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3-10-18 10:14 编辑
爱国、开创、科学、奉献——试论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精神①
房庆云1 孔祥彬2 张容华3 安鸿儒4 (1.厦门大学,厦门361005;2.3.4.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1756)
摘要:姚桐斌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姚桐斌精神主要表现为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的开创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是姚桐斌精神的价值内涵。这些精神品质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对当代中国青年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值得传承、学习与发扬。
关键词:两弹一星 姚桐斌精神 价值内涵 引领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1-4024(2020)03-0072-05
原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月第1期(总第122期)
收稿日期:2019-09-12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科学家研究专项“姚桐斌精神研究与传承”。
作者简介:房庆云(1996一),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政策、演化博弈相关研究。
姚波原文录出,以原文为准
在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事业[1]。伟大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人,伟大的人心中凝结的则是伟大的精神。
姚桐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是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奠基者,优秀的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一直从事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的组织领导、研究和试验工作。姚桐斌精神凝结着过往的奋斗,也昭示着未来的希望,他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其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坚守与发扬。
一、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
爱党爱国,对人民无限热爱,是姚桐斌爱国主义情怀的真实写照。姚桐斌一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祖国与人民的命运当中,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姚桐斌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最大程度地贡献了他的智慧与力量。
(一)一片赤心,志在报国
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姚桐斌一直是“精勤求学,报效祖国"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从小学习优异的姚桐斌在高中会考时获全省第一,出于对矿冶专业的热爱,他选择了当时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2](今西南交通大学),心中许下“志在开发中国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3]的远大志向。4年大学,埋头苦读,以总评成绩全校第一毕业,并以极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公费留学。抗战胜利后,姚桐斌奔向海外,却依旧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认为把国外学到的知识奉献于祖国是应有之义。
经历过旧中国重重苦难,姚桐斌最期盼祖国的腾飞。在英国留学期间,姚桐斌不仅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努力完成了学业,还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发展。当时的姚桐斌在欧洲已经有所成就,但面对国外优渥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条件,他毅然选择回去建设自己贫穷积弱的祖国。满腹才华只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力量,其赤胆忠心日月可鉴。
(二)一腔热血,忠诚为党
姚桐斌的革命人生观也异常坚定,他下决心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无产阶级。当人民解放战争以排山倒海之势由北向南推进,关心祖国命运的姚桐斌正在海外组织并参加进步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及“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等工作[1]。除了同留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保持经常接触,姚桐斌还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些活动也更加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了他将为共产主义奋斗、为祖国强盛奋斗、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决心。经受多年严峻的考验,姚桐斌最终在瑞士履行了入党手续,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他也是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科学家。
入党后的姚桐斌也一直严格而全面地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他刚回国就主动参加十三陵修水库的工地劳动,担任干部期间也严格要求家人不得擅自购买私人物品,就连香港亲戚寄回来的奶粉他也原封不动退还。
(三)不忘初心,扎根群众
姚桐斌一生不忘初心,始终扎根群众。1965年,导弹研究院开展“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4],姚桐斌主动要求前往七机部下属211机械厂一线去搞“四清”。他从一开始就搬到职工宿舍,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当时导弹研究院的高级专家中,像姚桐斌所长这样与工人们"三同"的情况,是唯一的[1]。
姚桐斌平日里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丝毫没有架子。所内科研人员到他家讨论工作,他总是热情接待,在路上遇见认识的人,不管是干部、技术人员还是工人、清扫人员,都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体现姚桐斌深深扎根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的宝贵品质。
二、攻坚克难的开创精神
新中国成立不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引路人,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冶金学博士和材料专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桐斌全身心投身到航天材料工艺研制事业中,艰苦创业,开创了中国航天材料工艺事业的一片天地。
(一)奠定了中国冶金工业理论基础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姚桐斌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弗·康德西(V.Kondie)。康德西从事的液态金属的粘性与流动性研究,在当时国际上是一项很少有人从事的研究工作。姚桐斌如饥似渴,勤奋好学,工作极其努力,并在1951年以《对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的研究》[3]论文通过博士答辩,获得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
