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88|回复: 0

陈晓伟|辽代《姚企晖墓志铭》与蒙元姚枢、姚燧家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0-3-14 21: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4-3-5 09:25 编辑

    陈晓伟|辽代《姚企晖墓志铭》与蒙元姚枢、姚燧家族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契丹博物馆最近征集到一方辽代乾统四年(1104)《姚企晖墓志铭》,志盖刻写“姚公墓志”四字,墓志行首题“大辽国故閤门袛侯姚君墓志铭并序”。该墓志为青砂岩石质,长76.7厘米,宽75.4厘米,共21行,每行20字。兹将墓志全文迻录如下(拓本见附录):

    大辽国故閤门袛侯姚君墓志铭并序:
    表姊夫进士韩长国撰。
    君讳企晖,字隐之,姓姚氏。自幼诵易,至八岁,童子举登第,授将仕郎、守大定府文学。后寿昌三年,閤门袛侯。乾统元年秋七月二十五日,因卧疾,卒于乡中,时年二十。乾统四年九月二日,归葬于先茔。其始祖唐梁公讳元崇,开元中代韩休入相,尔后忌勍顗,继居将相。曾王祖讳汉英,为郭周使奉书币来,求好于我,天授皇帝嘉其远业,繇是留而不遣。至天顺皇帝嗣位,宠顾益厚,以枢密使兼政事令委之。及年,至以霸州节度,延寄其任,遂家于霸州,今升为兴中府也。曾祖讳衡之,累任南北院宣徽使,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祖皇考讳居任,嚴州刺史。皇考讳景初,静江军节度使,同知宣徽院事。母金乡郡夫人曹氏。兄企晦,左班殿直,閤门袛侯,次一旬而后逝。弟圣恩奴,幼而早逝。妹白撒,亦先逝。妻娶昭文馆直学士、制置使刘从诲女。一女曰桃仙。铭曰(奉夫人尊旨,企晦庶男,丑厮儿生,企晖为庶,所授财产,已□定之):
    景山之木兮,不为巨栋而风折之。荆岫之璞兮,不显至宝而火焚之。相阀之子兮,不享大用而天夭之。呜呼!镏文幽石,不独令人之悲,而亦使后人之悲。
    揆诸墓志全文,由于姚企晖二十岁时便因病去逝,故叙述行迹十分简陋,不过其中有两件事情比较引人关注:其一,企晖,“至八岁,童子举登第,授将仕郎、守大定府文学”。辽朝政权仿效中原制度开设科举选拔人才,今传世文献及出土石 刻资料所见的常举有进士科、明经科、律学科,制举有“举才行”、“贡明经”、“茂才异等”、“举才能”、“举贤良”等,但尚未发现有关童子举的记载,而新发现的这方《姚企晖墓志铭》则明确记述企晖以“童子举登第”,由此可进一步丰富辽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其二,墓志末尾“铭曰”二字下补刻两行小字云:“奉夫人尊旨,企晦庶男,丑厮儿生,企晖为庶,所授财产,已□定之。”即明文规定家族内部分割财产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他们特别注重区分继承人的“嫡”、“庶”身份,可谓是研究辽朝社会史绝少而有趣的案例。
    一、《姚企晖墓志铭》与姚氏族谱文献
    上述《姚企晖墓志铭》最有价值的内容,当然还是详细叙述姚氏家族发展史,其中提到姚汉英、姚衡之、姚景初三个关键人物及其仕宦。经笔者研究发现,这份资料恰好与蒙元时期姚燧为其叔父姚枢撰写的《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下文简称《姚枢神道碑》)所述姚枢及姚燧的家族谱系相互衔接,今将相关内容引述如下:
