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97|回复: 0

『高磊』姚培谦年谱简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2
  • 签到天数: 31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12-27 15: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培谦年谱简编
    高磊
    原载:甘肃高师学报第27卷第1期(2022)
    摘要:姚培谦,字平山,出身金山望族,躬逢康乾盛世,恪守向学尚志的宗风,人与文俱高。其一生,四易其名:姚培本、周廷谦、姚廷谦、姚培谦,而以姚培谦之名最为世人所熟知。培谦早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光振家业为己任,勤勉事功,希刚健有为。雍正十一年因科场案牵连,而无辜下狱,事白归家,杜门谢绝世事,皈依释老,以著述为务,思文章报国。培谦一生屡经忧患,而不失其素;四遭名公举荐,却一再力辞,不求闻达。其阅历深而学问熟,能力行善举,惠济桑梓,虽造诣崇高,德业并茂,却冲乎自下,自甘淡泊,堪为乡邦式,为儒者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姚培谦年谱研究”(20YJA751008)。
    作者简介:高磊(1976—),男,安徽蒙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明清诗文。
    姚培谦(1693—1766),字平山,号松桂,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人。少聪颖,性耽书,博洽多闻,为人慷慨任气,喜交游,“文章气谊可联结天下英隽”(《姚鲈香传》)[1]740,而名动一时。其学“以博闻多识为宗”(《姚平山先生传》)[2]265,融通经史,兼采汉宋,为清初著名学者,有《〈春秋左传杜注〉补辑》《〈楚辞〉节注》《〈李义山诗集〉笺注》《经史臆见》《通鉴纲要》《朱子年谱》《明史揽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古文斫》《类腋》《松桂读书堂集》等著述传世,为方苞、顾栋高、焦袁熹、沈德潜、黄叔琳、纪昀等名流巨公所推重。黄叔琳赞之曰:“其所著述不胫而走,四方人士望之若盛世之景星庆云焉。”(《周甲录跋》)[3]乾隆八年,江南学政刘藻致书培谦,表彰其足以媲美徐乾学、王士禛、宋荦等巨子。其云:“(培谦)乐府古今诸体固已卓然成家,登古作者之堂矣。其余诸作搜罗博雅,校雠精详,于表彰前哲之中实寓嘉惠后学之意。自吴中澹园、吾乡渔洋、中州绵津而外不多见也。至于注楚三闾笺玉溪生,乃发王逸之未言,剖石林(叶梦得)之欲露,近日解疏家无论矣。”(《周甲录》是年载)[3]陆奎勋读培谦书,赞其为“儒者之学”(《松桂读书堂集序》)[4]1。就连一贯谦逊的培谦也不无得意地自夸“篇章到处传”(《述怀一百韵》)[4]109。简而言之,姚培谦诚为清代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学界对其家世生平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遑论其他。大量基础性工作或付之阙如,或语焉不详。实则培謙之家世生平事迹,其自撰年谱《周甲录》(1~60岁)、《甲余录》(61~70岁)、文集《松桂读书堂集》以及姚弘图修《姚氏世谱》等史料中已有详载。有鉴于此,本文即以上述文献为主要依据,再广泛爬梳清人方志、别集、笔记等资料以参证补充,考述培谦生平事迹如次,公诸同好,以推进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姚氏祖籍河南,宋室南渡,由汴京(今开封)护跸而南,遂家浙西,诗礼相承,人文代出,十三世孙姚弘绪①考述本族渊源时即谓:“寒宗自汴护跸而南,世居浙西,而通籍于松。自弘治辛酉水部公始,株守一经,登高而赋、拥户而吟者代有其人。”[5]卷首《凡例》培谦亦自云:“生在世族,传经传笏。”(《周甲录》自序)[3]经笏相传,即追求诗礼簪缨、德业并重,这是姚氏家族文化的内核,也是其发达的动因。
    由《姚氏世谱》可知,姚培谦一支属长房东桥公之后怡善公世系。世祖,名秀一,字文祥,号南山,宋末元初人,娶赵氏,生一子思敬。思敬娶全氏,生三子,长子名宗显,字汝明,号东桥。东桥公,生于元泰定三年六月初一日,卒于明永乐二年二月十一日,娶宋氏,生二子。由世祖秀一至清之培谦,共一十四世。第六世姚璋赘居南陆张氏,遂入籍松江华亭。璋,字公瓒,号怡善,生于明正统十年七月十一日,卒于正德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敕封承德郎,工部主事,娶张氏,诰赠安人,生五子,两登贤书。嗣后科第绵连,江浙推为望族,姚璋向学尚志的言传身教,实开风气之先。据《姚氏世谱》载:“怡善公隐居尚志,其于古帝王将相儒者之略无所不窥。尝曰‘人生须立志’。诸子恪遵庭训,是用崛兴。若怡善公者可为姚氏之一人也。”[6]卷首《吴默序》姚氏宗族,怡善公一支科第最盛,对此,姚弘绪有专门之考述:“我族自明弘治辛酉科至今雍正癸卯科,历二百二十二年,科第二十人,出自长房东桥公一宗者十有九:一为怡然公,后世居当湖之黄圩者也;其十八皆怡善公后,由黄圩迁华亭之五保者也。”[6]卷首《科名考》。
