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4|回复: 2

舜帝虞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4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7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3-11-18 15: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3-11-18 15:40 编辑

                            他山之石:德孝文化起虞舜 虞舜孝道源虞乡

                                                          研究动态  加入时间:2013-9-2 9:36:00 
    舜帝虞乡
    ——虞舜文化研究之五
    德孝文化起虞舜  虞舜孝道源虞乡
       近年来,关于舜的德孝方面的文章屡有刊载,并有学者总结出:孝道是舜文化的基本核心;孝道倡导了家庭的道德规范;孝道政化了就是忠君爱国;孝道是修身举善的为人之道;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自然。舜帝做为中华民族孝道始祖,德圣祖,它的起源,形成以及传播,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以及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各位学者都有诸多见解,笔者在此不再着笔,只想追溯、领略河东大地,古虞蒲阪的久远文化的厚重底蕴。
       近年来笔者以《舜帝虞乡》系列文章的论证,考证确立了三个观点:1、舜帝故里在虞乡,即史书称蒲阪;2、舜都蒲阪指的是虞乡而不是蒲州;3、舜陵在虞乡的王官西陵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做为中华文明的“孝”道大家共认出自舜,那么舜的孝道的萌生,孝事的出现,孝事从何处传播呢?
      《尚书·尧典》中关于舜的记载中有“居于妫汭,嫔于虞”(妫同沩),沩汭在什么地方?嫔于虞又是何意?汉代孔安国在《尚书正义》中提到:“妫汭,山西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清代的《康熙字典》注释也指的在虞乡。“嫔于虞”,也是说在虞地,这个虞地就是虞乡。可见舜的“孝”就起源于虞乡境内。虞乡在古时范围相当大,那么舜“孝”究竟起源于今虞乡何处,下边我将一一介绍。
      一、“孝”的萌生地:历山脚下,沩汭水畔
        大家知道,舜所处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生母生下他不几年就去世了。舜母去世前,对儿子割舍不下,她反复叮咛舜父,儿子小,你一定要照看好儿子,把他养大成人。病重时,拉着儿子的小手,谆谆教诲,反复嘱托:母亲走后,你一定要听父亲的话,对父亲要好,他说什么你都要听,不要反对。他如果再给你娶个妈,你也要听他们的话。他们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也不要与他们计较。他们如果骂你打你,能受则受,受不了就躲。千万不要记恨他们。我走后,你父亲活着也不容易,你要体谅他的难处。你要健康地成长,长大要有出息。听着母亲的话,小中华(重华)不时地点头,泪珠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听着,听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后来就听不到母亲的声音了。许久,他才嘶心裂肺地喊出来,妈妈,妈妈……。他一直这样大声地喊着,直到父亲将其拉开,他仍不知母亲为什么不再说话了。过了好久好久,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他才懂得了母亲走了的意思,就是永远离他而去。
      母亲去世后,舜慢慢长大了些,能干活了。有时一人出去,有时和同伴们出去。活干累了,或者柴禾拾够了,就一个人楞楞地站在树下,有时就躺在树下的草地上四处张望。一会儿天空飞来一对山鸟,慢慢地落在树杈上。过几天再来,发现树上垒起了一个窝,窝越垒越大。山鸟飞来的次数自己数也数不清。再后来,听到窝内有小鸟的叫声。再过几天,看到有小鸟探出头,有好几只。大鸟飞来之际,小鸟纷纷探出头,张开黄嫩的小嘴,吱吱啼叫,嗷嗷待哺。再只大鸟轮番飞来飞去,衔来吃食喂养小鸟。小鸟渐渐长大,先后飞出窝,在树枝上跳来蹦去,再慢慢地就随着大鸟飞出去了,又慢慢飞回来。再往后,小鸟就随着大鸟飞得更远了,看见的次数就更少了。舜无论是站着看还是躺着观察,他都非常仔细。小鸟的哺育长成,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父母,父母亲太辛苦了,他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小鸟就这样飞走了!?