    惟本五季梁、唐六镇节度使勍;勍生金吾将军汉英;汉英,周广顺初,太祖遣之使辽,见留,事世、景、圣三宗,加安时制节宏(弘)化翊亮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枢密使、检校太师、兼政事令、上柱国、东阳郡公;生中书门下平章事、北面宣徽使衡之;衡之生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政;居政生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虔州节度使景祥;景祥生太子洗马企华;企华生金东上閤门使、金州团练使玢;玢生閤门祗候、武德将军佺;佺生武德将军、获嘉令锜;锜生安远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生公及弟桢、格。
    以上这两份碑铭可视作“姚氏家谱”,其祖先皆为姚汉英及其子姚衡之。但衡之以后则分化发展成两枝,一为《姚企晖墓志铭》“居任”,另一为《姚枢神道碑》“居政”,此二人系亲兄弟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蒙元时期《姚枢神道碑》称“居政生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虔州节度使景祥;景祥生太子洗马企华;企华生金东上閤门使、金州团练使玢”云云,据此,笔者进一步发现辽代《姚璹墓志铭》中也有与其密切相关的家族谱系内容:
    公讳璹,幼閤门祗候,退历外差,位西头供奉官。乃唐开元梁文贞公之远裔也。皇祖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吴兴郡开国公讳景祥。皇考太子洗马,官石城长,母曹氏,追封谯国县太君,从兄荫也。公有昆弟二人。兄长讳球,起复西上閤门使、陇州团练使。今充南宋正旦国信副使,皇朝谓之重委;弟曰玢,起复登州刺史,知东上閤门副使。
    这方《姚璹墓志铭》刻写于辽天庆七年(1117),于1971年在辽宁省朝阳北票市桃花吐乡林四家子村出土,原石现藏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可惜该墓志自公布以来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通过结合乾统四年《姚企晖墓志铭》和蒙元时期《姚枢神道碑》,可知姚璹一系承启姚汉英及姚燧家族世系,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辽金元时期姚氏家族谱系发展史
    下文将以《姚企晖墓志铭》、《姚璹墓志铭》及《姚枢神道碑》为基础资料,并结合相关出土碑刻及传世文献,梳理辽代姚汉英到蒙元时期姚燧的家族史发展脉络,从中构建出一个尽可能较为完整的家族谱系。
    1.第一代:姚勍
    上述乾统四年《姚企晖墓志铭》和天庆七年《姚璹墓志铭》皆标榜本家族姚氏之祖源派出唐朝名相姚元崇,但在血缘关系方面却无法传承接续,目前有据可考的姚氏祖先实则为姚勍。据《姚枢神道碑》记载说,“惟本五季梁、唐六镇节度使勍”。按“姚勍”之名在五代文献中凡三见:《旧五代史》卷九《梁书九·末帝纪中》贞明四年(918)正月庚辰,“以蔡州刺史姚勍权知感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六月己酉,“以权知感化军两使留后、特进、检校太保姚勍为感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十月辛丑朔,“以前感化军节度观察留后、特进、检校太保姚勍为左龙虎统军,充西都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可知此姚勍为后梁时期人,曾任感化军节度使,极有可能是《姚枢神道碑》所指之先祖。
