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9|回复: 1

『陈玉龙』现代南洋研究的拓荒者姚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2
  • 签到天数: 31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11-28 14: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南洋研究的拓荒者姚楠
    陈玉龙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第3期310-314,共5页
    作  者:陈玉龙
    摘  要: <正> 一 1935年1月,一艘英国轮船公司的邮船正乘风破浪由上海开往新加坡。一位“长年跼处在一个熙熙攘攘闹市中”的二十三岁上海青年,站在甲板上,“看到了海上日出日落,见到了无数海鸥飞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壮丽的海上景色,使他“思潮起伏”,想起“旅游南洋是一回事,南洋研究又是一回事。我不应满足于旅游,而应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这位在甲板上立下宏愿欲以毕生精力尽瘁南洋研究的青年是谁?他就是现代中国南洋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姚楠先生。



    1935年1月,一艘英国轮船公司的邮船正乘风破浪由上海开往新加坡。一位“长年跼处在一个熙熙攘攘闹市中”的二十三岁上海青年,站在甲板上,“看到了海上日出日落,见到了无数海鸥飞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壮丽的海上景色,使他“思潮起伏”,想起“旅游南洋是一回事,南洋研究又是一回事。我不应满足于旅游,而应继续进行研究工作”①。


    这位在甲板上立下宏愿欲以毕生精力尽瘁南洋研究的青年是谁?他就是现代中国南洋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姚楠先生。


    姚楠,字梓良,笔名施平、南迁,1912年生于上海。早在他15岁的时候,进入上海著名的“南洋中学”,就和“南洋”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秋,他进入当时在中国号称华侨最高学府的国立暨南大学,边工作边读书,在该校附设的南洋文化事业部工作,着手翻译了一本荷兰东印度公司官员撰写的《十七世纪南洋群岛航海记两种》(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之一)。这是他早期的处女译作,也是他毕生从事南洋研究长达60多年学术生涯的开端。


    姚楠“在赴星途中”,想起了“三国时代的朱应、康泰,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元代的周达观、汪大渊,明代的马欢、费信、巩珍,清代的谢清高、王大海、李钟珏”等人“都是在游历海外各国后写下不朽名著,迄今仍为世界各国研究东南亚的学者们一致公认为宝贵的材料”;他又想起了“中国和南洋关系密切,南洋华人又是那么众多,但是自从欧洲人侵入这个地区以来,中国的研究工作远远落于人家之后”,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立下了宏愿”②,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状态。



    风华正茂的姚楠踵先贤之步武,壮游南下,初见星洲。在他侨居星洲的七年(1935—1942)当中,他和几位志同道合者,箪路蓝缕,以启山林,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上述落后状态。这不仅打下了他个人“毕生从事东南亚研究的基础”,而且为我国近几十年的南洋研究开辟了道路。


    姚楠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就着手搜集有关东南亚史研究的资料,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其中比较长的有两篇,一篇是《星洲开辟史》,一篇是《马六甲古代史》。姚楠从他学术生涯的发轫之初,就选定南洋研究为其主攻方向。他数十年如一日,焚膏继晷,辛勤耕耘,锲而不舍,未尝稍懈。


    姚楠旅居星洲七个年头,其活跃与积极,可以说是他一生中的鼎盛期。当时他的主要活动有两大项:其一、在《星洲日报》任职,主编《星洲十年》年鉴;其二、从事南洋研究——创办“中国南洋学会”和《南洋学报》。两大活动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对姚楠来说,两者先后集于他一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938年,《星洲日报》出版一种期刊,名为《星洲日报半月刊》,其中有《南洋研究》一栏。姚楠摘译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个船长的航海记,题为《东印度航海记》(现巳将全书重译,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后来他又陆续写了一些有关南洋民风的文章,主要是从中国古籍中摘录的一些资料,另外还发表了一些其它文章,因而与该报发生关系。1939年初他正式进报社工作,接着出任《星洲十年》年鉴主编,时年仅27岁。


    《星洲十年》是一部侧重记叙1929-1939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发展的巨著。用姚楠自己的话来说:“《星洲十年》重视学术研究、重视华侨史研究,做到了科学性和知识性并重”③。它既是年鉴,又是地方志,是南洋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和新、马发展的历史文献。而《星洲十年》编纂处,则荟萃了我国海外最早的一批南洋研究者。它实际上成为南洋研究的摇篮。姚楠和他的几位志同道合者以此为基地,以此为过渡,播下了南洋研究的种子。


    值得一提的是,《星洲日报》社经理林霭民先生具有远见卓识,他在一篇题为《两年以来》(为纪念该报创刊二周年而写)的文章中,积极提倡与赞助南洋研究,曾提出令人鼓舞的主张,这在客观上为南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40年2月,《星洲十年》问世,编纂处的工作告一段落。《星洲日报》增辟了《南洋史记》和《南洋经济》专栏,南洋研究出现了可喜的景象。


