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复: 2

解读经典|姚登孫《國學私試策問》元文類[元] 蘇天爵 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8-2 08: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2 08:16 编辑

    元文類[元] 蘇天爵 編 国朝文類卷第四十六 策问
    國學私試策問
    姚登孫


    二典之政,以曆象爲先,故歷代之興,以正朔爲重。昔三聖授受,皆以曆數爲言,良以是歟?堯舜之事尚矣,夏以建寅爲正,則天時之正而人事之善也。孔子嘗以告顔子,顧不以爲萬世不可改歟?一變而商,則用丑爲正;再變而周,則用子爲正。説者曰:“一王之興,將有以新天下之耳目,則正其首事也,不得以相襲然歟?”儒者以子爲天統,丑爲地統,寅爲人統。説者曰:“天開於子,地闢於丑,人生於寅,故是三建者,皆可以爲正。”後儒遂謂:“子者天之春,故周以爲正;丑者地之春,故商以爲正;寅者人之春,故夏以爲正。”是正即春也。然則大冬嚴寒之月,固可以爲春,則亦毋怪夫秦人之以亥爲正歟?夫詩與書,學者之所質信而無惑焉者。今書所載月數,皆以寅紀,詩之月數亦寅也。獨七月之詩云:“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則季冬而言也。“曰爲改歲,入此室處。”則孟冬之言也。然則豳人固有二政歟?而説改月者曰:“孟子,周人也,其言七、八月,則夏五、六月;其言十一月、十二月,則夏九月、十月也。”然則孔子亦周人也,顧曰“行夏之時”,何歟?夫孔孟,學者之所折�()焉者,而立言之異如此,學者將孰從歟?
    人之言曰:“天者,理而已。”自儒者之有是言也,而世之言天者,率求之於微妙茫忽之際,而遂以其穹隆、昆侖、晝夜運行者爲粗迹,廢而不議,可不可歟?古之言天,有穹天者,言其象穹然也;有蓋天者,言其形北高南下,如倚蓋然也;有渾天者,言其體渾渾然也。世之人起而見,仰而戴,不知其説可不可歟?堯,大聖人也,史記其放勛之實,莫先於欽若曆象之事,學者顧欲以爲粗迹,掃而不議,得無與堯典戾歟?夫天之所以爲天者,日也,月也,星辰也。曆家以天爲天,以日、月、五星爲天之緯,其説曰:“周天之體,凡三百六十五度,天者左旋,自東而西,一日行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右旋,自西而東,日最遲,日行天一度;月次遲,日行天十三度有奇;五星尢遲。自古及今,曆家通用其説,以爲測侯之準則,可信不誣。而儒者之説不然,以天左旋,一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常過一度。日、月、五星亦左旋,日一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止,而不及天一度。月一日行周天不及天十三度有奇,五星皆然。此其説自關中大儒發之,而考亭先生著其説於書。夫書之有傳,世爲天下道可也。其參攷模索,至精且詳,左旋之説,將以袪千古之惑,非苟焉者。而曆家之論,與漢唐諸儒之説並行於世,皆以爲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轉,何若是背馳歟?諸生其參酌厥中,務詳言之,著于篇,毋徒曰“吾非瞽叟,焉知天道?”
    儒者之學,貴乎明體以適用。苟志於用矣,通今者語古則或乖,泥古者適今則難合,二者交病焉,謂之有用可歟?事之最古而便於民者,莫井田若也。自比閭族黨,州而爲郡,自鄰、里、酇、鄙、縣而爲遂,自井、邑、丘、甸、縣而爲都。自黃帝至周公,非千五百年不能備,其成之何難歟?至孟子未久也,諸侯巳去其籍而不可得知,何其壞之速歟?秦廢經界,立阡陌,而田始弊。阡陌可開也,夫其自溝而洫,洫而澮,澮而川,遺跡豈盡堙而不可尋歟?自是而降,豪右兼并,得以專地矣。二千年間,信古者通患之,則有限民名田而已,則有計口均田而已。然其法有未行而已弊,有旣行而隨弊,有始定而終弊者,何歟?豈世異事殊,法固未易立歟?豈井田之外,皆不足爲良法歟?唐初租庸調,取之口分、世業,未幾再變而爲兩税,至于今不改,豈井田復作,亦無便於此法歟?借曰仁政必自經界始,不知給授之衆、還受之冗、出入之際,何以使之無弊歟?不知高下之,則盈縮之度、寬狹之制,何以使之可守歟?斯數者,信古之士可不却顧而長慮歟?昔橫渠先生慨然有意于三代之治,以爲經界不正,雖欲言治,皆苟而已。期以數年,復井田之法,與學者議買田一方,而井畫之,以推先王之法於當今可行也。苟志於行,亦無不可歟?諸生爲有用之學,豈無志横渠之志者歟?要使酌之古而合,施之今而便,田制一大議論也,願詳言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2 08: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国学私试策问
    姚登孙


