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回复: 5

解读经|上海松江〈太学生芦江姚君(筹)墓志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5:03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前天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


    解读经典|上海松江华亭〈太学生芦江姚君(筹)墓志铭〉○《文简集》[明] 孙承恩 撰 卷五十四

    【句读】

    太学生芦江姚君墓志铭  


    太学生姚君运之既卒之明年戊午,其子体信以正月五日葬君于野桥水字圩之新阡。先事,奉其姻友礼部郎中陆君元晋状,诣予请铭。予雅闻君贤,而又质诸陆郎中之言,当不诬,乃按状而书之。君讳筹,字运之,别号芦江。先世居浙之海盐。宣德间,高祖秀一徙广,陈宗宪徙黄圩,始占籍平湖。曾祖奇,祖璋娶华亭张氏。张本著姓,遂因家焉。世有隐德。至父中山君井,倜傥尚侠,多结纳四方贤豪长者,益拓其家。君,中山长子也,少颖异,中山固心奇之。君亦自负卓荦,思以青云自致。治毛氏诗,心好之,日夜诵说不懈。弱冠,补邑庠弟子员,礼贤择友,究心问学,凡子史百家,靡不研究。若文献通考、大学衍义补诸书,读者多苦其浩瀚,君勾摘玄要,手录成帙,他多类是,学用以成。督学较艺,每先诸生名起胶庠间,屡蹶塲屋。外舅侍御玉洲陆公重惜之,劝补太学生。祭酒泾野吕先生阅其文,亟称之曰:此博雅不凡之士也。由是名益起。六馆及归省时,中山抱疴简出,家务丛委,君独任之,敕童奴勿得关白,以贻父忧。父殁,哀毁逾礼,克敦襄事,不愆于度。君性本孝友,先是,母张孺人卒,每怀风木之思。至是,惟生母宋孺人以高年在堂,遂不复有仕进意。竭情甘旨,每食必尝而后进。属寇乱,避徙无宁居,君旦暮不离母侧,孺人安之。未几,孺人婴疾卒,君朝夕擗踊,哀毁骨立,哭之如中山。处诸弟多友爱,终无间言,人尤以为难云。君风仪俊伟,襟度萧洒,虽值兵荒,困于繁役,家用中落,人所不堪,而君处之夷然。尝曰:人生贵适意耳,他何足慕哉!性复坦夷任真,犯而不校。与人交,曲敦契谊。晚虽婴足疾,于庆吊必亲往以成礼。论事无所诡随,而剖析理道,臧否人物,必归于当。尤好宾客,喜饮酒,虽处穷约,供具精腆,笑谈尊俎,殆忘其为贫也。君既家居,笃意教子,克殚心力。而进士复英爽不群,善承君教,竟裒然艺林,连取科甲以起,莫不谓君厚德之报。而君遘疾,既弥留,遗命其子曰:立朝忠义,居家孝友,吾目瞑矣。言讫而逝,寔嘉靖丁巳三月二十一日也。距生于正德丁卯三月十一日,春秋五十有一。配陆氏,即侍御琳女。子男二人:长即体信,丙辰进士,观礼部政,娶陆氏,翰林孔自集女。次体伦,继弟筌后,聘顾氏,福建运使沾女。女二人,长适平湖庠生陆光宅,即郎中季子;次许聘黄道中,太学生尚贤子。孙男二人,长士麟,聘冯侍御恩子学可女;次士凤,聘庠生顾思节女。姚氏介两邑之间,久称巨族,诸伯从多以科目起家,通名仕籍,君独抱艺弗售,而乡中称善士必归之。乃今果有进士君者为之子,以亢厥宗,以成君志,其亦可无憾也已。为之铭曰:  
    猗嗟姚君,洵美而仁,懋学孔勤。踔发于文,志凌风云,惜命弗伸,畀我嗣人,郁其新原,土厚而垶,瘗玉埋馨,嗟嗟姚君,嗟嗟姚君!  
    文简集卷五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5:03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太学生芦江姚君墓志铭
