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2-8-26 10:06 编辑
水磨沟姚氏资料8 姚都司和义马楼 现在汶川县水磨镇,还有很多老年都知道,水磨古镇老街后头有个小地名叫“蚂蚁楼”的地方,这个地方从清朝开始到民国时期很有名,大凡川西坝子和行走川西灌(县)金(金川)小西路茶马古道的人,都要慕名而来参观。其实这个“蚂蚁楼”就是一个大的土堆,地点就在今天水磨镇老人村3组林后头,1组青鸡坪前坡上。是清朝咸丰年间,姚安邦埋葬大白马的地方。马坟之所以出名,还得从它的主人姚安邦的传奇故事说起。 据汶川县《水磨乡志》记载:“姚安邦,字平蜀,清朝嘉庆中叶,生于我乡老人村,由行伍历官千总游击”。水磨镇老人村《姚氏族谱》记载:姚安邦,原名姚地平,其父姚天寿,后来从军后改名姚地润,字安邦。清朝咸丰年间,重庆左营游击千总。 按照清朝军队建置制度,军队分为蓝营和绿营。用蓝色旗帜的军队叫蓝旗军,用绿色旗帜的军队叫绿旗军。蓝营主要由满族、蒙古族、部分汉族组成,是清朝的核心精锐部队。绿营全由汉族兵组成。清朝的绿营军以营为建制单位,军官叫都司,为正四品武官。绿营最高军事单位为镇,是正师级单位,镇总由满人担任。游击千总属于副师级军官。清朝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蓝营军(八旗军)和绿营军,以蓝旗和绿旗为区分标志。都是保家卫国家的军队,但主次不同,朝廷的倚重也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的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十倍,为保卫国家和地方安全的武装力量。按现在来讲,姚安邦也就属于副省军级干部了。 据民国《姚氏族谱》记载,姚地平,儿童时候在灌县储秀书院读书,聪明好动,性格刚强。清朝历史上水磨镇的姚家人,是很有名气的名门望族,青城山老人村的地盘业主。有一天,适逢有西藏活佛前往北京朝圣,路经水磨沟兴仁场,晚上寄宿姚宅。姚家人对西藏活佛十分敬仰,请活佛正坐中堂上,姚府老主人姚天寿召集全家人,排队分头进谒敬拜活佛。活佛静坐中堂,双手合十念念有词,对参拜的人均无意旨,惟有姚地平年龄最小,排列最末,当他行至堂前活佛面前时,活佛见之离位携手,口中藏语便便,众人十分惊诧,不解其意,随行活佛通师(翻译)曰:“活佛老爷说,这个幺老少爷不是一般的人,今后是很有福气的人啊,将来是要做大官的,给老太爷道喜了”。 当时活佛的话,使在场的姚家族人十分惊喜和激动,再次感谢活佛的吉言。当晚盛情款待西藏活佛一行,第二天全家人将活佛送出老人村。姚家人对活佛的话,信任有加,有可能是从相法观察面貌问题而来,从此,全家人对姚地平更加疼爱。姚地平幼年在灌县兴仁场储秀书院读书时,智慧聪敏超人,学习十分优秀,老师和家庭都很喜欢。但是,他体形健壮,生性好动,又十分调皮。因为有累犯学规,老师多次从严责备,都无收潋捡点,学校拿他没办法。老师只好亲临姚家,告诉家父姚天寿。姚家要求宽恕,向老师表示愧意,但是老师坚决不同意,被责令辍学归家。姚地平从小心志高傲,对老师怒言道:“不要我读书,不读书将来我也要做官。”他从小立志远大,爱看历史古典,对汉朝班超父子十分崇拜,誓学汉朝班超,投笔从戎,为国效力,未尚不可。在家自学诗书,抄练书法,苦练武功,强身健体,几年后不顾家人劝阻,告别父母外出从军。临行前对父亲和家人说:“孩儿有志学班超,此生无功决不还”,最终成为一员奋勇杀敌的悍将,在战场上奋勇当先,累立战功,成为重庆左营游击千总将军。 这里顺便简介一下汉朝班超。班超(公元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从小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父母恭谨,审察事理。 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汉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姚地平在家读书时,对班超很是崇拜,把班超作为榜样和奋斗目标。离家到重庆当兵后,改名姚地润,字安邦,将来能泽润一方,为朝廷安邦治国出力。可见志向之宏伟远大。 清朝灌县县志曾有记载:姚安邦,清朝重庆左营游击千总将军,名列正四品武官衔,钦赐三品花翎,副三品将军。时正值清朝咸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四川响应者有蓝大顺造反,他率领清兵进行围击,农民军败溃势所必然。