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1|回复: 2

解读|1.赠姚在韬掌教建平序2.送姚君在明使便归省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7-21 07: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斋存稿》卷六 (明)林文俊撰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武康姚建国再校


    1.赠姚在韬掌教建平序

    暢山姚君在韜,嘉靖壬午與其從弟在明同領鄉薦。在明連登進士,爲刑部,而在韜上春官屢不利。今年以母老乞恩,授建平學諭。客有私於予者,曰:「在韜叔父少卿慎修先生,與今刑部君,皆起家進士。在韜文行之美,得於家傳,脱少須,當趾美甲科,馴致顯位,以爲親榮。今不此之圖,而俛首微官,以規斗禄之養,此果孝乎?」予哄曰:「客誤矣。若客言,士庶人不得爲孝乎?古之言孝者,莫如曾參、閔損。夫曾、閔豈嘗以名位榮其親者哉?且子不聞養之大乎?昔人有云:一日之養,三公不換。夫苟有見於天性之樂,雖三公之貴,直草芥耳。近世學者耽嗜榮進,寧乏父母之養,而不屑小官,必冀成進士乃已。然有終身弗得者矣。幸而得之,萬一養不逮親,位雖崇,不過榮其身;禄雖豐,惟肥其妻子而已。以若所爲,揆之以聖人之道,得無戾乎?今在韜爲親老,决意出求仕,至於位之崇卑,禄之厚薄,皆不暇計,可謂篤天倫而薄榮進,其於道也,不既合矣乎?」客曰:「先生之論在韜者是矣。抑孝止於養而已乎?」予曰:「何爲其然也?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爲孝矣。曾子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爲孝乎?故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次能養。且國家建學校之官,亦非爲其貧而畀之禄以爲養也,將賴以成人才而媺風俗,其責重矣。在韜能盡其職,則所謂尊親,所謂不辱者,皆在於是,其爲學不尤大乎?」客唯唯而退。適有徴言贈在韜者,予因述與客語,次於卷端以爲序。








    2.送姚君在明使便归省序

    吾鄉姚君在明始舉進士,爲刑部主事。其尊甫慎修先生實丞太僕,父子同官於朝,一時榮之。未幾,先生晉光禄少卿致仕,在明獨留京師,每念先生及母余太安人,輒寢食不寧。第初登仕籍,自念宜竭力報國,未敢言私。兹既考最,蒙恩誥進先生奉政大夫,母太宜人奉命録囚南畿,遂謀取便過家,捧封詔爲親壽。吾想先生太宜人亦念在明久矣,今見其歸,必爲之喜津津溢眉宇。而在明綵服侍養,承膝下之歡。此其爲樂,雖三公之貴,九鼎之奉,吾知無以易此也。於是吾鄉大夫士皆歆豔其行,相與餞之。以予爲先生同年,有通家之好,屬爲序。予惟臣子之於君親,一也。孔子曰:「事親孝,則忠可移於君。」國家定制,京官六載許歸省,所以勸孝也。今在明念親之切,不必六載,假使事以行,雖若情溢於法。然世有縻於爵禄,不暇念及其親,至於踰期不能歸省者。則在明是行,非仁人孝子之所予乎?雖然,古之君子不忘於君,猶不忘於親也。吾願在明展拜家慶之餘,促裝還朝,勉圖報稱,而以令名貽厥所生,此非孝之大者乎?况王事有程,簡書可畏,非可久昵於私者。詩曰:「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請以是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7-21 07: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文俊《方斋存稿》卷六中两篇赠序的译文与解读:


    ---


    译文:


    1. 赠姚在韬掌教建平序


    畅山人姚在韬先生,于嘉靖壬午年(嘉靖元年,1522年)和他的堂弟姚在明一同考中举人(领乡荐)。在明接连考中进士,任职刑部;而在韬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上春官)却屡次失利。今年(在韬)因母亲年老,向朝廷请求恩典,被授予建平县学谕(掌教建平)的职位。有位客人私下对我说:“在韬的叔父少卿慎修先生(姚在明之父),以及现在的刑部君(姚在明),都是进士出身。在韬文章和品行的美好,得益于家学传承,倘若稍微等待时机,应当能继承家族美誉,考中进士(趾美甲科),逐步达到显赫的地位,以此荣耀双亲。如今他不图谋这个,却低头接受一个卑微的官职,只图谋用微薄的俸禄来奉养母亲,这真的算孝吗?”我笑着(哄)说:“客人您错了。照您这么说,士人和普通百姓就无法尽孝了吗?古代讲孝道的人,没有比得上曾参、闵损的。那曾参、闵损难道是靠名位来荣耀其双亲的吗?况且您没听说过奉养(本身)的(意义)重大吗?古人曾说:‘一天的奉养,即使给三公之位也不换。’如果真正体会到天伦之乐的愉悦,即使是三公那样的尊贵,也简直如同草芥一般。近世的学者,沉迷嗜好荣华晋升,宁可缺乏对父母的奉养,也不屑于担任小官,一定要期望考中进士才肯罢休。然而有人终生也未能考中。侥幸考中了,万一奉养已赶不上父母在世(养不逮亲),地位即使崇高,不过荣耀自身罢了;俸禄即使丰厚,也只是肥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已。用这样的行为,用圣人之道来衡量,难道不是违背的吗?如今在韬为了双亲年老,决意出仕求官,至于职位的高低,俸禄的厚薄,都无暇计较,可以说是笃厚于天伦之情而淡泊于荣华晋升,这对于道义,不正是相合的吗?”客人说:“先生您对在韬的评论是正确的。然而孝道仅仅止于奉养就够了吗?”我说:“怎么会这样呢?公明仪曾问曾子:‘老师(指曾参)可以算是孝了吧?’曾子说:‘我(参)只是能奉养罢了,怎么能算得上孝呢?’所以,大孝在于使双亲尊荣(尊亲),其次是不使双亲受辱(不辱),再次是能奉养(能养)。况且国家设立学校教官,也并非是因为他们贫穷而给予俸禄以供奉养,而是将要依靠他们来培养人才、美化风俗,其责任很重大啊。在韬若能尽职尽责,那么所谓的‘尊亲’、所谓的‘不辱’,就都体现在这里了,他的学问(事业)不就更大了吗?”客人连连称是(唯唯)而退。正好有人向我索取赠言送给在韬,我便记下与客人的这番谈话,放在卷首作为序言。


    2. 送姚君在明使便归省序


    我的同乡姚在明君刚考中进士时,担任刑部主事。他的父亲慎修先生当时正担任太仆寺丞,父子同时在朝为官,一时间人们都认为很荣耀。不久,慎修先生晋升光禄寺少卿后退休(致仕),在明独自留在京城,每当思念父亲和母亲余太安人,就寝食不安。只是(第)他刚踏上仕途,自认为应该竭力报效国家,不敢提及私事。这次(兹)他考绩最优(考最),承蒙皇恩诰封(赠)其父为奉政大夫,母亲为太宜人,又奉命到南京地区(南畿)审录囚犯,于是打算借公务之便(取便)回家,捧着封赠的诏书为双亲祝寿。我想慎修先生和太宜人思念在明也很久了,如今看到他回来,必定会喜形于色(喜津津溢眉宇)。而在明身着彩衣(綵服)侍奉赡养,承欢膝下。这种快乐,即使拥有三公那样的尊贵,享用九鼎那样丰盛的美食,我知道也无法替代。于是我们同乡的大夫、士人们都欣羡(歆豔)他的这次行程,一起为他饯行。因为我与慎修先生是同年进士(同年),有通家之好(世代交好),他们嘱托我写篇序。我认为臣子对于君主和双亲,其道理是一样的。孔子说:“侍奉双亲能孝,那么忠诚就可以转移到君主身上。”国家规定制度,京官任职六年后允许回乡探亲(归省),这是用以鼓励孝道的。如今在明思念双亲心切,不必等到六年,借公务之便成行,虽然似乎情感超越了法度(情溢于法),然而世间有人被爵位俸禄所束缚(縻于爵禄),无暇顾及双亲,以至于超过期限也不能回乡探亲(归省),那么在明的这次出行,不正是仁人孝子所赞同(予)的吗?虽然如此,古代的君子不忘君主,也如同不忘双亲一样。我希望在明在回家拜贺双亲、共享喜庆之余,赶紧收拾行装(促装)返回朝廷,努力图谋报答君恩(报称),并且用美好的名声(令名)留给他的父母,这难道不是大孝吗?何况王命差事有期限(有程),朝廷法令(简书)可畏,不可长久耽于私情(久昵於私)。《诗经》说:“仲山甫前往齐国,望他急速归来。(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请让我用这句话来赠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7-21 07: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两篇赠序围绕“孝道”与“仕途”的核心主题展开,展现了林文俊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深刻理解和推崇,同时反映了明代士人的价值观与社会现实。


    核心思想:


    1.  孝道的本质与层次:
        奉养是基础: 林文俊在《赠姚在韬序》中明确反驳了以官职高低论孝的观点。他强调奉养父母本身即是孝的重要体现,引用曾参、闵损的例子,并指出体会“天性之乐”(天伦之乐)的价值远胜于外在的功名利禄(“三公之贵,直草芥耳”)。他批评当时士人“耽嗜荣进,宁乏父母之养”的风气,认为这是违背圣人之道的(“得无戾乎?”)。
        尊亲与不辱是更高境界: 他进一步引用曾子的话(“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次能养”),指出孝道的最高境界是让父母受到尊荣(尊亲),其次是行为不使父母蒙羞(不辱),奉养是基本层次(能养)。对于姚在韬担任学官,林文俊认为尽职尽责于教化事业,培养人才、美化风俗,正是实现“尊亲”和“不辱”的重要途径。
        忠孝一体: 在《送姚在明序》中,林文俊引用孔子“事亲孝,则忠可移于君”的名言,将孝道视为忠君的基础。他肯定国家“六载许归省”的制度是“劝孝”的体现。姚在明借公务之便归省,虽是“情溢于法”,但其强烈的孝心(“念亲之切”)与那些“縻于爵禄,不暇念及其亲”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林文俊的赞赏。


    2.  仕途与天伦:
        孝先于荣进: 姚在韬的选择(为奉养老母甘居教职)被林文俊高度评价为“笃天伦而薄荣进”,认为其行为合乎道义。这体现了在个人功名追求与家庭责任(孝道)发生冲突时,林文俊更看重后者。
        荣进需兼顾孝道: 姚在明的情况则代表了仕途顺利者如何尽孝。他利用公务机会归省,侍奉双亲,共享天伦之乐(“綵服侍養,承膝下之歡”)。林文俊认为这种快乐是至高无上的(“三公之貴,九鼎之奉…無以易此”)。但同时,他也强调在尽孝之后,必须尽快“促装還朝,勉圖報稱”,即不忘忠君报国的职责,以更大的成就(“令名”)来荣耀父母,实现更高层次的孝(“孝之大者”)。这体现了儒家“忠孝两全”的理想,以及在公私之间寻求平衡的期望。
        批判与倡导: 两篇序文都隐含着对当时官场风气的批判:一是批判只重功名、忽视奉养甚至错过尽孝机会的功利主义(《赠姚在韬序》);二是批判贪恋权位、怠慢亲情的行为(《送姚在明序》)。林文俊倡导的是一种兼顾天伦之乐与家国责任、以孝道为根基、以忠义为目标的士人价值观。


    3.  职责与价值:
        林文俊特别指出,国家设学官并非仅仅为了解决其生计(“非爲其貧而畀之禄以爲養”),更重要的是承担“成人才而媺風俗”的重大责任(《赠姚在韬序》)。这提升了教职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说明尽职于教职本身就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途径,并非低人一等。


    写作特点:


    对话体与论辩性: 《赠姚在韬序》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通过反驳客人的错误观点,层层递进地阐述作者对孝道的深刻理解,逻辑清晰,说服力强。
    对比手法: 两篇序文都运用了对比:姚在韬与姚在明兄弟不同的人生路径对比;曾参、闵损之孝与近世学者之风的对比;姚在明归省与“縻于爵禄”者的对比。这些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引经据典: 作者熟练引用曾子、孔子言论、《诗经》诗句以及历史典故(曾、闵),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情感真挚: 在描绘姚在明归省侍亲的场景(“喜津津溢眉宇”、“綵服侍養,承膝下之歡”)时,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结构清晰: 两篇序文均先叙人物事件背景,再引出核心议题(孝与仕),通过议论阐明观点,最后点明写作缘由并升华主题(赠言、劝勉)。


    时代意义:


    这两篇序文生动反映了明代中期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心态和社会价值观:
    科举功名(进士及第、高官显位)是士人追求的核心目标和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准(客人观点代表普遍看法)。
    同时,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家家庭伦理依然具有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和情感感召力(林文俊极力维护的观点)。
    士人在追求个人功名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常面临抉择与压力(姚在韬的处境)。
    林文俊的论述代表了试图调和“忠孝”、“公私”、“荣进与天伦”等矛盾的儒家正统立场,强调在尽孝的基础上尽忠,在履行家庭责任的同时不忘国家责任,通过恪尽职守(无论职位高低)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总之,林文俊的这两篇赠序不仅是应酬之作,更是阐述其儒家伦理观、批判社会时弊、引导士人价值观的重要篇章。它们深刻探讨了孝道的真谛、仕途的意义以及士人应有的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3 17:37 , Processed in 0.1090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