    太学生姚君运之去世后的第二年戊午(1558年),其子体信于正月五日将君安葬于野桥水字圩的新墓。事前,体信携其姻亲好友礼部郎中陆元晋所作的行状,来请我撰写墓志铭。我素闻姚君贤德,又核实陆郎中之言,应当不虚,于是依据行状撰写。君名筹,字运之,别号芦江。先祖居浙江海盐。宣德年间(1426-1435),高祖秀一迁居广陈,宗宪迁至黄圩,始落户平湖。曾祖奇,祖璋娶华亭张氏。张本是望族,于是定居于此。世代有隐德。至父亲中山君姚井,倜傥豪侠,广交四方贤豪长者,家业益发拓展。君是中山长子,少时聪颖,中山本就心中称奇。君亦自负卓越,志在通过科举显达。研治《毛诗》,真心喜好,日夜诵读不倦。弱冠补为县学生员,礼贤择友,专心学问,凡子史百家无不研读。如《文献通考》《大学衍义补》等书,读者多苦其浩瀚,君却勾玄提要,手录成册,其他多类比,学问因此有成。督学考核时,常名列前茅,声名起于学宫,却屡试不第。岳父侍御玉洲陆公深为惜才,劝其补太学生。祭酒泾野吕先生阅其文章,极力称赞道:“此博雅不凡之士也。”由此声名愈起。在国子监及归省时,中山患病少出,家务繁杂,君独力承担,吩咐童仆不得禀报烦扰父亲。父逝后,哀伤过度,克己办理丧事,合乎礼度。君性本孝友,此前母张孺人去世,常怀“风树之悲”。至此,因生母宋孺人年高在堂,遂不再有仕进之意。竭诚奉养,每餐必先尝后进。适逢寇乱,避迁无安定居所,君朝夕不离母侧,孺人得以安心。不久孺人患病去世,君朝夕捶胸痛哭,哀伤骨立,如同丧父之痛。对待诸弟多有友爱,始终无隔阂之言,世人尤以为难能可贵。君风度俊伟,襟怀潇洒,虽遇兵荒,困于繁役,家道中落,常人难以忍受,而君处之泰然。曾言:“人生贵在适意而已,他何足慕!”性情坦率任真,被冒犯也不计较。与人交往,诚挚敦厚。晚年虽患足疾,逢庆吊之事必亲往成礼。论事不随意附和,而剖析事理,品评人物,必求公允。尤好宾客,喜饮酒,虽处贫困,招待精美,笑谈宴饮,几乎忘记贫穷。君家居后,专心教子,竭尽心力。而进士(指其子体信)英爽不群,善承父教,终卓然于文坛,连中科甲而起,无人不说是君厚德之报。而君患病弥留之际,遗命其子:“在朝忠义,在家孝友,我便可瞑目了。”言毕逝去,实为嘉靖丁巳年(1557年)三月二十一日。距生于正德丁卯年(1507年)三月十一日,享年五十一岁。配陆氏,即侍御陆琳之女。子二人:长子即体信,丙辰年(1556年)进士,观政礼部,娶陆氏,翰林孔自集之女。次子体伦,过继给弟筌后,聘顾氏,福建运使顾沾之女。女二人:长女嫁平湖生员陆光宅,即郎中陆元晋幼子;次女许聘黄道中,太学生黄尚贤之子。孙二人:长孙士麟,聘冯侍御冯恩之子学可之女;次孙士凤,聘生员顾思节之女。姚氏居于两县之间,久称巨族,诸伯叔兄弟多由科举起家,名列仕籍,唯独君怀才不遇,而乡中称善士必归于他。如今果然有进士君(体信)为其子,光大宗族,成就君志,也应无憾了。为之铭曰:  
    叹哉姚君,诚美而仁,勤学不倦。文采超群,志凌云霄,惜命未展,付我后人。郁郁新阡,土厚地坚,埋玉藏馨。叹哉姚君,叹哉姚君!  
    文简集卷五十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5:03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  
    1. 文体与背景:  
    本篇是孙承恩为太学生姚筹(号芦江)所作的墓志铭。姚筹虽未获功名,但其子姚体信考中进士,实现家族科举梦想,符合明代“父以子贵”的社会现象。墓志铭旨在表彰姚筹的隐德与教子之功。


