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7-9 15:29 编辑
八世讳本初,从前河二门迁入本县大许寨乡东马庄,人口55人. 十一世讳礼恭,由前河二门三迁徙西华县西华营刘娥村,现有人口64人。 十四世讳泽浩,由本县逊母口乡姚庄迁至东六里姚楼村,人口78人。 十六世向林,1856年从本县逊母口乡姚庄迁徙至淮阳县(现为淮阳区)郑集乡指挥营,现有人口216人。后有人从指挥营迁居前张楼,人口20人,迁入赵刘人村,人口15人。 十七世(失名),从逊母口乡姚庄迁入大许寨何营,人口43人。 十八世讳玉山,从太康县大许寨乡姚楼迁入信阳市固始县(地址不详)。 十八世讳明庚,从会城寺二门迁入太康县城新街,人口12人。 十八世 讳明渠,从会城寺二门迁入本县独塘乡段堂村,现有人口 61人。 十八世讳振中,从会城寺二门二迁入常营中街,人口21人。 十八世讳明敬,从前河迁入史庄(前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人口27人。 十八世讳明武,解放前从前河近迁徙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行政村北岗,现有族人30人。 十八世讳德成由会城寺二门二迁入常营镇中街(明允一支),现有人口186人。 常营集名称由来,明朝大将常遇春攻打元军,曾在此扎营安寨,故名“常营”。常营是中州名镇之一,地处311国道和218省道交汇处,交通发达,商业兴隆,是太康县最大的集镇,也是最富裕的集镇。全镇人口8万人,年人均收近2万元。 十九世讳学沣,于1946年前后,从前河西头迁入常营集北街,现有人口13人 十九世讳学堂,由前河二门三,迁入常营近临姜庄,人口42人。 十九世讳学勤,由常营中街迁入本县板桥镇河沿张,人口15人。 十九世讳学港,由会城寺二门二迁入本县芝麻洼乡太武寨,现有人口12人 又有二门族人从前河迁入县城附近鲁庄(即郭鲁张)。现有人口 34人。 1966年冬,前河大队在邵庄东北,吕岗西,牛家南,葛家东有一方土地400多亩,因距前河较远,耕种不便,随动员前河村民往此地迁移,后成为村庄,因都是前河人故名新前河,如今划给葛家行政村,现有人口268人, 家谱记载,德成迁徙开封市尉氏县范庄(也可能是范坟),今叫芦馆人口约2000人。 从统计数字来看,太康姚氏二门如今已发展到23个村庄, 总人数达7255人。 (三)、太康姚氏三门族人的迁徙与发展 1、迁徙 三世祖讳玘,字佩玉,配偶陈氏,于明前期(约1380年前后)从会城岗迁出,移至西1公里处。起名姚湾。后又有五世祖讳哙,由姚湾迁居北1公里处姚湾居住,两地重名又相距不远,为了区分开来后,后重新更名(解放后),又因两村都临涡河拐湾处,且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故将玘迁居的下游姚湾改名“下湾”,另一个哙居上游的姚湾,改名“上湾“。上湾目前姚姓人口536人、下湾人口369人 四世祖讳礼,配偶张氏,于明朝前期从下湾村迁徙至郸城县虎岗乡大姚庄(原属鹿邑县)。大姚庄是郸城县比较大的村子,土地肥沃(属黑质士),是一个产粮大村,大姚庄现有老坟并立有墓碑,碑文记裁详细,对于始祖迁徙年代及情况都有说明,后来慕碑被毁。大姚庄姚氏一族又于2018年2月给始祖讳礼重新立碑一座(如下图)。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8272/wps1.png
