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6|回复: 3

解读经典|清正廉吏《宋●姚仲孙》六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8-3 08: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3 08:23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1.宋史[元] 脱脱 著 列卷第59 宋史三百



    姚仲孫


    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陳州商水令,因家焉。父曄,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仲孫早孤,事母孝。擢進士第,補許州司理參軍。民婦馬氏夫被殺,指里胥嘗有求而其夫不應,以爲里胥殺之。官捕繫辭服。仲孫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仲孫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後兩月,果得殺人者。調邢州推官,徙資州。轉運使檄仲孫詣富順監按疑獄,全活數十人。資州更二守,皆惛老,事多决於仲孫。改大理寺丞,知建昌縣。初,建昌運茶抵南康,或露積于道,間爲霖潦所敗,主吏至破産不能償。仲孫爲劵,吏民輸山木,即高阜爲倉,邑人利之。徙通判彭州。嘗以天下久無事,不可以弛兵備,因上前世禦戎料敵之策,名防邊龜鑑。通判睦州,徙滁州。歲旱飢,有詔發官粟以賑民,而主吏不時給。仲孫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盡給之。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王鬷守益州,辟通判州事,召爲右司諫。入内都知閻文應求爲都知,仲孫數其罪,白上曰:“方帝齊宿太廟,而文應叱醫官,聲聞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應寘毒者。”出文應爲㤗州兵馬鈐轄,又稱疾留,復論奏,乃亟去。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管勾國子監,以尚書户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時諫議大夫十二員,仲孫曰:“諫議大夫蓋朝廷之選,不宜以歲月序進。今諸寺卿至前行郎中三十五員,貼近職者猶不在數。若以年勞授,則數年之外,諫議大夫員益多。請艱其選,以處材望之臣,餘悉次補卿監。”乃詔當選者奏聽旨。先是,諸路復提點刑獄,還朝多擢爲省府官。仲孫請第其課爲三等計黜之,即詔仲孫司考課之法。歷三司户部、度支、鹽鐡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大修城壘兵備,仁宗賜詔褒之。權知澶州,河壞明公埽,絶浮橋,仲孫親總役堤上,埽一夕復完。權知大名府,夜領禁兵塞金堤决河。是歲,澶、魏雖大水,民不及患。進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徙陜西都轉運使。未行,權三司使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及賞賜聘問之費,不可勝計。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坐小吏詐爲文符,出知蔡州。因母憂喪一目,卒。




    2.大清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誌)[清] 穆彰阿 著
    姚仲孫。商水人。父煜,舉進士第一,官著作佐郎。仲孫早孤,事母孝。擢進士,補許州司理參軍,通判彭州。嘗以天下不可弛兵備,上防邊龜鑑。入爲右司諫。閻文應求爲都知,仲孫數其罪出之。兼侍御史,論“諫議大夫不宜以歲月序進,請艱其選,以處材望”,乃詔當選者奏聽㫖。後權三司使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出知蔡州,卒。




    3.元憲集[宋] 宋庠 撰卷20


    副使三司户部副使尚書工部郎中司馬池可三
    司支副司制
    敕:故事,邦計分部,設使介以經其業。雖職任均重,而班著有次,因勞序升,實本其次。以爾具官陳琰,性理純壹,靖而能幹。以爾具官司馬池,器職詳允,和而不流。並飾文來仕,展體首公,簪筆握蘭,分契將漕,休有嘉績,稔厥外朝。頃偕命于使煩,同胥恊以陳力。屬乃比局,疇以外遷,俾按循階之常,且資奏刀之熟。正郎舊秩,會府劇曹,各懋爾官,以稱恩典。可。尚書户部員外郎兼侍待史知雜事姚仲孫可三


    4.牧津[明] 祁承熯 編卷33


    姚仲孫,大中祥符中,爲許州司理參軍。時王嗣宗知州事,民有被盜殺者,其妻訴里胥責賄其夫,不與而怨,此必盜也。乃捕繫獄,將傅以死,而仲孫疑之。嗣宗怒曰:若保非盜也耶?然亦不敢遽决。後數日,果得真盜者。嗣宗方喜曰:審獄當如是也。再調卭州軍事推官,改資州轉運使,檄往富順監按疑獄,而全活者數十人。里胥之生,全賴仲孫一疑,所以不敢遽决。不然,决後而得真盜,亦無救于冤者矣。