      舜在历山角下,张眼远望,看到中条山众多山峦,看到沩汭之水长年流淌,看到篮天,湛篮湛篮;看到白云,款款移动;看到大地,广阔无际;看到庄稼,生机盎然;看到羊群,低头抬头,慢慢移动。一会儿,一群羊走到自己跟前,举目四看,突然看见一只羔羊跪在地上,吮着奶头。一会猛吸,一会慢咽,一会儿又用头猛撞母羊,母羊趔趄了一下,又恢复原态。羔羊就这样反复多次,母羊始终安祥地站在原地。看到此景,  舜非常羡慕,如果自己的母亲还在,自己也愿意跪在地上,再吸一口母乳。母羊就这样毫无怨言地任羔羊吸吮……。乌鸦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义。自己该如何呢?母亲虽然不在了,父亲还在,怎样报答父亲呢?孝敬父母的念头在渐渐萌生。
      舜母去世不几年,舜父又娶了壬女为妻。再不久,壬女就生下一男婴,取名叫“象”。舜的后母对舜很不关心,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确是精心呵护。从象呱呱坠地,壬女就没能停歇过。一会喂奶,一会擦屎刮尿,一会换尿布,一会又哄孩子。有一段时间,小象整夜啼哭,闹得一家不得安宁。壬女千般精心万般照料,总算安宁下来。弟象慢慢长大。这一切,舜看得清清楚楚。做为儿子,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小中华幼小的心灵中只知道什么事都应该听父母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都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孝”就慢慢萌生了。舜的孝的思想萌生之处就在现在的张家窑与大柏峪的沩汭之地。
      舜有了孝的思想萌芽,孝事就先后出现了。舜稍长大,父母叫舜去耕地,他就一声不吭地耕地去了;后母叫他去打水,他提上水桶就出去打水去了;后母叫他带兄弟象出去哄一哄,他就乖乖地牵着弟弟的手出去了;父母叫他干什么,他都毫无怨言。由于弟象渐渐长大,后母越来越亲自己亲生的象而厌恶舜,就连自己的父亲也慢慢偏向着象。久而久之,舜成了父、后母和弟象的出气筒。有时莫明奇妙地就遭到父、后母的谩骂和毒打,而且随着弟象的顽皮升级,舜遭受的打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每次打骂,轻则受之,重则躲之。有一次,舜被父、后母打骂得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跑到他家东边不足一里的一个小山角下,躺在石头上,彻夜难眠。一想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就大声恸哭,他呼喊着母亲;一会儿他又想到父亲,父亲耳朵软,无主见,后母蛮横,弟象傲慢,父亲活得也不容易。想着想着,也想通了。后来就在石头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岩石上,天刚已亮,就赶快返回家中。后母壬女发现舜回来,又骂又打,将其赶出家门。无奈之下,他又跑到原来的地方。这儿离家很近,南边靠中条山麓,北边有一涓涓小溪,溪水从地下流出,分作再股,一股水大,一股水小,长年不息。这是个好地方,依山傍水。这儿离父母不远,吆喝一声,自己就能听见。舜在此处搭了间小茅草房,安顿好后,回家向父母凛报一声,随后,他就在此处开荒种地。舜在历山脚下,沩汭水畔,辛苦劳作,开出了大片土地。劳动之余,每天必回家看看,不论父亲后母再怎样厌恶自己,他都要回去送点柴禾,送点吃的,孝顺父母。他在此处勤奋劳作,劳动之余与大家聊天,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烦心事。看到庄稼丰收,大家安居乐业,他发自肺腑地吟出:“陟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河水洋洋兮清冷。深谷鸟鸣兮嘤嘤,设罥  张罝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当安归”。在《思亲操》里述发出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由自己在此处开荒种地,有了劳动成果,联想到部落里的人们,他又吟颂出了”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陟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来歌”,这里《南风歌》里唱的风就是中条山的风,是五老峰山头的和风,这儿有巍峨的中条山,有五老峰。这首《思亲操》这首《南风歌》就孕育成型于今虞乡历山脚下沩汭之畔,(今天称为东沩子、西沩子)舜的孝道德行,感动了动物,大象前来帮忙耕地,感动了鸟类,群鸟前来帮助捉虫除草;感动了众人,部落的人们围他而居;感动了上天,尧王前来历山访贤,并将娥皇女英许其为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孝感恸天的故事渊源”。