    2.第二代:姚汉英
    姚汉英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基本决定了姚氏家族发展之转型,即由中原政权融入北族社会。《姚枢神道碑》云:“勍生金吾将军汉英;汉英,周广顺初,太祖遣之使辽,见留。”目前有多种历史文献记述此事之原委,据《册府元龟》记载说,广顺元年(951)五月己巳,“遣左金吾将军姚汉英、右神武将军华光裔使于契丹,辞各赐袭衣、银带、绢彩三百疋,银器五十两”,“既而兀欲(即辽世宗)留我行人将军姚汉英、华光裔,不令复命,由是复绝”。《旧五代史》卷一一一《周书二•太祖纪第二》广顺元年五月己巳条亦记此事。《辽史·世宗纪》天禄五年(951)二月条所述大致相同,亦称“周遣姚汉英、华昭胤来,以书辞抗礼,留汉英等”。该书卷九六《姚景行传》是这样说的:“祖汉英,本周将,应历初来聘,用敌国礼,帝怒,留之。”辽朝在与中原王朝交往过程中羁留了很多汉人,姚汉英即在其中之列,随即“隶汉人宫分”。
    不过,以往史料对姚汉英后来仕宦辽朝政权的情况多语焉不详。新出土的《姚企晖墓志铭》则提供了重要信息,谓“至天顺皇帝嗣位,宠顾益厚,以枢密使兼政事令委之”。“天顺皇帝”是指辽穆宗,可见此时姚汉英便开始身居要职。2004年,辽宁省朝阳市旧城区发现了一座统和二年(984)《佛舍利铭记》,它详细记述捐造人的身份:“安时守节弘化翊亮功臣、彰武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政事令、使持节霸州诸军事行霸州刺史、上柱国、东阳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五百户、食实封五佰户姚汉英。”此系姚汉英在辽圣宗时期的全部官衔,其所享有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
    3.第三代:姚衡之、姚柬之
    按,《姚枢神道碑》称姚汉英“生中书门下平章事、北面宣徽使衡之”,以及《姚企晖墓志铭》谓“曾祖讳衡之,累任南北院宣徽使,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者记述姚衡之履历相同,上述官职当是他致仕时所任之职务及封赠之官。另外还有记载说,统和二年,姚衡之曾为“彰愍宫汉儿副都部署、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据统和二年《佛舍利铭记》记述,姚汉英实有二子,除次男姚衡之以外,还有长男姚柬之,时任“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司空、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关于姚柬之的事迹,《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八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甲申称:“(曹)利用即与其右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持国主书俱还,并献御衣、食物,其郊劳馆谷,并如韩杞之礼,命赵安仁接伴。柬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此次宋辽双方交聘之事,亦见《辽史·圣宗纪》统和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云:“宋复遣曹利用来,以无还地之意,遣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持书往报。”此人盖即《佛舍利铭记》所称“姚柬之”。