    培谦祖父,名廷聘,字洲贡,第十二世,生于明天启四年四月十七日,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二日,娄县庠生,敕赠文林郎、内阁中书舍人,娶叶氏陆氏张氏,敕赠孺人,生一子弘度。廷聘与诸父昆弟犹聚族而居,弘度始迁居郡城。
    姚弘度,字宗裴,号息园,生于康熙六年七月三十日,娄县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工诗文,有《一隅山房吟稿》。康熙五十二年冬,敕授文林郎。康熙五十三年十月,以明经晋中书科中书舍人。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抱病归里,八月十七日卒于家。妻张氏,中翰松江梅岩公之女,敕赠孺人,生年不详,卒于雍正五年九月十八日,生二子一女。长子,名培枝,字霑扶,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卒于乾隆四年前后,青浦县学贡生,能诗文,清人王原所编《于野集》收录有培枝诗作。次子名培本(即培谦)。其女名不详,生卒年无考,为培本之姊,因《周甲录》康熙四十八年记事中有“姊”之明言。又培枝年长培本七岁,故依常理,是女应为培枝之妹。
    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培本生。甲戌,三十三年,两岁。随父母入城,居于外祖父梅岩公之春介堂。未几,移居观察使许鹤沙先生之墨池。
    乙亥,三十四年,三岁。痘疹。
    丙子,三十五年,四岁。
    丁丑,三十六年,五岁。
    戊寅,三十七年,六岁。受句读于张友仙先生,时同塾者:曹充周、钱三省及兄培枝。己卯,三十八年,七岁。
    庚辰,三十九年,八岁。羸疾,几殆。
    辛巳,四十年,九岁。春,病甚,两目欲盲,鼻衂不止,骨立如柴。依表姑夫曹宗素药方,大进川连,晨服鸡肺散,渐得生机。按:培谦自幼体弱多病,其《述怀一百韵》中自云:“曩在儿童日,频遭灾疾缠。”[4]109壬午,四十一年,十岁。
    癸未,四十二年,十一岁。
    甲申,四十三年,十二岁。弘度建造采花泾,秋携家迁居于此。
    乙酉,四十四年,十三岁。受业于陆端士先生,学习四子书、《诗经》。时病未愈,诵读之日少,嬉游之日多。
    丙戌,四十五年,十四岁。五月,读《诗经》毕,次及《尚书》白文,岁终卒业。
    丁亥,四十六年,十五岁。读坊选《古文》。
    戊子,四十七年,十六岁。病渐愈,与兄培枝归五保祖居,受业于庄安汝先生,学习《明文小题》《四书》《史记》《汉书》、经书、八股文、小学。同学:五兄培益(弘绪之子)、侄姚钦。至冬,学业颇有进境。
    己丑,四十八年,十七岁。春,庄安汝先生移帐郡中。夏,随庄师读书于中舍吴南林先生之梅溪草庐。姊婿杨锡恒成进士,捷音至,弘绪、弘度以子辈屡试不中而深责之,勉励诸子立志加功。嗣后二兄培仁癸卯中式,三兄培和癸巳联捷,四兄培衷丁酉中式,五兄培益甲午中式。
    庚寅,四十九年,十八岁。集《大学》《中庸》诸家讲解,请正庄师。
    辛卯,五十年,十九岁。受业于陆南村先生,习时文兼读诗赋,学作诗。
    壬辰,五十一年,二十岁。三月,同人作暮春文会,取《论语》“暮春者”七句分题作文,汇成百篇,名《暮春集》,与兄培枝及蒋荷溪、培榖昆季编次付梓,戴珑岩、陆南村二先生选定并序之。癸巳,五十二年,二十一岁。读书于陆南村先生筑野堂。春开科,三兄培和中式,秋成进士。弘绪召集子侄训曰:“诸子中培和质最鲁,读文非百遍不成诵。今连得隽者以其平日之攻苦也。汝辈慎勿专恃聪颖而不加学问。”(《周甲录》是年载)[3]培本闻言益自励。是年,华亭县试府试,培本皆第一。
    甲午,五十三年,二十二岁。正月院试,首题“约我以礼”,次题“蹴尔而与之”。学使胡润与弘绪同榜相好,临试时,外论疑公于年谊或有周旋,胡公闻之,培本卷竟以避嫌不阅。同学陈庭光劝培本以青浦县“周廷谦”童生名进试,得入学。二月,与姜立、姜耕、秦宫璧、金门诏、王步青、任启运、吴绂、元立、荆琢、周钦、储又铭、束昌霖、杨名宁、叶棠、龚麟玉诸先生订交于澄江朱氏饮香亭。按:黄达《姚鲈香传》载:“(培谦)为诸生时,苏松常镇太仓同就澄江试,名士毕集。君以世家子翩翩自好,远近皆爱慕之。继赴省门,亦无不争相投契,以是文名大噪于江表。”[3]740八月,应江宁乡试,房考官同知陈学良荐“周廷谦”卷为第一,后因三场策文不合式被黜。
