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5|回复: 1

蚕学馆杰出校友姚勇忱辛亥革命纪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3-8-19 1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3-8-19 13:17 编辑

    蚕学馆杰出校友姚勇忱辛亥革命纪事

    渠长根。江承先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

    原载: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5期,2015年10月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渠长根(1964~),男,河南确山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摘要:姚勇忱,蚕学馆毕业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参加光复会和南社,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孙中山。在沪浙两地积极参与革命发动、联络工作。协助秋瑾,掌管大通学堂,培养青年才俊:随陈其美等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参与建立中部同盟会。与秋瑾等一起办报,鼓吹革命:协助陈其美,为上海起义和杭州起义作出重大贡献。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作为同盟会上海支部的主要负责人,继续坚持政党政治的理想。二次革命失败后,从事秘密讨袁活动,被害于杭州。如今,姚勇忱生平及事迹多已不详,学界也几乎没有关注。

    关键词:姚勇忱:辛亥革命:同盟会:讨袁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志码:A

    姚波原文录出,以原文为准。

    一、学界的疏略及其原因

    姚勇忱,名志强,原名永贞,亦号永成,别号弋仲,浙江省乌程县①织里村(今织里镇)②人,辛亥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革命时期,姚勇忱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并与秋瑾、陈其美、宋教仁、蔡元培、褚辅成、柳亚子等诸多志士仁人,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为推翻满清政权、实现共和,作出了卓越贡献。

    姚勇忱,“性格豪迈,每谈及国事艰难,辄慷慨激昂,同学咸尊敬之”[1]73。但有口吃、近视,自幼体质赢弱,身染肺疾且久治不愈,常因喘咳不止而影响说话,南社好友柳亚子为此曾赋诗“口吃怜同病”,直到牺牲之际,犹在病中。

    姚勇忱早年先后进入杭州蚕学馆[1]73、上海理科专修学校[2]及日本弘文书院求学。加入光复会后,先后与秋瑾等人创办多种报刊,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7年秋瑾遇害后,组织“秋社”,1909年加入反清文学团体“南社”。同时与陈其美等一起,策划了一系列革命起义。1911年参与组织、指挥上海、浙江等地的光复起义,并成为中部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为孙中山先生所器重。1912年,姚勇忱陪同孙中山先生巡行江浙一带,同年十月,受孙中山先生指派,参与中国国民党的筹建。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革命形势急变。姚勇忱坚持政党政治理想,与戴季陶等人发起成立同盟会驻沪机关部(兼理上海支部),出任机关部部长。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以国会议员身份发电讨袁,“文辞激烈,大义凛然”。1915年,与王金发一起来到杭州,欲招集旧部,扩充力量武装暴动,不幸事泄,被害于浙江陆军监狱。

    姚勇忱捐躯之后,仅有诗一首、信函一扎遗存。仔细检诸中国期刊等学术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数字文库、纸质图书馆馆藏,以及浙江省、湖州市各级档案馆所藏,涉及姚勇忱的文字记录,鲜有个人专题行止、言语的记录。姚勇忱的革命事迹隐而不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比如,光复会会员按区域分头联络,彼此之间严守秘密,使得诸多光复会员及其活动难以详考;光复会研究出现的曲折、史料的湮没以及光复会组织上的非排他性,影响到对光复会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3]211-222在姚勇忱老家湖州织里镇,


    ①姚勇忱出生在乌程县。乌程县于1912年废入吴兴县,如今又改为湖州市吴兴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大会签名单》(杜元载《革命文献·中国同盟会革命史料(一)》第65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4年出版,第15页),记载姚勇忱是乌程县人。
    ②也有称其是吴兴县姚家坝人。参见周越然:《书与回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姚氏虽为大姓望族,其家族变化情况比较清晰。但姚勇忱没有后人,香火一脉到儿子这一代因为日本入侵而中止。而今,姚氏亲属后裔多半远居他乡,与学术界联系有限。因此,姚勇忱的革命事迹不仅没有引起历史学界应有的关注,也被相关社会管理层所淡忘,以至于我们至今仍无法弄清楚姚勇忱的生辰月日、童蒙时光和少年求学,以及与父母亲朋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

