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姚夔(出自《罪惟录》,[清]查继佐撰,列传卷十三上) 姚夔,字大章,浙江桐庐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乡试和会试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被授予吏科给事中的官职。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北去(“北狩”为婉辞),郕王(朱祁钰)监理国政,等到(郕王)正式即位(为景泰帝),姚夔参与决策很有贡献,被破格提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改任礼部右侍郎,前往云南考察官吏。回朝后,留在礼部任职七年。景泰帝病重时,姚夔与兵部侍郎商辂商议恢复(原英宗太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奏疏准备好了还未呈上,而上皇(明英宗)已经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了。石亨等人诬陷姚夔,将他外调为南京刑部侍郎。英宗(“上皇”复位后即称“上”)反而知道姚夔是忠于(原)太子的,将他召还北京。礼部左侍郎李贤说:“姚夔表里如一,有大臣的器量。”皇上于是改任姚夔为吏部右侍郎,辅助(吏部尚书)王翱(“��〈鹽〉山”为王翱的号)。当时邹幹任礼部右侍郎,有个真定知府贿赂石亨谋求复职,邹幹接受了石亨的嘱托,拉着姚夔一同署名起草奏稿,送给姚夔签发。姚夔扔下笔大声说:“宁可不做这个侍郎,这个稿子也不能签!”石亨倒台后,依附石亨的人被罢黜,姚夔的名声更加显重,晋升为礼部尚书。 天顺八年(1464),英宗驾崩,姚夔在(英宗陵寝)茂陵负责国家典礼,很能坚持原则进行谏诤。(当时)昭德宫(万贵妃)专宠,(导致)皇后之位(“震位”指中宫)长久空悬,姚夔上疏请求(皇帝)谨守妃嫔(“小星”)与后妃(“葛藟”喻后妃系统)的本分区别,(广育子嗣)以预兆多子多福的喜庆。成化四年(1468),钱皇后(谥“孝庄皇后”,此作“睿皇后”)驾崩,皇上(明宪宗)遵从生母周太后(谥“孝肃”)的旨意,不想让钱皇后与英宗合葬并祔祭太庙,下达廷臣另行商议。内阁大臣彭时等人争辩未能成功。姚夔率领朝廷百官一百多人再三跪地请求,(之后)又集体伏在文华殿门外哭泣劝谏,皇上(被逼无奈)向皇太后叩头,(经过一番)犹豫徘徊,这才听从了(合葬祔庙的请求)。(后来)修缮泰陵(明孝宗陵,此处应为裕陵,明英宗陵),(明孝宗)看到姚夔等人的奏疏,对刘健说:“先朝大臣为了国家竟是如此忠厚(敢言)。” 姚夔曾推荐左佥都御史张岐巡抚辽东,张岐被狡猾的士卒牵连获罪,被逮捕。御史谢文祥借此弹劾姚夔(荐人不当)。皇上大怒,将谢文祥关入监狱。姚夔请求宽恕谢文祥,让他改过自新,同时罢免自己的官职回乡。皇上说:“治罪谢文祥,不是因为爱卿你。”没有批准。(成化)五年(1469),姚夔代替崔恭出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成化七年(1471),出现星象异变(古人认为天示灾异),江南发生大风雷雨,海水上涨淹没房屋。姚夔上疏请求命令廷臣共同研讨用以安定百姓、消除灾祸的紧急事务。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下诏选拔重用巡抚等地方大员,整顿激励各部门官员和地方守令,停免当年的粮草、盐课(“��〈鹽〉课”)、颜料、匠役等征派。姚夔仍然请求罢免自己官职回乡,以向上天的谴责谢罪,未被批准。不久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敏。儿子姚璧,任武选司郎中,因触犯尹旻(“丑旻”指尹旻),被贬为思明府同知。 (作者查继佐的)评论说:姚文敏(姚夔)所力争的,都是皇帝的家事。(他率领百官)在宫门哭谏这一节,就成了世宗(嘉靖皇帝)时期(“大礼议”中)争礼诸臣(能否成功)的前奏和借鉴(“前寿”意为先例或预示),(成功与否)在于是否得其时运。回想(景泰帝)废黜侄子(英宗太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是违背礼法的,天子(明英宗?或指明宪宗?此处指皇室在继承问题上徇私情而违礼)屈从母亲孝肃太后(的意思不尊礼钱皇后)简直是不孝。至于(嘉靖帝生父兴献王)追尊帝号这件事关系到至高德行却受限于礼法,天子(嘉靖帝)不屈从于议礼的诸臣,(坚持己见)天子自认为是孝。(这两种情况,)亲近至极的亲情和痛哭流涕,可以说动妇人之听(指周太后),却不能平息皇帝的固执(指嘉靖帝),各有其缘故,不能用幸运或不幸的解读来推诿(其成败原因)。姚夔豪迈俊伟,慷慨激昂,不拘小节,评论者将他比作唐代的杜黄裳,但也免不了有接收馈赠、应酬答谢(“通馈谢”,指收礼受贿)的事情,这是他当时被下属官员因私人亲近关系而攻击(“訐”)的由来。而从其素来的行事看,观察他的儿子姚璧,以进士出身任武选司郎中,因触犯尹旻,被贬为思明府同知,这(种刚直不阿的品格)就是家教使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