在立碑的同时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治动,在祭祖时由21世孙姚传兴撰写并宣读了祭祖文,其祭文如下: 始祖名讳斌 家居在太康 元末中举人 召不入朝纲 始祖母姓魏 贤惠美名扬 生子圭宽贵 和陸度时光 贵生子敬玘 祖父孙同堂 敬生资荣礼 家兴人丁旺 先祖名讳礼 迁居在他乡 清水河南岸 郸城东北方 距城五十里 定居大姚庄 秦晋结伉俪 先祖母姓张 一生人忠厚 德高人赞扬 生子名讳臣 单传无有双 臣生尽忠孝 二人各一方 忠生一子时 拔营东南向 时生子系宏 迪续是兄长 次子名允恭 三子名玉黄 时过六百载 人口大增长 长门人偏少 二三门相当 代代人才出 辈辈有威望 后人立过碑 碑文记载详 今碑不复存 坟前真凄凉 现今几千孙 聚守此事商 为人不忘祖 祖德记心上 立碑感祖恩 修坟烧纸张 双膝三叩首 人人都应当 先祖好传统 继承莫彷徨 先祖好品德 我们要发杨 对待亲父母 孝顺美名扬 晚辈对长辈 尊敬不卖狂 长辈对晚辈 爱护要慈祥 若是同事人 祝为亲兄长 对待异姓人 全都一个样 一家有困难 大家都去帮 遵守国家法 不去蹲班房 先祖九泉下 含笑把头昂 后代这样做 我就把心放 连连把头点 姚家好儿郎 郸城虎岗乡大姚庄现有人口1211人,后来姚氏族人又从大姚庄迁居小姚庄(也叫前姚庄)现有人口500人。后来姚氏族人又迁入郸城县钱店镇孙堂村360人、又有人迁居郸城县汲水乡陈于庄 29人,迁入郸城县吴台乡西小庄28人, 现在大姚庄每人合耕地1.2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为主,人均收入1.3万元。 十九世讳学榜、学明、学贵、学忠由大姚庄迁至准阳县城东关,半农半商,人口 94人。 六世祖知,于明宣德年间(约1435年)由太康迁徙至许昌市鄢陵县马坊镇姚家村该村原名七汲,后来姚氏族人发展壮大更名姚家村,再后來因为鄢陵县姚家村较多,经政府民政部门建议改村标牌,改为北姚家。自始祖知迁徙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现已传26世。鄢陵县不少村庄姚氏大部分都来自于北姚家。北姚家地理位置优越,在县城北部,北临双洎河,东接扶沟,是个较大的村子,有姚氏族人2380人,士地 2800亩、土地利用率高,绿化苗木占地40%,农作物占地面积占60%。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花生、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本村曾获得许昌市“文明村镇”。 九世讳从风,从北姚家迁居鄢陵县马栏乡狐冢(今改名胡中行政村姚庄),传说狐冢附近有狐狸大仙冢,故名狐冢,现有姚氏族人 771人。 十一世讳宏勋,从北姚家迁去庄头(现鄢陵县彭店乡姚庄,始祖初来时住在东庄头上,所以东庄头,也叫庄头),现有人口400人。 十二世讳可成,从北姚家迁居望田乡赵岗村,现有人口110人。后姚氏族人讳天心、天立弟兄二人,从赵岗迁入张桥镇张庄村,现有人口106人。 十二世讳玉朝、十三世克寅、十四世宗廉,由北姚家迁彭店乡王铁村。 十七讳世天祥、天顺、天立、天秀、天章弟兄五人从北姚家迁入望田乡老范店,十九世讳学新又从老范店迁入马坊乡稻梗村,老范店有族人144人,稻梗有20人。 十九世讳学方、二十一世化芝、化旺、化全从北姚家迁入彭店乡殷坡村,人口10人。 六世祖讳殿魁,由会城寺迁入鄢陵县彭店乡洪沟村,洪沟村因黄水泛滥,洪水在庄前冲出一条沟,故名洪沟。现有人口602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花生。 