四川蓝大顺造反刚平息后,又被指派带兵征讨贵州苗族叛乱,在平息苗族叛乱战斗中,清兵将苗寨苗兵围困,由于苗人势大人多,地处大山深处,地形陡险复杂,苗兵奋力反抗,在其他少数民族兵丁配合下,杀出重围,姚安邦所带几千清兵反而深陷重危,所带清兵死伤无数。虽然他作战英勇奋力拼杀,由于苗族叛乱人员凭借地形险要,苗寨优势,几经拼杀,难分胜负,姚安邦本人也被围困其中,反复拼杀难以突围,体力已被耗尽,无力再战,情急之下,他的坐骑大白马,驮上主人飞岩逃脱,得以脱身保全姓命。为了保存实力,他带着余下部队突围返回。苗兵紧跟其后,追杀而来,一直追杀到大渡河边。 姚安邦在带领清朝绿营兵渡过大渡河时,由于大渡河水流踹急,旋涡不断,大白马被水浪翻倒,主人落水被河水淹没河水中,大白马回头将主人救起上岸。在荒乱中将随身所带将军印落入水中,被急流卷走,无法寻回。 他带领败兵回到重庆后,作为武将,为朝廷效力保边是职责所在,在平息贵州苗族叛乱中,不但没有平息叛乱,反而造成初战溃败,而且最严重的事情还是失掉帅印,是绿营军的奇耻大辱,当然要追究其指挥带兵责任,理当受到军法处分。清朝朝庭考虑姚安邦年岁已超六旬,过去多有战功,免于军事处罚,撤消军职,保留待遇,马随主人。据民国《姚氏族谱》记载:当时上司禀帖通知十二个字:“防堵不力,撤销军职,保留待遇”。 姚安邦告退军营后回到成都,自愧无颜回家面见父母、姚氏族人,暂居住在成都青羊宫二仙庵,每天闭门思过,认真自我反醒,清闲度日。姚安邦平日同成都二仙庵住持人阎永和私交较深,常有银两资助开支。在成都二仙庵修养数月后,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恭请墨宝提写庵名,他即书写了“二仙庵”匾额,落款“姚左书”。由于他是有名的姚左书,左手书写的字体独特上乘。后来,任四川总督的丁宝祯,欲另行书写替之,连写数次对照,自我叹息不如,无法超越相比,自行放弃另提庵名。 姚安邦在成都二仙庵住一年后,心态平静地回到家乡灌县兴仁场水磨沟家中,从此退隐山林,消闲度日,据族人姚鹤算,字修龄,口头言传,姚地润祖公体貌魁伟,神魄赳赳,实堪武职,其字雄鹰翱翔,气贯神舞。家中所藏清朝官员、名人墨迹,如刘石魇、翁同和等,解放初一毁无遗。 晚年精神矍铄,晨起必骑着高头战马奔跑于街头场尾,回家后在大麻柳林中挽弓数十次。他对跟随他鏖战一生的白马,怀有特殊感情之深,从不慢待白马,做到粮足草丰,夜半添料,每日午后都要给马洗刷,夏天还要将马牵到元定桥下,或丰乐桥下寿江河中洗澡戏水。其马为清朝朝廷给武将配备的战马,又称义马,为主人终身使用,曾救他于危急之中,主人和马感情之深极至。大白马个高体强,只要主人骑在背上,十分温顺而很有灵性,作为战马很善于长途奔跑。姚安邦晚年在家赋闲无事时,也常骑上大白马到成都会见熟人好友,同自己的战友和下属聚会,只需半天就到,如果到成都办事,总能晨出晚归。他的大白马老死后,让他十分伤痛,特制一副大棺材将大白马装在其中,埋葬于青鸡坪前,自家房屋后山坡上。由于马坟很是高大,几年后蚂蚁在马坟中做巢,使马坟土壤发泡增高,成为一个大丘土包,像一座楼房之高大,后来被乡人称马坟为“蚂蚁楼”,白马坟遗址尚在今青鸡坪前坡上。 民国《灌县志·人士传》记载:姚地润能武能文,书法上乘,善用左手书写。住室内自题曰:‘淡泊明志’。 水磨兴仁书院有“讲堂”二字匾额,紫云宫(王爷庙)有“工沐神恩”四字匾。在家闲养晚年期间,难于外出,在书房中坚持看书习练书写,拒门会客,每当乡里善事,有求必应,尽力所为。 姚安邦殁后葬于青鸡老坟园其父姚天寿祖公右侧。1958年岷江人民公社大兵团改土,墓毁碑毁,生殁年月无法考证。其长子姚仙悟,字丹书,从小饱读诗书,青年早逝。他八十岁得季子姚仙霖,字子光。姚仙霖生一子,名姚鹤成,死于年少,生一女姚鹤玉,外嫁四川省大邑县陈家镇。姚仙霖死于水磨镇陈家山村,葬白石沟口坡上,享年七十有余。 姚安邦在当地当时作为清朝中后期三品武官待遇,在水磨这个小地方,乡人眼中算是个了不起的大官了,地方人对他很是敬仰,地方小官在他那里都不敢称道。清朝同治四年灌县寨子汛百总王春,在莲三坡庵子坪修建永定桥时,姚安邦虽然已离世,家人捐了少量文银,也作为“逝府”镌刻于石碑上,名列前位。作为他的战马和终生战友,死后特制一口大棺材得到厚葬,在乡人眼中算个少见的奇事,所以义马楼的故事能流传至今,给姚安邦在川西地区和地方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
来源:汶川姚向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