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回复: 2

解读经典|姚鏞《氷壺説》西江志[清] 查慎行 纂·[清] 白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20 10:18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西江志[清] 查慎行 纂·[清] 白潢 修 卷176宋
    氷壶诫
    姚鏞
    唐梁國公作氷壺誡以厲當官者。舊萬安令李東揭而名縣之西齋。鏞朝夕處氷壺之下,不知誡不在目而在心也,遂爲之説曰:人之一身,宰之者心,凡身之動,皆心之形。大哉此心,至靈至神,至明至清,天地自此位,日月自此明,四時自此運,鬼神自此靈,萬物自此生。一徇乎意,則昏昏濁濁,不能如鑑之澄。天地日月、鬼神皆爲之不寧,四時萬物又烏乎有成?無怪此身爲物所攫。夫惟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不汩乎本靈本神、本明。本清而後此身表裹,自然如玉壺之水。故曰: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20 10:21 编辑

    解读姚鏞的《氷壺説》。


    原文:


    氷壺説
    姚鏞


    唐梁國公作氷壺誡以厲當官者。舊萬安令李東揭而名縣之西齋。鏞朝夕處氷壺之下,不知誡不在目而在心也,遂爲之説曰:
    人之一身,宰之者心,凡身之動,皆心之形。大哉此心,至靈至神,至明至清,天地自此位,日月自此明,四時自此運,鬼神自此靈,萬物自此生。一徇乎意,則昏昏濁濁,不能如鑑之澄。天地日月、鬼神皆爲之不寧,四時萬物又烏乎有成?無怪此身爲物所攫。
    夫惟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不汩乎本靈本神、本明本清而後此身表裹,自然如玉壺之氷。故曰: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译文:


    《冰壶说》
    姚鏞


    唐代梁国公(姚崇)撰写了《壶诫》来勉励当官的人。前任万安县令李东将其(《壶诫》)悬挂起来,并用它命名县衙的西斋(书房)。我(姚鏞)早晚都身处“壶”之下,却不知道(真正的)诫勉不在于眼睛看到(它),而在于心中(领会它),于是为它写了这篇“说”:
    人的整个身体,主宰它的是心。凡是身体的行动,都是内心的表现。伟大啊这颗心!它极其灵妙、极其神奇、极其光明、极其清澈。天地凭借它确立位置,日月凭借它发出光明,四季凭借它运行更替,鬼神凭借它显现灵验,万物凭借它得以生长。一旦(心)顺从了(私欲)意念,就会变得昏暗污浊,不能像镜子那样清澈澄明。天地日月、鬼神都会因此不安宁,四季万物又怎么会有成就呢?难怪这身体会被外物所攫取(控制)。
    只有做到克制私欲、回归礼仪(规范),防范邪念、保持真诚,不沉溺(而保持)本来的灵妙、本来的神奇、本来的光明、本来的清澈,然后这身体内外(才能)自然如同玉壶中的(一样清澈纯净)。所以说(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言):“(人的)嗜好欲望将要萌动时,(心)必定先有所开启(准备),就像天要降下及时雨,山川必先蒸腾出云气(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20 10:23 编辑

    解读:


    姚鏞的《壶说》是一篇关于心性修养,特别是为官者道德自律的议论性短文。它借用了唐代名臣姚崇的《壶诫》典故,深入阐述了“心”的重要性以及保持内心澄明的必要性。其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  “心”为根本主宰: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人的一切言行举止(“身之动”)都是由“心”所主宰和驱动的(“皆心之形”)。
    赋予“心”至高无上的地位:“至灵至神,至明至清”。它是宇宙万物(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万物)得以有序运行、显现和生长的内在依据(“自此位”、“自此明”、“自此运”、“自此灵”、“自此生”)。这强调了心性的本源性和决定性力量。


    2.  “意”为昏浊之源:
    与“心”的清明相对的是“意”,主要指私欲、杂念(“一徇乎意”)。
    一旦心被私欲杂念所蒙蔽(“昏昏浊浊”),就会失去如明镜般澄澈的本性。其后果极其严重:
    内在:心性混乱。
    外在:导致天地秩序紊乱、日月失色、鬼神不安、四时失序、万物不生(夸张地形容内心失衡导致对外界认知和行为的巨大偏差)。
    最终结果:人被外物所控制、奴役(“为物所攫”),失去自主和清明。


    3.  修养之道:克己复礼,闲邪存诚:
    如何恢复和保持心的本然清明?作者提出了明确的修养方法:
    “克己复礼”: 克制个人的私欲,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礼)。这是对行为层面的约束。
    “闲邪存诚”: 防范邪恶的念头,保持内心的真诚。这是对意念层面的净化。
    目标是回归“心”的本来面目:“本灵本神、本明本清”。


    4.  修养目标:身如玉壶之
    通过上述修养,最终达到的境界是:整个人(“此身表里”),从内到外,都像玉壶中的一样清澈纯净、光明无瑕。这既是个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为官者应有的清廉正直形象。“玉壶”象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


    5.  引经据典,强化论点:
    结尾引用《礼记·孔子闲居》中的“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用意深刻:
    说明内心变化(邪念萌动)是外在行为(嗜欲)的先兆,如同山川出云是下雨的先兆。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修养的关键在于觉察和遏制意念的源头。
    呼应了“心”是根本的观点,心念的微小开启会导致巨大的外在影响(如同云雨)。
    为“克己”、“闲邪”的必要性提供了经典依据。


    主旨与意义:


       核心主旨: 强调“心”是人的根本主宰,保持内心的清明澄澈(即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尤其是为官从政的根本。私欲是蒙蔽心性、导致混乱的根源。必须通过“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的修养功夫,才能达到内外如一、如玉壶之般纯净光明的境界。
       针对对象: 文章源于姚崇《壶诫》“厉当官者”,姚鏞写作时身处官署(“名县之西斋”),其核心读者和劝诫对象显然是官员。主旨在于告诫为官者必须注重心性修养,保持清廉正直,抵御诱惑,防止被私欲和外物所控制。
       哲学背景: 体现了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修养观。将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为官之德)提升到关乎宇宙秩序的高度,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象征意义: “壶”(特别是“玉壶之”)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象征,代表着理想的心境和人格状态:清澈、光明、纯净、恒定(如计时水壶之规律)。它既是修养的目标,也是衡量修养的标尺。


    总结:


    姚鏞的《壶说》是一篇精炼而深刻的道德修养论。它借古喻今,以“壶”为喻,深刻阐述了“心”作为主宰的根本地位,批判了私欲对心性的蒙蔽,并提出了“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的修养路径,最终追求达到“身如玉壶之”般内外澄明的至善境界。其核心在于强调内在心性修养对于个人(尤其是官员)立身行事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劝诫和教育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3 14:11 , Processed in 0.1416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