    以“姚勇忱”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全文检索,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仅有宁波大学陈梅龙教授2001年发表在《史林》上的《上海辛亥志士姚勇忱史略》,之外尚有夏晓虹的《秋瑾与贵林》(《读书))2007年第9期)和徐和雍的《浙皖起义与同盟会》(《浙江学刊》)1981年第8期)涉及到姚勇忱。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姚勇忱,只有5条信息,且与上面基本重复。其他如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数字化搜索渠道,所得姚勇忱的信息词条相差无几。这些文字基本上是存在于对姚勇忱同时代的辛亥革命其他志士仁人如秋瑾、陈去病、褚辅成、陈其美、王金发等人物的研究中,或者存在于对“南社”、“秋社”的研究中。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文稿属于回忆性、纪念性的,是基于与之相识者的角度的追述,往往也是梗概型的。

    图书资料方面,南社发起人之一的陈去病在姚勇忱遇害之后编写的《王逸姚勇忱合传》,是迄今为止最早、最权威,也最为简洁的姚勇忱传记。柳无忌、殷安如编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南社人物传》,有王志芳撰稿的姚志强(勇忱)介绍。湖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建祥与陈兴吾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姚勇忱》[4]一文,内分“运动会党、组织学社,光复上海、功绩卓著,运动浙江、竭尽全力,反对袁氏、身殉田横”四个部分,可以将其视为迄今最为详细的姚勇忱事迹展。湖州方一戈先生的未刊稿《青磷碧血蔚国光——写在辛亥英杰姚勇忱就义九十六周年之际》①,不失为故乡人对先烈的赞赏文稿。

    现在,湖州当地政府虽然注意到了当地有辛亥先烈姚勇忱,但姚勇忱烈士的故居早已不存,史料整理亦缺失多多。翻阅湖州市、吴兴区(县)、织里镇的地方志、掌故及其他各种资料文献,均未发现专题介绍姚勇忱的文字。比如,《湖州文史》目前已经出版到21辑,其中尚无姚勇忱专辑:湖州市志、吴兴县志之历史人物篇,也没有把姚勇忱列入。令人遗憾的是,1998年编撰、出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收录了1911年前后的杰出人物,总数超千人,如此专列浙江的巨著,却没有选入姚勇忱。无独有偶,由中国社科院李新先生总编、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皇皇七卷,作为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民国人物专辑,共收录民国人物1000多人,500万字,同样没有选人姚勇忱。

    值光复会成立111周年纪念之际,作为姚勇忱的后辈校友,敬慕前辈学长的志存高远,其皇皇业绩令人振奋,深感后世当为之树碑立传,使之流芳史册、警世化人。可现在实难找到一篇规模文章,当然更无传记、文集。姚先烈似有渐渐被历史所埋没的危险。因此,先期梳理姚先烈生平大事,以为后续研究铺垫。

    二、三十五年人生路

    三十五年的人生路程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短暂的,但姚勇忱短暂的一生却不失精彩!遗憾的是,涉及姚勇忱重大人生细节的文献,难以寻索到位。因此,也只能勾画出他三十五年人生历程的轮廓。

    1880年,姚勇忱出生在浙江湖州织里镇,其家族世系表如图1所示。1895年姚勇忱的父、母先后去世,年仅15岁的姚勇忱不得不承担起支撑家庭与抚养幼弟的重任。一年后,他在参加先族祖婚礼上,结识了周越然等人。[3]211-222 1902年,姚勇忱与林氏结婚,生子长麟(也叫“长龄”)。

    1904年,姚勇忱为了日后向实业方面发展,前往省城杭州,就读新学蚕学馆。求学期间,他开始接触革命思潮,萌生革命救国思想。[5]姚勇忱为了串联省城各学堂的爱国学子,经常潜往西湖南岸的白云庵或城隍山的四景园,参加革命聚会。是年,他加人光复会。为了不使妻子担惊忧惧、遭受连累。姚勇忱主动提出离婚,将胞弟和儿子陆续携出,随自己离开杭州,前往上海理科专修学校读书,之后,赴日本弘文馆②留学,亲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并在那结识了徐锡麟、秋瑾、陈其美等人。一年后,姚勇忱返回祖国,在上海结交王金发。同年12月12日,姚勇忱在上海俞家弄参加了由商学会举办的,有3000多人参加的声讨租界刻意伤害华人案。[6]

