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3

解读经典|宋·姚登孫《送進士梁彦中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8-4 08: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元文類[元] 蘇天爵 編 卷三十三

    送進士梁彦中序
    姚登孫




    皇慶二年冬,制詔天下,以明年八月賓興士。東平梁宜彦中繇國子伴讀教授開平路,至是以選會試,禮部奏其名。延祐二年三月,賜進士及第,擢同知邳州事。即日至官,匄一言艷其行。登孫欽惟聖天子奮然舉百年之墜典,將盡得天下儒者,使服其官,進耀文雅,裁抑刀筆,命元臣大僚稱制延問。子大夫論定以及此也甚盛。休然思昔之爲儒者,日夜呻畢簡牒,冀有司萬一採録,數路並進,得一命稱校官,亦軒軒有光華矣。天下之人且缺然曰:使斯人得如古射策決科,即晁、董、公孫當有其人。迺今出是塗,瀝一日長,即秉象板,卷兔册,紆朱芾,褫白衣,其爲光華,視昔何如也?凡朝廷爲是崇飾美觀,委大賜於不報而已,然則其爲責望又何如也?豈獨朝廷之意然哉?將天下實望。苟其效官臨事,廉公以威,貞固以幹,平居吏民有所憚,緩急國家有所仗,是則吾道之光,非其一身之榮也。若夫昭昭於白日,而昏暮或不保,斤斤於小明,而大察或不及,動引古人,牽制文義,投之紛錯,茫不知所爲守,彼且圜視而起,嘖曰:文雅士固如是。曏使習刀筆者爲是,當不至是。而世議紛紜,有可惑焉者矣。前之日,人以我爲儒也,曰:必幾其用。後之日,人以我爲吏也,曰:必計其效。效不效,顧利害止其一身已乎?夫當儒者彙進亨奮之一初,而叢天下之望若是,然則固於吾道大賀也。而有吾道之責者,容得無慮邪?彦中氣厚而質温,才裕而學周。其在成均,士胥器之。計其有一州不足爲,吾知其能廉以威且幹焉者。方今聖天子右文之盛恩,元臣大僚東拔之至意其必去此而無所負,且有以豁斯慮,以爲吾道光也。古之君子愛其人,則閔閔然望其成。凡今繇科目奮,他日公卿將相率是焉取,世固於彦中有望。某博士也,與彦中有同舍之義,故無愛其一言。
    元文類卷三十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08: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姚登孙《送進士梁彥中序》。原文:


    元文類[元] 蘇天爵 編 卷三十三


    送進士梁彥中序
    姚登孫


    皇慶二年冬,制詔天下,以明年八月賓興士。東平梁宜彥中繇國子伴讀教授開平路,至是以選會試,禮部奏其名。延祐二年三月,賜進士及第,擢同知邳州事。即日至官,匄一言艷其行。登孫欽惟聖天子奮然舉百年之墜典,將盡得天下儒者,使服其官,進耀文雅,裁抑刀筆,命元臣大僚稱制延問。子大夫論定以及此也甚盛。休然思昔之爲儒者,日夜呻畢簡牒,冀有司萬一採録,數路並進,得一命稱校官,亦軒軒有光華矣。天下之人且缺然曰:使斯人得如古射策決科,即晁、董、公孫當有其人。迺今出是塗,瀝一日長,即秉象板,卷兔册,紆朱芾,褫白衣,其爲光華,視昔何如也?凡朝廷爲是崇飾美觀,委大賜於不報而已,然則其爲責望又何如也?豈獨朝廷之意然哉?將天下實望。苟其效官臨事,廉公以威,貞固以幹,平居吏民有所憚,緩急國家有所仗,是則吾道之光,非其一身之榮也。若夫昭昭於白日,而昏暮或不保,斤斤於小明,而大察或不及,動引古人,牽制文義,投之紛錯,茫不知所爲守,彼且圜視而起,嘖曰:文雅士固如是。曏使習刀筆者爲是,當不至是。而世議紛紜,有可惑焉者矣。前之日,人以我爲儒也,曰:必幾其用。後之日,人以我爲吏也,曰:必計其效。效不效,顧利害止其一身已乎?夫當儒者彙進亨奮之一初,而叢天下之望若是,然則固於吾道大賀也。而有吾道之責者,容得無慮邪?彥中氣厚而質温,才裕而學周。其在成均,士胥器之。計其有一州不足爲,吾知其能廉以威且幹焉者。方今聖天子右文之盛恩,元臣大僚東拔之至意其必去此而無所負,且有以豁斯慮,以爲吾道光也。古之君子愛其人,則閔閔然望其成。凡今繇科目奮,他日公卿將相率是焉取,世固於彥中有望。某博士也,與彥中有同舍之義,故無愛其一言。
    元文類卷三十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08: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元文类》[元] 苏天爵 编 卷三十三


