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玛纳斯县境面积约一万一千多平方公里,南北长达二百四十多公里,东西最宽处在北部沙漠地带约九十公里,最狭处沿312国道有三十六公里。内有两条北疆地区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玛纳斯河和塔西河,两条河是南北贯通的。因幅员辽阔,南北海拔悬殊,水资源相对丰富,形成了各种地形地貌,适合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生活在县境内的生物种类、种群相当丰富,有些珍稀物种今天已经看不到了。由于现在玛纳斯县的人口增多,土地大规模被开发,人工治理河流等因素,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条件,有的迁徙,有的种群缩小,有的干脆就灭种了。
小时候,常听祖父说绥来(玛纳斯县的旧称)县城城北袁家湖、马场湖一带有老虎。祖父说这里的老虎连头带尾有丈余长、三尺多高,毛色浅黄、斑纹颜色不深,眼光发绿,头上没有“王”字花纹,有三道横纹,缺中间一道竖纹,本地人叫它“草彪子”,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活跃在县城以北的芦苇荡和草湖中。当时的县城以北有东西横穿的漠河渠,在广东地向北折流而去。河南边是县城,河北面是马场湖,广东地、广西大草滩生长着五六米高的竹竿芦苇,密不透风。这里遍处是泉水,水生植物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毛蜡秆、水莲、马莲等。马场湖以北是沙枣树窝子,树的密度很大,人畜很难通过,连绵十几里,很适合野生动物的生长、隐藏和繁殖,老虎就生活在其间。据说民国初年还曾经伤过行人,经常偷袭周围农户家的牛、羊等家畜。
大约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老虎为了寻食,窜到了袁家湖一家农户的磨房,不知怎的门被关上了,囚在磨房里的老虎施展不开虎威,被农户叫来的庄前庄后十几个精壮青年用钢叉、大棒、锄头、铁锨等农具活活打死。毛皮和肉下落不明,那副虎骨架卖给了城里的药铺,以后辗转到连家药铺。因为我七八岁时和连家同住姚家大院,有幸在连家药品库房见到过那副虎骨架。骨架上的肉没有被剔尽,已经风干在骨头上,油渍渍的;骨架用铁丝穿成虎形原状,四个爪子上的皮毛没有去掉,有饭碗大小,腥气逼人;骨架长短有大人张开双臂那么长,没有了尾骨。骨架被吊在房梁上的情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喜欢动物学,查阅了有关资料,方知此虎生活在天山北坡,被动物学家命名为“天山虎”或“阿尔泰虎”。种群很小,是中国东北虎、华南虎之外的一个虎种,已经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灭绝。由于数量稀少,绝种又早,以至于很多动物学家都没有能够见到过它的真容,只在文献中见过记载。
1962年,我在玛纳斯县规划办公室工作后,因经常在野外工作,便有机会见到一些稀有的动植物。大约是在北五岔向北十多公里沙漠和戈壁交会的地方,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冲沟,东起塔西河的老河床,向西断断续续延伸到沙湾县乌兰乌苏以北,宽有二百至四百米、深二至五米,沟内潮湿无水,间或有泉水沁出向西流去。沟里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芦苇、红柳和胡杨。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少有人破坏,植被还处于原始状态,树的枝干都很粗大。奇怪的是,在超过沟深达地面稍高一点儿的部位,胡杨都没有树冠。尽管这样,在沟下面的部分还是枝繁叶茂。有些树顶上有直径一两米的大鸟窝,用树枝、羽毛和干草筑成。这些大鸟窝是灰鹤、丹顶鹤、苍鹭等鸟筑的。