    《尧典》《舜典》的治国方略,以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为首要任务。所以历代王朝兴起,都把颁行正朔(新历法)视为大事。昔日尧、舜、禹三位圣人禅让帝位时,都提及天命历数,确实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尧舜时代太久远了。夏朝以建寅之月(正月)作为岁首,这是顺应天时的正道,也是适合人事的良法。孔子曾以此教导颜回,难道不是认为这是万世不可更改的吗?然而第一次变革到商朝,却改用建丑之月(十二月)作为岁首;第二次变革到周朝,又改用建子之月(十一月)作为岁首。有解释说:“一位新王兴起,将要革新天下人的视听,那么改正朔就是首要之事,因此不能因袭旧制,是这样吗?”儒者认为子(十一月)代表天统,丑(十二月)代表地统,寅(正月)代表人统。又有解释说:“天在子时开启,地在丑时形成,人在寅时诞生,所以这三种建正(子、丑、寅),都可以作为岁首。”后世儒者于是说:“子月是天界的春天,所以周朝以其为正月;丑月是地界的春天,所以商朝以其为正月;寅月是人界的春天,所以夏朝以其为正月。”这样说来,正月就是春天了。然而,在隆冬严寒的月份,竟然也可以称为春天,那么也就难怪秦朝人以亥月(十月)作为正月了?


    《诗经》和《尚书》,是学者们信赖并无疑惑的经典。如今《尚书》所记载的月份,都用寅月(正月)来纪年,《诗经》的月份记载也是以寅月为正月。唯独《豳风·七月》这首诗说:“没有粗布麻衣,靠什么度过年尾?”(“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说的是季冬(十二月)。又说:“说是新年已到,躲进这屋里过冬。”(“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这说的是孟冬(十月)。那么,豳地的百姓难道有两种历法吗?而主张改月(周历月份比夏历提前两个月)的人说:“孟子是周朝人,他说七、八月,指的是夏历的五、六月;他说十一月、十二月,指的是夏历的九月、十月。”既然如此,孔子也是周朝人,却反而说‘行夏之时’(推行夏朝的历法),为什么呢?孔子和孟子,是学者们折中取信的对象,然而他们的言论差异如此之大,学者们究竟该遵从谁呢?


    有人说:“天,就是理罢了。”自从儒者有了这种说法,世上谈论天的人,大都追求玄妙恍惚的境界,于是就把那穹窿高耸、如昆仑般、昼夜运行的天体本身当作粗浅的表象,废弃不去讨论,这可以吗?古时候谈论天,有“穹天说”,是说天的形状像穹窿一样;有“盖天说”,是说天的形状北高南低,像倾斜的车盖;有“浑天说”,是说天的形体浑圆如球。世人每天起身就能看见天,抬头就顶着天,却不知道这些学说是否可信?尧是大圣人,史书记载他放勋(尧的名字)的功绩,没有比敬顺天象、制定历法更首要的了。学者们却想把这当作粗迹,扫除而不讨论,这难道不与《尧典》相违背吗?天之所以成为天的,是太阳、月亮和星辰啊。历法家把天球本身当作天,把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当作在天空中运行的星体。他们的说法是:“整个天球的圆周,共三百六十五度。天球向左旋转(自东向西),一天运行三百六十五度。日、月、五星向右旋转(自西向东),太阳运行最慢,一天在天球上运行一度;月亮运行稍快,一天运行十三度多;五星尤其慢。从古至今,历法家都通用这种学说,作为观测天象的准则,应当可信不虚。然而儒者的说法却不同:认为天向左旋转,一天运行整个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并且总是超过一度(即运行366度?此句表述有争议)。日、月、五星也向左旋转,太阳一天运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就停止,比天少运行一度。月亮一天运行周天比天少十三度多,五星也都是这样。这种说法由关中大儒(张载)提出,而考亭先生(朱熹)在他的著作中记载了这种说法。书中有记载,本可以世代为天下人所传述。他们参考探索,极为精妙详细,左旋之说,将要祛除千古的疑惑,并非随意的见解。然而历法家的理论,与汉唐诸位儒者的学说并行于世,都认为天向左旋转,日、月、五星向右旋转,为何如此背道而驰呢?诸生们请斟酌调和这两种说法,务必详细论述,写在答卷上,不要只是说“我不是盲人乐师,哪里懂得天道?”(“吾非瞽叟,焉知天道?”)