    5.宋史新編[明] 柯維騏 撰 卷93


    姚仲孫字茂宗,商水人。父燁,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仲孫登進士第,歷官州縣,以天下無事,不可以弛兵備。因上前世禦戎料敵之策,名防邊龜鑑。累遷右司諫。論入内都知閻文應之罪曰:方帝齋宿太廟,文應叱醫官,聲聞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疑其寘毒。仁宗出文應爲秦州兵馬鈐轄,又稱疾留,復論奏,乃亟去。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累遷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宋史新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及賞賜聘問之費,不可勝計。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坐小吏詐爲文符,出知蔡州,因母憂喪一目卒。


    6.仁獄類編[明] 余懋學 編 卷九
    仲孫釋胥枉
    宋姚仲孫補許州司理參軍,民婦馬氏夫被殺,指里胥嘗有求,而其夫不應,以爲里胥殺之,捕繫詞服。仲孫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君敢以身任邪?仲孫曰:幸無遽决,冀得徐辨。後兩月,果得殺人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0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段翻译和解读这些关于宋代官员姚仲孙的史料:


    核心人物:姚仲孙 (Yao Zhongsun)
    字: 茂宗 (Maozong)
    籍贯: 本曹南著姓,后因曾祖任职商水而定居商水 (今河南周口商水县)。
    家庭背景: 父姚晔 (或煜),状元及第,官至著作佐郎。姚仲孙早孤,事母至孝。
    仕途起点: 进士及第,初任许州司理参军。
    主要官职: 历任地方推官、知县、通判、知州;朝中任右司谏、侍御史知杂事、三司副使(户部、度支、盐铁)、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等。
    特点: 以明察、敢谏、务实、有吏干著称。


    ---


    1. 《宋史》[元] 脱脱 著 卷三百 列传第五十九 姚仲孙传 (节选)


    译文:
    姚仲孙,字茂宗,祖上本是曹州南部的望族。曾祖父姚仁嗣,任陈州商水县县令,因此定居商水。父亲姚晔,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早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考中进士后,补任许州司理参军。有个民妇马氏,丈夫被杀,她指认乡里小吏(里胥)曾向其夫索求财物未果,认为是里胥杀了他。官府逮捕里胥,里胥认罪服法。仲孙怀疑此案有冤情。知州王嗣宗怒道:“你敢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他无罪)吗?”仲孙回答:“希望不要匆忙判决,请给我时间慢慢查辨。”过了两个月,果然抓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后)调任邢州推官,又调任资州推官。转运使发公文命仲孙前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他使数十人免于冤死得以活命。资州接连两任知州都年老昏聩,州中事务多由仲孙决断。改任大理寺丞,知建昌县。起初,建昌县运送茶叶到南康,有时露天堆积在路上,赶上连绵大雨就被泡坏,负责的官吏因此破产也赔偿不起。仲孙制作凭证,让吏民缴纳山里的木材,在高地上修建仓库,县里百姓都因此受益。(后)调任彭州通判。他曾认为天下太平已久,但不可放松军备,于是上书陈述前代防御外敌、判断敌情的策略,命名为《防边龟鉴》。又调任睦州通判,再调滁州通判。当年滁州大旱饥荒,朝廷下诏发放官仓粮食赈济灾民,但主管官吏不及时发放。仲孙到滁州后,立即弹劾主管官吏,连夜查找户口名册,将粮食全部发放到位。(此后)累次升迁至尚书屯田员外郎。王鬷任益州知州时,征辟他为益州通判。后召回朝廷任右司谏。入内都知(宦官首领)阎文应谋求升任都知,仲孙历数其罪状,向皇帝报告说:“正当陛下在太庙斋戒住宿时,阎文应呵斥医官,声音都传到了圣驾所在之处。郭皇后突然去世,朝廷内外无不怀疑是阎文应下的毒。”于是将阎文应外调为泰州兵马钤辖,但阎又称病滞留京城。仲孙再次上奏弹劾,阎文应才赶紧离京。仲孙以起居舍人身份知谏院,管勾国子监事务,又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当时谏议大夫有十二员之多,仲孙进言:“谏议大夫本是朝廷精选的人才,不应仅凭资历年限依次升迁。如今各寺卿官至前行郎中(高级郎官)的有三十五人,亲近皇帝的重要职位还不包括在内。如果按年资功劳授予谏议大夫,那么几年之后,谏议大夫人数就更多了。请严格其选拔标准,用来安排有才能威望的大臣,其余人员依次补任各寺监长官。”于是皇帝下诏,今后选任谏议大夫须上奏听候旨意。此前,各路恢复提点刑狱官,他们回朝后多被提拔为尚书省、枢密院等中央要职。仲孙请求按考核成绩分为三等来决定升黜,朝廷随即下诏命仲孙负责考核办法的制定。(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度支副使、盐铁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他大规模修筑城池堡垒、整顿军备,仁宗下诏褒奖。权知澶州时,黄河冲毁明公埽(堤坝),浮桥断绝。仲孙亲自在堤上指挥抢修,一夜之间埽工恢复完好。权知大名府时,连夜率领禁军堵塞金堤的黄河决口。当年,澶州、魏州虽然发了大水,百姓却没有遭受灾害。升任礼部郎中、龙图阁学士,调任陕西都转运使。还未赴任,又权(代理)三司使事。当时正值西北边防吃紧,招募士兵增加驻防以及赏赐、外交聘问的费用,不可胜计。仲孙尽心筹划处理,即使生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后因下属小吏伪造文书符令(而受牵连),外调为蔡州知州。因母亲去世守丧悲伤过度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不久去世。