    2. 核心主题:  
    才德与命运的矛盾:姚筹“博雅不凡”却“屡蹶塲屋”,反映科举制度下才士的普遍困境。  
    孝友家风的传承:通过“风木之思”“不离母侧”等细节,强化其孝行;以“处诸弟无间言”体现家族和睦。  
    父德子显的因果:突出“厚德之报”的传统观念,其子成进士被视为姚筹隐德的精神胜利。


    3.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诸伯从多以科目起家”与“君独抱艺弗售”形成对照,突出主人公的特殊性。  
    细节刻画:“手录成帙”“每食必尝”等具体行为,生动展现其勤学与孝道。  
    铭文韵律:四言为主,叠用“嗟嗟姚君”增强哀婉效果,“瘗玉埋馨”比喻人格高尚。


    4. 社会文化折射:  
    明代太学功能:补太学生是科举失利者的替代路径,吕泾野(吕柟)的评价反映太学对人才的认可机制。  
    家族网络构建:婚姻关系(陆氏、顾氏等)与科举同年(陆元晋)体现士族联盟。  
    寇乱背景:“属寇乱”折射嘉靖年间东南倭乱对社会生活的冲击。


    5. 思想价值:  
    本文超越单纯哀悼,成为对明代科举文化、家族伦理的深度注释。姚筹的“适意”人生观(“人生贵适意耳”)与儒家功名意识形成微妙张力,而最终通过子辈成功实现价值妥协,体现了明代士人阶层的精神适应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5:03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透析】  
    1. 文体与背景:  
    本文是孙承恩为太学生姚筹(号芦江)所作的墓志铭,属碑志类文体。明代太学生为国子监生员,是科举体系中的重要群体。姚筹虽未中举,但其子姚体信成进士,符合明代“父以子贵”的家族荣耀叙事模式。


    2. 核心主题:  
    才德与命运的矛盾:姚筹“博雅不凡”却“屡蹶塲屋”,反映科举制度下士人才能与机遇的错位。  
    孝友家风的传承:通过“风木之思”“不离母侧”等细节,强化其孝行;以“处诸弟无间言”体现家族伦理。  
    士人价值观的双重性:既有“青云之志”的功名追求,又有“人生贵适意”的豁达心态,体现明代士人出入仕隐的矛盾心理。


    3.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姚筹“抱艺弗售”与诸伯从“以科目起家”的对比,突出其个人命运特殊性;生前困顿与子嗣显达的对照,暗合“天道酬德”的伦理逻辑。  
    细节刻画:“手录成帙”“每食必尝”等具体行为,生动塑造勤学孝亲形象;“笑谈尊俎忘贫”的场景,凸显其洒脱性情。  
    铭文韵律:四言为主间以叹词,“嗟嗟姚君”的重叠使用,增强哀婉力度,与正文的史笔记述形成互补。


    4. 社会文化折射:  
    科举生态链:太学生身份、祭酒吕柟(泾野)的评语、姻亲陆氏家族的提携,反映明代科举中的学缘、姻亲网络。  
    家族跨地域流动:从浙江海盐到平湖的迁徙史,典型体现明代人口迁移与户籍制度。  
    士商关系:父姚井“结纳贤豪”拓家业,子姚筹专注科举,反映明代商人家庭向士绅阶层的转型。


    此文不仅记录个体生平,更成为观察明代中叶士人命运、家族策略与文化价值观的窗口。姚筹“虽未仕而以子显”的结局,既是对科举制度的微讽,也是儒家“积善余庆”观念的实践注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5:03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简集》[明] 孙承恩 撰 卷五十四  
    《太学生芦江姚君墓志铭》解读与透析


