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在巨大荣誉中的姚崇正准备继续为大唐帝国鞠躬尽瘁的时候,唐玄宗却突然
向他发难,这使得站在成就顶峰的姚崇瞬间坠入灾难的深渊,失去了往日潇洒果
断的常态。从君臣鱼水到君臣交恶,这里面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第十二章 姚崇罢相
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打狗看主人。文雅一点的说法是投鼠忌器。这是说一
个人如果有了权力或者声望,看在他的面子上,别人对他的亲朋好友、下属乃至
宠物都得客气一点。就像《红楼梦》里所说的,老太太屋里出来的,不要说是丫
头,就是小猫小狗也轻易伤害不得。这也是人之常情。要是哪一天,别人对你的
亲眷下属不再客气了,你就得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不再被人当回事了。为
什么要说这个道理呢?是因为这种下属被人看轻的事就被姚崇赶上了,而且严重
影响了他的宰相前途。
一、自毁长城
上一章说过,因为灭蝗斗争的胜利以及政治上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成果,姚崇和玄
宗君臣之间达到了空前和谐的境地。玄宗一刻都离不开姚崇,连姚崇生病都不让
他待在家里,还要把他搬到四方馆办公。皇帝这样信任他,姚崇也是感激涕零,
打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可是,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下子让姚崇
觉得不对劲了。什么事呢?姚崇手下的一个小吏犯事了。姚崇不是中书令吗?当
时中书省有一个主书叫赵诲,很得姚崇信任。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官场上,
别看官和吏级别相差悬殊,但是,官对吏的依赖性很强。因为官是做行政决策的
,吏则是做具体文案工作的。官府里缺了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还真是没法运转
。这个叫赵诲的小吏不仅文案工作熟练,而且擅长揣摩领导意图,办事百伶百俐
,姚崇用起来非常顺手。但是人无完人。小吏赵诲也有一个毛病,就是贪财。唐
王朝是世界帝国,西域来的胡商人多势众。胡商看到这个小吏能跟姚崇说得上话
,就送给他一些珠宝,想让他替他们谋点好处。可没想到,事情做得不够机密,
被唐玄宗知道了。本来,小吏贪财是古代的通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这
一次,玄宗居然亲自审问,把这个小吏送进监狱,判处死刑!依据我们刚才说的
打狗看主人的原则,这个处置显得很不同寻常。那么,玄宗贵为皇帝,日理万机
,为什么会注意到姚崇身边的这个小吏呢?还有,他在处理这个小吏的时候为什
么如此不给姚崇面子呢?很明显,玄宗已经对姚崇不满了,在抓姚崇的小辫子了
。那么,玄宗为什么对姚崇不满呢?因为,姚崇身边,犯经济错误的可不止这一
个赵诲,姚崇的两个宝贝儿子也不清白。
中书令
古代官名。为中书省的长官。起源于汉武帝时,开始多由宦官担任,负责宣布诏命等。司马迁曾兼任此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魏晋南北朝时期权位日重。唐代中书令为宰相之一。
姚崇这两个儿子我们前面讲过,当年魏知古到东都洛阳主持选官,这两个家伙就
招权纳贿,谁给他们贿赂,他们就把谁塞给魏知古,让魏知古提拔。魏知古因此
还跟唐玄宗打过报告。没想到姚崇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不仅保住了两个儿子,
还把魏知古整下了台。有了这么能干的老爸庇护,这两个坏小子交接宾客、招权
纳贿的事情也越做越大,而姚崇对他们这些越轨的行为不闻不问,甚至是暗中纵
容。宰相的儿子肆无忌惮地搞腐败,当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但是,姚崇是铁腕
宰相,谁也不敢得罪他,所以,他这两个儿子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倒步步高升
,都成了四品大员。可是,有权力的人做坏事就是这样,你可以让人不敢管你,
但是你没法让别人不议论你。一来二去,这两个儿子的名声坏透了。玄宗可是个
励精图治的皇帝,这些事情传到他的耳朵里,当然对姚崇有意见。只是碍于面子
,不好跟姚崇讲。现在,姚崇手下的小吏又犯经济错误,不免让玄宗产生疑虑,
怎么姚崇身边的人都这样呢?于是决定从严从重,敲山震虎,敲打一下姚崇。
玄宗这么做,姚崇有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呢?我们多次说过,姚崇可是个水晶心肝
玻璃人,以他的政治智慧,不会看不清楚。怎么应对皇帝呢?按照一般的想法,
