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古代家谱中的“家规”、“家训”,是当时“塑造”家风的范本。近年来,郎溪县姚村乡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挖掘当地家谱中的“家风”文化,将“家训”选择性地绘制在美丽乡村文化墙上,让其“明理修身育人”的教化元素融入当今文明家风创建。
《砖桥姚氏家谱》的收藏者为姚村乡夏桥村村民姚基勤,“家训”曰:“一家之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贫贱不移。”“今后为父兄者,务须延请明师以训导子弟,变化其气质,滋养其德性,使之熟于孝悌退让之道。”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强调:家人相亲相敬相爱,是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感根基和百善之源;小家的和谐美满是“大家”和睦和美的缩影,吻合了古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务须延请明师以训导子弟”意在“家之本在身”,强调了“教育”修身的重要性。读什么样的私塾,请什么样的先生?姚氏家谱中的标准答案是“明师”而非“名师”。天地有正气,清风育族人。一字之差不是修谱的笔误,而是姚氏先人的智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第一要务,“坐馆”先生首先要是一个“明白、明智”的正派人,而不是一个糊涂蛋,不是一个光有才学而品行不端德性恶俗之人。
姚村乡原鸦山小学离休老师胡结民收藏着《鸦山胡氏家谱》,其“家规”曰:“凡遇死丧则相恤,凡遇患难则相扶。慎毋倚强来凌弱,慎毋恃众来欺寡。若有伤和睦,众人齐惩之。”
古语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聪明的”胡氏先人教诲族人要有慈善仁爱的大胸怀,要有爱心,要多多积善积德。刚刚逝去的李咏,其生前在一场演讲中明确了一个“择婿”条件——“你小子必须有爱心”。冰心也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可见,“爱心”该是何等重要的情感要素,不论古人或今人。
姚村乡妙泉村村民盛广高珍藏的《盛村盛氏家谱》中,则教导子孙要“睦族和邻,敬老慈幼。为子者务当竭力养老,不可私己俭亲。”……
家谱,既是家史档案,又是家族文物,其中的“家规家训”篇章有许多可以“古为今用”,可以传承。姚村乡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挖掘、传承和利用“家规家训”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