    儒者的学问,贵在明白根本道理(明体)以适用于实际(适用)。如果立志于实用,那么通晓今世的人谈论古代,有时会背离古义;拘泥古法的人适应今世,则难以契合。这两种情况都成问题,能说是有用吗?最古老又便于民众的制度,莫过于井田制了。从比、闾、族、党(基层单位),州再组合成郡;从邻、里、酇、鄙、县再组合成遂;从井、邑、丘、甸、县再组合成都。从黄帝到周公,非经历一千五百年不能完备,它形成为何如此之难呢?到孟子时不过几百年,诸侯们已经毁掉了相关典籍而无法得知详情,它毁坏为何又如此之快呢?秦朝废除了经界(划分土地的疆界),设立阡陌,田地制度开始败坏。阡陌可以开垦,但那些从沟到洫,从洫到澮,从澮到川(井田制的水利系统)的遗迹,难道都完全湮没而不可寻找了吗?从此以后,豪强兼并土地,得以独占田地了。两千年间,相信古道的人都以此为通病,于是有“限民名田”(限制私人占田数量)的办法,又有“计口均田”(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办法。然而这些法令有未施行就已弊端丛生,有施行后随即产生弊端,有开始稳定但最终又产生弊端的,为什么呢?难道是时代不同事情变化,法令本就不容易确立吗?难道除了井田制之外,都不足以成为良法吗?唐朝初年的租庸调制,取自口分田和世业田,没多久就再次变革为两税法,沿用至今不改,难道井田制即使恢复,也不比这税法更便利吗?假使说仁政必定从正经界开始,那么不知道在授予众多百姓土地、归还和收回土地手续繁杂、土地交接之际,怎样才能使它没有弊端呢?不知道测量土地的高低,那么土地盈余或不足的额度、宽狭的规定,怎样才能使它可被遵守呢?这几个问题,相信古道的士人能不回头深思而长远考虑吗?昔日横渠先生(张载)慷慨激昂,有意恢复三代之治,认为经界不正,即使想谈治理,都是苟且罢了。他期望用几年时间,恢复井田法,并与学者商议买一块田地,按井田制划分,以推究先王之法在当今是否可行。如果立志去实行,也并非不可以吧?诸生学习经世致用之学,难道没有志向像横渠先生那样的吗?关键是要斟酌古法而能契合(古义),施行于今世而能便利(民生)。田制是一个重大的议题,希望你们详细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2 08: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策问是姚登孙为国学(国家最高学府)考试拟定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历史制度以及核心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它围绕两个核心议题展开,并贯穿着儒学“明体适用”的根本诉求:


    1.  天文历法之争与“正朔”的政治文化意义:
    “正朔”的重要性: 开篇即点明历法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观测天象(“曆象”)、制定准确历法(“正朔”)是圣王治国的首要任务(“爲先”、“爲重”),象征着天命所归和统治的合法性(“曆數爲言”)。
    三正更替的困惑: 夏(寅正)、商(丑正)、周(子正)三代岁首(正月)不同,引发了儒者的理论解释(天统、地统、人统;天之春、地之春、人之春)。姚登孙对此提出尖锐质疑:如果正月即象征春天,那么秦朝以寒冷的亥月(十月)为正月,是否也合理?这揭示了单纯理论附会与自然季节的矛盾。
    经典记载的矛盾与权威冲突: 引用《尚书》《诗经》普遍以寅月纪年,但《豳风·七月》中的月份描述却与周历(或夏历)不符,引发了豳地是否有“二政”的疑问。更关键的是,孟子(周人)用周历月份指代夏历季节,而孔子(也是周人)却明确主张“行夏之时”。孔孟作为儒学最高权威,其“立言之异”让学者无所适从。这反映了历法变革带来的经典诠释混乱。
    “天理”与“天象”的张力: 宋代理学强调“天者,理而已”,导致部分儒者轻视具体的“穹隆、昆侖、晝夜運行”等天文观测(“粗迹”)。姚登孙以《尧典》首重“钦若曆象”为依据,批评这种轻视实际天象的倾向,强调天文观测是圣王事业的基础(“莫先於”),质疑其与尧典精神相悖(“得無與堯典戾歟”)。
    “左旋”与“右旋”的学术争论: 详细对比了历法家(及汉唐诸儒)的“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理论与宋代关中大儒(张载)和朱熹(考亭)提倡的“天与日月五星皆左旋”理论。姚登孙指出两者“背驰”,要求考生“参酌厥中”。这不仅是天文学的技术争论,更反映了理学内部对宇宙运行模式理解的分歧,以及对“格物致知”中“物”的范围界定(是否包含具体天象)。