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及时收敛。小吏,让他去死吧,丢卒保帅;儿子则是加强教育
,避过风头。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然而姚崇不仅没有这样做,他还替自己手下这
个小吏申诉了,说他罪不至死,情有可原。想要救他。姚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想,不外乎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姚崇有小集团意识,要保护自己人。通过这
几章的讲述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姚崇不是一个嫉恶如仇的道德君子,而是一个喜
欢搞一言堂的铁腕人物。要铁腕就得自己说了算,要想说了算,除了皇帝认可外
,还要有人死心塌地追随你。而要想让人死心塌地,就一定要给人好处,给人庇
护,让人觉得跟着你没错。所以,古往今来好多以能干著称的铁腕政治家都不免
党同伐异,姚崇也不例外。因此,明知道赵诲犯了错误,姚崇还是要保他。从私
人角度上讲,他不肯丢卒保帅,这是讲义气;但是,从公家角度上讲,他这就叫
因私害公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姚崇对
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估计过高。他不是帮玄宗解决了那么多政治难题吗?皇帝不是
一刻都离不开他吗?在姚崇看来,贪污受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点面子应
该给他吧。有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姚崇明白皇帝的意图,但还是想跟玄宗叫上一
板。
姚崇叫板,玄宗怎么接招呢?开元四年(716)十一月份,玄宗大赦京城罪犯。只
要不是十恶不赦,一律免罪。按道理讲,赵诲的罪也可以免了。如果真是这个结
局的话,也就意味着玄宗妥协了,这也是姚崇期望看到的局面。那么,玄宗会不
会这么做呢?要知道,玄宗可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如果宽恕赵诲,岂不
是说皇帝的权威不是权威,姚崇的权威才是权威!这不是自毁长城吗?所以,大
赦是大赦,但是,玄宗在敕书里特意标明,中书主书赵诲不在此列。此人虽然依
据宽恕的精神免除死刑,但是,杖责一百,流放岭南!一句话,玄宗向姚崇表态
了,你这个面子,我坚决不给!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姚崇总算明白了,皇帝并不
是离不开他,相反,皇帝是怕他不离开了!如果他再不知进退,恐怕皇帝就要不
客气了!怎么办呢?主动辞职吧。就在这次大赦令之后,姚崇屡次提出避位的请
求。开元四年闰十二月,玄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免去他中书令的职务。这个时间
,距离姚崇拜相,刚刚三年零三个月。
姚崇在拜相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出色地履行了宰相的职责,开元盛世的初步形成,姚崇功不可没。唐玄宗作为伯乐,也让姚崇享受到了作为人臣旷古少有的荣耀。然而,这种君礼臣忠的局面为什么不能持久呢?姚崇罢相仅仅是因为他手下小
吏招权纳贿吗?
二、罢相原因
大家可能会有点吃惊。姚崇号称一代贤相,原来才当了三年多宰相啊!他做了那
么多工作,为什么这么轻易就被罢免了呢?表面看来,是因为姚崇纵容儿子和下
属腐败,而且涉嫌树私恩,搞小集团。但是,这个事情没那么简单,所谓反腐败
恐怕只是个借口罢了。事实上,姚崇罢相,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宰相如果专任就不能久任,这是玄宗的一个行政原则。所谓专任,其实就
是大权独揽。姚崇在玄宗一朝担任中书令,虽然名义上还有门下侍中和他制衡,
但是,在姚崇主政时期,担任门下侍中的,无论是卢怀慎,还是源乾曜,基本都
是伴食宰相。完全不能起到制衡姚崇的作用。同僚唯唯诺诺,不能制约姚崇,那
皇帝会不会制约姚崇呢?也不会。我们在第一章讲过,姚崇刚刚当上宰相的时候
,因为郎官的任命去请求玄宗批示。念了一遍郎官的名字,玄宗没反应;再念一
遍,玄宗还是没反应。姚崇不明就里,非常紧张地退出去了。结果没过一会儿,
宦官高力士传话来了。皇帝不是轻慢你,是要让你明白,一般的事情你完全可以
做主,不必事事请示皇帝。皇帝有这样的气度,当然姚崇就可以放手开展工作了
。玄宗为什么自己不制约姚崇,也不让同级的宰相制约姚崇呢?因为玄宗信任姚
崇的政治才干,愿意创造条件让姚崇不受掣肘,充分地施展才华。可是,如果一
个权相统治时间过于长久的话,就会形成过分的权威,就会威胁到皇权。而自从
武则天晚年以来,政坛之所以动荡,关键就在于皇权不振。这是唐玄宗从血淋淋