    ①可参见辛亥革命网,http://www.xhgmw.org/html/xiezhen/renwu/2014/0716/2517.html,2011-09—22。
    ②目前尚未发现姚勇忱留学日本的第一手材料。多种最早的关于姚勇忱的专题记载如陈去病的《王逸姚勇忱合传》、南社的《姚勇忱传》(陈去病.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1930,(13))都没有说到他早年曾留学日本。查询《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汪林茂.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第一卷之《浙江留学生调查》(第358—384页),内含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之间大清国赴日留学的学生名单,并无姚勇忱。

    图1姚勇忱家族世系表(部分)①


    1906年9月,孙中山自越南西贡航行至上海吴淞口,但因清政府防范严密,不能登岸。姚勇忱与陈其美,秋瑾、宁调元等造谒于舟中,“于革命大计多所规划”。随后,姚勇忱赴上海虹口祥庆里(今四川北路),与秋瑾等组建“锐峻学社”,建立革命机关。

    姚勇忱与陈其美、秋瑾、褚辅成等人“应惟策应,往来频繁”,并以嘉兴南湖中一小渚为据点“剪烛中宵,深筹密策,首义始事”。[7]1906年11月,在上海虹口四川北路厚德里(今四川北路大德里)91号“蠡城学社”,与秋瑾、陈伯平等筹办《中国女报》(第一期于1907年1月14日出版)。

    1907年初,姚勇忱前往绍兴,与秋瑾一起接办大通学堂,任国文教师,与单鹿恩﹑姚定生一起,被称为全校“思想前进、积极反清”的三位教师[8]。教学期间,姚勇忱曾代替秋瑾主持全校的组织发展工作,动员朱赞卿、张佐、俞奋等学员参加同盟会。7月13日,清军围攻绍兴大通学堂。姚勇忱奉秋瑾之命,去钱庄取公款未归,得到学校工友通知而隐藏在钱庄,躲过清军围捕。“乘夜逃走匿于舟中,几被逻卒所获”,幸船夫从中周旋,才得脱身,逃往上海,居住在好友杨廉处。是年,姚勇忱参加绍兴的“光复军”。

    1908年年初,姚勇忱前往上海马霍路(今黄陂路)德福里的驻沪总机关,与王金发等人聚集到陈其美麾下。2月25日,赴杭州风林寺参加由徐自华发起的祭悼秋瑾活动。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继承烈士遗志,研究烈士诗词文赋。四天后,姚勇忱与徐自华、陈去病、褚辅成等人在西湖风林寺组织“秋社”。期间,与杭州驻防营协领旗人贵林激辩革命。[9]7月4日,与秋社同志徐自华、褚惠僧等响应陈去病召集,前往杭州西湖祭奠秋瑾,不意为清政府获悉,遂力主陈去病南下广东汕头暂避一时。[10]其时,杨廉坠马,重伤而死,挚友的故去,令姚勇忱悲痛万分。当年年末,陈其美筹款在洛阳举办理化讲习所,暗中宣传革命,在西湖居留数月的姚勇忱得悉此事后,前往洛阳并任理化教员。

    1909年8月,姚勇忱卸去理化教员一职,从河南洛阳南归,行至江苏镇江,滞留数月,于10月回到上海,协助竺绍康编辑《中国公报》,宣传革命排满。同年,加入“南社”,入社编号340。此时的姚勇忱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一病几死。[11]有诗一首:报国糜躯忠有余,兵间无路恨何如:沿江夜夜怒涛起,未必鸱夷属子胥。[12]

    1910年5月23日,姚勇忱与陈其美一起创办半月刊《民声丛报》[13],刊载文章批判清廷腐败,假借立宪之妄,斥责“专制民贼”们的“跋扈枭张”、“僭窃主权”。此刊仅出2期。次年7月,姚勇忱又与陶成章等,在上海法租界平济里路良善里,组织锐进学社作为联络机关,发刊《锐进学报》。