      二、孝迹的流传地:中条山北麓,古虞乡之地
      尧帝年老之时,一直要找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才,也就是又贤又孝又圣又明之人。他带着人在自己的故乡古虞之地,在历山之处,在沩汭水畔,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二十岁以孝闻”的舜,想把帝业传于他,为了考验和观察舜的各种能力,将自己心爱的两个女儿下嫁于他,并让自己儿子与他共事。
      娥皇女英来到沩汭水畔,舜在尧的帮助下,又在附近盖了新的住处,仍离父母很近,以便随时听从父母的招唤。在这期间舜的父母及弟象越忌妒舜,想尽一切办法想除掉舜。这就发生了“烧仓廪”的故事,未把舜烧死,舜仍然象无事似的孝敬父母,和谐弟弟。舜的父母及弟弟一计不成,又想一计,把舜骗去挖井,然后“落石下井”,仍未置死于舜。舜象往常一样,事事处处孝敬父母,和谐兄弟。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今张家窑二株大橡树附近。舜当年挖的井,遗迹今仍在,井里渗出的水还在流淌。
      舜的父亲在其后妻和儿子象的蛊惑下,几次害舜不死,遭到周围人们的谴责。有一日,舜的后母又虐待舜,并设计陷害他,舜父在众人的压力下,责备了舜的后母,并言说休了她,晚上舜不见了后母,方知其父撵走了她。因后母是山南芮地之人,回娘家须走很远的山路。舜就连夜匆匆赶到五老峰想追回后母。在石人沟的山路上,后母在前边走,舜在后边追。追了一段舜看见了后母,后母索性就坐在峰崖上,舜跪在峰下哭求着说:“请母亲息怒,怨儿不贤。你不随儿回家,儿就碰死在此。”后母说:“你若碰死,才显你真心。”舜听后身打冷颤,狠撞石壁,“轰”的一声,后母吓倒在地。这时正在玉柱峰上下棋的二位神仙,听得巨响,按下棋局,同睹其状,一同来到晕死过去的舜的跟前,以仙丹救他生还。他苏醒后,急忙爬上峰尖找到被吓昏的后母,背其回家,泪求父亲收回成命,饶了后母。一家人皆大欢喜。舜“孝感恸天”,故事就发生在虞乡五老峰石人沟。
      沩汭之东十几里有一古市村(今叫清华),据说是舜孝故事的又一发生地。当年尧选中舜为接班人后,就将舜调到平阳辅佐尧治理天下。有一年虞乡一带发生灾荒,尧就让舜在他的家乡一带赈灾,舜父瞽叟就拿着一个口袋前去领救灾粮。走到跟前才发现是自己久害不死的儿子领着人在放粮。他觉得无颜面对自己的儿子,就悄悄拎着口袋返回去。父亲的行踪舜全看在眼里,他觉得有点奇怪,父亲为什么跑到这里来领粮呢?当时领粮的人很多,舜还未细想此事。舜父拎着口袋返回去,舜的后母见瞽叟空手而回,有点奇怪便问缘由,舜父讲了原因。舜的后母一把夺过口袋,说“还想饿死我们不成,你不去,我去。”停了不久,舜的继母在前拎着口袋,舜父跟在后边,又来了。舜叫手下人帮着装好粮食,,并派人送过去。在此赈灾告一段落后,舜循足迹找到自己的父母弟,发现他们住在一个破庙里,生活非常困难。他就帮着在附近盖了房子,安顿好吃喝。当地人为了记住瞽叟在此地住过,就将该村叫瞽史,久传以后,叫成了古市。从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虞乡县志上都能找到这个名字。(因瞽的意思就是观测气象,瞽叟传说在尧朝是个观测气象或是乐器的一个官员,称为瞽史)。古市村南有一半道村,古时也曾称古义村,也是因舜在此广施义行所为。人们为了纪念舜的孝德义,所以就有古市,古义等村名,这些故事至今在当地流传。这些村名至今仍有人称呼。
      《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孝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经地义。舜帝被推崇为二十四孝之首,或被推为百孝之首,并不为过。这个维系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的“孝”道,起源于舜帝,他终生推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伦理观念。并做出表率。