但姚桐斌觉得不够,他又于1952年1月到伦敦帝国科技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继续深造。在系主任费舍尔(M.S.Fisher)教授的指导和冶金系主任丹那特(C.W.Dannatt)教授的支持下,对铝-硅合金的热裂性能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篇很有价值的长篇论文《对于液态金属在铸模中流动时的垂直运动研究》[3]。1953年,姚桐斌在英国《铸工期刊》上发表《在铸造工厂中用流动性测定来控制质量》[5]。这些优秀的论文不仅使姚桐斌在伦敦帝国科技学院获得了DIC学位,也为他日后为祖国航空航天材料的生产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姚桐斌作为科学家,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搞科研。姚桐斌刚到材料研究所时,所里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让他们正确地开展研究工作,姚桐斌深思熟虑,准备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写一篇关于研究方法的文章。他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一部两万五千字的经典著作——《研究工作方法》[6],针对尖端材料科研的实践,阐明了他对科研程序和方法的独到见解。钱学森对此也赞赏有加,将这篇著作当作导弹材料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下发,这对当时以及后来整个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国冶金工业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科学工作的理论基础。
(二)开创了中国航天材料工艺事业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航天界历来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光荣传统[7],姚桐斌就是这样一位忘我创业的代表。
按照苏联援助中国提供的材料研究体制,姚桐斌所主持的材料研究室的研究工作模式,只要把导弹火箭设计部门提出的各种材料,向材料生产部门订货,并对交付的材料进行验收,保证交付的材料满足设计要求就行了。
但姚桐斌认为这一模式适用于航空工业基础雄厚的苏联,却不适用于工业落后、科研力量薄弱的中国。因此,他提出一个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创造性见解,即发挥材料研究室的桥梁作用,既要了解设计部门所需材料及其应用的特点,及时把它们下达给国内的材料研究、生产部门;材料生产出来以后,又要对其性能和特点进行接近导弹实际工作条件的测试和研究;还要根据设计要求,把这些材料应用到导弹和火箭零部件上去。
在这个创新思路的基础上,姚桐斌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国航天材料研制的新模式,即“抓两头,带中间”。这“中间”就是姚桐斌主持的航天材料研究室,后来扩建成有独立研究开发能力的航天材料研究所[1]。
(三)培养了导弹材料和工艺研究团队
出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姚桐斌一直言传身教,致力于为航天材料工艺战线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了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掌握导弹及材料知识,姚桐斌多次从外单位邀请著名专家来研究所举办讲座,要求技术人员深入透彻地了解自己研究所制造的零部件技术状态。在"请进来"的同时,他还主动“走出去”,选派所内的材料专家去给导弹设计人员讲授材料与工艺知识。这样彼此了解,互相学习,大大促进了导弹材料研究工作。
姚桐斌还善抓细节教育,从实验设备和物品到实验记录,姚桐斌都要求研究人员做到文明、整洁、有序,凡是对培育研究人员有益的环节姚桐斌都抓住不放,给以热情的指导。
在姚桐斌眼里,凡是在材料研究所工作的人员,没有学历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职务上的差别,人人都有受教育、获得培养的机会。当年被姚桐斌亲手指导的所里同志,后来很多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成了航天事业各条战线上的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一)严谨严格,坚持科研无小事
要撑起科研事业的风帆,加速各项科学研究的步伐,不仅要掌握科学的研究工作方法,还需要严谨严格的科研作风。对此,姚桐斌始终秉持“三严作风"意识,坚持科研无小事,有效保证了自身科研工作的质量。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姚桐斌对自己带领的科研队伍也提出了“科研作风不严谨”的问题。因此,他在全所范围内举办了一次科研作风研究会,就所里出现的作风不严的事例教育员工端正科研作风,培养良好素质,通过好坏典型对比,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改进作风,目的是在新的基础上,更快更多的出成果、出人才。
这次科研作风专题研究会极大地改变了全所科技人员的思想作风,严格生产、严谨科研蔚然成风,为科技队伍的作风建设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执着探索,研制决心不动摇
姚桐斌意志坚定,无论受到什么诋毁和批判都不退缩,研制决心从不动摇。当姚桐斌和科研人员正在设计研制一种叫作“发汗材料”的新材料时,由于此项科研课题难度很大,一时未能见到成果,就被一位领导否定,不许搞,并嘲笑说它是一项“胡子工程”,意即等姚桐斌做了白胡子老爷爷时,这项课题也不会出成果。但姚桐斌坚信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能力,顶着压力,排除阻力,不顾这位政治委员的讽刺和嘲笑,他与几位工程师任劳任怨,默默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在新型火箭的研发中发挥了作用。被污蔑为“胡子工程"的发汗材料,后来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1]。这是对无知者的讽刺和嘲笑最有力的回答。
(三)敢于突破,成功制服“拦路虎”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许多新材料的研制成了研究院在材料研制过程中的“拦路虎”。这一问题在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后更为棘手,当时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全部专家,中断若干对华援建项目[4]。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消息反而激发了全院工程技术人员的爱国热情和敢于突破的精神,姚桐斌与同事们决心打掉一切依赖思想,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要求。
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更是中国材料事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了研制高温钎焊合金,凭着顽强的精神,姚桐斌带着研究人员反复分析材料成分并不断试验,从无到有,一步步摸索,终于制服了这只“拦路虎”。这种合金不但及时满足了当时中程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的需要,而且后来普遍应用于远程火箭的多种发动机上。从一片空白到自主试制成功,中国的科研人员靠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一)心无物念,淡泊名利
姚桐斌一生不慕虚荣,品行高洁,他回国不为名利,科研不求功名。为了我国航天材料事业的发展,姚桐斌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其大师风范可见一斑。
为了振兴民族,繁荣国家,归国后的姚桐斌自觉服从国家安排,竭尽全力献身国防科研事业。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后曾诚恳地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工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卫星上天贡献一份力量[2]。”寥寥数语,凸显了他心无物念的可贵品质。他把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全部奉献给祖国与人民,超然豁达,淡泊名利。这种精神在物质享受丰富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二)甘当配角,大力协同
