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龙安府
一、府制沿革
府的设置始于唐朝。“唐代以京师为首善之区,地广人众,特隆重其制,崇之曰府,以别于其它州郡,而其职掌则与州郡相同,府之设置始于此。”府统县而与州郡同级,府为特制。元、明之际,府制日盛。清代,府超过州成为二级政区的主要形式。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府制寻废。文献记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开创道制,为省并州、郡,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又开创府制,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其后,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均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平常的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共有10个,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并形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的行政区划格局。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都督府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与隋改都督为总管。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共有都督府24个,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京城管理的地区)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平武境内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曾设置过龙州都督府。都护府一般置于边疆,职责是抚慰和监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六都护府。
宋初,太宗因袭唐朝旧制,略事改革,实行道、路并存的行政区划制。淳化五年(994)后,正式废去道制,改为路制。路级以下的区划单位有府、州、军、监四类,县一级的区划单位有县、军、监三类。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当时,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其他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情况与唐朝很相似。宋代的府分为京府和次府。京府设于首都或陪都所在地,北宋建有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其地位比一般府高,与路平级。其他的次府,地位略高于州。元丰八年(1085)时,全国共有14个府。
与北宋对峙的辽,承袭唐制,将全国分为五道(路),道(路)的下级单位、县的上级单位有府、州、军、城四类,县的同级单位有军、城。与南宋对峙的金,采用宋制,曾分境内为20路,路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
元代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也有不隶于路而直隶于行省的府、州,称为直隶府、直隶州),府、州辖县(也有不辖县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府或州、县三级制并存的行政区划格局。龙安府建立后,上隶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县,为省、府、县三级制。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守御千户所则是一种不隶属于卫而直属于都指挥使司特种编制,洪武四年(1371),设置于龙州境内古阴平道上军事要地清溪(今四川青川县青溪镇)的青川守御千户所即属此类。时龙州为土司建置,也经历了复杂的卫所制变革。洪武六年(1373),元代及明玉珍割据政权所设龙州宣慰司自江油武都徙治青川所城清溪,同年末改龙州宣慰司为龙州,仍属广元府,洪武九年(1376)改属保宁府。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改龙州为松潘等处安抚司,以龙州知州薛文胜为安抚使,秩从五品。又置十三族长官司,秩正七品。洪武二十年(1387),改松潘等处安抚司为龙州。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龙州为龙州军民千户所,并于次年徙治盘龙坝箭楼山麓(今平武县城龙安镇)。洪武二十八年(1395)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为龙州军民卫,后复改为龙州,仍属保宁府。宣德九年(1434)改龙州为龙州宣抚司,属布政使司。嘉靖四十五年(1567)末,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
同一时期,相邻的松潘地区与龙州的政区设置相互交错、纠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洪武十二年(1379),平羌将军丁玉平定四川威茂土酋董贴里叛乱,收复自唐广德初年(763)即陷于吐蕃的松潘地区,当年设置松州、潘州二卫,很快又合并为松潘卫,属四川都司。洪武十四年(1381),为加强对松潘地区的治理,改龙州为松潘等处安抚司。洪武二十年(1387),改松潘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同时恢复松潘等处安抚司为龙州。嘉靖四十二年(1563)复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为松潘卫。辖千户所一、长官司十六、安抚司五。其辖境辽阔,相当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九寨沟、若尔盖、红原、阿坝、壤塘等县及青海久治、达日、班玛等县地和甘肃省玛曲县西北、迭部县东南一带地方。