    送进士梁彦中序
    姚登孙


    皇庆二年(1313年)冬天,天子下诏书通告天下,定于明年(1314年)八月举行科举考试(宾兴士)。东平人梁宜(字彦中)由国子监伴读出任开平路教授,到此时因被推选参加会试,礼部呈报了他的名字。延祐二年(1315年)三月,(梁彦中)被赐予进士及第,提拔为邳州同知。他即将赴任,向我(姚登孙)求赠一言以增光他的行程。我(登孙)怀着敬意想到,圣明的天子毅然复兴了废弃百年的科举典章制度,目的是要网罗尽天下的儒生,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崇显耀文雅之士,裁减抑制那些只懂律令案牍的刀笔吏,并命令重臣大官秉承皇帝旨意延请询问(这些儒生)。诸位大夫们经过评议选拔,最终能获得进士身份,这真是极其盛大荣耀的事情啊!我不禁感慨地回想过去做儒生的人,日夜诵读钻研典籍,希望主考官万一能采录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等)谋求进身,即使能获得一个小小的学官任命,也已经意气飞扬、很有光彩了。天下人尚且会遗憾地说:“假使这些人能像古代那样通过射策、决科(即科举考试)选拔出来,那么像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那样的人才应该会有的。”如今从这条(科举)途径出身,一旦被拔擢,立刻就手持象牙笏板(秉象板),批阅公文(卷兔册),系上红色官服(紆朱芾),脱去平民白衣(褫白衣),这种荣耀光彩,比起过去又如何呢?朝廷如此推崇修饰(科举)这一美政,给予这样大的恩赐,难道仅仅是为了让人无法报答而已吗?那么朝廷对进士们的期望又是怎样的呢?岂止是朝廷这样期望呢?实在是天下百姓都寄予厚望啊!如果(进士们)在官位上处理政事,能够廉洁公正以立威,坚贞强干而有为,平时让官吏百姓有所敬畏,国家在紧急关头有所倚仗,这才是我们儒家之道的荣光,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如果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现得堂堂正正(昭昭於白日),但到了昏暗夜晚却操守难保(昏暮或不保);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斤斤於小明),但在重大问题上却缺乏洞察(大察或不及);动不动就援引古人言行,拘泥于文章义理(牽制文義),一旦投身于纷繁复杂的实际政务,就茫然不知所措(茫不知所爲守),那么旁观者就会环视而起,讥讽地说(嘖曰):“文雅之士原来就是这样啊!假使让那些熟悉律令案牍的刀笔吏来做这事,应当不至于如此。”这样世人的议论就会纷纷扰扰,产生可以使人困惑的问题了。以前,人们因为我是儒生,就说:“他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必幾其用)。”以后(做了官),人们因为我是官吏,就说:“他必须讲求实际效果(必計其效)。”这效果好不好,难道仅仅关系到他一身的利害得失吗?当此儒生们汇聚进用、通达奋发的开端,天下人又如此集中地寄予厚望,那么(中选者)固然该为我们儒家之道大大庆贺。然而,身负弘扬儒家之道责任的人,怎能不深谋远虑呢?彦中这个人,气质淳厚,品性温和,才具丰裕,学问广博。他在国子监(成均)时,士人们都很器重他。估计治理一个邳州对他来说绰绰有余(不足为),我知道他一定能做到廉洁以立威、强干而有为。当今圣天子崇尚文治的盛大恩典,重臣大官们选拔人才的深意,他必定能不负所望地达成(其必去此而無所負),并且能够消除(豁斯慮)上述那种担忧,为我们儒家之道增添光彩(以爲吾道光也)。古代的君子爱护一个人,就会殷切地期望他成功(閔閔然望其成)。如今所有通过科举(科目)奋起的人,他日的公卿将相大都将从这些人中选取,世人自然对彦中寄予厚望。我(某)身为博士,与彦中有同窗的情谊(同舍之義),所以毫不吝惜地写下这番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08: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篇赠序是姚登孙为祝贺友人梁彦中考中进士并出任邳州同知而作。它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送别文字,更是一篇借题发挥,深刻阐述元代恢复科举后社会对进士群体(尤其是儒生出身官员)的极高期望,以及对他们实际行政能力与道德操守的担忧与要求的议论性文章。


    1.  时代背景与事件:文章开篇点明写作背景是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恢复中断已久的科举考试(“舉百年之墜典”),并于延祐二年(1315年)首次开科取士(史称“延祐复科”)。梁彦中正是这次历史性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进士,被授予邳州同知的官职。这反映了元代中期力图推行汉法、重视文治的转变。