    解读:
    生平完整: 此段是姚仲孙最详尽的传记,涵盖其家世、早期经历、主要政绩、重要谏言、历任官职直至去世。
    核心事迹突出:
    明察冤狱: 许州“里胥案”是其成名作,展现其敏锐洞察力、敢于坚持己见、不畏上司压力的品质。“富顺监案”再次体现其司法才能,救数十人。
    吏干卓著: 在资州、建昌县、滁州、澶州、大名府等地,均表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务实精神(如建仓解决运茶问题、雷厉风行赈灾、高效组织抢险救灾)。
    敢于直谏: 弹劾权宦阎文应,言辞激烈直指要害(涉及皇帝尊严和皇后死因疑点),最终成功将其逐出朝廷。谏议“谏议大夫”选拔标准,意在提高言官质量。
    经济能臣: 历任三司各副使(掌管国家财政经济)、都转运使(掌管一路财赋运输)、权三司使(代理最高财政长官)。在西北边患财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悉心经度”,支撑国用。
    军事远见: 提出《防边龟鉴》,强调和平时期不可废弛军备。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大修城垒兵备”,得到仁宗嘉奖。
    孝行感人: 早孤事母至孝,最终因母丧哀毁失明而卒。
    评价: 勾勒出一个明察、敢言、务实、干练、有战略眼光且孝行感人的能臣形象。


    ---


    2. 《大清一统志》(嘉慶重修一統誌)[清] 穆彰阿 著 (姚仲孙条目)


    译文:
    姚仲孙。商水人。父亲姚煜,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早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考中进士,补任许州司理参军,(后任)彭州通判。曾认为天下不可放松军备,进献《防边龟鉴》。入朝任右司谏。阎文应谋求升任都知,仲孙列举其罪状将其逐出朝廷。兼任侍御史时,论述“谏议大夫不应仅凭资历年限依次升迁,请严格其选拔标准,用来安排有才能威望的大臣”,于是皇帝下诏今后选任须上奏听候旨意。后来权(代理)三司使事,正值西北边防吃紧,招募士兵增加驻防,仲孙尽心筹划处理,即使生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外调为蔡州知州,去世。