    乙未,五十四年,二十三岁。正月,就婚平湖。妻陆氏,明万历进士陕西布政使陆之褀女孙、青田县学教授燫昌之女。陆氏性温慎,喜文墨,灯窗伴读,颇得琴瑟之乐,所谓“琴韵中闺叶,蟾辉天上圆”(《述怀一百韵》)[4]109。时蒋拭之、胡绍高、陆邦杰、陆奎勋及释子借山、元璟时相过从,切磋艺文。是年涉猎诸经兼读《文选》、李白、杜甫诗。
    十二月,祖父母、父母受封诰。
    丙申,五十五年,二十四岁。八月十七日父卒,远近吊唁者云集。料理丧事,不致失礼,端赖母张孺人及兄培枝,培本惟守制读礼而已。彼时一切家务,亦张孺人主持,培枝奉行。
    丁酉,五十六年,二十五岁。冬,奉张孺人迁居华亭通波门外。
    戊戌,五十七年,二十六岁。秋,校刻《刘后村诗集》并《诗余》《诗话》。十二月初六日,室人陆氏亡。
    己亥,五十八年,二十七岁。选刻元人七律,名《元诗自携》②。十月二十三日,妾吕氏生子焘(字钟鸣)。
    庚子,五十九年,二十八岁。二月,探梅邓尉,游锡山,常州别驾赵弘本署理无锡,招廷谦阅卷,盘桓两月,得诗数十首,长洲顾嗣立为之序,题曰《春帆集》。夏,锡山华希闵过访,偕至锡山,下榻剑光阁数日。秋,得明经陈宏謨之助,选江浙考卷,名《能事集》。秋,应试金陵,与沈德潜、李东槐、程之铭、储思淳、郭泓、王之醇诸先生订交方氏斋中。
    辛丑,六十年,二十九岁。春,与陈崿、陆昆曾、朱霞、董杏燧、张琳起诗会斋集,小斋一月三举,分题拈韵即日成篇,青浦王原选定付梓,名《于野集》。焦袁熹札云:“《于野集》诗皆工妙,吾乡文学之盛,其在是乎!然而执旗鼓者之首,庸舍足下莫属也。此事似缓而实急,似轻而实重,唯贾竖妇人乃以为不若铜钱之为紧要耳,今日大病正在于此。”(《周甲录》是年载)[3]准茅坤《唐宋八家文抄》例,选《唐宋八家诗抄》③以次付梓,东坡诗先成,至雍正五年秋告竣,金介复、顾绥成、王原、顾嗣立、杨绳武、周待堂、李宗仁、储思淳等助其成。冬,锡山杜诏相访,商刻顾贞观《弹指词》。平山时以三十自寿诗索和,杜诏遂有《姚平山留宿遂安堂,次韵奉酬令兄心求暨朱耕方董弘辅张玉田徐景予诸君见和之作》:“半生空染素衣尘,归隐多惭贺季真。每到贫来思作客,剧怜老去怕依人。夜阑拥絮寒尤重,两隙窥帘月又新。才子云间惊绝艳,况教三十少年春。”[3]588
    壬寅,六十一年,三十岁。批选《左传》《国语》《史记》《汉书》《文选》,至冬告竣,相国高安朱轼作序。秋,锡山邹升恒携所著诗文就谦商榷,归后,复以四书时艺属选。买倪园故址④筑北垞,每于夏秋两季与二三知己樽酒论文其中。冬,从坊人之请,选历科小题房书,名《豹斑》,以吕留良天盖楼选本为宗,亦得陈宏謨之助。焦袁熹札云:“房书考卷所收皆清卓一种,甚有益于初学,恨其太少耳。”(《周甲录》是年载)[3]同四兄培衷选《六科小题房书》,己亥始,辛丑竣。
    癸卯,雍正元年,三十一岁。批选《唐宋八家文》,七月告竣。夏,学写梅花于童素文锦。选《明文小题笺》。
    甲辰,二年,三十二岁。春,富阳董邦达过访。招游细林山,舟中相对,董君善风鉴,谓谦“君相若多鬒,则前程必远大”(《周甲录》是年载)[3]。相国高其位属批《考古类编》,数月而竣。选元人七绝,亦名《自携》。刻近诗《自知集》,适杜诏来,为选定并作序。按:杜诏《自知集序》云:“吾友姚子平山,以名家子沉潜嗜古,年富而才丽,学博而志专。……其以《自知》名集,盖深有得于少陵家法矣。”[4]61又陆奎勋《自知集序》云:“读所著《自知集》若干卷,大抵五七言古体以李杜为宗而参以眉山(苏轼)气韵;其近体则清辞丽句玉贯珠联,兼有玉溪(李商隐)、八叉(温庭筠)之能事。”[4]61十月初二日,葬先父弘度于金山县五保位字圩之胥浦乡,即墓之西筑丙舍数十椽,颜曰“白云庄”。十二月,武陵柴世堂来访,携其尊人柴绍炳文集属批选评定,书成名《省轩考古类编》,柴世堂临别赠言平山:“文章海内空侪偶,声气云间独主持。”(《周甲录》是年载)[3]又高步青《省轩考古类编序》云:“年来与令嗣胥山先生及姚君平山游,讨论经世之学,两君皆能举数千年事穷原竟委。”[8]卷首受张照嘱托,阅闽中闱卷。
    乙巳,三年,三十三岁。与张锋汇校诸书,辑成《男女姓谱》。秋,于居室之左葺书屋数椽,庭中有松有桂,无锡邹升恒因题额曰:松桂读书堂。落成时,适嘉善曹庭栋过访,为书“真率斋”铭以牓客位。
    丙午,四年,三十四岁。校刻顾大申《堪斋诗存》。
    丁未,五年,三十五岁。九月十八日遭母张孺人变。遗田七百余亩及金珠衣饰等物,见兄儿女多,培本不愿分受,兄强之再三,仅取字画书玩数种,宗党义焉。刻所著《李义山七律会意》,自序云:“余素喜读诗,顾自少陵以后,最喜读义山诗,而常苦于解者之不一其说。夫古人必意到而后有词,后之由词以求其意者毫厘之差,鲜不谬以千里。以故作者难,解者亦殊不易。有唐一代之诗不易解者莫如少陵,而惟义山一人最得少陵家法。”[9]卷首又《例言》云:“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惟义山得之。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9]卷首