    1910年夏,参加陈其美在上海天宝客栈秘密召开的,浙江十一个府属党人代表会议,商讨如何强化革命力量之间的互动,拓展浙江斗争。会后,带队在德福里跟俄人学习并大量制造一种名叫“刹拉景”的新式无烟炸弹②,以备起义使用。1911年5月,姚勇忱携带陈其美准备好的两大箱炸弹,专程前往湖州,送给湖州尚武公学的沈谱琴,以为革命之需。

    1911年7月31日,与陈其美、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湖州会馆发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成为中部总会33位首批会员之一,当选为“干事”。[14]

    ①承蒙姚勇忱先生侄孙姚亮先生提供。
    ②参见方一戈.青磷碧血蔚国光——写在辛亥英杰姚勇忱就
    义九十六周年之际,辛亥革命网站:http://www.xhgmw.org/html/xiezhen/renwu/2014/0716/2517.htmi,2011—09—22.

    8月25日晚,参加中部总会召开的,由9人参加的“干事”会,会上讨论筹款、办报、承认江宁分会等事,议决“同人各出赴所事,走驻守,权司经济、文书、采输枪械种种之职务”。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外震撼。姚勇忱被陈其美派往杭州与浙省同志接头,敲定“杭发促申”的起义大计。10月13日、14日、15日,在陈其美的带领下,前往杭州,约集顾乃斌、诸辅成、吕公望、朱瑞等在西湖白云庵密议起义事项。此后,姚勇忱作为上海方面的特派员,再次赴杭,参加在城隍山、白云庵、风林寺等处召开的有关光复浙江的会议,努力促成起义大事,直至一切部署停当,起义日期确定后,才匆匆赶回上海,准备经费和武器,以援浙江之需。10月21日,姚勇忱由上海到杭州接洽革命党人,研讨杭州光复事宜。负责分头通知宁波、台州方面。①10月22日,通过黄元秀和褚辅成约集吕公望在西湖白云庵开会。10月23日,在杭州陶社继续开会商讨。10月24日,到杭州清泰门火车站附近二我轩照相馆楼上饭店开会。10月25日,回沪会商,至28日,再赴杭州,在西湖城隍山四景园(也有说是在吴山挹芳园)开干部会议。②10月31日,陈其美和绅商代表李平书、王一亭、沈缦云、叶惠钧等在白克路(今凤阳路)贞吉里李平书的家中召开会议,姚勇忱提出攻克江南制造局,③会议最终决定,于11月3日发动上海光复起义。姚勇忱在沪、杭两地的辛亥光复中,建树了卓越的贡献,虽然整个过程他没有太多的抛头露面,却在幕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1月2日,姚勇忱作为沪军代表,参加浙沪双方在上海《神州日报》社(中部同盟会机关报)的紧急磋商,落实对杭州起义的弹药、经费支援。11月3日,下午,陈其美率商团和敢死队冒然进攻制造局被俘。次日子夜,浙江革命党人在杭州打响光复第一枪。姚勇忱往返沪杭、协调浙事、分析情报、调整部署、发送武器、策动吴淞炮台与巡防营的清军“反正”。11月6日,与陈其美、李平书等各界代表近60人,在海防厅开会,商议组织沪军都督府,会上,姚勇忱与戴季陶、王金发等力排异议,推举陈其美入主沪军都督府。

    12月6日,姚勇忱与闸北警局执委会陈玑铭、军政分府秘书邬珍、起义部队司令李徵五等,在上海四川路128号发起成立“中国省政府自助会”。为革命军筹募各方面捐款,并转交城内起义军。12月8日,他又与李徵五等人倡立“中华民军协济总会”,号召商绅捐款助饷,为新生政权的运转筹募资金。

    1912年1月4日,姚勇忱在上海与陈陶怡、马和(马君武)等发起创立《大共和日报》④。该报初为中华民国联合会(1月3日成立于上海黄埔滩头白渡桥桥堍)机关报,社长章太炎、总编辑马叙伦。1月25日,致书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沈仲礼先生,提请注意会员吸收事项。两天后得到回复并登载于《申报》。

