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回复: 2

解读经典|姚夔〈罪惟錄[清] 查繼佐 撰 列传卷13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25-8-21 08:22 编辑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解读经典|姚夔〈罪惟錄[清] 查繼佐 撰 列传卷13上〉


    姚夔
    姚夔,字大章,浙江桐廬人也。正統七年進士,鄉會試皆第一人,授吏科給事中。上之北狩也,郕王監國,及即真,夔預議有力,超陞南京刑部侍郎,改禮部,徃考察雲南官吏。還朝,留禮部七年。景帝不豫,夔與兵部侍郎商輅議復皇太子,疏具未上,而上皇已復辟。石亨等譛夔出爲南京刑部。上皇顧知夔忠於太子,召還。禮部左侍郎李賢曰:“夔表裏相稱,有大臣之量。”上乃改夔吏部,佐��(鹽)山。時鄒幹爲禮部右侍郎,有真定守賄石亨求��(复)官,幹受亨囑,挾夔同列擬奏稿送夔判。夔擲筆大言曰:“寧無侍郎,此稿不可判。”亨敗,附亨者黜夔名曰益重,進禮部尚書。天順八年,上崩,夔典邦禮茂陵中,頗能持諍。昭德宫顓寵,震位久虚,夔疏請謹小星葛藟之分,以兆百男之慶。成化四年,睿皇后崩,上承孝肅太后命,不欲合葬祔庙,下廷臣别議。閣臣彭時等争不能得。夔率廷臣百餘人再三跪請,复群伏文華殿門哭諫,上頓首皇太后前,逡巡乃從之。浚泰陵,見夔等疏,謂劉徤曰:“先朝大臣忠厚爲國如此。”夔嘗薦左僉都御史張岐巡撫遼東,岐爲猾卒牽累,坐逮。御史謝文祥因以劾夔。上怒,下文祥獄。夔請貸文祥,俾自新,罷臣㷌田里。上曰:“罪文祥,非以卿。”不許。五年,代崔恭爲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七年,星變,江南大風雷雨,海溢漂廬舍。夔上疏請命廷臣共修所以安民弭患急務。上是之,詔簡重撫臣,飭勵庶司守令,停免是��(岁)糧芻��(鹽)課顔料匠役。夔仍乞罷田里,以謝天譴,不許。未㡬卒,贈少保,謚文敏。子璧,武選郎中,忤丑旻,黜爲思明府同知。
    論曰:姚文敏所争,皆天子家事,哭門一莭,遂爲世廟時争禮前壽得不得時也。顧奪嫡違禮,天子狥毋孝肅直是不孝。關至德追尊而格於禮,天子不狥議禮諸臣,天子自以爲孝。暱至情涕泣,可以回婦聽,不可以平帝堅,各有其故,非幸不幸之觧可委。夔豪俊慷慨,不拘小莭,論者追擬唐杜黄裳,而未免通餽謝,當時私暱屬官之訐所自來也。而素自在觀子璧以進士武選郎中忤尹旻,黜爲思眀府同知,即家教有然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姚夔(出自《罪惟录》,[清]查继佐撰,列传卷十三上)
    姚夔,字大章,浙江桐庐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乡试和会试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被授予吏科给事中的官职。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北去(“北狩”为婉辞),郕王(朱祁钰)监理国政,等到(郕王)正式即位(为景泰帝),姚夔参与决策很有贡献,被破格提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改任礼部右侍郎,前往云南考察官吏。回朝后,留在礼部任职七年。景泰帝病重时,姚夔与兵部侍郎商辂商议恢复(原英宗太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奏疏准备好了还未呈上,而上皇(明英宗)已经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了。石亨等人诬陷姚夔,将他外调为南京刑部侍郎。英宗(“上皇”复位后即称“上”)反而知道姚夔是忠于(原)太子的,将他召还北京。礼部左侍郎李贤说:“姚夔表里如一,有大臣的器量。”皇上于是改任姚夔为吏部右侍郎,辅助(吏部尚书)王翱(“��〈鹽〉山”为王翱的号)。当时邹幹任礼部右侍郎,有个真定知府贿赂石亨谋求复职,邹幹接受了石亨的嘱托,拉着姚夔一同署名起草奏稿,送给姚夔签发。姚夔扔下笔大声说:“宁可不做这个侍郎,这个稿子也不能签!”石亨倒台后,依附石亨的人被罢黜,姚夔的名声更加显重,晋升为礼部尚书。
