仅有714卷。但是依然不失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部巨著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
    永乐九年,七十七岁的姚广孝再次受任监修官,主持《明太祖实录》的重新编修,直至他去世,大约六年多时间,他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此项工作。他不是挂名的监修官,而是名副其实的组织者。这次修成的《明太祖实录》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三修本,这是一次真正的重修,所用的时间和全书的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的修纂。但是,当永乐十六年(1418年)五月成书,朱棣设宴赏赐编书有功人员时,为此耗尽余生的姚广孝却已经在两月以前与世长辞了。
    姚广孝一生不脱袈裟,自有他的道理所在。他从十四岁起穿上袈裟,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交接藩王,谋取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建立了不朽的业绩。
    他是一位穿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前,姚广孝是和尚;在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当和尚,因为这身袈裟为他的政治活动和得以善终提供了最有力的保护。
    朱棣在当了皇帝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熟读经史的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恶果,他不能不有所防备,这或许也是他不愿意脱去袈裟的真正原因。
    他继续当和尚,实质上向朱棣表了一个清晰的态度,表明自己不留恋权势,在政治上也没有更大的野心。
    朱棣夺取江山的第一功臣,历史里却鲜为人知

    (图)永乐大帝,大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
    因此在朱棣登基之后,他多数充当首席军师和教导朱棣子孙的职责,并没有卷入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和勾心斗角的权力游戏中去。
    也因此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编修《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中去,他这种超然的立场和态度也使得雄武猜忌的永乐大帝对他一如既往的信任和委以重托,也让他们这种亦师亦友的交情得以有始有终。于朱棣来说,每当遇事不决时,依然习惯性的征求姚广孝的意见,因此永乐朝的很多政策的制定,背后都离不开姚广孝的筹划,他也被称之为“黑衣宰相”;于姚广孝来说,既可以通过朱棣来实现自己经世治国的理想,又不要被朝廷过多的琐事所牵绊。
    姚广孝八十四岁时病重,不能朝见,仍居于庆寿寺。成祖多次亲往看视,赐予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请求。姚广孝没有请求别的,却请求成祖赦免久在狱中的溥洽。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成祖进入南京城时,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溥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成祖虽然命给事中胡濙遍寻天下,始终没有发现建文帝的踪迹,但还是把溥洽囚禁了十余年。朱棣听了老伙计临终前这唯一的请求后,不由也是大受感触,他立即下令释放了溥洽。
    这不仅因为姚广孝与溥洽同是出家人的缘故,而是希望通过这件事,给朱棣在处理与建文帝时期诸臣的关系上作一个暗示,不让朱棣滥杀无辜。姚广孝至死都在用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种超乎常人的政治素养让人叹服不已。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死于寺中。走完了八十四年不寻常的一生。他希望能够按照出家人的方式来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了,并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他被依照僧制安葬于京西卢沟河畔。
    姚广孝的魅力在于,他既是一名四大皆空、超然于物外的化外之人,又是一位胸怀抱负、用心于天下的政治人物, 他成长于黑暗混乱的元末乱世,经历于混为一统的大明开国,奋起于继往开来的永乐盛世。他用他毕生所学和心血参与了一个盛世的建设,同时又能够以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平衡艺术在出家僧人和朝廷官员之间自由的行走,他的一生实在有太多值得我们长久回味的瞬间,从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也能够勾勒起我们对那个特殊的时代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印象。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 天野苍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5:13 , Processed in 0.1039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