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姚桐斌甘当配角,为总体设计服务,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种思想始终贯穿在他整个科研工作和领导工作当中。这不仅仅是姚桐斌对工程技术的科学的理解,也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负责任的选择。
姚桐斌作为高级材料专家,心里清楚地知道材料技术在航天系统中是非主流技术,火箭、导弹才是主体。对此,姚桐斌总是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梅兰芳演出时是主角,可是演《苏三起解》时还须肖长华演崇公道,二人在台上谁也离不开谁,各有自己的华彩。我们五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就是要当好型号的配角,演好肖长华的角色,让梅先生担纲的《苏三起解》演成满堂彩。[1]”他胸襟宽广,虚怀若谷,体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协同攻关精神。
在姚桐斌主持召开的“三二一会议”[4]上,五院副院长钱学森亲临大会作重要讲话,姚桐斌做主题报告,因此钱学森说:“这次大会的主角是姚桐斌同志,我是来帮腔的”。姚桐斌作主题报告时却说:“真正的主角是钱院长,我们这些人能够当称职的配角就心满意足了。”两位科学家互敬互让的动人情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敢为人先,谋划长远
姚桐斌高瞻远瞩,敢想他人未想之事,走他人未走之路。“做到今天,准备明天,想到后天”[8],这是姚桐斌为材料研究工作安排的“三步棋”。
中国航天系统工程浩大,除了考虑现有型号的材料,姚桐斌主张加强预先研究,有技术储备。他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地安排预先研究不仅是其工作使命所系,也是其科研机遇所在。因此,他组织制定了导弹材料工艺的研究规划,并按照“材料先行”的要求,组织安排了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这项工作在后来新型火箭研制的关键时刻,发挥了无法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在姚桐斌的倡导下,全所的材料研制工作也真正走在了型号研制工作的前面。1961年至1964年期间,姚桐斌带领的研究所开展的课题包括新型不锈钢、钛合金、高强铝合金等500多项,其中预先研究项目占了约一半[1]。这些项目,有的很快在导弹和火箭研制中得到应用,有的在以后研制的很多新型号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少项目填补了中国的空白,而且许多技术转为民用后,为国民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姚桐斌敢于突破、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材料科学新的领域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五、姚桐斌精神的价值内涵
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凝聚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姚桐斌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应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弘扬和创新姚桐斌精神,丰富姚桐斌精神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这三方面的价值内涵是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
(一)民族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危难之际,在海内外同胞共同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指挥下,姚桐斌充分发挥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担起科技报国的重任。而在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当不惧改革过程中的泪与汗,为祖国发展全心全意地付出。争做堪担大任的新青年,奋勇前行,践行报国之志。
(二)时代性
姚桐斌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能作为我们的人格标尺,我们要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牢记重托、不辱使命的顽强拼搏精神,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和恒久的时代价值。
(三)先进性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铭记姚桐斌的功劳,更要学习姚桐斌精神中的先进部分,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抓住历史机遇,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六、结语
作为党员,姚桐斌将爱国爱党、扎根群众这一品质风范贯穿一生,他以深重的家国情怀、以实在的效国之行,为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作为航天材料专家,姚桐斌用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坚定的意志,开创出中国航天材料的一番事业、为培养航天人才呕心沥血,是航天战线的楷模,也是科技报国的典范。
作为科技工作者,姚桐斌始终保持严谨严格、执着探索、敢于突破的科研态度,并将这种优良的传统传授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体现其崇高的科学素养。
作为知识分子,姚桐斌襟怀坦荡,却也谦虚谨慎,更是用毕生的奉献和敢想敢做的探索精神,诠释了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
以“爱国、开创、科学、奉献”为主要标志的姚桐斌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具有重要的社会示范性和影响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姚桐斌的可贵品质,深入学习其价值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要让这些精神品质在社会中传承、弘扬。
姚桐斌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及高洁伟岸的人格魅力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姚桐斌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将成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尤其是新时代青年的价值标准与道德标杆,其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必将激发和鼓舞着新一代青年,奋发向上!
注释:①作者根据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姚炳华主编的《中国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整理,原书刊未发表。
参考文献:
[1]杜文林 .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J]. 中国纪念馆研究,2015(02):297-304.
[2] 百度百科 . 姚桐斌人物生平 [DB/OL]. 2019-03-13.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 35911?fr=aladdin#1.
[3]言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J].质量与可靠性,2000(06):12-14.
[4]彭洁清,高智.姚桐斌[M].金城出版社,2008,01(06):112-113.
[5]宋文茂.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烈士留下些什么[J].炎黄春秋,2003(05):16-23.
[6]彭洁清.永远的眷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J].百年潮,2006(12):41-46.
[7]汪长明.爱国、奉献、求真、创新——解读钱学森精神[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01):150-154.
[8]张蕾.似水流年——追忆材料先行者姚桐斌[J].新材料产业,2016(12):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