    天顺八年(1464),英宗驾崩,姚夔在(英宗陵寝)茂陵负责国家典礼,很能坚持原则进行谏诤。(当时)昭德宫(万贵妃)专宠,(导致)皇后之位(“震位”指中宫)长久空悬,姚夔上疏请求(皇帝)谨守妃嫔(“小星”)与后妃(“葛藟”喻后妃系统)的本分区别,(广育子嗣)以预兆多子多福的喜庆。成化四年(1468),钱皇后(谥“孝庄皇后”,此作“睿皇后”)驾崩,皇上(明宪宗)遵从生母周太后(谥“孝肃”)的旨意,不想让钱皇后与英宗合葬并祔祭太庙,下达廷臣另行商议。内阁大臣彭时等人争辩未能成功。姚夔率领朝廷百官一百多人再三跪地请求,(之后)又集体伏在文华殿门外哭泣劝谏,皇上(被逼无奈)向皇太后叩头,(经过一番)犹豫徘徊,这才听从了(合葬祔庙的请求)。(后来)修缮泰陵(明孝宗陵,此处应为裕陵,明英宗陵),(明孝宗)看到姚夔等人的奏疏,对刘健说:“先朝大臣为了国家竟是如此忠厚(敢言)。”
    姚夔曾推荐左佥都御史张岐巡抚辽东,张岐被狡猾的士卒牵连获罪,被逮捕。御史谢文祥借此弹劾姚夔(荐人不当)。皇上大怒,将谢文祥关入监狱。姚夔请求宽恕谢文祥,让他改过自新,同时罢免自己的官职回乡。皇上说:“治罪谢文祥,不是因为爱卿你。”没有批准。(成化)五年(1469),姚夔代替崔恭出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成化七年(1471),出现星象异变(古人认为天示灾异),江南发生大风雷雨,海水上涨淹没房屋。姚夔上疏请求命令廷臣共同研讨用以安定百姓、消除灾祸的紧急事务。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下诏选拔重用巡抚等地方大员,整顿激励各部门官员和地方守令,停免当年的粮草、盐课(“��〈鹽〉课”)、颜料、匠役等征派。姚夔仍然请求罢免自己官职回乡,以向上天的谴责谢罪,未被批准。不久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敏。儿子姚璧,任武选司郎中,因触犯尹旻(“丑旻”指尹旻),被贬为思明府同知。
    (作者查继佐的)评论说:姚文敏(姚夔)所力争的,都是皇帝的家事。(他率领百官)在宫门哭谏这一节,就成了世宗(嘉靖皇帝)时期(“大礼议”中)争礼诸臣(能否成功)的前奏和借鉴(“前寿”意为先例或预示),(成功与否)在于是否得其时运。回想(景泰帝)废黜侄子(英宗太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是违背礼法的,天子(明英宗?或指明宪宗?此处指皇室在继承问题上徇私情而违礼)屈从母亲孝肃太后(的意思不尊礼钱皇后)简直是不孝。至于(嘉靖帝生父兴献王)追尊帝号这件事关系到至高德行却受限于礼法,天子(嘉靖帝)不屈从于议礼的诸臣,(坚持己见)天子自认为是孝。(这两种情况,)亲近至极的亲情和痛哭流涕,可以说动妇人之听(指周太后),却不能平息皇帝的固执(指嘉靖帝),各有其缘故,不能用幸运或不幸的解读来推诿(其成败原因)。姚夔豪迈俊伟,慷慨激昂,不拘小节,评论者将他比作唐代的杜黄裳,但也免不了有接收馈赠、应酬答谢(“通馈谢”,指收礼受贿)的事情,这是他当时被下属官员因私人亲近关系而攻击(“訐”)的由来。而从其素来的行事看,观察他的儿子姚璧,以进士出身任武选司郎中,因触犯尹旻,被贬为思明府同知,这(种刚直不阿的品格)就是家教使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37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这段传记描绘了明中期名臣姚夔的形象,突出其刚直敢言、坚持礼法的特点,同时也暗示其并非完人。