    解读:
    高度浓缩: 这是方志中的条目,极其精炼地概括了姚仲孙一生最关键的信息点:籍贯、家世(父状元)、孝行、起点官职(司理参军)、重要政绩/谏言(《防边龟鉴》、弹劾阎文应、谏议选拔谏官)、最高职务(权三司使)及其在任上的表现、最终结局。
    重点突出: 主要选取了其作为“谏臣”(弹劾阎文应、改革谏官选拔)和“经济能臣”(权三司使应对边患财政)的形象,以及孝行。省略了大部分地方政绩和司法案例(仅提起点司理参军)。
    差异: 父名记为“煜”,与《宋史》的“晔”不同(可能是笔误或异写)。


    ---


    3. 《元憲集》[宋] 宋庠 撰 卷二十 (任命诏书)


    译文:
    任命三司户部副使、尚书工部郎中司马池为三司度支副使的制书
    敕令:按旧制,国家财政分设各部,设正副使职来管理其业务。虽然职责同样重要,但品级位次有高低,根据劳绩依次升迁,实际是依据其位次。以你具官陈琰(此句似与后文不连贯,可能文本有误或包含另一任命),性情纯一,沉静干练。以你具官司马池,器识周详允当,平和而不随波逐流。(你们)均以文采入仕,尽心奉公,担任近臣(簪笔握兰)和转运使(分契将漕)之职,政绩优良,显扬于外官任上。不久前一起受命于繁重的使职,共同协作效力。考虑到相关职位(比局),按例应外迁升秩(畴以外迁),使你们遵循常规升迁的路径,并能借助已有的熟练(奏刀之熟)。授予你们正郎(尚书郎)的旧秩,在政务繁忙的官府(会府剧曹)任职。各自勤勉于你们的官职,以不负朝廷恩典。准予任命。
    (另一任命)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姚仲孙可任三司户部副使(?原文“可三”后文意不完整,根据上下文推测应指三司户部副使)


    解读:
    史料性质: 这是一份由宋庠(时任知制诰或翰林学士)起草的任命诏书(制书)。
    内容: 核心是任命司马池为三司度支副使。但在结尾处提到姚仲孙(时任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也被任命为三司某副使(很可能是户部副使,因原文“可三”后缺失,但其本职与户部相关)。
    价值:
    印证履历: 确证了姚仲孙在担任“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之后,升迁进入了三司系统担任副使(很可能是户部副使),这与《宋史》记载其“历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相吻合。
    了解任命文书: 展示了宋代高级官员任命文书的格式、用语和强调的重点(如资历、劳绩、品行、能力、期望)。
    注意: 诏书主要篇幅在评价和任命司马池,对姚仲孙的任命只是一笔带过,未做具体评价。


    ---


    4. 《牧津》[明] 祁承熯 編 卷三十三 (姚仲孙条目)


    译文:
    姚仲孙,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年号),任许州司理参军。当时王嗣宗任知州。有百姓被盗贼杀害,他的妻子控告乡里小吏(里胥)曾向其夫勒索贿赂未成而怀恨在心,认为必定是里胥所为。于是将里胥逮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但仲孙对此案表示怀疑。王嗣宗怒道:“你担保(他)不是盗贼吗?”然而也不敢匆忙判决。过了几天,果然抓到了真正的盗贼。王嗣宗这才高兴地说:“审理案件就应当像这样(谨慎)啊!”(仲孙)又调任邛州军事推官,改任资州推官。转运使发公文命他前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使数十人得以活命。那乡里小吏的性命,全赖仲孙这一怀疑,所以(王嗣宗)不敢匆忙判决。不然,判决之后再抓到真凶,也无法挽救那被冤枉的人了。


    解读:
    聚焦司法: 这段文字集中叙述姚仲孙早期在司法岗位上的两个著名案例:许州“里胥冤案”和富顺监“活数十人”案。
    细节补充:
    点明“里胥案”发生在“大中祥符中”(真宗朝)。
    对“里胥案”的过程描述更生动具体,特别是知州王嗣宗从愤怒质疑(“若保非盗也耶?”)到最终信服赞叹(“审狱当如是也”)的态度转变,凸显了姚仲孙坚持疑罪从无原则的关键作用及其最终效果。
    明确指出“里胥之生,全赖仲孙一疑”以及匆忙判决的严重后果,是对姚仲孙司法智慧和勇气的极高评价。
    补充了“里胥案”后调任邛州军事推官的细节(其他文献多提邢州或资州)。
    核心意义: 高度赞扬了姚仲孙作为司法官的明察秋毫、敢于疑罪、坚持审慎原则的宝贵品质,认为这是避免冤狱的关键。