六世祖讳印,于明初由太康县下湾迁入扶沟县韭园乡二十里店。二十里店位于扶沟和鄢陵两县交界处.两地各距20里,此村过去很大,又处于许昌去扶沟必经之道,过往行人都会在此停留、住宿、用餐、歇脚,所以此村开店的人很多(饭店、旅店、商店等),又因为此村距鄢陵、距扶沟都是20里、故叫二十里店,现有姚姓人口1031人。 七世祖迁居商丘市柘城县远襄乡王寨,现有人口220人,又有人从王寨迁入宁陵县邵楼,现有人口173人。 八世祖讳三戒,由下湾迁至高陵(今改名后姚),现有人口399人。 八世祖弟兄三人长三畏、次三让、弟三恭由太康迁居海宁府(现商丘市柘城县)西南9.4公里处建家立业(今柘城县李原乡南),当时兄长三畏曾任镇京总兵,有功于社稷,圣上御旨加封,修建大楼一座,高则望之海宁(今柘城县)盛景,另建牌坊,滚龙御碑,石狮把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广置良田二百一十顷兴家立业,名曰:姚楼。海宁府(今柘城))距陈州110华里,每年上交官银人推马拉多有不便,弟兄相商分家迁居陈州东北45里处置买良田二十余顷,新建大楼一座安家立业,名曰"西姚楼”(今淮阳区四通镇黄路口行政村姚楼自然村)。相传西姚楼先祖后有三门外出选址,迁至今郸城县汲冢镇南头建家落户,名曰:姚庄。后又有族人从柘城县李原乡姚楼迁至柘城县伯岗镇王寨村落户。为此柘城县李原姚楼、伯岗王寨姚姓、淮阳区四通镇姚楼、郸城县汲冢姚庄四村为一脉,于2019年已亥年11月续谱,因此支姚氏已找到祖根在太康县常营会城寺,与会城寺是一家,世系完全按照太康姚氏承接,是为太康姚氏老三门。目前东姚楼现有族人750人,西姚楼680人,王寨220人,姚庄人80人。 十世祖讳正贤,从下湾迁入常营北王庄,现有人口290人。 十二世讳三全、三唤,从后姚迁入扶沟吕谭集,现有人口 89人。 十四世祖讳建邦,由后姚迁居扶沟县包屯乡梁庄,现有人口100人。 十五祖世讳玉书、玉美弟兄二人迁本乡内岗村,现有人口 60人。 十五世祖讳松山、十七世讳进孝均由上湾迁入本县高贤乡大河东姚庄,现有人口166人。 十六世祖讳守业、守道,迁入尉氏县芦馆,现有人口2066人。 十六世祖讳万和、万里二弟兄从后姚迁入扶沟县吕谭乡黄寨,现有人口69人。 十八世祖明成、明镜、明柱三人迁入常营北王庄村。 十八世祖讳明庚,从会城寺三门迁入太康县城新街。 十八世祖明德、明全、明韶、明时,四人从会城寺迁居本县大许寨乡四柳树村,后来四人又举家外迁不知去向。 十八世祖明城,从下湾迁入本县芝麻洼乡谭许村。 十八世祖讳明汝,从下湾迁居前王村,现有人口13人。 十八世祖讳明祥,由扶沟县吕谭乡黄寨迁回后姚。 十八世祖讳明亲,由高陵(后姚)迁往扶沟县崔桥镇小周岗,现有人口83人。 十九世讳学举,从常营北王庄村迁往本乡大仓村,现有人口 17人。 十九世讳学德,从王庄迁入本乡内岗村,现有人口12人。 十九世讳长江、海亮二人迁入陕西铜川。 二十世讳宗贵,从下湾迁徙内蒙古包头市(情况不明)。 二十世宗民,从下湾迁入漯河(情况不详) 二十世讳中国,从下湾迁入本乡新黄集村。 二十世讳水印,从花园迁入湖北省武汉市,现有人口23人 2、述评 太康姚氏老三门是太康姚氏三大门派中最庞大的一门人, 也是太康姚氏族人居住点最多最分散的一门,目前老三门人丁兴旺,事业发达,名人众多。特别是从政者多、出外创业者多,并兼于多方发展。所以三门人都比较富裕,经济收入可观。 三门人虽居住分散,相距又远,可他们不忘租根.,“豫东姚氏亲,同是一条根”,亲情尤在,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