    戊申,六年,三十六岁。春,相国海宁陈世倌督理水利南来,以所节抄吕坤《呻吟语》属订付梓。高其位还朝招培本为西宾,因丁忧故,荐同学曹一士前往。竟陵唐建中携近作《梅花诗》索序,假馆北垞,匝月而别。督学邓钟岳保举行优咨部。坊人请选三科墨卷,癸卯开科起,至丁未止,培衷主其事,培本列名。诏令各州县推举“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堪试用而文亦可观者”一人,青浦令马谦益会同儒学举廷谦,因在制力辞⑤。十月二十二日,祔葬先母张孺人于位字圩。
    己酉,七年,三十七岁。夏,患疮寸步难行,兀坐一室,偶读邱濬《大学衍义补》,遂节录为一小册,参以《史记》《汉书》诸书,名《六官典故》。
    庚戌,八年,三十八岁。改归华亭县学,复姓姚,即姚廷谦⑥。其所辑《元诗自携》,卷首即署“华亭姚廷谦平山选辑”,其序及凡例亦落款“姚廷谦”。又所评注《古文斫》卷首亦署“华亭姚廷谦平山评注”。与诸兄及侄辈校订姚弘绪所辑《松风遗韵》。教谕张纯上报廷谦“文行兼优”。
    辛亥,九年,三十九岁。辑《年齿考》,自初生至百岁。侍讲顾成天属选《四书制艺》,札云:“拙稿一生精力,大半在此。思一手定之。今辰入申出,尚有他干,必不可得矣。别无可托之友,不得不仰渎于先生。”(《周甲录》是年载)[3]顾氏文稿六百余篇,姚氏择其佳者二百余首付之坊人。
    壬子,十年,四十岁。避祖讳,改名培谦。读郦道元《水经注》,几忘寒暑。冬,詹事张鹏翀来祝谦寿,联吟作画信宿,临别书对联以赠:“江光禄(淹)冠世文章笔花吐焰;郑康成(玄)专门著述带草生香。”(《周甲录》是年载)[3]七十五叟姚廷瓒(从祖)撰《寿平山侄孙四十》诗贺寿,见载于廷瓒《鼠穴余》。
    癸丑,十一年,四十一岁。四月,衍圣公孔广棨致书培谦,聘修盛典,书云:“奉旨纂修盛典,理合遍访鸿儒以任斯职。访得姚某业精,著述名冠伦魁。学海濬乎灵源,不忘三篋;词锋森其武库,自富五车。唯多识而博闻,乃茹今而涵古。移府檄悬行学,敦请刻日束装前赴阙里。”(《周甲录》是年载)[3]孔氏意真切,虚左以待,培谦以病不能远行,力辞。八月,抚军乔世臣罗列名目参郡守吴节民,中一款府试童生,称培谦在署阅卷,通同受贿,于十四日系狱。臬司徐士林旋檄童生面试,俱能文。院试,皆入泮。总督赵弘恩察培谦无辜,檄放,于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归家。在狱一年有余,著时文四十余篇,名《负暄草》;又著乐府百余章、古今体诗数十首。十一月,因往岁秋收歉薄,民食唯艰,培谦与郡中绅士设法赈济。总督高其倬令有司赍送“惠济桑梓”匾额。
    甲寅,十二年,四十二岁。辑《类腋》天部。是年起,杜门燕坐,不会一客不答一刺。
    乙卯,十三年,四十三岁。秋,少宰黄叔琳以所注《文心雕龙》属校订。黄氏《文心雕龙序》云:“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秘宝也。……余生平雅好是书。偶以暇日承子庚之绵蕞,旁稽博考,益以友朋见闻,兼用众本比对,正其句字。人事牵率,更历暑寒,乃得就绪。覆阅之下,差觉详尽矣。适云间姚子平山来藩署,因共商讨付梓。”[10]卷首培谦《文心雕龙序》云:“此书向乏佳刻,少宰北平黄先生因旧注之阙略为之补辑,穿穴百家,剪裁一手,既博既精,诚足为功于前哲嘉惠于来兹矣。培谦于先生为年家子,屡辱以文字教督。午秋过山左藩署,蒙出全帙见示,并命携归校勘付之枣梨,謭劣无能,为役又良工难得,迁延岁月而后告成,匪苟迟之,盖重之而不敢轻云尔。”[10]卷首是年,诏举博学鸿儒,侍郎方苞致书黄叔琳欲荐举謙,少司寇冯景夏亦欲荐谦应诏,力辞。
    丙辰,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冬,出嫁长女于庠生朱桂。桂,顺治己亥科会元翰林院编修朱锦之孙。与钟鸣完婚,媳李氏,两淮盐政陈常孙女、明经宗仁次女,颇贤淑,举事得体,惜年之不永,止生一女,许字云南督学张学庠孙、国学张曾楷子。
    丁巳,二年,四十五岁。读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得悉彼中山川风俗。时御史陆锦辑《小郁林丛书》,因《台海使槎录》卷帙多,寄谦删订刻入。
    戊午,三年,四十六岁。七月,游江宁。八月,张秉植偕往扬州,逗留数日,乘兴游泰山。时黄叔琳为山东方伯,在署盘桓,坚留过岁。适张弈枢自京还,绕道历下,遂十月同归,一路唱酬,得诗数十首。十二月,嫁次女于太学生张曾墉。曾墉,河南观察使张孟球之孙、孝廉张景祁长子。
    己未,四年,四十七岁。恭注《御制乐善堂赋》,明年夏成。笺注《李义山诗集》⑦,得王永祺相助。秋,汇刻友朋投赠之作,名《如兰集》。读朱熹注《楚词节抄》。
    庚申,五年,四十八岁。汇刻《松桂读书堂诗集》八卷,属王永祺选定。夏,河道总督高斌以《固哉草亭诗集》授姚培恩,转属培谦校阅。秋,增辑《左传杜注》。室人陆氏墓不封不植于今十三年,冬,迁葬广陈祖祠之后。