我们在此测图的时候正是盛夏鸟类繁殖的季节,一到傍晚,沟中鸟集中的地方,鸣声高亢,很有生机。1965年9月,我从北五岔骑自行车回县城,路经新湖坪水库时,已经是下午五六点钟了。到了水库西坝上,我打算休息一下,刚上坝顶,看到离我三四十米的地方游着一对黑天鹅。在夕阳下,黑天鹅的羽毛像黑缎子似的,眼睛像红宝石一样,悠闲地在水库边上漫游,见了我并不惊慌。我欣赏了半个多小时后想看看黑天鹅飞翔的情景,就向黑天鹅大声喝喊,黑天鹅一前一后扑棱着翅膀,双翼展开有两米多宽,低飞到水库中央继续漫游。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从玛纳斯县城上空飞过,其中有很多水鸟经过水库都要逗留歇息,觅食生殖。当时有一些人专门在水库边的草窝里采集鸟蛋。野生水鸟最多的是野鸭和大雁。野鸭有好多种,有麻鸭、灰鸭、绿鸭,一群一群地在水库和芦苇荡中生活;大雁有灰雁、斑头雁、水凫,有时也有鸳鸯成对地在水面上寻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五岔、六户地沿沙漠边缘地下水位很高,地上渠水也很丰富。水稻种植有一定规模,产出的大米品质很好。每年到了水稻收割季节,也是候鸟南飞经过之时,常停在稻田中觅食,有时也会吃稻穗。当地人在稻地中挖上深一米多、长两米、宽一米多的坑,上面盖上树枝和稻草,再撒上一层稻粒。第二天就有鸟掉进坑里,一般都是大型候鸟,如大雁、鹤类、天鹅等,野鸭也有。人们捉住后就拿回家杀了吃肉。其实这些善良无辜的鸟肉并不好吃,只是当时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太差,是一种无知行为。玛纳斯河和塔西河的水流那时处于半自然利用状态,河谷从肯斯瓦提到红山嘴之间长满了各种乔木、灌木,密的地方人和牲畜都无法通过。塔西河自石门子以北,直至新湖农场六分场,河谷和河滩上孕育了大片树林草地,有着新疆最大面积的平原、河谷、林地,里面有树龄高达二三百年的古榆、落叶梧桐和参天的白杨,成片的野生桑林、垂柳和密不透风的野生灌木刺槐、铃铛刺。树林里生活着大量的鸟类,种群最大的是数不清的麻雀、野鸽、乌鸦、燕子、白颈鸦。大量的布谷鸟、杜鹃、啄木鸟、画眉、八哥、鸽虎(学名鹞子)、猫头鹰、二老鹰等在这里栖息繁殖。丛林里有二尺多长的野兔、狐狸、黄鼠狼、獾猪、跳兔子,偶尔也会有狼出没。一到秋天,河水变得清澈见底。河的上游沟沟岔岔里有许多无鳞鱼,有一二十公分长,体圆无鳞,不用网就可以抓到,肉质鲜嫩、刺少。河里还有水蛇,一米多长,青绿色,夏季常一盘一盘地在靠水的河岸上晒太阳,人畜路过时不小心就会踩上。过去,蛇这种动物在玛纳斯分布很广,从南山雪线以下直至北部沙漠都有,有十几个种类,像箭杆蛇、铁筷子等无毒蛇,还有竹叶青、草上飞等毒蛇。蛇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多,连农村的庄子、城镇里都有。居民的家中也窜进去过蛇,甚至还窜进学校教室里,吓得学生四散而逃。
由于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当时有一些人就以打猎为生,其中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每年进入腊月,就有哈萨克族猎人进城,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背着杈子枪,胳膊上架着威风凛凛的猎鹰,每个人都带着四五条猎狗,用他们爬犁中拉的猎物与城里的商家交换钱及商品。因我小时候家父在玛纳斯县开一家商号,因此经常看到这些猎人的“战利品”。曾经见到被猎的动物有熊、鹿、野猪、狍鹿子、獾、旱獭、狼和狐狸。但最多的是野兔、野鸡和野鸽子,有时还带一些雪莲花和鹿茸进行交易。