    2.  盛赞科举复兴的意义:姚登孙高度评价恢复科举是“聖天子奮然舉百年之墜典”,目的是“盡得天下儒者,使服其官,進耀文雅,裁抑刀筆”。他认为这是朝廷尊崇文治、选拔真正人才(儒者)来取代或抑制那些只懂具体事务的胥吏(刀筆)的重大举措。获得进士功名在当时是极其荣耀(“甚盛”)的事情,远非过去儒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微末官职可比。


    3.  提出极高的期望与沉重的责任:文章的核心在于强调朝廷和天下百姓对这批新科进士寄予的厚望(“豈獨朝廷之意然哉?將天下實望”)。这种期望不仅仅是个人荣耀,更是“吾道之光”(儒家之道的荣光)。作者明确提出了具体的期望标准:
        能力上:“效官臨事,廉公以威,貞固以幹” - 为官理事要廉洁公正以树立威信,坚贞强干而有能力。
        效果上:“平居吏民有所憚,緩急國家有所仗” - 平时能让下属和百姓敬畏,国家在危难时刻能有所依靠。
    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进士们成为德才兼备、能担大任的国家栋梁。


    4.  尖锐的批评与深切的忧虑:姚登孙并非一味颂扬,而是表达了对部分儒生出身的官员可能名不副实的深切忧虑。他描绘了一种负面典型:
        表里不一:“昭昭於白日,而昏暮或不保” - 表面光明正大,私下可能操守失节。
        能力不足:“斤斤於小明,而大察或不及” - 在小事上计较,缺乏处理大事的洞察力和能力。
        脱离实际:“動引古人,牽制文義,投之紛錯,茫不知所爲守” - 只会空谈古人、拘泥书本教条,面对复杂现实束手无策。
    这种无能的表现会被世人讥讽为“文雅士固如是”,甚至不如刀笔吏,从而损害整个儒生群体的声誉,引发“世議紛紜”。这反映了元代社会(尤其是胥吏阶层和务实派)可能对“纸上谈兵”的儒生官员存在的质疑。


    5.  责任与压力:作者指出,进士们肩负着双重压力:
        身份转变的压力:未做官时(“前之日”),人们因你是儒生而期待你将来有作为(“必幾其用”);做了官后(“後之日”),人们因你是官吏而要求你立刻出实效(“必計其效”)。
        历史机遇与群体荣辱的压力:在科举刚刚恢复、儒生群体“彙進亨奮”的关键时刻(“一初”),天下人“叢天下之望”,他们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整个“吾道”(儒家仕途/文官集团)的声誉和未来(“吾道之光”、“固於吾道大賀”)。因此,“有吾道之責者,容得無慮邪?”身负此责者怎能不忧虑?


    6.  对梁彦中的期许与勉励:在阐述了大背景和普遍责任后,作者将焦点转回梁彦中本人。他赞扬梁彦中“氣厚而質温,才裕而學周”,在国子监时就备受器重,治理邳州的能力绰绰有余(“有一州不足爲”),相信他必能做到“廉以威且幹焉”。作者勉励梁彦中要“無所負”圣恩和拔擢之意,用实际行动“豁斯慮”(消除上述忧虑),真正成为“吾道光”的典范。


    7.  个人情谊与历史眼光:结尾点明作者与梁彦中的“同舍之義”(同窗情谊),解释赠言缘由。并再次提升高度,指出通过科举进身者是未来国家栋梁(“他日公卿將相率是焉取”),世人(包括作者)对梁彦中抱有厚望(“世固於彥中有望”),呼应前文的“叢天下之望”。


    总结:


    姚登孙的《送進士梁彥中序》是一篇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文章。它:


    记录了历史:生动反映了元代延祐复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时代意义。
    阐述了责任:深刻揭示了新科进士在历史机遇下所承载的朝廷与天下的极高期望,以及他们肩负的弘扬“吾道”(儒家文治)和个人德才必须匹配荣耀地位的双重责任。
    提出了警示:尖锐批评了徒有虚名、脱离实际、能力不足的儒生官员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声誉损害,表达了对进士群体能否胜任的忧虑。
    寄托了期许:通过对梁彦中个人品德才能的肯定和勉励,寄托了作者对通过科举选拔出的新一代官员能够德才兼备、不负众望、光耀儒家之道的殷切希望。
    体现了关怀:作为同窗好友的赠言,充满了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仕途成功的深切关怀与嘱托。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赠别序,更是元代中期士大夫阶层对科举制度、文官责任、以及理想官员标准的深刻思考与宣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3 14:08 , Processed in 0.1020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