的政治斗争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要想避免这个问题,只能是采取专任而不久任的
原则。宰相专任,就能放手开展工作;任期短,权力就不会失控。这就既发挥了
宰相的才干,又不会威胁皇权。这时,姚崇已经干了三年多,羽翼丰满了,该让
他下台了。
姚崇罢相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姚崇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用
一个词概括,就是拨乱反正。要知道,唐玄宗是在一连串的政变之后开始统治的
。面对开元初年百废待兴的局面,姚崇一方面提出“十事要说”,作为政治纲领
;另一方面则是善于应变,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是阳
谋阴谋并用,没有一定之规。按照《新唐书》的说法,这叫做“善应变以成天下
之务”,善于变通,摸着石头过河,在历史转折时期固然可以迅速打开局面;但
是,一旦局势稳定下来,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制度时,善变就不再是个优点了,
反而成了依法行政的障碍。这样一来,以善于权变著称的姚崇也就完成了历史使
命。
门下侍中
古代官名。为门下省长官。唐代与中书令同为宰相,同秉大政。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权,即认为敕令或其他包含有皇帝旨意的文件不妥时,可以加封后退回,以示异议。
姚崇罢相的第三个原因在于玄宗想要树立新的道德形象。如果不是有高瞻远瞩的
“十事要说”在上面罩着,姚崇的所作所为怎么看都像个小人。他打击政敌、党
同伐异、招权纳贿,无论依据哪个时代的标准,也说不上是道德高尚。正因如此
,玄宗才让卢怀慎做他的搭档,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可是,开元四年,卢怀慎
去世了,这就使得高层道德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不仅
要有完备而有活力的制度,还要有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官僚,特别是宰相,不
仅是行政首脑,也应该是道德表率。可是,以姚崇的性格与为人,显然无法成为
这样的表率。这样一来,换宰相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姚崇是唐玄宗真正起用的第一个宰相,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但因为有这
样三个深层原因,所以,姚崇罢相也就成为必然了。
看来,唐玄宗准备换相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政府运转走入
正轨的时候,姚崇的历史使命也就已经完成。那么,当我们望着姚崇黯然离去的
背影时,又该如何给他一个历史的评价呢?
三、救时宰相
对于姚崇三年多的宰相生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有一个典故非常传神。当时
有一个中书舍人叫做齐澣,对于跟职业有关的各种掌故无所不知,号称“解事舍
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活字典。姚崇对他非常欣赏,两人私交不错。我们
不是讲过姚崇曾经因为丧子请了几天的假吗?卢怀慎独立处理不了政事,所以等
他销假回来上班之后,公文已经堆积如山了。姚崇有本事,没多一会儿都处理完
毕了。姚崇是个很自负的人,从办公室出来,他自己也很得意,就问齐澣说:你
博古通今,说说看,我当宰相,可以和哪位古人相提并论啊?意思很明显,让齐
澣夸他。问题提得突然,齐澣还没想好呢,姚崇按捺不住,自己说了:我是不是
和管仲、晏子差不多呀?管仲和晏子大家知道,都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
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晏婴在齐国后期出使四方,不辱使命。这都是中国古
代贤相的典范,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之中还给这两个人合立了一个传,叫《
管晏列传》。姚崇自比这两位,显然自视甚高。没想到齐澣说:您恐怕比不上他
们吧。姚崇问:我怎么就比不上呢?齐澣说:管子和晏子的政治措施,虽然不能
施行到后世,但还可以保持到他们自己死的时候;如今您的政令,随时更改,似
乎比不上他们。姚崇不甘心,又追问:如此说来,我究竟是个怎样的宰相呢?齐
澣想了想说:您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个“救时宰相”吧。听到这种评价,姚崇并不
觉得是贬低了他,反而高兴得把手中的笔都扔在地下了,说:救时之相,也难得
啊!