    ---


    5. 《宋史新編》[明] 柯維騏 撰 卷九十三 (姚仲孙条目)


    译文:
    姚仲孙字茂宗,商水人。父亲姚燁(晔),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考中进士,历任州县长官。认为天下无事,不可放松军备。于是进献前代防御外敌、判断敌情的策略,命名为《防边龟鉴》。累次升迁至右司谏。弹劾入内都知阎文应的罪状说:“正当陛下在太庙斋戒住宿时,阎文应呵斥医官,声音都传到了圣驾所在之处。郭皇后突然去世,朝廷内外怀疑是他下毒。”仁宗将阎文应外调为秦州兵马钤辖,阎又称病滞留京城,仲孙再次上奏弹劾,阎文应才赶紧离京。(仲孙)以起居舍人知谏院,累次升迁至礼部郎中、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宋史新编》按:)正值西北边防吃紧,招募士兵增加驻防,以及赏赐、外交聘问的费用,不可胜计。仲孙尽心筹划处理,即使生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因下属小吏伪造文书符令(而受牵连),外调为蔡州知州,因母亲去世守丧悲伤过度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去世。


    解读:
    精炼传记: 这是明代人柯维骐重编宋史中的姚仲孙传,相对《宋史》原文更为简洁。
    内容取舍:
    保留了核心信息:籍贯、家世、仕途起点(进士)、重要主张(《防边龟鉴》)、最高谏职(右司谏)及弹劾阎文应事迹、最高朝职(权三司使)及在任表现、最终结局。
    特别标注“宋史新事”,强调其在权三司使任上应对西北边患财政压力的贡献(“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
    省略了大部分地方任职经历和司法案例(如著名的“里胥案”、建仓、赈灾、治水等),仅保留《防边龟鉴》作为其政治见解的代表。
    重点: 突出了其作为战略建言者(《防边龟鉴》)、耿直谏臣(弹劾阎文应)和财政能臣(权三司使)的形象。父名记为“燁”(晔)。


    ---


    6. 《仲孙释胥枉》 (单列案例标题)


    译文:
    宋朝姚仲孙补任许州司理参军。民妇马氏的丈夫被杀,(马氏)指认乡里小吏(里胥)曾有所求而其夫未应允,认为是里胥杀了他。(官府)逮捕里胥,(里胥)认罪。仲孙怀疑此案冤枉。知州王嗣宗怒道:“你敢以身家性命担保(他无罪)吗?”仲孙说:“希望不要匆忙判决,请给我时间慢慢查辨。”过了两个月,果然抓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


    解读:
    单一案例: 这段文字仅聚焦于姚仲孙最著名的司法案例——许州“里胥冤案”。
    标题点睛: “仲孙释胥枉”(姚仲孙洗刷了里胥的冤枉)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意义。
    核心价值: 作为独立条目或故事,高度浓缩并强调了姚仲孙在司法审判中明察疑点、不畏压力、坚持审慎原则、最终避免冤案的关键作用。这是其清官循吏形象的最典型代表事件之一。


    ---


    总结与综合解读:


    1.  出身与品格: 姚仲孙出身官宦(父为状元),早孤事母至孝,进士及第。孝行是其重要人格底色。
    2.  司法典范: 其仕途始于司法(司理参军、推官),以“许州里胥案”和“富顺监案”名扬天下。他明察秋毫,敢于质疑口供和上司,坚持“疑罪从无”和审慎原则(“幸毋遽决”),避免了重大冤狱,拯救了许多性命。被同僚赞为“审狱当如是也”,是宋代司法公正的杰出代表。
    3.  地方干吏: 在地方任职(知县、通判、知州)期间,他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务实精神:建仓解决运输损耗问题、雷厉风行赈灾确保粮食到户、高效组织抢险救灾(黄河决口),保障民生,深受百姓爱戴(“邑人利之”、“民不及患”)。
    4.  耿直谏臣: 任右司谏、知谏院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
    弹劾权宦: 不畏强权,坚决弹劾皇帝宠信的宦官首领阎文应,直指其僭越(呵斥医官惊扰皇帝斋戒)和重大嫌疑(郭后暴薨疑其下毒),最终成功将其逐出权力中心。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政治胆识。
    改革谏官选拔: 反对仅凭资历升迁谏官,主张严格选拔“材望之臣”,以提高谏官队伍的质量和谏诤效能。其建议被采纳。
    5.  经济能臣与战略眼光:
    《防边龟鉴》: 在和平时期(“天下久无事”)就敏锐指出不可放松军备,系统总结前代御边经验,提出战略预案,体现其深远的战略眼光。
    支撑西北边患: 在担任三司副使、都转运使,特别是权三司使(代理国家最高财政长官)期间,正值北宋面临巨大西北边防压力(西夏)。他负责筹措“募兵益屯及赏赐聘问之费,不可胜计”的巨额开支,殚精竭虑(“悉心经度”),抱病工作(“虽病,未尝辄废事”),支撑了国家边防大局,展现了杰出的财政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
    6.  结局: 因下属官吏伪造文书受牵连(“坐小吏诈为文符”),外放知蔡州。后因母丧悲痛过度,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而去世。
    7.  形象: 综合各史料,姚仲孙的形象丰满立体:他是一位明察秋毫的司法官、务实爱民的父母官、刚正不阿的谏官、深谋远虑的战略建言者、支撑危局的财政能臣,同时也是一个至孝之人。他的事迹,尤其在司法公正、敢于谏诤、应对财政危机方面的表现,使其成为宋代中期一位值得称道的名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08: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六则史料的译文与综合解读,按文献顺序呈现:


    ---


    1.《宋史·姚仲孙传》节选
    译文:  
    姚仲孙,字茂宗,本为曹南大族。曾祖姚仁嗣任陈州商水县令,遂定居此地。父姚晔考中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幼年丧父,事母至孝。进士及第后,任许州司理参军。民妇马氏丈夫被杀,指控里胥曾索贿遭拒,疑为里胥行凶。官府逮捕里胥并逼其认罪。仲孙疑有冤情,知州王嗣宗怒斥:“你敢以性命担保吗?”仲孙答:“请暂缓处决,容我细查。”两月后真凶落网。调任邢州推官,转资州。转运使派他复查富顺监疑案,救活数十人。资州连换两任昏聩太守,政务多由仲孙裁决。后任建昌知县,改革茶运弊政:以山木为券,于高地建仓,免茶叶雨损之患,百姓称便。历任通判彭州、睦州、滁州。滁州旱灾时,他连夜弹劾克扣赈粮的官吏,按户籍分发官粟。累迁至尚书屯田员外郎。  
    任右司谏时,宦官阎文应求升都知,仲孙列其罪状:“陛下斋戒太庙时,他呵斥医官惊扰圣驾;郭皇后暴毙,朝野疑其投毒。”终将阎文应贬出京城。兼任侍御史时,建言:“谏议大夫乃朝廷重选,不应按资历晋升。若放宽标准,数年将人满为患。请严格选拔,余者补卿监空缺。”朝廷采纳其议。后任三司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统筹军饷赏赐,带病履职不辍。因下属伪造文书受牵连,贬知蔡州。母丧哀伤致一目失明,不久病逝。


    核心事迹:  
    - 平反冤狱:许州案中力阻冤杀里胥,两月后擒真凶。  
    - 赈灾铁腕:滁州旱灾连夜弹劾渎职官吏,高效放粮。  
    - 肃清宦官:揭露阎文应惊驾、毒后之嫌,使其遭贬。  
    - 谏官改革:主张谏官选拔重才望而非资历。  
    - 边防筹饷:带病统筹西北军备,保障后勤。  


    ---


    2.《大清一统志·姚仲孙传》节选
    译文:  
    姚仲孙,商水人。父姚晔中状元,官著作佐郎。仲孙早孤,孝事其母。进士及第后任许州司理参军、彭州通判。主张天下太平不可废弛兵备,献《防边龟鉴》以筹边防。入朝为右司谏,劾宦官阎文应之罪使其外贬。兼侍御史时,提出“谏议大夫不应论资排辈,须严选才望之士”,朝廷下诏推行。后代理三司使,主持西北防务,募兵屯田,殚精竭虑,病中仍理政不怠。终知蔡州而卒。