清初仍沿用明布政使司制。至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直隶州下也可领县。主要为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此外,清代还在新开发地区增加行政区划单位“厅”,直隶于省的直隶厅与府平行,其地位略高于直隶州(但多不辖县),散厅相当于散州和县。又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东北的奉天、吉林和黑龙江,建立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县。这一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沿袭至今。
清代继承明代的卫所制,并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建立了新的卫所制度。清顺治十六年(1659),并青川守御千户所入平武县。雍正九年(1731),改置松潘卫为松潘厅,划归龙安府管辖。乾隆二十五年(1760),松潘厅升为直隶厅,脱离龙安府管辖范围,直隶于四川省。
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知府,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京府长官称府尹)。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明清两代,知府品级一般为正四品或从四品(京府府尹为正三品)。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知府的办事机构为知府衙门,亦称府署,府衙。通常主要设有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和司狱司。自明代开始,知府衙门亦仿中央六部之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又称六科),作为知府的直属办事机构,其办事人员称作书吏、书办,统称典吏。
二、“龙安”释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上下数千年,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文化各个层面。以“龙”命名成为一种传统,带“龙”字的地名遍布全国各地,在平武这种现象也非常突出。而以“龙”命名的政区也极为普遍。平武境内就有“龙州”和“龙安府”。
在龙安府建立以前,历史上以“龙安”为名的政区有三处,其中一处远在江西。唐武德五年(622)分建昌县置龙安县,治今江西省安义县东北三十里新民乡,属洪州,武德八年(625)县废。仅存在四年时间。另外两处都在今绵阳市管辖区域内,与平武相隔较近。
其一在今江油市境内。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侨置阴平县而设龙安县,为龙安郡(一说为静龙郡)治。治所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小溪坝镇(一说今四川省江油市东北马角镇)。北周复名阴平县,北宋末废。《元和郡县图志R26;卷第三十三》记载:“阴平县,中。东至(剑)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梓潼县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阴平郡并县。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始州。皇朝初因之,后改入剑州。龙血山,亦曰龙象岩,在县北五十里。绝壁高岩,万有余丈,有四石龙在石壁间,昔者群龙共斗,四龙疲衄呕血死,因化为石。血变成鳖,堪充器物,但不耐风日。绵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龙象犹存,石不复入用。”龙安县应该是以这神奇的龙血山而得名。此龙安县今已少有人知。
其二在今绵阳市安州区境内。唐武德三年(620),在金山县故城(安县永安镇向阳村)置龙安县。《元和郡县图志R26;卷第三十三》记载:“龙安县,上。东北至(绵)州七十八里。本汉涪县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县,隋大业二年废。武德三年,于废金山县城置龙安县。”龙安县以境内龙安山而得名。龙安山,即安县永安镇大安村的大安山。《元和志R26;卷三十三》记载:“龙安山,在县北十里。有好林泉,隋开皇中蜀王杨秀立亭馆以避暑”。唐以此名县。龙安县设立之初属绵州,北宋政和七年(1117)改属石泉军。宣和元年(1119)改名安昌县。宣和三年(1121)还隶绵州。宣和七年(1125)复属石泉军。南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安县。宝祐三年(1255)为石泉军治。蒙古中统五年(1264)升石泉军为安州,属成都府路,龙安县并入安州。明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为安县,并迁治安昌镇,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272)升绵州为直隶州,安县改属绵州。2002年4月,安县县城由安昌镇迁至花荄镇。2009年2月6日,将安县老县城安昌镇、原龙安县治地永安镇以及黄土镇的6个村划归北川羌族自治县管辖。2016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县,设立绵阳市安州区。
今人易将唐代所设绵州龙安县与龙安府相混淆。如历史名茶“骑火茶”,就曾引起两地争议。上世纪80年代,平武县大力发展“蚕、茶、果、药、畜”五大商品基地,为宣传本地茶叶历史悠久,有人见某书有“龙安有骑火茶”的记载,便望文生义,未加考证就想当然地以为此“龙安”就是曾设龙安府的平武县,而不知还有设置更早的龙安县,于是著文称平武产“骑火茶”。据查,关于“骑火茶”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末五代时毛文锡所著《茶谱》:“龙安有骑火茶,最上,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改火,故曰骑火。”当时龙安府尚未诞生,而今江油市境内的龙安县也早已复原名阴平县,可称“龙安”只有绵州龙安县,其归属自明。