    【背景概要】  
    本篇墓志铭是明代文人孙承恩为太学生姚筹(字运之,号芦江)所作,记述其生平、德行及家族传承。姚筹虽科举未第,但以学识、孝友和教子有成著称,其子姚体信考中进士,实现家族科名延续。


    【内容解读】  
    1. 葬仪与请铭缘由  
       姚筹卒于嘉靖丁巳年(1557),次年戊午(1558)正月葬于平湖野桥水字圩。其子体信委托姻亲礼部郎中陆元晋递交行状,请孙承恩撰铭。作者称姚君素有贤名,且陆氏之言可信,故依状撰文。


    2. 家世渊源  
       姚氏原籍浙江海盐,高祖秀一迁居广陈(疑为嘉兴平湖广陈镇),曾祖奇、祖璋娶华亭张氏(松江大族),遂定居平湖。父姚井(号中山)慷慨侠义,广交贤豪,扩大家业。姚筹为长子,自幼聪颖,志向高远。


    3. 学业与科场  
       姚筹专研《毛诗》,博览子史百家,尤精《文献通考》《大学衍义补》等典籍,摘录精华成册。虽才学出众,却屡试不第。岳父侍御史陆琳(号玉洲)惜其才,劝其入太学。祭酒吕泾野(吕柟)赞赏其文,称其为“博雅不凡之士”。


    4. 孝行与持家  
       父亲患病期间,姚筹独揽家务,免父忧劳;父殁后哀毁逾礼,丧仪合规。因生母宋孺人年高,放弃仕途,尽心奉养,避寇乱时亦不离左右。待诸弟友爱,无间言。


    5. 性情与处世  
       姚筹仪态俊伟,胸怀洒落,虽家道中落而处之泰然,崇尚“人生贵适意”。待人真诚宽厚,遇争执不计较;庆吊必亲往,议论必求公允。好客善饮,虽贫而待客丰盛。


    6. 教子与后嗣  
       潜心教导儿子姚体信,后者终成进士(丙辰科,1556年),入礼部观政。姚筹临终遗言:“立朝忠义,居家孝友”,嘱子践行儒道。子孙婚配多与官宦世家联姻(如陆氏、顾氏、冯氏等),家族兴盛。


    7. 铭文颂赞  
       铭文以韵文概括姚君一生:赞美其仁德好学、文采超群,虽志未伸而遗泽嗣子,新阡埋玉,德馨长存。


    【透析与价值】  
    1. 明代士人命运缩影  
       姚筹代表一类未能通过科举正途入仕但仍受尊重的士人。其价值体现在学问、德行与家教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对“贤士”的多维评价体系。


    2. 家族与地域网络  
       姚氏通过婚姻(联姻陆、张、顾等大族)和师友(如吕柟、陆琳)构建社会网络,凸显江南士族间的互渗与支撑。


    3. 孝道与隐德观念  
       文中强调“隐德”(累世积德)和孝友(侍亲、睦族),符合明代儒家伦理规范,也是墓志铭的常见主题。


    4. 文风特征  
       孙承恩行文雅洁,重点突出,通过具体事例(如手录典籍、避乱护母)塑造人物,末以铭文升华情感,体现明代墓志铭“述德、纪事、铭哀”的体例。


    【附注】  
    姚体信: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后官至礼部主事。  
    吕泾野:吕柟,明代大儒,官至南京礼部侍郎,执掌太学。  
    文中地名:平湖、华亭(今上海松江)、海盐等均属浙西吴语区,为明代文化繁盛之地。


    此墓志铭不仅记录个人生平,更折射出明代江南士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与社会结构,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5:03
  • 签到天数: 33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述:
    明代太学生姚筹虽科举未第,但以勤学、孝友和教子有成闻名,其子姚体信考中进士,光宗耀祖,成为家族命运转折点。