从这个典故,我们能看出什么问题呢?我想,第一个,就是姚崇是个务实的能
臣。齐澣说姚崇是“救时宰相”,救时的基础就是务实。只有务实,才能发现现实
存在的问题,也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姚崇上任后,无论是罢免冗官、贬逐功臣
还是安抚宗室、捕杀蝗虫,都表现出不唯上,不唯天,只唯实的态度。正是因为
有了姚崇的努力,玄宗朝的政治才会很快重新走上正轨,这就叫救时。要知道,
救时可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从武则天末年算起,唐朝有将近十年的时间都在
动荡中度过。要是往上推到武则天掌权,唐朝已经有半个世纪都处于动荡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救时,可是需要大眼光、大气魄还有大手段的。正因如此,姚崇
听到齐澣说他是救时宰相时才会喜形于色。确实,救时宰相,岂易得哉!
第二,我们也看出来了,姚崇不是传统儒家意义上的贤臣。中国儒家讲究中庸平
和,一个儒家君子,绝不好意思去追问别人,我能跟古代哪个贤相相提并论,这
太不谦虚了。这还是言语方面。再看看姚崇对皇帝、对同僚和对家人的态度,就
更不像儒家贤臣了。正统的儒臣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呢?比较经典的说法就是文
死谏,武死战。这死谏和死战才是忠诚的标志。姚崇会不会上谏呢?不是不会,
但很少直谏。相反,只要无伤大雅,姚崇一定会顺着皇帝说话的。开元二年二月
初一,太史上奏说要发生日食,结果并没有发生。这其实就是科学不发达所致,
没算准。但是姚崇不这么说,他带着文武百官上表祝贺,说:太阳应该亏而没有
亏,这完全是陛下您的圣德所致啊!是您的光辉补足了太阳的光辉啊!请赶紧把
这件事记在史册之中吧。还是开元二年,有一个大臣翻出一个《豫州鼎铭》,献
给玄宗了。这份铭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是武则天写的,结尾一句是“上玄降
鉴,方建隆基”。隆基不是唐玄宗的名字吗?这个大臣说了,这就是玄宗受命于
天的征兆。这种事情,我们一看就明白,就是文字巧合,姚崇也明白。可是,他
还是装出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说:这是大事,赶紧交给史馆,写进史书里!表
现出一副十足的谄媚相。姚崇这个样子,北宋的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大儒家司
马光十分看不惯,说姚崇是“上诬于天,下侮其君”。很明显,姚崇对待皇帝的
态度不像个儒家贤臣。
对皇帝如此,那对待同僚呢?根据传统儒家经典《论语》的标准,应该是“君子
周而不比”。同僚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但是不能拉帮结派。可是姚崇呢?只要是
可能对他专权构成威胁的同僚,他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看看张说和魏知古就知道
了;而对待他自己的死党,则是包庇纵容,是非不分,小吏赵诲就是例子。这哪
里还是孔子赞赏的“君子周而不比”呀,分明是孔子反对的“小人比而不周”嘛
!这也不符合儒家的标准。
对皇帝、对同僚,这都属于公共领域,那在家庭领域,姚崇的做派是不是符合儒
家准则呢?中国古代讲究家国一体,移孝作忠。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好父亲,应
该是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为国效力才是,可是姚崇却纵容自己的儿子交通宾
客、招权纳贿,这不还是和儒家的理想背道而驰吗?所以,姚崇是个能臣,但是,不是符合儒家理想的贤臣。
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贤臣和能臣之间的矛盾呢?古语云:“大行不顾细谨,大
礼不辞小让。”人无完人,只要能够做到大节无亏,就算好了。
《新唐书》在讲到姚崇的政绩时候说:“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宰相,
常兼兵部,故屯戊斥候、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崇常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
百官各当其材,请无广释道,无数移吏。繇是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矣。”正因
为姚崇文武兼备,明娴吏道,长于决断,唐玄宗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摆
脱政治困境,走上正轨,开创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局面。这是姚崇的大功绩,也是
姚崇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艰难之中,唐玄宗伤感地说:如果姚崇还在,一定不会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时候,离姚崇
罢相已经将近40年,离姚崇去世也30多年了。人活着,掌握着权力,被人夸赞不
难,死去30多年还能被人怀想,就是难能可贵了。宰相当到这个分上,夫复何求!
姚崇给开元政治开了个好头,接下去会是谁挑起大唐王朝这副重担呢?
请看下章:宋璟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