    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姚勇忱以中国同盟会浙江分会代表的身份,当选临时参议员(后为民国首届国会众议院国民党浙江籍议员)。在得知袁世凯准备复辟后,姚勇忱在国会议员中率先挺起,通电讨袁,“文辞激烈,大义凛然”!侧目者众,遂南归。2月2日,以浙江同盟分会代表身份,前往南京总统府拜会孙中山大总统。[15]1715

    3月20日,“宋教仁事件”发生。姚勇忱与一批志士在上海策划反袁,王金发寓所“几成为策划讨袁之总机关”。3月28日,被孙中山先生以同盟会总理名义委任为驻沪特派组织员。5月4日、5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同盟会总机关部大会,被投票选举为正部长。直接参与中国国民党的组党事务。6月29日,下午,主持同盟会上海支部夏季常会,欢迎孙中山先生讲演(孙中山因事未到,改由黄兴讲演)。[15]1941

    7月25日,与吕志伊、邵元冲等在上海创办《民国新闻》月刊。宣称以保障共和政体为宗旨,对袁世凯采取批评态度,经常与拥袁报刊进行论战。由于报名横写,与当时的《中华民报》、《民权报》合称“横三民”[16],以言词激烈著称。7月,与王金发在上海白克路(现为凤阳路)创办纪念秋瑾的“竞雄女校”,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倒袁及倒军阀的活动。



    ①有材料显示,杭州之行的会商,曾经给姚勇忱安排特别的通知任务(参见沈雨梧.辛亥革命在浙江.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32.)
    ②关于会议的情况,参见黄元秀.辛亥浙江光复回忆录(节录).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516—517: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163—164:吕公望.我的自传.杭州文史丛编(2):485:来伟良.浙军光复杭州和驰援南京亲历记.辛亥革命回忆录(4):152:傅墨正.辛亥革命杭州光复的回忆.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182。
    ③详情记载参见周南陔.光复上海——巡防营和吴淞炮台.陆坚心,完颜绍元.2O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1999。
    ④章太炎为《大共和日报》撰写的发刊词成文于1911年11月(章太炎.太炎最近文集.国学书室,1915:10)。


    8月28日,姚勇忱离开上海抵达日本长崎,31日上午八点左右,到达日本东京(暂居东京曲町区纪尾井町3号),与陆惠生等拜见孙中山先生。十一点多,与黄兴一起辞别。[17]9月7日,从日本回到上海。

    10月,姚勇忱与谢飞麟、王金发等到北京,向袁世凯提交长达数千言的“谏书”,对内政外交财政军事等重大问题表明态度,仍希望袁世凯改弦更张。

    10月13日,与居正、戴季陶等30人,被孙中山先生指定为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三党合并工作人员。

    11月,“二次革命”失败,姚勇忱以“暗杀分子”罪名被袁世凯通缉。尔后,与王金发一起进京面见陆军总长段祺瑞和陆军部统率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要求陆军总部对王金发免缉,并请客送礼2万多元,却被要求限期拿获詹大悲、蒋介石、姚勇忱等以自赎。姚勇忱的革命意志似有消沉。①

    12月,与陈其美等陪同孙中山先生,坐火车由上海经嘉兴、海宁、杭州,“巡行江浙,存问民众”。多次与孙中山先生等在巡视途中合影。12月8日,途经嘉兴,陪同孙中山在南湖烟雨楼接见欢迎者并合影。10日,参加在杭州梅花碑“浙江都督府”召开的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并参加在杭州马坡巷法政学堂“国民党浙江支部”召开的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12月11日,陪同孙中山先生莅临杭州西湖风林寺“秋社”祭奠秋瑾。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姚勇忱被选为众议员议员。居北京若干月后返回江南,隐蔽在上海法租界嵩山路“逸庐”(王金发寓所),继续秘密联络同志,组织反袁斗争,并成为代表人物之一。②

    1915年夏,不顾自己肺炎咯血,与王金发一起重返杭州,暗里收罗旧部,图谋再起,与王金发一起赴浙江都督朱瑞宴请,不幸遭到朱瑞的暗算,二人被拘押在百岁坊巷陆军监狱。弟弟姚定忱等前来探监。姚勇忱对胞弟慨叹:我自知死期不远。但出师未捷身先死,实在死不瞑目!

