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雕塑“金沙水暖”。 李 哲摄
姚喜艳在老屋前。
姚家大院
张学文在讲解红军过石鼓的历史。李 哲摄
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原来人民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原来世间的一切不公都可以改变。因此,红军长征路上的人们等着、盼着,期待着红军归来。
“房子再旧,也不能重建!人口再多,也不能住正房!”69岁的姚喜艳奶奶反复地叮嘱着她的儿子们。
金沙江从唐古拉山脉奔腾而下,流经云南香格里拉金江镇的兴隆村。就在江边不远处,一栋木质构造的老房子足足有100年没有重建过了。它的主人精心修缮、世代守护,守着这栋老房子,守着他们对红军的念想。
马背上的相遇
1936年初的云南,有一支头戴红星帽的部队回旋乌蒙、横扫滇西、强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在当地留下了赫赫威名,也留下了拳拳深情,这就是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
后来毛泽东同志高兴地对贺龙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晕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当年4月,红二、六军团18000多人长征至滇西北,准备抢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当行至鹤庆县城时,发生了一段马背上的相遇。
56岁的姚杰勋,是一位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马帮首领),他拥有30多匹马组成的马队,常年奔走于云南的丽江、鹤庆、大理等地。当时他的马帮在鹤庆采购物资,恰逢红二、六军团击败国民党军与当地土匪武装,占领了鹤庆县城。受困于县城的姚杰勋被带到了一个骑马的红军将领面前,红军将领尚未开口,姚杰勋就操着一口白族方言大发牢骚。没想到,这位马背上的将领不仅没有生气,居然还听懂了他的每一句话,并笑着说:“别误会,大哥,我们是红军,不是土匪。”
后来,姚杰勋才得知,这位马背上的将领,正是大名鼎鼎的贺龙,而贺龙的母亲正是从云南走出去的白族姑娘。
通过几日相处,姚杰勋看到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是一支爱护人民、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他深受感动。当得知部队需要渡江时,常年行走江边的姚杰勋主动为红军当起了向导。他带着自己的马队发动乡亲们借来渡船、找来船工,在红军胜利渡江后,又将部队邀请至自己的家乡神龙姚家村(今兴隆村三组)。
在姚杰勋的动员和宣传下,整个神龙村家家户户都住满了红军。有了乡亲们的大力帮助,伤病的红军战士得到救治,破烂的草鞋换成了新的,急需的物资也采购了不少。短暂停留后,红军战士们帮老百姓干了田里的活儿、扫了院里的土,给住过的人家留下银圆,给缺粮的人家留下粮食,就向雪山进发了。
27日清晨,姚杰勋依依不舍地送别他的红军“兄弟”们。看到姚杰勋家里使用的还是土油灯,贺龙特意给他留下一盏马灯,还给他留下了一份委任状(大意):委任开明绅士姚杰勋为中甸县教育委员……积极协助全体红军采办粮饷,担任向导,安全渡江所作出的努力……
“我爷爷总是遗憾自己没有跟着红军走。他常说,‘红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人,要是我年轻十岁,我就跟着贺龙总指挥当红军去了’。”姚喜艳告诉记者。
一条棉被的承诺
1947年,在晋绥根据地,贺龙次女贺晓明呱呱坠地。不久后,在贺龙曾住过的姚家院子里,姚杰勋也喜获孙女姚喜艳。
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姚喜艳,继承了爷爷对红军深厚的情感,她答应爷爷和父亲,一定守护好红军留下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起来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很多人都把老房子掀掉盖起了宽敞崭新的小楼。而姚家却一直守着那座老屋,除了北屋和西屋因破损无法居住不得不翻新外,姚家院子的院门,以及当年贺龙等红军将领们居住过的东屋和南屋都没有舍得重建。
7月22日,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从金沙江边一路来到兴隆村。踏进了这座老院子,只见木质构造的正房,依然保留着百年前江边民居的原貌,站在门口的姚喜艳奶奶,则身穿着更加历史悠久的白族传统服饰。
走进一楼的房间,记者看到,墙上正中挂着贺龙的照片,相框外缠绕着洁白的哈达,旁边则挂着任弼时、关向应等人的照片。下面的玻璃柜里展示着贺龙留下的马灯,还有红缨枪枪头、砍刀、马靴里边插的刀子、五角大碗、酒葫芦等红军用过的物件。
置身古老的姚家大院,看着老照片和老物件,嗅着老屋特有的味道,记者仿佛听到,马背将军贺龙和马锅头姚杰勋爽朗的笑声;仿佛看到,红军战士为老百姓耕田、老百姓为红军战士打草鞋的动人场景;仿佛理解,当地群众对自由新生活的无比向往,对红军归来的无比期盼。
短暂相逢,留下的是永世的情谊。“5年前,我儿子想拆了老屋盖新楼,我说,不能动,爷爷说了,红军住过的屋子、留下的东西永远不能动。”姚喜艳告诉记者,兴隆村家家户户都有红军情结,几乎每人都有一身红军军装。只要乡里有活动,大家就会穿起军装、戴起红星帽、一起唱红歌。
一边说一边看,记者突然在展览柜里瞧见一件乍眼的东西——一条新崭崭方正正的绿军被,心里纳闷:如果是当年的被子,不可能这么新,如果是现在的新被子,又为什么要和红军的物件一起放在玻璃柜里展览呢?
