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志士谭嗣同当年就是从这里被拉出去砍头的。 记者 潘恩战 摄
我们所要探访的辽南京城,大体位于今北京的宣武区。辽南京析津府的前身是幽州城,辽占据幽州后,未对此城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基本保持原貌。在车水马龙、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繁华都市里寻觅千年前的辽代遗迹,我们心中弥漫着恍如隔世的疏离感。千年前的大辽往事竟这般遥远却现实,模糊又真切。
从树丛里扒出遗址石碑
出发前,摄影记者老潘曾设想将大辽遗迹拍得美轮美奂,充满历史沧桑感。但当我们头顶烈日,奔波几天,只在北京大道边的树丛子里扒出“辽安东门故址”立碑,在居民区的座椅旁搜出“辽开阳门故址”的标志石牌时,老潘突然笑出声来:“就拍这个?”
就是这些让老潘这样的专业摄影师“发笑”的辽遗迹,还是打听多时才找到的线索。在辽安东门遗址旁,我们就站在石碑一侧,却硬是找不着。因为这石碑太不显眼,被未修剪的茂密草木给全身遮掩了。我问一低头走路的老者,辽安东门遗址在哪儿?一修自行车的大爷操着浓重的京腔一旁插话道:“你别问他,他听不着!你找的地儿,就在你身后的树丛子里呢!”
费力多时,却只见到一块后人修造的普通提示碑,这样的探访实在太令人失望了。我们兴冲冲而来,终于抵达目的地时却满腔失落。一时失去目标,我们索性在安东门故址后身,也就是当年辽南京城墙内的“街坊”里漫无目的闲转起来。谁知,不经意间竟走进了城墙后的“名人胡同”,一些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纷沓入眼:洪亮吉、姚茫父、谭嗣同、康有为、鲁迅……
烂面胡同里的两大名人
距辽安东门遗址不到二百米,是烂缦胡同。当初,学者们之所以能发现辽代东城墙,烂缦胡同发挥了重要作用。烂缦胡同形成于明朝,初名“烂面胡同”,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脏乱差。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云:“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赵吉士亲身感受过烂面胡同淘沟时臭气熏天的场面,结合唐碑记载,大胆判断这条胡同曾是五代至辽代的护城河。现代学者考证结果与他完全相同,令人不得不佩服赵吉士敏锐的判断力。清末时,烂面胡同改称烂缦胡同,算是把地名雅化了。
烂缦胡同内有座大门紧闭的老房子,在老房临街的外墙上,镶着一块四四方方、黑框雕花的牌子。这牌子是北京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于2012年7月所立,是我们到北京前一个月,刚刚挂上去的。牌子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莲花寺,始建于明。清代汉学学者洪亮吉获罪戍边曾在此居住,清中期后成为进京述职大吏行馆。民国年间,学者画家姚茫父在此长期居住,此处亦成为文艺名人荟萃的重要场所。寺庙原有规模较大,现仅存一进院落。
姚茫父本名姚华,贵州人,光绪进士,后来留学日本,民国后曾出任北平女师、美专校长。此人多才多艺,一生作品甚丰,是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词曲家、经史学家、文学家及艺术教育家。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无不精通。其篆印章文刀法清晰,气韵婉丽,有《弗堂类稿》31卷行世,为民国初年北京公认的“画坛领袖”。姚华曾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交往,翻译过泰戈尔的《飞鸟集》。早年,姚华常出入琉璃厂,与张樾臣结为至交。并开始合作,由茫父作画,樾臣镌刻。后两人常合作刻铜墨盒,姚华往往署名茫父。而姚自刻的作品,则落款姚华。鲁迅对姚华的艺术成就评价很高,“北京书画笺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郭沫若曾这样盛赞姚华:“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
姚华不仅才艺卓绝,且为人爽直,讲名节、重情义,平等待人,桃李满门,在当时的艺术界颇具号召力。1924年,姚华在北京樱桃斜街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时,与会者达数百人之多。当时正在北京访问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出席并发表演说。
而清嘉庆朝的诤臣洪亮吉,经历更为传奇。生于江苏常州的洪亮吉是清代的经学家、文学家。1799年,洪亮吉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这是洪亮吉官场生涯的重大打击,但他却能坦然处之。发配途中,洪亮吉笑对个人仕途沉浮,还仔细记录一路上所见的边塞风情、地形地貌,为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早在嘉庆年间,洪亮吉就早早预言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与姚茫父一样,洪亮吉的为人也令人叹服。对自己的朋友黄景仁,洪亮吉肝胆相照。不因朋友贫寒便冷眼讥嘲,更不会因自己的官位升迁而傲视故旧。黄景仁生前贫病,他出资相救;黄景仁死后妻儿生活无依,他一肩承担;黄景仁的遗作未完,他全心整理完成友人遗愿……有人评,所谓“富贵贫贱不能移”,洪亮吉堪称典范!