    辛酉,六年,四十九岁。正月,媳李氏亡。二月,《楚辞节注》成,附刻明经刘维谦《叶音》一卷。顾栋高札云:“《楚辞》注者林立,然多苦于著意生新。先生一以朱注为定本,间补州师一二,并删去其议论,使读者虚心涵咏,自得三闾心事于言意之外。千载眼孔不为成见所封,嘉惠后学匪浅矣。读书种子如先生及武进蒋子东委、虞山陈子弈韩,指不多屈。”(《周甲录》是年载)[3]按:乾隆刻本《楚辞节注》,封面镌“《楚辞节注》乾隆辛酉春镌,鲈香居士读本”,卷首署“华亭姚培谦平山节注”,有姚思勉序、张弈枢序。张序云:“鲈香先生读书缵言,笃学好古,上自《左》、《国》、《史》、《汉》,下逮唐宋八家已论列有成书,而于《楚辞》独宗《集注》,尝为余言‘我于《楚辞》止节取训诂,不尚议论,正欲使学者空所依傍,熟读深思,庶人人得真面目耳。’”[11]卷首培谦撰《楚辞节注例言》亦云:“此书以朱注为宗,或本文奥隐,注语须得更为引申者,间附王注者若干条。”[11]卷首秋,编次《经史臆见》付梓。顾栋高又致书云:“大集内经学史学端拜洛诵,具见根柢深湛。《春秋》、《周礼》与鄙意合者十居八九。乃知读书读到着实处自然所见略同。《周礼》为赝作,弟近年来始持此论,不意先生先获我心,大快大快!”(《周甲录》是年载)[3]辑《类腋》地部。冬,衍圣公选补典籍,移咨督学促行再三,力辞不赴。十一月,江西张真人昭麟送伊妹与侄姚崧完姻。兄培枝故后,家道中落,诸事赖四兄培衷相助料理。崧婚后,夫妇即来郡同住。钟鸣入都后,一切往还酬应由崧代之。
    壬戌,七年,五十岁。春,作《九歌招魂解》。秋,校订陆陇其《三鱼堂胜言》,明春告成,陆氏宅相陈济立传付梓。冬,嫁侄女于秀才卫祖谦。祖谦父自浚,名重国学。《类腋》天部成,培谦自序《类腋》云:“每览古人排类之书,自欧阳氏《艺文》、虞氏《书抄》而下无虑百十家,彼此相沿,渐成讹舛,一展卷间,见天文诸门所载便已不能释然无憾,旋捡近世专记岁时如《日涉编》《古今类传》等,博而不精,徒以多为贵耳。不揣愚昧,恒拟别撰一集,遇一事必求其出处,毋但以前后类书为凭,庶几事事探原,不失本来真面目。怀此颇有年,翻阅之下,随手札记,久之则天文一门已稍稍完备,芟汰其不切于用者,而名之曰《腋》,盖深鉴其不精者而欲求其精,亦未知果可以为腋乎?否也。夫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矧兹饤饾更何足道!惜其颇费日力,有如杨德祖之言鸡肋者,梓以问世,或以为贤于博弈,或以为玩物丧志,大雅君子其必当有以教之。乾隆壬戌子月华亭姚培谦书。”[12]卷首
    癸亥,八年,五十一岁。四月,与钟鸣续娶,媳顾氏,河南抚军谢汧孙女、开建令谢秉礼次女。五月,节抄《通鉴纲目》,罗列诸史及各种记载,考订增删。学使菏泽刘藻札云:“松江试事竣,即访先生所在,司土者言已赴山东矣,屡问则屡云云也。咫尺相左,深为怅悒。渡江北来忽已春矣。……自冬入春以淮阳被水不能考试,日日闲居。而长江道阻,无由时亲大雅互相倡和。思慕之积,如何可言!”(《周甲录》是年载)[3]刘公与培谦素未谋面,而倾倒若此。冬,刻旧著《诗话》《对问》两种。陆奎勋跋培谦《诗话》云:“国朝诗话,我浙如毛西河(毛奇龄)、朱竹垞(朱彝尊)两太史征事既博持论极工。而新城王司寇(王士禛)则取材尤富,观者蔑不心醉焉。鲈乡居士(培谦)读诗之余,心有悟入,随笔诠次,直能于汉魏六朝三唐宋元诸家穷微阐奥,诸诗老不得雄踞于前矣。”[3]54
    甲子,九年,五十二岁。夏,《类腋》地部成。九月,《增辑左传杜注》成,闇亭太守陆锦刻于家塾。按:培谦增辑《春秋左传杜注》,乾隆吴郡陆氏小郁林刻本,王日燠录,三十卷首一卷,有乾隆十一年黄叔琳序:“华亭姚平山氏精研《左传》,得其要领。其为书以《左氏经传集解》为主而兼引孔疏,旁及各传注,原原本本,疏通证明,不遗余力。平山盖不惟杜氏一家之学而己,据经以读传,因传以放经,是非异同之际三致意焉。凡他说之有禆杜氏而可以并参者必与《集解》两存,以俟后人采择,其详且慎如此,不可为著书法欤?”[13]卷首
    乙丑,十年,五十三岁。十二月,节抄《通鉴纲目前编》自盘古氏起,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丙寅,十一年,五十四岁。正月,节抄《通鉴纲目正编》周威烈王二十四年起。坊人以房书《豹斑二集》请,方从事《通鉴纲目》,无暇顾及,因嘱托张凤攽、在玑昆季选评,培谦署名而已。与张景星合纂《通鉴揽要》二十七卷,问序于陈世倌,陈欣然为序。
    丁卯,十二年,五十五岁。春,钟鸣同法祖入都,应北闱秋试。法祖,五兄培益长子,能诗文,温雅老成。夏,沈德潜假满还朝,六月十七日陛见,皇上问及江南文风士习,沈公奏培谦闭户著书不求闻达。上曰:“不求闻达,就难得了。”十九日,传旨进谦所著书籍。沈公呈《乐善堂赋注》四卷、《增辑左传杜注》三十卷、《读经史》二册,上览云:“《左传》《经史》甚好。”(《周甲录》是年载)[3]王嘉曾则以为:“若《左传杜注》、《通鉴纲目节抄》、《类腋》诸书,博览子史,穿穴义疏,尤为一生心力所萃。”[2]265按:培谦跋《御制乐善堂集》云:“顾自乾隆戊午秋盥水伏诵以至于今,寒暑三易。男臣钟鸣又时从考究出处,爰别录副本,识引用典故于下方以示之,久而成帙。庚申春日,集中赋共五十八篇先行。卒业恐有疏讹,敬梓问世,余则现在续成。……臣培谦从康熙甲午入胶庠试棘闱,得而复失者再。柳宗元云‘思报国恩,独惟文章。’是以经年闭户,一以课子读书为事。”[14]卷末