      古虞之地,处于中条山北麓,最适宜人类居住。大约在十八万年前此地就早有人类活动。远古时期,此地人类活动频繁,并发现有大量古石器,大象化石。到了上古时期,新石器的大量被发现,此处更是最早“中国”的建都之处,被称为虞国。由于此处人类进化最早,所以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发源于此处就成为一种必然。此处之土生孝骨,此处之水养孝肉。虞乡的水土滋养孝德。舜帝被尊称为中国二十四孝之首,称为大孝楷模,乃天经地义。在这河东大地,孝事历朝历代都有杰出者。元代王官何清父伯仲五人,以孝友闻明于乡,榜其堂曰《棣靴堂》公卿大夫播为诗文,以宣道追其美。元代邓文原和王士熙分别写有《棣靴堂铭》和《棣靴堂赋》。清代《虞乡县志》孝行卷列有四十余名孝行楷模。现代,由运城市政府牵头,运城市电视台和《黄河晨报》联合诸单位联合举办的“德孝文化节”,已经举办四届了。第四届于五月四日在北京四中启动主要参加者有原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山西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运城市委书记王茂社,航天英雄景海鹏等。启动以来先后评出孝行楷模和孝顺媳妇千余名,参加该项活动的人数多达100多万。
      三、舜帝德孝文化遗存考证
      就象关羽生在常平,关帝庙建在解州一样,舜生在虞乡,舜帝庙建在蒲州。蒲州只是祭祠舜帝的地方,而不是舜的出生地。     
      1、当年“下井落石”的舜井遗址至今还在,元代王恽的《舜井》中“泓澄一勺多,浩若渊水廻”所描述的就是此处。
      2、当年舜在此居住且孝事广传之处的泉,人称舜泉,又称广孝泉。北宋真宗朝的宰相王钦若于公元1012年写有《广孝泉记》。文中“唯东门之左壤,冽二井之泉通,相距咫步,下有幽遂”该广孝泉至今仍在,实际情景和千年前的记载完全吻合。
      3、据清乾隆十五年虞乡县文庙碑文上所载的,舜帝弟象所栽的橡树今仍在,已经活了四千二百多年了,这些活的证据,希望大家前来考察,辨别确认。
      据上笔者认为舜生于古虞乡大地,舜的主要建功立业之处于古虞乡大地密不可分,舜之孝德思想萌芽于古虞乡大地,舜之德孝文化流传于古虞乡大地,舜的卒葬之地同样在古虞大地的王官西陵。舜作为华夏道德典范被古今世人尊称为大孝,源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1)         别人的父母对儿女好,儿女孝敬父母谓之孝。而舜父顽、母嚚、弟傲,舜能顺从父母友爱弟弟所以谓之大孝。
      (2)         舜身贵为帝,仍能孝敬父母,并能教育二妃和谐家庭,始终如一,故可称为大孝。
      (3)         舜帝既能忠于尧帝,承继帝业,承尧帝之嗣,成为尧帝家族的继承人,又能迁都蒲阪(今虞乡一带),不离祖地,不弃祖业,即既承嗣陶唐氏,又继承有虞氏,所以可称为大孝。
      (4)         舜帝终生奉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既被尧帝“禅让”,又“禅让”于禹。他的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世人皆称其为大孝。
    图片1、舜井说明,这是舜曾被父后母弟象下井落石之遗址,在今虞乡张家窑二棵橡树南若干米处。
    图片2、舜泉即广孝泉,这是舜当年被赶出家门,搭盖草屋旁有一清泉,泉内流有二股水的地方,千年前的王钦若曾随宋真宗到此祭祀,并于来年写有《广孝泉记》
    图片3、二棵大橡树,据虞乡县文庙碑记载,清乾隆15年(1750年)重修文庙记载有,此树为舜帝弟象栽,故谓之“橡树”,已有四千二百多年了,今仍活着。
    图片4、虞乡五老峰石人沟处石人象。
                                   山西省劳教局虞乡农场  邓解放
                                                            2013.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0 21:31
  • 签到天数: 7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1-27 2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读了让人深受教育,且耳目一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1-5 13:14 , Processed in 0.11228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