从莲花寺再往里走,令我们发现的“惊奇”越来越多。在一胡同里,我们见到当街理发的崔大爷,问附近有什么古迹。崔大爷手一抬,指着几米外的一老房子,“那不就是。”我们走近一看,见老房子的门牌是“湖南会馆”。牌子下的介绍是:湖南会馆,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会馆坐北朝南,原主体建筑戏楼、文昌阁现已拆除,其余建筑保存完整。会馆中部庭院整齐宽敞,为平时集会场所。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狂人日记》出自南半截胡同
与湖南会馆几乎一墙之隔,是南半截胡同。南半截胡同里有座当年名闻京城的著名会馆: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创建于清道光六年,原称“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民国初年,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故会馆更名为“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因鲁迅居于此而著名。1912——1919年,鲁迅住在会馆“补树书屋”中,在此期间先后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作品。会馆内曾有11块清代绍兴历年应试中举名匾。1990年,绍兴会馆被列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走进会馆找鲁迅先生的故居,只见里面曲折回深,地方不大,绕几圈就能把人给绕迷糊。鲁迅当年写书的房子很小,房檐低矮、面积狭小,如今都成了居民住宅。后来鲁迅生活条件改善,才迁到北京的八道湾,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
在北京同仁堂药厂退休的张大爷坐在鲁迅书屋前乘凉,很健谈。张大爷说,他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一月退休金2000多块,但他却不愁吃喝。“别看我们这儿房子破,却是我自己的,水电费都便宜啊,我一月水费才交14元。这里有名人故居,基本不迁,我们也用不着搬到别地儿住,住多少年了,都习惯了。”说到这儿,张大爷用扇子指了指街对面的新小区,“我可住不起那样的房子。这地儿可是北京二环里,我要住那样房子,买一居室就得250万到300万!住不起,住不起!”
谭嗣同在北半截胡同“向天笑”
北半截胡同紧挨着南半截胡同。北半截胡同41号,原湖南浏阳会馆,是谭嗣同1898年在京时的住所。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住在这里的秦大姐指着园内的一棵大榆树说:“当年,清廷就是从这儿把谭嗣同抓走,拉出去砍的头!”谭嗣同当年是在菜市口被斩首的,菜市口离这里多远?秦大姐让我们回头看看,一回头,只见不到十米远的大街旁立着一标牌:菜市口大街。“这旁边就是菜市口地铁站,过马路不远,有一处老房子,是康有为故居,当年杀人的菜市口刑场就在那儿。”秦大姐说。
当年维新变法失败,慈禧要开杀戒,有人提前告知康有为、谭嗣同逃生。康有为逃亡日本,而谭嗣同明知留下必死,却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就义前,这位湖南硬汉留下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据说,在古代,杀官与杀百姓的用刀是不一样的。大清多年未在菜市口杀官,当刽子手将杀官用的屠刀从库中拿出时,刀都生锈了。被锈刀斩首是最惨不忍睹的,而谭嗣同等维新志士就惨死在这锈刀之下。
由此可知,辽南京城墙东垣一带,在清代是刑场。到了近代,因处于交通枢纽地带,又成了各地考生、商贾聚集的会馆所在地。
天地会在头发胡同秘密聚会
头发胡同在菜市口北,是北京西城宣武门内一条僻静的胡同。东口直达宣内大街,西口是南沟沿(今佟麟阁路),长约一华里。 由北半截胡同前往,步行半个小时就到。这里也是辽代城墙所在地,但遗踪无寻,连一块提示标牌都没有。头发胡同里不少风味饭店,如聚民居、老北京菜馆等。之所以称其为“头发胡同”,因为此胡同又窄又长,像头发,故名。
头发胡同还有几个别的名字,如头发胡同小市、海市界、海市衔。张次溪《北京琉璃厂书肆逸乘》记有“宣武门内头发胡同内海市界,向有书店数家,中午复有打鼓者出摊”云云。
头发胡同文化气氛较浓,曾是许多知识分子流连忘返之地。西头路北为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始建于1927年,系前京师国书馆及通俗图书馆合并而成,初名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北伐以后,京兆地方改为北平市,乃改为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馆地原为清代翰林院讲习馆旧址,藏书除一般经、史、子、集外,还有大量公私图书馆所不屑入藏的通俗文艺作品,为研究社会民俗的宝库。该馆位于内城西南隅,环境幽雅。馆内南屋为阅报室,北屋为阅书室,后边是书库。阅览手续简单,馆内阅读、馆外借出均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藏书全部由首都图书馆接管。此地是莘莘学子必到之地。
东头路南一条名叫抄手胡同的小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称为海市界小市,连同头发胡同东口,以及室内大街路西马路便道上,摊贩林立。另有十数家旧书店和字画店,文人雅士多涉足其间,今天这些店铺早已不存,图书馆也辟为民居。
头发胡同小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盛,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仅存文苑斋、致雅堂、文学斋三家书店和醉经堂字画店而已,其中文苑、致雅两家较有名。文苑斋主人赵赖卿,河北冀县人,彬彬儒雅,精通版本目录之学,其书多购自没落世族之家,缥帙精美,插架整洁。
据说,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主张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的北京秘密联络处就设在头发胡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