    戊辰,十三年,五十六岁。五月,节抄《通鉴纲目正编》至汉更始二年,西汉毕。六月,节抄《通鉴纲目正编》,东汉起。九月,大病卧床数日。养疴期间,增删《世说新语》《何氏语林》,刻成小本。又采书史中辞语切近、有益身心者,汇写小册,以便携带,名《书绅》,属兄婿惠承全作序。同王永祺增订《朱子年谱》。
    己巳,十四年,五十七岁。九月,于松桂读书堂之东凿池叠石,种竹栽花,筑室数十椽,取真山民句,颜曰“松桂小菟裘”,以为娱老之计。十二月,节抄《通鉴纲目正编》至魏咸熙、吴元兴元年。十一日,东汉、后汉毕。十二日,节抄晋起。顾栋高寄书云:“《通鉴纲目节抄》,此系绝大制作。宁迟毋速,宁详毋略,要须事增于前、文省于旧。”(《周甲录》是年载)[3]
    庚午,十五年,五十八岁。八月,得孙中温。十二月,表叔王贻谷卒,培謙不胜知交零落之感。
    辛未,十六年,五十九岁。十月,节抄《正编》至晋恭帝元熙元年,初九日三鼓,《晋纪》毕。十一日,节抄《正编》南北朝起。考订《诗韵》一东至四支。十二月二十立春日,与王永祺起原海文会于读史楼。
    壬申,十七年,六十岁。春,节抄《正编》至刘宋元嘉三十年。三月,张景星⑧重举原海文会于读史楼。黄达《读史楼文会序》云:“读史楼者姚君鲈乡别业也。高爽轩敞,花木环列,于觞咏为宜。惟时补堂王先生(永祺)以文章提倡后进,姚君与张君西圃(景星)交赞之,因举文会于此楼焉。”[1]798夏,考订《诗韵》五微至十三元。秋,焚烧书札契券,一切贫窘而力不能偿者悉行焚烧。与王永祺选刻《原海文会制艺》。九月,节抄《正编》宋孝建魏兴光元年起,十一月十日《宋纪》毕。十二日,节抄《正编》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起。岁除,编《周甲录》竟,系以二律:“独有双丸疾,堂堂自去来。吾衰行已甚,臣壮本无才。细拨炉中火,频看雪后梅。百年难得遇,明旦恰春回。”“堕地男儿命,升沉久任天。青云渺何许,乌几且悠然。肮脏平生志,峥嵘周甲年。昔尘同一梦,《畸谱》(诗中注:徐文长自叙年谱名《畸谱》)愧前贤。”(《周甲录》是年载)[3]黄叔琳序《周甲录》云:“往余栖止吴中,华亭姚子平山以世好相见。年方盛壮,文章气谊已有过人者。未几别去,邮筒往来,岁时不绝。会承乏山左,平山过余于济南藩廨,复得衔杯话旧如吴中,时距今又十五年于兹矣。学日益富文日益高,名声日益噪。其所著述不胫而走,四方人士望之若盛世之景星庆云焉,此可羡也。顷坐养素堂,林园雪斋松柏苍然,正有伊人之想。忽南客踵门致一缄,发视之,则平山所寄《周甲录》也。自叙平生行止甚详,一言以蔽之,则‘屡更忧患而不失其素者’。平山之所以为平山也,此意惟余知之。”[3]卷首
    癸酉,十八年,六十一岁。春二月,《齐书》抄毕,接梁天监元年。夏四月,陈、梁二书毕,接《隋书》。至腊月末,隋、唐二书毕。衰疾时作,一切酬应谢绝。日坐斗室,料简陈编。偶成五言古诗一首,中所谓:“我身如石顽,终朝坐虚白。盛气自扫除,狂怀付萧寂。……缅想古之人,仕隐各有适。钟鼎与山林,无妨并竹帛。”(《甲余录》是年载)[15]为其晚年心志。
    甲戌,十九年,六十二岁。正月,节抄后五代梁开平元年起。二月,汪司马萃宗自西泠过访。方楘如、金志章、杭世骏、舒瞻、周京、汪沆、施安、翟颢各以著述寄赠,披读快然,各题四韵报之。夏四月,得孙汝干,乳名阿葆。秋九月,后五代抄全,《正编》竣。冬十月,节抄《续编》起。孙女大姑,媳李氏生,三岁而母亡,培谦妾徐氏抚养至十七岁,十一月夭卒。为姚培谦和《敦信堂诗集》索序于陈世倌,陈欣然命笔。
    乙亥,二十年,六十三岁。夏,点校王士禛《唐贤三昧集》并付梓。
    丙子,二十一年,六十四岁。五月中,辑《类腋》人部、物部,至己卯冬成帙。十二月,北宋抄毕,接南宋。
    丁丑,二十二年,六十五岁。春二月,翠华重幸江南,省方问俗,兆姓欢腾,都邑士子争献赋颂于道左,培谦以衰病不能追随。上于沈德潜迎谒之次,问及培谦。冬十月,宋史毕,接抄元世祖至正十九年起。
    戊寅,二十三年,六十六岁。秋七月,《元史》抄竟。《通鉴纲目》自癸亥夏起至是年秋凡二十余年。得敷文院长傅探花玉露诗信,两人订交三十余年。冬十月,成《小学节注》一书,粗定稿本。十二月,黄山汪启淑过访。
    己卯,二十四年,六十七岁。春三月,继媳顾氏亡。夏,重订《诗韵》。得张弈枢寄诗六首,第一首说尽培谦数十年景况,诗云:“鲈香堂上白头翁,不问年朝与岁终。万卷藏书三寸管,五更鸡唱一灯红。”(《甲余录》是年载)[15]冬读《离骚》,作《测意》一篇,随文演绎,大旨衷于朱子集注。
    庚辰,二十五年,六十八岁。元日同人集松桂堂,饯送王宝序北游。宝序为王永祺次子、张弈枢快婿,培谦内戚中幼辈,绩学工文,秋以礼经中顺天乡闱第四名。夏,韵书上平竣,考订一先起。八月,一先二萧两韵全,接三肴。
    辛巳,二十六年,六十九岁。二月,三肴四豪五歌六麻韵竣。三月,与王永祺、张景星选刻《宋诗百一抄》,付梓。八月,次女亡。培谦仅有二女,次女嫁为吴门张氏妇,二十余年颇娴礼训。凶问猝至,不禁老泪涔涔下。九月,刻《通鉴揽要》成。《通鉴纲目节抄》一书卷帙浩繁,未能梓以问世。张景星以为摘要先行之,故标举眉目,别成一书。又相与抄录明史,合刻于家塾,名《揽要》⑨。接汪启淑手札,云其书室延烧,卷帙大半成灰烬。汪氏著作等身,《三国史纠谬》《六书今韵略》二种尤见苦心,惜为火烬。“冬,严寒,浦中冰积如山,行舟不通者数日,为数十年来所仅见。余危坐小阁,呵冻抄书,仍凌晨而起夜半而息,旁人无不笑余为痴怜余为苦,而不知此中自有真趣,寒暑之侵何足病也。”(《甲余录》是年载)[15]此则材料颇能代表培谦一贯的治学态度。