“龙安府”一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四月二十八日,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谋反。段子璋作战勇猛,跟随唐玄宗到蜀地,立下赫赫功绩,东川节度使李奂上奏要替换他,所以段子璋便举兵谋反,在绵州袭击李奂。段子璋路过遂州(今遂宁市)时,刺史虢王李巨急忙按照属郡的礼节迎接,却被段子璋杀死。李奂战败,逃往成都。段子璋于是自称梁王,改年号为黄龙,以绵州为龙安府,设置百官,又攻陷剑州。五月十一日,李奂联合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共同攻打绵州。十六日,攻克绵州,杀掉段子璋,其非法设置的“龙安府”自然被废。这个仅存在不足二十天的“龙安府”,可谓昙花一现。它与后来正式设置在今平武县的龙安府并无关联,仅可作为一则趣闻,供龙安山河民众品评。
历史上被称为“龙安府”的政区,还有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即历史名城黄龙府,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辽史》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R26;卷三十八R26;山东九》记载:“黄龙府城在会宁西北。《辽志》:在勃海扶余府。阿保机末,有黄龙见于此,因名。……宋开宝四年,契丹主贤以军将燕颇叛,府废,改曰龙州,俗仍谓之黄龙府。……绍兴中,岳武穆尝言: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大定二十九年,改曰隆州。贞祐初,又升为龙安府,治利涉县。”
黄龙古城始建于古扶余国,两汉时曾是扶余国都城。隋为高句丽扶余城。唐朝时为渤海国扶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名黄龙府。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后,曾定都黄龙府。金天会四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掳走宋朝徽、钦二帝,一度囚禁于此。岳飞率岳家军奋战十余年,收复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锐气尽丧,宋人士气高涨,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如愿。金天眷三年(1140),改黄龙府为济州,又设利涉县。后因与山东济州重名,且因黄龙府早有龙州之称,故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济州为隆州,有时亦写成龙州。金贞祐二年(1214),升州为府,称隆安府,亦作龙安府,属上京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龙安府”是因“隆”与“龙”字音相同,异读异写而形成的别称,并不是正式的建置名称。古城黄龙府几经毁弃,几度繁华,演变为现在的农安县城。由“隆安”而称“龙安”,最后演变为“农安”,皆因字音相同相近之故。
三、龙安府建置沿革
龙安府是四川省绵阳市北部及广元市西部一带在明、清至中华民国初年期间设置的一个二级政区。治地在今平武县城龙安镇。其境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平武、江油、北川、青川四县(市)。极盛之时,一度管辖过松潘一带境域。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朝廷平定龙州宣抚司宣抚使薛兆乾叛乱,对龙州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明史R26;四川土司》记载:“至嘉靖四十四年,宣抚薛兆乾与副使李蕃相仇讦,兆乾率众围执蕃父子,殴杀之。抚按檄兵备佥事赵教勘其事。兆乾惧,与母陈氏及诸左右纠白草番众数千人,分据各关隘拒命,绝松潘饷道。胁佥事王华,不从,屠其家。居民被焚掠者无算。是年春,与官军战,不利。求救于上下十八族番蛮,皆不应。兆乾率其家属奔至石坝,官军追及之,就擒。四十五年,兆乾伏诛,籍其家,母及其党二十二人皆以同谋论斩,余党悉平。遂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设立流官如马湖,而割保宁之江油、成都之石泉二县分隶之。”
明、清两朝单名的“州”改“府”时,多直接以某州加府字,如苏州府、徽州府。但龙州宣抚司改府却没有简单直接地改称“龙州府”,而是另取了“龙安”之名。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龙州宣抚司”是土司建置,不能简单地与“龙州”划等号。一是龙州宣抚司不辖属县,设府之后,“割保宁之江油、成都之石泉二县分隶之”,还管辖青川守御千户所和诸土司,其行政区域更加宽阔,其行政权力更加强大;其次,改土归流后,龙安府的长官是由朝廷任命的“流官”,有任期,可调动,不再是世袭的土司,行政管理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故不称“龙州府”,而另命名“龙安府”。另外“龙安”之名取“薛氏土司叛乱已经平定,龙州从此安宁”之意,有强调平叛、对后人寄予希望并提出警示的寓意。明曹学佺《蜀中广记R26;卷五十一R26;蜀郡县古今通释第一R26;四川布政司》记载:“龙安府〔管三县〕,西汉北部都尉治,东汉之阴平郡也。水经注曰:岷山之西有龙冢。按梁普通中,武陵王萧纪僣据,土人李龙迁保此,番汉德之。西魏平蜀,始置龙州,保其名矣。向为龙门州郡,元弃为龙州宣慰司,国朝嘉靖四十五年改流,系以安字。”说明龙安府是以龙州的“龙”字,“系以安字”。而龙州的得名,则源于“龙冢”。而此龙冢”与李龙迁有关。
龙安府初设时下辖江油、石泉二县及青川守御千户所,以及境内被降级、分设、迁徙的薛、王、李诸姓土司。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龙安府新置宁武县附郭(县与府同治一城),次年改宁武县为平武县,成为龙安府的“首县”。此为县境第三次以平武为名建县,并相沿至今。清朝建立后,仍设龙安府。《清史稿》记载:“龙安府:繁。隶成绵龙茂道。明,府。顺治初,因明制,领县三。”顺治六年(1649),境内各土司归顺,仍各授原职袭任。顺治十年(1653),省江油县入平武县。顺治十六年(1659),并青川守御千户所入平武县。康熙元年(1662),复置江油县。雍正七年(1729)拨松潘卫隶龙安府。雍正九年(1731),拨绵州之彰明县(今江油市之一部,治地在今江油市彰明镇涪江西,1958年与江油县合并)隶龙安府,并改松潘卫为松潘厅。时龙安府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四县,松潘一厅,及平武县境内的黄羊关土长官司、阳地隘口土通判、龙溪堡土知事和石泉县境内的坝底堡、艾林堡等土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松潘厅由散厅升为直隶厅,直隶于省,脱离龙安府管辖。龙安府仍辖平、江、石、彰四县及各土司。