    4.第四代:姚居任、姚居政、姚居信、姚居化
    上文据《姚企晖墓志铭》及《姚枢神道碑》指出,姚衡之生有两子,一名“居任”,一名“居政”,可惜无法判断二者的长幼关系。此外,统和二年《佛舍利铭记》叙述称“次男新妇京兆郡杜氏、孙筐儿、孙杨留”。这里“次男”指姚衡之,其所称“孙”当即姚汉英之孙,知“筐儿”、“杨留”盖指姚居任、姚居政二人。
    上述《佛舍利铭记》又云“长男新妇清河郡张氏,孙新哥,孙杨七”,知姚柬之也有两个儿子,其乳名分别叫作“新哥”、“杨七”。我们发现,辽朝文献中别有称“姚居信”及“姚居化”者。据《辽史·圣宗纪》及《兴宗纪》记载,太平二年(1022)三月戊寅,“遣金吾耶律谐领、引进姚居信充宋主吊慰使副”;十一年七月甲寅,“以观察姚居信为上将军”。这两段史料可以得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印证,卷九八乾兴元年(1022)六月乙巳,“契丹主闻真宗崩”,派遣“右金吾卫上将军耶律宁、引进使姚居信来吊慰”;卷一一〇天圣九年(1031)四月丁亥,“契丹遣左千牛卫上将军萧昇、镇国军节度使姚居信来贺乾元节”。此外,卷一五八庆历六年(1046)四月辛酉,“契丹国母遣保安节度使萧德、严州团练使姚居化,契丹遣左千牛卫上将军萧伸、太仆卿李云从来贺乾元节”。综合上述史料,进一步分析姚居信和姚居化的行辈字派及活动年代,他们很有可能是姚柬之的儿子,或即《佛舍利铭记》之“新哥”、“杨七”。
    5.第五代:姚景初、姚景祥、姚景禧
    如上所述,同为一父的姚居任、姚居政已分化为两个家族,其子嗣情况如下:首先,《姚企晖墓志铭》称:“皇考讳景初,静江军节度使,同知宣徽院事。”知姚居任之子为景初。其次,《姚枢神道碑》云“居政生太师、左金吾卫上将军、虔州节度使景祥”,及《姚璹墓志铭》亦称“皇祖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吴兴郡开国公讳景祥”,两者所记姚居政之子景祥的官职除环卫官相同外,其赠官、勋官、爵位及差遣皆可以相互补充。
    由上文可见,景初与景祥为兄弟行辈,不过同辈人中最负名气及政治地位最高者要数姚景禧。按,姚景禧因犯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之名讳,后被更名“景行”,《辽史·姚景行传》详述其个人履历,其中特别重要的功绩有:“道宗即位,多被顾问,为北府宰相。九年秋,告归,道闻重元乱,收集行旅得三百余骑勤王。比至,贼已平。帝嘉其忠,赐以逆人财产。咸雍元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明年,驿召拜南院枢密使。” 此指清宁九年(1063)平定重元之乱,这是辽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咸雍八年(1072)《耶律仁先墓志》亦记此事,称“宰相姚秦公等驰至行在,既抃且泣”。此“姚秦公”指姚景禧,他与耶律仁先一道平叛耶律宗元之乱。更为重要的是,辽朝文献和石刻资料屡次提到姚景禧竭力辅政之事,大安五年(1089)《梁颖墓志铭》云“故守太保、中书令杨公皙,今守太师、中书令姚公景禧连衡秉政”,此与《辽史·杨皙传》所记“清宁初,入知南院枢密使,与姚景行同总朝政”亦正相合。《耶律仁先墓志铭》也提到,“王又与相国姚秦公相善,军国大事,上多召二人议定”。这些证据都说明,姚景禧官居显位,由于此前其父祖辈归降契丹后皆隶属汉人宫分,《辽史·姚景行传》记述说“及景行既贵,始出籍,贯兴中县”。由此标志着姚氏家族发展到全盛时期。
    6.第六代:姚企晖、姚企晦、姚企成、姚企华
    目前有多种石刻资料表明,辽朝姚氏家族第六代成员的行辈祧字为“企”字,兹将相关人物考述如下:
    第一,《姚企晖墓志铭》自称本人“君讳企晖,字隐之”,“至八岁,童子举登第,授将仕郎、守大定府文学。后寿昌三年,閤门袛侯”。此外,企晖之兄名字为“企晦”,历官“左班殿直,閤门袛侯”;其弟名字为“圣恩奴”,这显然是效仿契丹习俗取用的乳名,不过他“幼而早逝”,没有任何事迹。
    第二,《姚璹墓志铭》谓皇祖名讳景祥,“皇考太子洗马,官石城长”,可惜姚璹之父未详其名。所幸《姚枢神道碑》载有更为详细的家族谱系:“景祥生太子洗马企华;企华生金东上閤门使、金州团练使玢。”此与上述《姚璹墓志铭》“弟曰玢,起复登州刺史,知东上閤门副使”亦正相合。知姚璹弟曰玢,即二人同父,那么《姚璹墓志铭》所称“皇考”则为太子洗马姚企华。
    第三,据大安六年《陈顗妻曹氏墓志(乙)》称,“幼女瑶英,适故相、守太师、致政姚中令男企成”。首先从名字判断,姚企成显然与姚企晖等人有着家族血缘关系。按,《辽史·姚景行传》记述姚景禧重熙间任“参知政事”,道宗即位“为北府宰相”,“拜南院枢密使”及“兼中书令”,致政“加守太师”,此与上述曹氏墓志“故相、守太师、致政姚中令”的身份亦正相合,知姚企成为姚景禧之子。
    第四,上述姚企晖、姚企晦、姚企华及姚企成之家族身份皆有据可考,值得注意的是,辽代石刻及宋朝文献有三条记载或与姚氏家族成员有关。其一,寿昌三年(1097)《贾师训墓志铭》称“又在永乐,尝与严州剌史姚企回,行视其州银冶之地”;其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七元祐二年(1087)十二月甲辰,“充史馆修撰姚企程,来贺正旦”;其三,《宋会要》绍圣元年(1095)九月十七日,“国信所缴奏回谢北朝国信使张舜民、副使郑价与送姚企贡,问答失当,各特罚铜二十斤”;及元符三年(1100)六月一日,“太常少卿乾文阁学士姚企贡来祭奠”。 综上所见,姚企回、姚企程、姚企贡三人都活动在辽朝晚期,其行辈派字均为“企”字,极有可能与姚企晖等同为从兄弟辈。
    7.第七代:姚璹、姚玢、姚球
    乾统四年《姚企晖墓志铭》止称“一女曰桃仙”,知其无子继嗣。目前有资料可参考者只有姚企华一系及其后裔:首先为姚玢,蒙元《姚枢神道碑》提到,企华“生金东上閤门使、金州团练使玢”;又天庆七年《姚璹墓志铭》称玢“起复登州刺史,知东上閤门副使”。其次为姚璹,《姚璹墓志铭》谓“公讳璹,幼閤门祗候,退历外差,位西头供奉官”。第三为姚球,实际上,姚玢、姚璹还有一个长兄,名讳姚球,“起复西上閤门使、陇州团练使。今充南宋正旦国信副使,皇朝谓之重委”。知姚企华有三个儿子,他们长幼排行顺序为,姚球、姚璹、姚玢。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辽朝晚期姚氏家族总体趋于没落,每个人的仕宦经历都非常平庸,可以说,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亦无多少建树,与此同时,有关该姚氏家族的资料也日益稀少。《姚枢神道碑》叙述姚玢以后的姚氏子嗣血脉及履历,云“玢生閤门祗候、武德将军佺;佺生武德将军、获嘉令锜;锜生安远大将军、庆阳安化丞渊,后更名仲宏;生公及弟桢、格”。其中,姚佺、姚锜两代人主要生活在金源时期,自姚丞渊(仲宏)则开始仕宦蒙元政权,嘉靖《许州志·秩官表》叙述河南许州历任知州,元朝第三任姚宏,“左丞枢之父,录事判官”。知姚宏即姚仲宏,中书左丞姚枢之父,担任过许州录事判官。
    众所周知,姚枢乃是蒙元初期颇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其侄子姚燧的文学成就和儒学造诣历来受人瞩目,此二人在《元史》卷一五八《姚枢传》及卷一七四《姚燧传》及元朝文献中皆有详述的履历,故本文从略。目前有一个问题尚存争议,即姚燧的生父究竟是谁?