    壬午,二十七年,七十岁。是年闰五月,春气迟。正月中严寒未解,三月七日雪犹盈尺。二月,皇上奉皇太后安舆三幸江南,培谦息影江皋,不克一赴吴门。刻《砚北偶抄》,王永祺序之。王序云:“述斋征君癖于书,经史百氏类皆采剥其华实,咀嚼其膏味。居常必有程课,祁寒盛暑夜未过分不少休,以故数十年来名山之业衣被远近。比者综揽弥富,凡昔人零星著撰《说郛》《津逮》等刻所已载未载者都欲为之搜择考订,勒一书,以公同好,兹《砚北偶抄》之刻特托始焉尔然,自《文章缘起》以下各种匪惟辞章之源流体要具见乎斯,而佩觞尤有功六书,书画品亦足旁资游艺,盖元圃积玉无非夜光也。部曹西圃于倡酬风雅之暇,广罗群帙,标签析疑,往返日恒数四,艺林胜事相与有成。从此善本流传,好古家得而读之,可以当中郎之帐秘矣。时乾隆壬午清和月补堂王永祺拜手题。”[16]卷首与金耐亭、王永祺校正重刻焦袁熹《读学庸论语注疏》。夏五月,于典籍内择咏物诗尤高雅者,编成《读诗类抄》。闰月,病复作,潦倒二十余日,至七月八日黎明忽头晕身麻,汗出不止,形神不复相管摄,辰刻方苏,后频服桂圆汤,力不能办,人参以机参代之,渐次平复。闰月,培谦自号鲈乡(一作香)老人,有云:“坦率者其性,疏野者其容,伴陈编以白首,忘休戚与穷通。鲈鱼之乡,一丘一壑,云水空濛,是童子时所钧游也。故自呼曰鲈香老人,而愿终老乎其中。”[15]卷首顾诒禄有《题姚平山鲈乡图》云:“九峰三泖烟霞聚,中有幽人读书处。斗鸭栏依短竹篱,钓鱼船泊垂杨渡。半生汲古谢朝裾,束帛屡微终不赴。紫殿方需喻蜀文,明堂待作甘泉赋。闭门羔雁只空回,经籍纷纶勤注疏。别去秋风三十年,遥瞻云树徒怀慕。访戴何时剡水游,问奇重踏机山路。同牵篿菜鲙鲜鲈,黄叶林中倾积素。”[17]327冬十一月十八日,为培谦七十生朝。自生朝始,培谦脱却儒冠,改服僧衣,自名适可,“适可者,谓散材幸获老寿,适可托于在家头陀,以藏其拙,以终其年耳。”[15]卷首与王永祺、张景星商选《元诗百一抄》成。
    癸未,二十八年,七十一岁。腊月,撰《类腋》物部叙,云:“人物分类较天地二部更为繁琐。年来精力困倦,纂辑之事几欲中辍。会同学栖静张司马不鄙雕虫,助之卒业。往复参订,由是《类腋》遂为完书。余第一序中所谓‘事求其源,毋但以前后类书为凭’者,今之用意犹夫初也。惜乎杀青方半,司马遽游道山。人物部本一时授梓,物部已竟,辄先印行。深感素心晨夕,渺焉莫踪,而贤嗣辈能捐稿以述,遵先志风雅,继承良在兹乎!爰复序而识之。”[12]卷首
    甲申,二十九年,七十二岁。秋七月,与王鼎合编《陶谢诗集》,培谦之子钟鸣校阅。培谦自为序云:“忆年十九,避暑南村小筑,读少陵《江止》诗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辄神往不止,课余手抄二编,计日而读之,谓是少陵所宗尚尔。至其风旨冲淡,神明逸丽,则茫未有得也。夫过江而后,笃生渊明,雅音卓绝,趾美阮公,藉以维典午之末流而掩当涂之盛轨,论者莫敢以时代拘墟矣。若夫诸谢蜚英于宋世,元晖独步于萧齐,奕奕菁菁,迭相映蔚,实足抗声颜范,俯睨江何,读是编后,次第以尽六朝诸制,极之沈范徐庾无难,各第其淄渑流别耳。马齿就衰,而诗学不加进,欲如江文通仿古诸作,且未必肖其貌,况求神似耶?顾少时肄业所及,庋箧宛然,不忍零散,因偕王子条山罗列旧本,重为编订,授剞劂氏,公同好云。乾隆甲申秋七月姚培谦书,时年七十有二。”[18]卷首
    乙酉,三十年,七十三岁,《类腋》人部成。培謙撰叙云:“余纂《类腋》一书,部以天地人物。自始迄今历数十年,人物一部最后成。同时鸠工锲梓,工人作辍无常。人部告竣,又居最后。及此乃为完书也。一部头绪繁多,来易该据。晦日以次搜辑,凡古今类书所列门目,或本分者合之,或本合者分之,或补足未备,或汰其过冗,萤窗雪案,与友人张司马削稿再足续刻,缘起已具详《物部叙》中矣。(中略)独念役役铅刊,岁月如驰,回首数十年中,事都为陈,迩不复留。是书幸良友助余,虽迟之久之,终不致以缺略未全为憾。(中略)时乾隆乙酉中秋日鲍香老人姚培谦书。”[12]卷首
    丙戌,三十一年春,因病卒于家,年七十四。培谦“幼而多病,长亦羸弱……蒲柳之质望秋先零,皤然老矣……所自幸者,多病而不致短折。”[3]卷首自序七十四岁而卒,亦称享寿。黄达、王嘉曾撰文悼之。黄达《姚鲈香传》云:“君锐意著述,因倪园故址筑北垞为别业。藏书其中,以纵览观。延学问渊博之士,厚以廪饩,俾任纂辑。故凡经手订必归精核,四方争购者屡满户外也。”[1]740王嘉曾《姚平山先生传》中云:“家故多藏书,湘帘棐几校理不倦。一字之疑,群书比栉,必疏通证明而后止,于排类比纂尤为专门。……先生之学一以博闻多识为宗,其殆力矫末学之弊哉。……中历忧患,晚而家益落,乃其读书咏歌则终始如一日也。”[2]265培谦虽无心用世,而名山之业已自不朽。
    注释:
    ①姚弘绪:培谦伯父,字起陶,号听岩,康熙三十年进士,选庶常。雍正元年入明史馆,充纂修官.