    1.  科举优异,政治站队与机遇:姚夔是连中两元的才子(解元、会元),起点很高。他在“土木堡之变”后的政治漩涡中,支持郕王(景泰帝)即位,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得到超擢,显示了他的政治眼光和能力。在景泰帝病危时,他筹划复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这表明他并非一味追随景泰帝,也考虑宗法传承的稳定性,这为他后来在英宗复辟后仍能被召回埋下了伏笔(英宗知其忠於太子)。

    2.  刚正不阿,不附权贵:面对权倾一时的石亨及其党羽的请托受贿,他掷地有声地拒绝:“宁无侍郎,此稿不可判!”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展现了强烈的原则性和风骨。这是他名声大振的关键事件。

    3.  作为礼部尚书的职责与担当:姚夔长期任职礼部并最终担任尚书,其核心事迹多与维护礼法有关:
    谏后宫专宠:针对万贵妃专宠、中宫久虚的局面,他上疏劝谏皇帝要遵守后宫等级本分,目的是希望皇帝广育子嗣,稳定国本。这是礼部尚书职责所在,也是出于对国家未来的考虑。
    力争钱皇后合葬祔庙:这是姚夔生涯中最著名的事件。他率领百官跪伏哭谏,以极其激烈的方式对抗皇帝和太后的意愿,最终迫使宪宗屈服。此举维护了嫡妻祔葬的宗法礼制,被认为是臣子坚持原则、匡正君失的典范,甚至得到后世皇帝(孝宗)的赞叹。这体现了他将礼法置于帝王个人情感和意志之上的信念。
    应对天灾:星变和水灾后,他建议朝廷研讨安民弭患的实务,并主动请求罢职以谢天谴,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畏天敬民”的责任感和自省精神。

    4.  个人品格的两面性:查继佐的评论提供了更复杂的视角。
    正面:“豪俊慷慨,不拘小节”,被比作唐代名相杜黄裳。其子姚璧也因忤逆权贵被贬,可见其家风刚直。
    负面:“未免通馈谢”,即不能免俗,有收受礼物、请托应酬的行为,这导致他与下属关系过于亲密而受到攻击。这说明在明代官场,即使像姚夔这样的正人君子,也可能存在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官场习气。查继佐的记载相对客观,并未刻意美化。

    5.  历史评论的深度:查继佐的“论曰”部分非常精彩,具有历史纵深感。
    他将姚夔争礼与几十年后的嘉靖“大礼议”联系起来,指出臣子谏争的成败与否,不仅在于道理是否正确,更在于时机和皇帝的态度(“得不得时”)。
    他尖锐地指出,皇室本身在“夺嫡”(景泰易储)和“违礼”(周太后阻止钱皇后合葬)问题上就是破坏礼法的源头,却要求臣子遵守礼法,这是一种矛盾。而嘉靖帝在“大礼议”中为了自己的“孝”(尊崇生父)而违背礼法,与臣子发生冲突,又是另一种情况。
    他点明了情感(“昵至情涕泣”)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可以说服太后)和局限(无法改变皇帝的坚定意志),认为成败有其复杂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幸运与否。

    总结:姚夔是明中期一位重要的正派官员。他学识卓越,性格刚直,在维护朝廷礼法、匡正君主过失方面敢于采取极端手段(如哭谏),成效显著,因此青史留名。但他也并非毫无瑕疵,存在一些官场常见的弊病。查继佐的传记和评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复杂、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并透过其事迹,深刻反思了礼法、皇权、臣节之间的复杂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8-23 14:11 , Processed in 0.1044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