    6月2日,王金发被枪杀:姚勇忱做了陪绑,从刑场押回。朱瑞幻想着能够软化姚,派人轮番诱降,说只要投降了,讲出革命党的所有一切,就释放你,再给你个职位。姚勇忱铁骨铮铮:“季高(王金发的表字)既死,我活着没有意思,我要和他一起死,死要死得光明磊落!”7月1日下午5时许,姚勇忱被枪杀于陆军监狱,时年35岁。姚勇忱牺牲前曾对人说:“朱瑞如此对待同志,所谓利欲熏心,不虞身后为人唾弃耶!”

    三、再看身后事

    姚勇忱被害后的第二天,其12岁的儿子姚长麟在18岁的叔叔姚定忱的带领下,来到杭州万松岭路口,收回烈士的遗体,载回湖州织里老家,草草落葬于高家坟。当日,《申报》以《姚勇忱亦执行枪毙》为题报道。

    当年,南社发起人柳亚子赋诗纪念。其一,《闻王季高、姚勇忱遇害有作》:十年于越震雄图,束手无端遽受诛。失计轻窥狼虎窟,山头廷尉论非污。耳余刎颈恨难平,回首钱塘尺涕盈。绝代佳人姚弋仲,可怜生死殉田横。其二,《哭勇忱》:十载知名姓,重逢及此辰。笑谈方款洽,罗网已弥纶。口吃怜同病,名高竟杀身。昭苏如有日,庙祀在湖滨。桃梗去不复,箜篌怨渡河。十载剩皮骨,一夕死风波。亦有南冠士,重悲此道罗。茫茫仇与吕,微命又如何!闻仇冥鸿、吕天民咸被逮。[18]南社另外一位发起人陈去病得知姚勇忱被害,专为其立传一一《王逸姚勇忱合传(乙卯年)》[19],并赋《赠勇忱》——南风忽部竞,阴气何森然。处士无好怀,行行良难前。曷若务高旷,去游东海边。聊同徐福智,宁云求神仙。大陆日以沉,洪祸日以延。君行我益悲,誓从渊鱼潜。[20]

    1916年6月,民国政府正式追认姚勇忱、王金发为烈士并予厚葬,同时发放烈士遗孤抚恤金八千元。之后,在杭州西湖之昭庆寺(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隆重的公祭悼念大会。葬事完毕,姚、王两位的灵柩,各由家乡移运杭州,被隆重异穴合葬于西湖岸边的茅家埠卧龙桥侧——那是一座专门修建的独立陵园(遗址在今解放军疗养院内),民间呼为“双烈墓”。蔡元培亲题墓碑铭,并题写墓之两侧对联:“生死付常,湖山无恙,智勇俱困,天地不仁!”褚辅成亲撰墓志铭。安葬了两位烈士,姚定忱与长麟自此在杭州定居下来:王金发的母亲仗义、热心,帮衬他拉扯长麟,“令读书”,直至医专毕业。8月13日,上海举行“陈英士兼癸丑以来诸烈士追悼大会”。会上,孙中山总统作了祭文。“诸烈士”并不限于中华革命党人,也包括王金发、姚勇忱等人。

    ①姚勇忱毫无畏惧。他先暂避日本,旋即潜回上海,隐蔽在法租界嵩山路“逸庐”(王金发寓所),继续秘密联络同志,组织反袁斗争。时袁政府侧目异己,他不自安,韬晦南归,往日本有所谋划,惜无建树。时革命同志销声匿迹,仅王金发尚在上海。勇忱投之,易其名为劫灰,日译小说以自谴。
    ②1914年7月10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有吉朋针对讨袁事件向东京外务省本部提出报告,指出当时上海的同盟会代表人物是姚勇忱。