    ②按:康熙刻本《元诗自携》,仅录七言律诗,有姚培谦、姚培仁序。雍正刻本,增选七言绝句.
    ③《唐宋八家文例言》载:“往余有《东坡分体诗抄》一刻,给事王西亭(原)先生见之,寓书劝余准茅氏《文抄》之例并及诸家。暇日因各摭全集遴选付梓,遵前辈之教也。”
    ④《周甲录》载:园为朱氏世业,相传明董其昌、陈继儒皆曾居此,一切水石皆二公布置,后归潘姓.
    ⑤按:关于培谦被举荐的时间,其《述怀一百韵》自注“丁未戊申两遭荐举,因在制力辞。”丁未、戊申,为雍正五年、六年,与《周甲录》系年一致。而乾隆《华亭县志》《娄县志》皆作:“(雍正)四年保举人材,以居丧不赴”,嘉庆《松江府志》作:“雍正七年保举,以居丧不赴”,均误.
    ⑥按:柯愈春先生《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别姚培谦、姚廷谦为二人,分系于“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及“康熙三十年和三十四年”两处,误.
    ⑦按:姚氏松桂读书堂刻本《李义山诗集笺注》,凡十六卷,有乾隆四年黄叔琳序,版心有“松桂读书堂”五字,卷末有牌记“乾隆庚申二月吴郡王煦谷录”,知其为当时书法家王煦谷手书上板,附刻姚培谦《读义山诗存疑》一篇.
    ⑧清张谦等辑《云间张氏族谱》载:“景星,棠次子,原名德山,字恩仲,号二铭,……娶王氏,少傅大学士文恭公讳顼龄孙女。”张棠之女嫁于王顼龄之子,棠之子景星则娶王顼龄孙女为妻.
    ⑨按:据现存乾隆刊《通鉴纲要》,有王延年、黄之隽序。陆奎勋、胡二乐、傅玉露、蔡桐川、王延年、朱椿、汪福、沈大成、钟文明、冯浩(养吾)、焦以恕、高奋生、夏秉衡、顾栋高等参阅。是个“顾问团”庞大的集体工程。
    参考文献:
    [1]黄达.一楼集[O].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影印清乾隆刻本.
    [2]王嘉曾.闻音室遗文[O]//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47册.
    [3]姚培谦.周甲录[O].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4]姚培谦.松桂读书堂集[O]//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部:第277册.
    [5]姚弘绪.松风余韵[C].清乾隆九年宝善堂刻本.
    [6]姚弘图.姚氏世谱[C].清雍正三年平湖姚氏本.
    [7]杜诏.云川阁集[O]//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18册.影印清雍正九年刻本
    [8]柴绍炳纂,姚培谦评定.省轩考古类编[C].清雍正四年刻本.
    [9]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O].清雍正五年刻本.
    [10]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O].清乾隆六年养素堂刻本.
    [11]姚培谦.楚辞节注[O].清乾隆刻本.
    [12]姚培谦.类腋[C].乾隆刻本.
    [13]姚培谦.春秋左传杜注[C].清乾隆十一年陆氏小郁林刻本.
    [14]爱新觉罗·弘历:御制乐善堂集[O].清乾隆刻本.
    [15]姚培谦.甲余录[O].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16]姚培谦,张景星.砚北偶抄[C].清乾隆二十七年草草巢刻本.
    [17]顾诒禄.吹万阁集[O]//清代诗文集汇编本:第289册.
    [18]姚培谦,王鼎.陶谢诗集[O].清乾隆刻本.
    [19]杨开第,姚光发.华亭县志[C].清光绪五年刻本.
    [20]谢庭薰,陆锡熊.娄县志[C].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21]宋如林,孙星衍,莫晋.松江府志[C].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22]张谦,张廷柱,张世瑛.云间张氏族谱[C].清同治十三年抄本.
    [23]姚培谦.元诗自携[C].清康熙遂安堂刻本.
    [24]姚培谦,笺注.李义山诗集[O].清乾隆五年姚氏松桂读书堂刻本.
    [25]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C].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 07:28 , Processed in 0.1477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