    特点:  
    浓缩生平,突出 边防献策 与 谏官改革 两大功绩。


    ---


    3.《元宪集·授姚仲孙三司副使制》
    译文:  
    敕令:旧制国家财政分三部,设副使协理。虽职责同等,但升迁依序。具官陈琰(司马池)品性纯正,干练沉稳(器度详和,柔中有刚),历任要职,外放漕运颇有政绩。今命尔等共掌三司,按阶升迁,以熟政务。望恪尽职守,不负皇恩。  
    姚仲孙任命部分: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姚仲孙,可任三司户部副使。


    解读:  
    此为宋庠起草的任命文书,体现:  
    - 宋代 三司(财政中枢)副使选拔 的严谨流程。  
    - 姚仲孙因 清廉干练(“簪笔握兰”喻文职出色)、外任政绩(“稔厥外朝”)获升迁。  


    ---


    4.《牧津·姚仲孙平冤》
    译文:  
    姚仲孙任许州司理参军时,民妇指控里胥索贿不成杀夫。知州王嗣宗欲速判死刑,仲孙力阻:“请暂缓行刑!”两月后真凶被捕。王嗣宗叹服:“断案当如仲孙!”后调邛州推官,复查富顺监疑案救活数十人。  
    作者评:里胥性命全赖仲孙一疑。若匆促处决,纵使后获真凶,冤死者亦不可复生!


    核心价值:  
    - 司法警示:强调 “慎刑防冤” 重于 “速结案件”。  
    - 历史影响:此案成明代官员判案参考范例。  


    ---


    5.《宋史新编·姚仲孙传》节选
    译文:  
    姚仲孙字茂宗,商水人。父姚晔中状元。仲孙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县官,提出“天下太平不可废兵备”,献历代边防策略《防边龟鉴》。累迁右司谏,劾宦官阎文应惊扰圣驾、涉郭皇后暴毙之嫌,终使其外贬。后任权三司使,主持西北防务,带病统筹军需。因下属造假受牵连,贬知蔡州,母丧哀毁失明而卒。


    新增细节:  
    - 点明 《防边龟鉴》性质:汇总历代御戎策略。  
    - 详述 阎文应罪状:惊驾、涉毒杀皇后。  


    ---


    6.《仲孙释胥枉》故事
    译文:  
    姚仲孙任许州司理参军时,民妇马氏指控里胥杀夫。官府逼供成罪,仲孙疑冤。知州质问:“你敢担责吗?”仲孙坚持缓刑复查,两月后真凶落网。


    文学性提炼:  
    - 对话凸显其 担当精神(“敢以身任邪?”)。  
    - “幸无遽决”四字成 司法慎刑 经典台词。  


    ---


    姚仲孙人物综评
    1. 司法清明  
       - 许州案“疑罪从无”阻冤狱,富顺监复查救数十人。  
       - 明代《牧津》将其列为司法典范。  
    2. 吏治革新  
       - 谏官选拔 破除论资排辈,主张“艰其选以处材望”。  
       - 滁州赈灾 连夜弹劾渎职官,高效救济灾民。  
    3. 边防战略  
       - 献《防边龟鉴》系统整理御戎之策,警示和平年代备战。  
       - 统筹西北军饷“虽病不废”,保障庞大军费。  
    4. 道德楷模  
       - 早孤事母至孝,母丧哀毁失明。  
       - 不畏权贵(劾阎文应)、不避责任(顶撞知州)。  


    > 历史回响:其司法理念超越时代——明代祁承熯在《牧津》中慨叹:“全赖仲孙一疑!” 当代法治精神“疑罪从无”,早在宋代已有践行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6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16: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经典|清正廉吏《宋●姚仲孙》六篇  https://mp.weixin.qq.com/s/p8Q5pOCf0FLO3AL8A54ejQ?scen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1 23:38 , Processed in 0.1095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