    1937年年末,日寇犯境杭州,姚定忱举家向余杭撤退,辗转流离,又迁至金华竹马乡下。时年33岁的长麟执意一人要去重庆,遂由定忱之妻宋绥芝收拾金银细软及值钱之物,交付长麟以作生活之资,并相约时局太平后,仍于体育场路之居所相聚,由此洒泪而别。不料,之后再无音讯。抗战胜利了,姚定忱几度设法同长麟联系,始终踪迹渺然。某次,有人透信给失业在杭的姚定忱,说蒋介石到奉化(溪口)了,你去看看他,或许可以谋个事做。姚去了,蒋介石没接见他,差人递出一张纸条,上边写着:行政院:此为姚勇忱之弟,请给予他相当之职务,落款“蒋中正”。姚定忱久等,没能见到蒋,气得大骂蒋介石摆架子,忘记了从前在上海当“孩儿王”(指帮助姚勇忱照看俩孩子)那阵子。他没有去做蒋介石给的官,撕了那张纸条,回到杭州照旧劬劳度日,并在家里立下一桩“规矩”:每年农历“清明”,必去大伯墓前焚香祭奠,风雨无阻,子孙传续。[21]及至1948年,姚定忱带全家离开金华回杭,仍居体育场路。

    1952年,姚家忽接政府通知,茅家埠之地要建造“三三疗养院”(即现在解放军杭州疗养院前身),“双烈陵园”已在规划范围之内,姚定忱遂与王金发烈士之子、在上海的王克华先生商议,以新中国、新政权万象更新,建设为重,忍痛含泪让出“双烈陵园”,在小龙井山麓坟岗上为二位烈士选择了一处安息之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成立后,姚、王两家后人曾多次要求将两位烈士忠骨迁入,但当时的体制还是比较保守的,主管部门表示,南天竺辛亥革命墓葬群,都是由西湖边孤山迁址过去的,姚、王两位不在此列,因此未能实现愿望。姚、王两家后人遂将两位烈士之墓加固,重新立碑。到了1992年10月,王金发烈士墓迁回其嵊州老家的烈士陵园,但姚家因两次遭受意外,因而未能妥善安置姚勇忱烈士墓,直至2006年12月,姚勇忱烈士移葬杭州南天竺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浙江省主流媒体,如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对此事做了详细的报道。现在,湖州市织里镇正在修建利济文化园,规划中园内有专为姚勇忱设列的纪念碑墙。

    本文为“红色文化”专栏文章。“红色文化”专栏由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稿,旨在通过红色文化研究,凝聚队伍,拓展空间,提升认识,同时深化红色文化资政育人,为文化强校强省强国建设作出学术努力。

    参考文献:
    [1]虞元伯.朱瑞诱杀姚勇忱[M]//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续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73.
    [21周雷鸣.光复会与辛亥江苏光复:兼论光复会的消亡[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46—53.
    [3]湖州市陈英士研究会.辛亥革命前后的姚勇忱[z]//陈英士研究文集: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湖州:湖州市陈英士研究会,2001:211-222.
    [4]周越然.书与回ta[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20.
    [5]陈去病.姚勇忱传[J].江苏革命博物馆月刊,1930(3):25.

    [6]方平.权势争夺与“文明排外”:1905年哄闹公堂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30.
    [7]庄一拂.褚辅成先生年谱初稿[G]//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254.
    [8]朱赞卿.大通师范学堂[G]//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43.
    [9]夏晓虹.贵林与秋瑾[J].读书,2007(9):63.
    [10]大哀.对于新中华失火之感言[N].平民日报,1912—07—11.
    [11]陈去病.王逸姚勇忱合传[M]//陈去病全集: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72.
    [12]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231.
    [13]龚育之.《民声丛报》在上海创刊[M]//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1920.北京:线装书局,2002:845.
    [14]杜元载.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大会签名单[G]//革命文献·中国同盟会革命史料:一:第65辑.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74:15.
    [15]罗刚.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3册[Z].财团法人罗刚先生:三民主义奖学金基金会,1988.
    [16]焦静宜.星点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74.
    [17]京都府知事大森钟一于10月20日之报告[A]//东京革命党人名册.日本外务省档案,秘受字4585号.
    [18]柳亚子.柳亚子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2.
    [19]张夷.陈去病全集: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69—673.
    [20]殷安如.陈去病诗文集:上编[M].北京: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9:101.
    [21]方一戈.青磷碧血蔚国光:写在辛亥英杰姚勇忱就义九十六周年之际[EB/OI].(2011—09—22)[2015—03一09].http://www.xhgmw.org/html/xiczhen/renwu/2014/0716/2517.htm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8-19 11: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6-2 18:37 , Processed in 0.1164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