    当时马来亚方面研究东南亚的机构,只有“英国皇家学会马来亚分会”,成立于1877年。它的会员与设在伦敦的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员享受同等权利,但入会资格比较严,会员大多数是英国官员和学者。华人必须提供学术著作,并由理事会一致通过,才能成为会员。当时新加坡华人中,只有写过《星洲华人百年史》的宋旺相、著名侨领余东璇和新加坡提学司的视学官陈育崧。1940年,姚楠和另一位已故著名南洋研究学者许云樵先生也成为该会会员。


    应该说,姚、许等人参加这个学会,对于他们后来单独创建“中国南洋学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他们认为“皇家亚洲学会的水平虽然高,但吸收的华人会员实在太少。南洋华人如此众多,学术界人士也不算少,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能成立一个学会呢?”④


    同年3月17日,姚楠与著名作家和同事郁达夫(《星洲日报》副刊《星洲文艺>主编)、关楚璞(《星洲日报》总编辑)、许云樵(《星洲十年》专任编辑)、张礼千(《星洲十年》专任编轩1955年逝世)韩槐准(研究考古和园艺)、刘士木、李长傅8人正式创立南洋学会,起草学会章程。这是最早在新加坡成立的研究东南亚的学术团体。姚楠为该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刘、李二人不在场,实际只有6人。6个发起人当中,《星洲日报》社同人就占5人。所以有人说:《星洲十年》编纂处是南洋学会的摇篮,是有充分根据的。


    会议假余东璇街南天酒楼举行。上述8人,除韩槐准外,皆为理事。大家原来推选姚楠为理事长,但他谦让。他说:“我当时只有28岁,也不配当理事长”⑤。经协商,不设理事长,而设一名常务理事,公推姚楠担任,主持会务。许云樵兼《南洋学报》主编。会址就设在姚楠的寓所中峇鲁路永丰街61号2楼。该会的邮政信箱(P.O.BOX709号)也是姚楠以学会常务理事名义向当地政府申请为豁免注册的团体(即不受社团注册条例的限制,可以自由活动的团体),获得批准后向邮政局登记办理的,这个号码一直沿用至今。学会成立后,《南洋学报》亦于1941年6月创刊,迄今亦有40多年的历史了。


    南洋学会的全名称是“中国南洋学会”,冠以“中国”二字,既标明这个学会是华人的组织,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它标志着中国学者披荆斩棘,扬眉吐气,开辟了新领域。英文名称则未加“中国”两字,称作The South Seas Society Singapore,简称S.S.S.S。


    如今该会已经拥有几百名会员。“荣誉会员中,有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长温斯泰德爵士、法国远东学院院长戈岱司(按:应为赛岱司)教授、大印度学会考古主任韦尔斯博士、荷兰莱敦大学汉学院院长戴文达教授,他们都是国际公认的东南亚研究专家。基本会员除东南亚各地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在中国的就有岭南大学副校长陈序经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岑仲勉、朱杰勤,厦门大学教授林惠祥,中央艺术(应为美术)学院教授常任侠,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商务印书馆编审部长苏继廎等,团体会员除东南亚地区各学术机构外,还遍及英、美、苏、日、法、荷、西、波、匈等国。由此可见,一个在1940年诞生,只有几个人发起的南洋学会,发展是何等迅速啊!”⑥而《南洋学报》亦出到36卷,《南洋学会丛书》已出20多种。


    拓荒者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开绚丽之花、结壮硕之果了。近年来中国对东南亚史的研究,不论在组织机构或是研究成果方面,都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50多年前还是青年的姚楠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在英国邮船的甲板上所发下的宏愿也基本实现了。作为后继者的我们,今天重温这一段历史,既感到兴高采烈,有幸和前辈分享光荣和骄傲;又感到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恢宏斯学,任重道远。


    令人悼惜的是,“中国南洋学会”的几位创始人均先后辞世,姚老是硕果仅存。几年前卸任的南洋学会会长魏维贤先生称许“姚先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南洋学会功臣”,“姚先生已成为我会硕果仅存的创办人”⑦。学术界对姚先生的成就做出了公正的评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姚楠怀着对他的第二故乡新加坡(整整旅居7个年头,占他70多年全部征程的十分之一)无限深情,怅然告别,于1942年1月29日携眷乘船驶往仰光;同时他又怀着一片赤子之心和满腔爱国热忱由仰光飞赴重庆,回到了祖国,为抗战效劳。