那时,我还有幸看到过一些今天人们没见过的和难以置信的动物,但它们的确是生存在玛纳斯县境中,只是没有人注意和研究罢了。当时的玛纳斯县城北城墙基本完好,北城墙和东城墙外的护城战壕(河)也还有较深的水,壕内长满了杂草和芦苇。那壕沟的水窝里有一种足有中号饭碗大小的癞蛤蟆,其叫声很大,“呱呱”声很远都能听到。当时我还是小学生,见到这种动物很害怕。奇怪的是这壕沟中还生活着一种大蜻蜓,有钢笔杆那么粗、那么长,有黄色的、红色的和蓝色的,比现在常见的蜻蜓大一两倍,飞行能力很强,人们很难捉到它。生活在这壕沟草丛中的蚂蚱有十几公分长,大人的大拇指粗,翅膀粉红色,身上颜色碧绿,有黄色条纹,隐在草丛中,人很难发现它们。在现在的玛纳斯县医院、防疫站的北面,过去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校场(演兵场),解放初已经废弃不用。那里生长着许多树木和野花草,一到夏季,百花烂漫,里面也有这种大号蚂蚱,还有小孩子手掌大的花蝴蝶。
到了1956年以后,护城战壕被填平了,校场的树被砍了,被改造成了农田,这几种动物也就再也不见踪迹了。
我小时候住在城中的一个大院里,有一天早上房东的老妈被蜘蛛咬了大腿,疼得喊天叫地。半天工夫浑身肿得像发面包似的,透明发紫,叫来医生也束手无策。大人们在老太太的炕旮旯儿里找到一只蜘蛛,有大豆大小,油黑发亮,腹背上有明显的一个像英文“R”的红色斑纹。医生一看说是黑寡妇蜘蛛,人已经无救了,赶快料理后事吧,果然不到下午人就死了。直到最近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在南美洲热带雨林有一种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就叫黑寡妇,描述的样子和我小时候看到的那只蜘蛛一样。但资料上说这种蜘蛛在地球上分布很少,也就在南美和东南亚发现过极少的个体,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和研究还甚少,据说它的毒性是响尾蛇的十五倍。上初中二年级时,我们到谢家戈壁支援夏收割麦子,一次休息时我在麦地边的戈壁滩上发现有几个手电筒那么粗的直洞,往里一看有两个黄豆大小的亮点。我用麦秸秆往里一捅,爬出了一只像我手掌大小,灰色,长着长毛的大蜘蛛,八根爪子上也长满了长长的茸毛,吓了我一跳,幸好它出来后立刻就爬回洞了,那两个亮点是它的眼睛在发光。那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大蜘蛛“狼蛛”,竟然也在玛纳斯县生存过。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玛纳斯县发展很快,环境变得和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存了千万年的梭梭树,像竹子一样的芦苇,一丛丛的芨芨草,大面积的甘草,成片的红柳、马莲等,这些本地特有的植物已经远离我们。城市建设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环境的改变,也使飞过城乡上空的天鹅、大雁、仙鹤、野鸭等大为减少。就是那些和人们很亲近的燕子、鸽子也因钢筋水泥的建筑物,无法在其中筑巢,而不在人们头顶上来回盘旋。我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看到的玛纳斯县的许多动植物,今天的孩子们都不常见到了。
2004年3月中旬的一天,我在玛纳斯县政协办公楼前小树林中发现有猫头鹰栖息,先是两三只,后来增加到十多只。4月初,我领着两岁多的小外孙去看,一数竟然有三十八只之多。它们大约在4月10日前后迁徙到别处,再也不见了。一个多月时间没有人打扰猫头鹰的生活,说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动物的爱心。其实,猫头鹰栖息的这片地方几十年前就是一片树林,生长着高大的白杨树和榆树。每天黄昏,高大的树林里落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鸟,其中就有不少猫头鹰。猫头鹰率先回到了它们祖先的栖息地,实在是让人们感到欣慰。近几年,玛纳斯县又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适宜的生存空间,让更多的动物回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