    主要内容:
    1. 墓志铭的背景与撰写缘由
    姚筹卒于嘉靖丁巳年(1557年),次年戊午(1558年)正月五日葬于平湖野桥水字圩。
    其子姚体信携姻亲礼部郎中陆元晋所撰行状,请孙承恩撰写墓志铭。孙承恩素闻姚君贤德,核实后依状撰文。
    此墓志铭旨在表彰姚筹的隐德与教子之功,体现明代“父以子贵”的社会现象。
    2. 家世渊源与迁徙史
    姚氏原籍浙江海盐,高祖秀一迁居广陈(今嘉兴平湖广陈镇),曾祖奇、祖璋娶华亭张氏(松江大族),遂定居平湖。
    父姚井(号中山)慷慨侠义,广交四方贤豪长者,扩大家业。姚筹为长子,自幼聪颖,志向高远,立志通过科举显达。
    3. 学业成就与科场失意
    姚筹专研《毛诗》,博览子史百家,尤精《文献通考》《大学衍义补》等典籍,摘录精华手录成册,学问因此大成。
    督学考核时,常名列前茅,声名起于学宫,却屡试不第。岳父侍御玉洲陆公惜其才,劝其补太学生。
    太学祭酒吕泾野(吕柟)阅其文章后称赞:“此博雅不凡之士也。”由此声名愈盛。
    4. 孝行与家庭责任
    父亲患病期间,姚筹独揽家务,令僮仆不得禀报以免父忧;父殁后哀毁逾礼,丧仪合规。
    因生母宋孺人年高在堂,放弃仕途,尽心奉养,每餐必尝而后进。避寇乱时亦不离母侧,直至母亲病逝,哀毁骨立。
    对待诸弟友爱无间言,世人尤以为难能可贵。
    5. 性情与处世哲学
    姚筹风度俊伟,胸怀洒落,虽家道中落而处之泰然,崇尚“人生贵适意耳,他何足慕哉!”
    性情坦率任真,被冒犯也不计较;庆吊必亲往成礼,议论事理必求公允。
    好客善饮,虽处贫困,招待精美,笑谈宴饮,几忘其贫。
    6. 教子有成与家族传承
    姚筹潜心教导儿子姚体信,后者终成丙辰科(1556年)进士,入礼部观政,实现家族科名延续。
    姚筹临终遗言:“立朝忠义,居家孝友”,嘱子践行儒道。
    子孙婚配多与官宦世家联姻(如陆氏、顾氏、冯氏等),家族兴盛。
    7. 铭文颂赞与价值升华
    铭文以韵文概括姚君一生:赞美其仁德好学、文采超群,虽志未伸而遗泽嗣子,新阡埋玉,德馨长存。
    文中叠用“嗟嗟姚君”增强哀婉效果,“瘗玉埋馨”比喻人格高尚。
    8. 艺术特色与社会文化折射
    对比手法:姚筹“抱艺弗售”与诸伯从“以科目起家”的对比,突出其个人命运特殊性;生前困顿与子嗣显达的对照,暗合“天道酬德”的伦理逻辑。
    细节刻画:“手录成帙”“每食必尝”等具体行为,生动塑造勤学孝亲形象;“笑谈尊俎忘贫”的场景,凸显其洒脱性情。
    社会网络:通过婚姻(联姻陆、张、顾等大族)和师友(如吕柟、陆琳)构建江南士族间的互渗与支撑。
    9. 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姚筹代表一类未能通过科举正途入仕但仍受尊重的士人,其价值体现在学问、德行与家教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对“贤士”的多维评价体系。
    文中强调“隐德”(累世积德)和孝友(侍亲、睦族),符合明代儒家伦理规范,也是墓志铭的常见主题。
    此墓志铭不仅记录个人生平,更折射出明代江南士人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与社会结构,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意义。
    10. 附注与补充信息
    姚体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后官至礼部主事。
    吕泾野:吕柟,明代大儒,官至南京礼部侍郎,执掌太学。
    地名:平湖、华亭(今上海松江)、海盐等均属浙西吴语区,为明代文化繁盛之地。
    以上整理全面呈现了墓志铭的内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又进行了适当的润色与提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9-3 01:28 , Processed in 0.1117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