    姚楠回到重庆行装甫卸,就在前南洋研究所任职,继续从事南洋研究,可以说是易地再战。


    他在旅渝期间以及1946年复员东下南京后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先后在《大公报>、《广西日报》、《文史杂志》、《经济汇报》、《东方杂志>、《新中华》和《旅行杂志》等著名报刊上发表有关东南亚论文,共达60余篇。如果从1935年算起,到目前为止已近90种。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此外,他还翻译了〔英〕哈威:《缅甸史》、〔英〕温斯泰德:《马来亚史》、〔美〕西·内·费希尔:《中东史》、〔美〕约翰·卡迪:《战后东南亚史》等巨著;著有《马来亚华侨史纲要》(被列为前中央研究院蚁光炎奖金授奖著作)、《古代南洋史地丛考>、《中南半岛华侨史纲要>、《战后南洋经济问题》……等专著十余本。他虽年逾古稀,但壮心未已,仍认真校阅已故学者苏继廎遗著《岛夷志略校注》,并为该书出版写前言。他重译《东印度航海记》,并与复旦大学章巽教授共同主编《中西交通史地名辞典》。他还担任了《东南亚历史辞典》和《中外关系史译丛》主编,参加《世界历史辞典》编委会工作。现在正为上海译文出版社审阅一套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编的《现代国际关系史》丛书(中译本共23卷约1600万字),正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姚楠不但是毕生尽瘁于南洋研究,而且在作育人材、培养后进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十多年前(1945年),他就任前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⑧校长,那时他只有33岁,在当时的大专院校中,算是最年轻的且有真才实学的校长。他出任校长后,十分重视东南亚研究,不久该校成立研究室,先后培养出不少东方语文翻译人才和研究亚洲问题专家。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曾受聘为华东革大外文专修学校(上海外语学院的前身)东语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兼任研究员。目前他还担任好几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如: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全国华侨史学会理事兼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理事等)。贾余勇、放余热,此志未衰。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1957年以后姚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封笔锁笺达20年之久,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同时他现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每年要承担大量而繁重的审稿定稿任务,分散他不少精力。要不然的话,姚楠在南洋研究方面的成果会更多、收获会更丰、贡献会更大。


    他的新著《星云椰雨集》⑨于1984年6月在新加坡出版后引起新加坡新闻界、出版界、文化界、教育界、金融界等方面的普遍重视。《联合早报》总编辑黎德源先生的序言和《联合早报》的新书介绍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黎德源的序言说:“有高深的史识与做学问的火候,回忆文字自成一格,叙说之中带有抒情,论评之间含有哲理,不愧为史家之作”。


    姚楠倾毕生心血灌注于南洋研究,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他的多年老友黄葆芳先生在《姚楠与星洲》一文中对姚楠的道德文章也作了全面的评价和衷心的颂扬。他写道:“姚楠数十年来以全部精神投入译、著工作中,尤其对南洋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很大贡献。他也是新加坡‘南洋学会’硕果仅存的发起人;当年辛勤播下的种子,今日已花开灿烂,果实丰润,成为国际间有名的学术团体,其功不可没,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他自弱冠直到古稀之年,从未离开文化工作岗位,是个勤于执笔的学者,说他著作等身,应不为过”⑩。“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他是最能忘私而又乐于负重的一位”[11]。揆诸事实,并非溢美之辞。


    我拜识姚先生近40年,且忝为其门墙桃李,溯忆重庆和尚坡初睹教颜,南京紫竹林亲炙教益,师友之谊历久弥笃,故深知其为人。道德文章,士林推重;平易近人,可敬可亲。一部《星云椰雨集》充分流露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新加坡的无限眷念,倾诉了赤子心声。


    纵观姚楠生平,他给我的总的印象是:他对祖国无比热爱;对南洋一往情深;对师友满腔赤诚;对妻子情真意笃;对艺术素养深厚。他在这五方面,表现了可贵的坚韧和“爱的执着”,这是一般人难以臻入的佳境。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他身上具有充沛的青春的活力,虽年逾古稀,并无老态颓颜;虽历尽沧桑,仍不失其赤子之心。
    本文结束前,谨就姚先生的为文、治学和文章风格略陈一二:
    其为人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一位胸怀坦荡、平易近人的忠厚长者。
    其治学也,勤奋如春蚕吐丝,劬劳如工蜂酿蜜,取精用弘,锲而不舍;
    其为文也,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如飞泉泻玉,莹彻可鉴。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岁月如流,5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当年一个青年在英国邮船的甲板上所立下的宏愿,如今基本上实现了。我国的东南亚研究正方兴未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壮阔景象。拓荒者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蔚然成林了。后继者正从前辈手里接过接力棒奔向遥远的前方,奔向胜利的彼岸。




    ①②③④⑥⑦⑩[11]均分别引自姚楠近著《星云椰雨集》页1-2、3、18、52、53、60、序、216、217。
    ⑧前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1942年秋创办,校址设于云南呈贡,其前身为大理东方语文训练班。1945年迁往重庆,1946年复员东迁南京。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同年秋,奉令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合并,该校设有印、缅、泰、越、印尼、日、朝、阿等语科。
    ⑨《星云椰雨集》,姚楠著,新加坡《联合早报》丛书之一,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图书出版部,1984年6月初版。为什么要题名《星云椰雨集》呢?作者自序云:“盖‘显’系星洲简称,‘云’喻南洋研究如白云般地丰富多采,‘椰’象征热带风光,‘雨’则既有滋润星洲文化、艺术:科学园地,使之广开绚丽花朵、结出丰硕果实之意,又有怀念旧雨故交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2
  • 签到天数: 31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8 14: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 09:01 , Processed in 0.1066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