    2.  井田制的兴废与“适用”的现实困境:
    井田制的理想化: 姚登孙肯定井田是“最古而便於民”的完美制度(“莫井田若也”),详细描述了其层级组织(比闾族党至郡县;邻里酇鄙县至遂;井邑丘甸县至都),强调其形成艰难(“非千五百年不能备”)。
    崩坏与后世尝试: 指出井田在孟子时代已因典籍散失而不可知,秦废经界立阡陌是制度崩坏的起点,导致豪强兼并。后世儒者提出的解决方案(限田、均田)均告失败(“未行而已弊”、“既行而随弊”、“始定而终弊”)。
    深刻的质疑: 姚登孙连发数问:
    是时代变化导致良法难立?(“世異事殊,法固未易立歟?”)
    是井田之外再无良法?(“井田之外,皆不足爲良法歟?”)
    唐朝租庸调(基于均田)很快变为两税,沿用至今,是否说明即使井田恢复也不如两税便利?(“豈井田復作,亦無便於此法歟?”)此问尤为犀利,直指理想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能失效。
    即使恢复井田,实际操作中如何解决授田、还受、测量等环节的弊端?(“給授之衆、還受之冗、出入之際,何以使之無弊?”;“高下之…盈縮之度、寬狹之制,何以使之可守?”)
    张载的实践与期望: 提到张载(横渠)恢复井田的理想和实践(议买田、井画之),并以此激励学生(“豈無志横渠之志者歟?”),要求他们思考如何在现实中“酌之古而合,施之今而便”。这体现了对“适用”的终极关怀。


    3.  贯穿的核心思想:“明体适用”
    策问开篇即点明儒学的宗旨是“贵乎明体以适用”。“体”指根本道理(如天理、王道理想、井田蕴含的均平精神),“用”指实际应用(如制定合用的历法、推行有效的土地制度)。
    “通今”与“泥古”的矛盾: 姚登孙深刻地指出追求“适用”的两大障碍:通晓今世者可能背离古义(“语古则或乖”),拘泥古法者难以适应现实(“适今则难合”),二者“交病”,都达不到“有用”的目的。
    策问的目的: 整篇策问的终极目的,并非单纯考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理解圣贤经典和古代制度精义(明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迁,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适用)。无论是历法之争中的调和古今、折中诸说,还是井田讨论中的“酌古合今”、“施今便民”,都指向这一核心要求。最后对学生的期望(“爲有用之學”)更是直接点题。


    总结:


    姚登孙的这篇《国学私试策问》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考试题目。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考察,直指儒家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中的核心矛盾与困境:


    1.  历史与现实的张力: 理想化的三代制度(如井田、夏时)如何在变化的历史现实中推行或借鉴?
    2.  经典权威的内在矛盾: 如何调和经典文本(如《诗》《书》)之间以及权威人物(孔孟)之间的不同说法?
    3.  “理”与“象”/“体”与“用”的平衡: 追求高深的天理、王道之“体”时,如何不忽视甚至轻视具体的天文观测、制度设计等“用”的层面?
    4.  理论构建与实证精神的冲突: 儒学理论(如三统说、天理说)如何面对实证观察(如季节、经典记载矛盾、历算差异)的挑战?
    5.  复古理想与实践可行性的鸿沟: 张载的实践昭示了理想与现实操作的巨大差距。


    通过设置这些深刻的议题,姚登孙旨在选拔和培养真正理解儒学精髓(明体),并能独立思考、务实求变、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适用)的人才。它反映了宋元之际儒学面对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理论发展时的深刻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3 14:20 , Processed in 0.1054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