中华民国二年(1913),废除龙安府。府辖各县隶川西道(次年改称西川道)。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到中华民国二年(1913),龙安府共存在了347年。因平武县为龙安府“首县”,是府治所在,民间至今仍然称平武县域为“龙安山河”,平武县县城所在地至今仍叫龙安镇。龙安府所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四县民间俗称“龙四属”。中华民国三年(1914),石泉县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且陕西石泉县设置在先,乃复名北川县。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8月,析平武县第三区及昭化县天隍、凉葛二乡置青川县。1958年,江油、彰明二县合并为江彰县(次年复名江油县,198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江油市)。平武县一分为二,江油、彰明两县合二为一,原龙安府辖区内仍为四县(市)。
平武虽为龙安府“首县”,但其地位在清朝中后期却是逐步削弱。乾隆年间,因龙安学子多属寒士,平武、石泉两县道路迢遥,山川险阻,为方便学子参加“府试”和“院试”,始设“考棚”于江油县城武都。此后,龙安府知府也多借江油“考棚”为临时府署,而不常驻平武。至晚清时期,甚至很少到仍设在平武的龙安府署办公了。如清光绪九年(1883)任龙安知府的蒋德钧(1851~1937),在任八年,颇有德政。离任后,江油、彰明两县绅民为他修建的“蒋公德政坊”至今犹存(原建于青莲乡伍家坡下绵江道旁,后移置于太白公园内昌明河畔)。但平武境内却几乎没有这位蒋知府的传说。
四、今人误称“龙州府”
近年来(大致在2010年以后),在一些党政部门公文、报刊文章(包括领导署名文章)、地方企业旅游宣传材料和文人学者游记、论文中,又出现了“龙州府”这一名称。对平武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对此深感困惑。众所周知,在今平武县境域内,历史上曾设置过“龙州”,也设置过“龙安府”,但从来没有设置过“龙州府”。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设置的龙州都督府,也不能简称为“龙州府”。
龙州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就设置了龙州,治地在今江油市小溪坝镇境内。西魏废帝二年(553),复置龙州,州治迁徙至蜀汉江油关所在地今平武县南坝镇。此后,直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以前,这一地区州、府一级政区建置,或州或郡,大多数时间都称龙州,或是以龙州为基础(如龙州宣慰司、龙州宣抚司等),时间长达千年以上。
因为平武设置龙州的历史十分久远,人们常说平武古称龙州,或称平武为千年龙州、千年古龙州。直到现在,一些民间机构为增加历史厚重感,还喜欢以“龙州”命名。但其中有不少人因缺乏对平武历史的了解,张冠李戴,随意地将“龙州”误用为“龙洲”,这种的做法极为不妥,给人以“山寨”、“没文化”的感觉。一字之差,其品味高下立判,其命名效果也大打折扣。
“州”是“洲”的本字,其本义为“水中的陆地”,后来成为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大禹治水之后,分天下为九州。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元封五年(前106)首创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亦称十三州。汉灵帝中平五年(189年),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此后历代多有兴废,至民国初废除州制,但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龙州”也在其中。
“洲”本作“州”,在出现作为行政区划的“州”以后,加水旁以示区别。其意也由“水中的陆地”扩大为“大陆”,指地球上陆地的大的划区,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之分,合称“七大洲”。或合南北美并略南极而称“五洲”,如毛泽东诗中有名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但无论如何,地球上都不可能再出现一个“龙洲”。
龙安府是在撤销龙州宣抚司改土归流的基础上设置的,时间在龙州之后,仅有347年历史。且平武境内作为州、府一级政区治地时间最长的地方,是蜀汉江油关所在地南坝镇,而不是今县城龙安镇。因此,称今平武县为千年龙安府似乎不妥。如果算上唐代段子璋所设的“龙安府”,倒是远超千年之数,但那个“龙安府”是叛臣非法所设,存在时间极短,且设置地点远在绵州。那时的绵州还是和龙州平行的两个州,和今天的平武县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龙州府”一名,完全没有历史依据。应该是今人大胆“创新”,将“龙州”与“龙安府”嫁接而人为生造出的。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千年龙州府R26;华夏报恩城”之类的口号更加顺口、更加响亮一些,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如其所愿,如今这生造的“龙州府”已声名远扬。打开网络,“龙州府”之名随处可见。比如:以县城“千年龙州府R26;华夏报恩城”为核心,深入挖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比如:按照“千年龙州府R26;华夏报恩城”定位,深入挖掘报恩文化;比如:深入挖掘“报恩”文化,加快建设“千年龙州府R26;华夏报恩城”;比如:千年龙州府,风雨江油关;比如:相约千年龙州府,举杯华夏报恩城!党政部门的宣传,旅游企业的营销,真是热闹非凡。