“当时想着他们就要去翻大雪山了,天寒地冻的,我爷爷就把家里的一条被子送给了红军。当时,红军首长对我爷爷说,‘谢谢你,等革命胜利了我们就回来看望你们,给你们送新棉被’。”姚喜艳说。
“真的回来了,真的回来送棉被!”说到这里,姚喜艳很激动:“2016年,贺龙的女儿贺晓明来了,这就是她带来的棉被,送给我们家的棉被。”
贺龙的女儿回来了
老百姓想红军,红军更想老百姓。
“我必须要去送被子。”8月2日,在贺晓明家里,她给记者继续讲述着这条被子的故事,“追随着红二、六军团长征的足迹,我一共去过4次金沙江。第一次是2006年,我到了云南丽江石鼓镇,也就是红军渡江的地方,听说了一个红军战士答应要送老乡一条被子的故事。后来那个红军战士下落不明,但既然我知道了这个承诺,就必须要去还这个愿”。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讲解员张学文告诉记者,当年贺晓明重走长征路来到石鼓镇,“她走了红军走过的铁虹桥、乘船过了红军渡江的渡口,她还提出了两个想法:一是要去看望老船工,二是要在红军渡江的渡口吃一顿饭”。据张学文回忆,贺晓明来到当时84岁的陈尚英和85岁的和耀武家里,拉着老人的手说感谢他们帮助红军,让他们保重身体,还给他们留下了礼物和钱。
“老百姓怀念红军啊!一听说是贺龙的女儿回来了,陈尚英老大娘激动地哭了一场。在木取独渡口,船老大一听是贺龙的女儿再走长征路,说什么也不要我们的钱,他免费把我们渡过去,又等着把我们渡回来。”张学文说。
由于身体原因,送被子的事情“一搁就是十年”,贺晓明回忆,“2016年4月28日是纪念红军(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80周年,我和朱德、任弼时、萧克等老前辈的后代们一起回到石鼓。临行前,我想无论如何要借这个机会替那位红军战士还愿”。
当时贺晓明已69岁,她随身带不动太多行李,然而,这其中就包括两条大棉被。“出发前一天晚上,我找来很多塑料袋和胶带,把这两条被子裹了又裹、捆了又捆,包了很多层。”贺晓明说。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找不到当年的那个老乡了。失望之余,有人告诉贺晓明,还有两户人家也发生过有关红军长征和被子的事情,一个是丽江石鼓镇格子渡口的木映荣家曾住过一位红军伤员,在他出发渡江时,木映荣的父亲把一条棉被送给了这位红军伤员,另外一个就是香格里拉姚喜艳家。于是,贺晓明亲手把被子送给了木映荣和姚喜艳两位老人。
“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说红军是讲信用的,共产党是守承诺的,这两条被子就体现了红军长征紧紧依靠老百姓,同老百姓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张学文说。
当记者把姚家大院展览馆的照片拿给贺晓明看时,她激动地说:“我原来不知道他们把房子让出来办展览的事情,你打电话告诉我以后,这几天我一直很激动,非常感动,谢谢他们。80多年了,为什么老百姓还这么想着红军念着红军,就是因为,我们红军真正是老百姓的队伍啊。我们作为红军的后代,要学他们做事情,学他们做人,把长征精神谱出新篇。”
长征路,没有停
“其实红军早就回来了。”贺晓明说。
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给予了他们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原来人民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原来世间的一切不公都可以改变。因此,红军长征路上的人们等着、盼着,期待着红军归来。
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解放军就是最先回来的红军”。贺晓明说。“1950年,解放军师长廖运周带兵进入中甸时,为了安抚老百姓惊慌的情绪,他说:‘大家不要怕,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这一句话,就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当记者把采访到的这个故事告诉贺晓明时,她不停地点头。
作为红军后代,“我们没停,一直在长征路上走着。有的在长征路上助学、扶贫,有的在长征路上搜集史料,有的一生都在扫墓感恩”。贺晓明说。
“我很感恩,没有红军,就没有我的今天。”张学文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由于家中子女众多,没有条件上大学,他就在石鼓镇干起了临时工。偶然的机会下,张学文搜集到几个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小故事,记录在自己的小笔记本上。2006年,贺晓明等十几位红军后代重走长征路到石鼓后,当地安排张学文为他们做了石鼓长征历史的介绍。
没想到,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当时,贺晓明鼓励我继续搜集长征故事。她送给我一台复读机,说可以用它来把老人们的口述录下来,再慢慢整理,还送给我一件衣服和几本书。”张学文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他走访了一位又一位长征见证者,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如今,长征已过去80多年,那一代见证者几乎都已离开人世,多亏了张学文的努力,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后来,红军长征纪念馆建起来后,政府让我来当解说员,我才第一次有了正式工作,有了毕生的事业。我非常感恩,感恩红军,感恩红军的后代。”张学文说。
长征精神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如果把初心都忘了,守着长征路也没用。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形势和原来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的路还长着呢,还有许多困难等着我们。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怎么能行?思想武装特别重要,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什么困难都不怕,就能像长征一样,获得胜利。”贺晓明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