    据《元史·姚燧传》记载说,“父格,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刘时中编著《牧庵年谱》亦云:“格生先生,讳燧。”两书说法相同,杨新勋教授从信这一记载。[13]关于上述问题,元朝文献中却有不同说法,按《翰林承旨姚燧父桢赠官制》云:“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姚燧父桢,名门甲姓,伟望通才。”姚桢与姚格为兄弟,这里明确说燧乃是姚桢,而非姚格之子。此说应该更为可信。
    首先,据刘时中《牧庵年谱》及《元史·姚燧传》,这份赠官制书中姚燧所署官衔当在武宗至大二年(1309)所除授。其次,此制书乃由翰林学士承旨王构拟写,《元史·王构传》云:“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 袁桷为王构撰写的《翰林学士承旨赠大司徒鲁国王文肃公墓志铭》明确称:“至大三年六十有六,薨京师。”综合上述《翰林承旨姚燧父桢赠官制》所见姚燧署衔及王构卒年进行判断,姚桢应封赠于至大二年或三年。并且有学者研究指出,元朝封赠之制非常严格,其所针对的对象一般限定在直系血亲范围; 此外,至大初年,王构和姚燧的身份皆为翰林学士承旨,明显属于同僚关系,王构在封赠制中称姚燧生父讳曰“桢”,盖即当时采访姚燧本人所得,应该是准确无误的。至于《元史·姚燧传》及《牧庵年谱》称姚燧之父曰“格”,这种说法更为晚出,并且史源不明,明显缺乏有力的证据。
    此外,在姚燧同辈弟兄中,一为姚燉,一为姚炜。据《牧庵年谱》记述说,姚桢之子为江东宪佥姚燉,《滋溪文稿·故静观处士刘君墓碣铭》有“前至元时,江东部使者柳城姚公燉”云云。姚枢子是行河南省左丞炜,《元史·姚枢传》称炜终官平章政事。关于姚炜的详细履历,据《姚枢神道碑》述记,他历任“礼部郎中”,“中奉大夫”,“河南北廉使”等职务。《元史·泰定帝纪》及《文宗纪》还四次提到姚炜的任官情况:泰定二年(1325)闰正月乙丑,“河南行省左丞姚炜请禁屯田吏蚕食屯户,及勿务羡增以废裕民之意,不报”。三年十月庚子,“陕西行台中丞姚炜请集世祖嘉言善行,以时省览,从之”;致和元年(1328)十月甲寅,“罢徽政院,改立储庆使司,秩正二品。……河南行省左丞姚炜并为储庆使”;天历二年(1329)八月庚戌,“改詹事院为储政院,……前储庆使姚炜并储政使”。河南辉县姚氏后裔姚勇先生提供一份影印《姚氏家谱》,卷首序言云:“元泰定四年春,二十世孙中丞行台陕西道御史炜。”此人当指姚炜,其仕官与上文《元史·泰定帝纪》泰定三年十月庚子条相合。值得注意的是,嘉靖《辉县志》卷五《人物》列有姚炜小传,谓“姚炜,字显甫,诚斋枢之子,先任礼部郎中,累官至陕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卒,赠推忠秉德佐治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鲁国文忠公”。万历《辉县志》卷六《人物志》“乡贤”条和道光《辉县志》卷一一《人物志》“乡贤”条皆因袭此文。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元朝文献对姚炜、姚燧后裔也有相关记载。首先,许有壬《至正集》卷六七《崇文监丞姚贡夫画像赞》称:“昔我牧闇(庵)先生实主文衡,德沛渊泉,言炳日星,是宜名父之有子,亦子之克慎于继承。”牧闇(庵)先生即姚燧,知姚贡夫是为其子。元代政书《秘书监志》卷九《管勾》亦称:“姚埴,字贡夫,大都人,牧庵先生鲁国文公燧之子。至正元年二月十八日,自同知息州事,以承务郎上。”检索《元史·姚燧传》,列传中记载姚燧子三人,即埙,圻,城。从而得知,姚燧实际上是有四个儿子。其次,《秘书监志·管勾》还提到另外一个与姚氏家族有关的人物,云“姚堉,字载夫,大都人,雪斋先生鲁国文宪公枢之孙。至元后四年闰八月初十日自资成库提点,以奉议大夫上”。知姚堉为姚枢之孙,再从《姚枢神道碑》、《元史·姚枢传》及《牧庵年谱》综合分析,姚枢似乎止有一子炜,则姚堉盖即姚炜之子。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将新见石刻资料乾统四年《姚企晖墓志铭》与传世文献《姚枢神道碑》相发明,并利用此前被人所忽视的天庆七年《姚璹墓志铭》及相关辽金元历史文献,初步钩沉出后周姚汉英到蒙元时期姚枢、姚燧整个姚氏的家族谱系,考证相关人物履历,大致清晰地梳理了一个汉人世家在北族王朝政治社会中的发展脉络。

    (本文原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为方便阅读,已省去所有注释,如需引用,请参考原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23 12:38 , Processed in 0.1065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