还有一些文人墨客,也在他们的文章里振振有词地说,据《龙州府志》记载云云。不仅有了“龙州府”,连“《龙州府志》”都出来了。甚至某著名作家的《平武记》系列博文中,也出现了“平武当地志书《龙州府志》详记过村寨的建筑”、“但平武此地,旧称龙州府的地区”这样的文字。一个无中生有的“龙州府”,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
在如此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一个人如果对平武历史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肯定不会对“龙州府”的存在产生丝毫的怀疑。就像绝大多数的普通游客,都会相信报恩寺是王玺想要造反而修建的王宫一样。无中能生有,化虚而为实。
平武县是汉、藏(包括白马藏族)、羌、回多个民族的聚居地,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称,有红四方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建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号称“深山故宫”的明代寺院建筑“敕修报恩寺”驰名海内外。县内茶、麸金、药材、水晶等物产资源丰富。一百年前著名的园艺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英国人亨利R26;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曾在平武采集植物标本返回英国传播。平武曾给威尔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在《中国——园林之母》一书详记了在中国西部生活及其发现,其中就包括他在平武的经历。故宣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地方要发展就离不开好的宣传。但宣传的正确与否,却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为了宣传就篡改历史,随意杜撰,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长此以往,难免以讹传讹,谬种流传。
事实上,就现在我们可以查阅到的史料来看,平武历史上从来没有设置过名为“龙州府”的任何一级政区。中国历史上曾被称为“龙州府”的地方有三个,但都与平武县相去甚远,毫无瓜葛。
第一处是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牡丹江市代管的县级市)渤海镇,宁安,原名“宁古塔”,为肃慎故地,是满族的祖居地之一。其地是唐代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698~926)所设置的上京龙泉府,在渤海国229年的历史中,曾两次共162年为国都。龙泉府领龙州、湖州、渤州三州,府治龙州。因上京龙泉府是国都,其府治所在的龙州当然也是国都所在,而龙泉府已称“上京”,故其府治龙州又被尊称为“龙州府”。当然,其正式建置名称仍是“龙州”。
第三处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在中华民国元年(1912)曾改设龙州厅为龙州府,时间仅一年,次年即改为龙州县。这个“龙州府”设置的时间虽短,却是正式的建置名称,而不是尊称或俗称。广西龙州县与平武县的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历史上都曾设置过名叫“龙州”的政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又都是土司产生较早的地方。《龙州县志》记载:“宋皇祐五年(1053),朝廷对龙州实行土官治理,是为龙州土司世袭之始。”而平武的龙州土司产生的时间是在这173年后的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6),朝廷在龙州境内“设龙州三寨长官司,授龙州判官王行俭为世袭长官司”。
以上三处“龙州府”,不管是尊称、俗称还是正称,它们都还算是有据可依。而平武近年来生造的“龙州府”则是毫无依据,凭空捏造了。如果是出于对平武历史是不了解而无意为之,还可理解为误用。如果明智有错还故意为之,那就是明目张胆的谬称了。
第二处是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有人在介绍长春地名演变过程时称:唐朝开元时期,其地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犯人的地方,据称“书山有路勤为径”一语即源出于此。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领袖大祚荣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国,改“书山府”为“隆州府”,又称“龙州府”,定为国都。此说与史实不符。渤海国所设“五京十五府”中,并无“隆州府”或“龙州府”,更未以“隆州府”或“龙州府”为国都。渤海国曾经四次迁都:698年大祚荣开国时都城为东牟山旧国(其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据专家考证当为今吉林省延吉市东约10公里处的城子山山城),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785年迁至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直至926年灭亡。其中有“龙州府”之称的是上京龙泉府府治龙州。前文介绍“龙安府”名称来历时已有详述,长春市农安县其地,在渤海国时为扶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名为黄龙府。金天眷三年(1140),改黄龙府为济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济州为隆州,亦作龙州。金贞祐二年(1214),升州为府,称隆安府,亦作龙安府。这一时期,因隆州(龙州)改府,如果有人称其为“隆州府”或“龙州府”也是很有可能的,但不是在渤海国时期。
原文作者;刚氐道人 来源;闲话龙安府 https://www.mala.cn/thread-14884690-1-1.html (出处: 麻辣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