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1|回复: 0

顺口开河话吸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3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8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2-22 15: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口开河话吸烟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3-03-11 |
    姚老庚

      烟草名淡巴菰,是西班牙语tabaco的音译词,原意是印第安人的草烟管,后转意为草烟。见于《分甘余话》,而新城又本之姚旅《露书》,产吕宋。关外人相传本于高丽国。其妃死,国王哭之痛,夜梦妃告曰:塚生一卉,名曰烟草,细言其状,采之焙干,以火烧之而吸其烟,则可止悲,亦忘忧之类也。王如言采得,遂传其种,今则遍天下皆有矣。《淡巴菰百咏》的内容包罗万象,对烟草的名称和各地的名品典故叙述非常详细。如诗所言:“阿农艺事费相思,红豆收余又白丝。为谱熙朝新典故,闲来制得淡巴词。”诗写得通俗易懂,注解也颇具史料价值,如其中有一首诗是记述福建“烟魁”来历的云:“解渴原同新煮茗,茗芽那及破愁功。烟牌独擅英声著,夺得魁名瑞草中。”这说明烟与茶一样都是福建的名产,故称之为“魁”。
      烟草虽细末之物,然既为人之生活所必需,则一且广为传布,有诗文词赋为之吟咏、为人著述,亦势之必然者 最早接触烟草史,记得是读吴晗《灯下集》里的一篇《谈烟草》,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由此知道烟草原产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吸食,四百多年前传入中国。吴晗说,它的传入时间在万历后期,传入线路有三条,一是由吕宋(菲律宾)传入福建,再南传至广东、北传至江浙;二是由南洋传入广东;三是由日本传入朝鲜,再传至辽东。1980年,广西合浦龙窑遗址出土三只瓷烟斗,并同时出土一件压槌,背面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十三字,再根据堆积等情况推断,窑址的绝对烧造时间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上限或在嘉靖初乃至正德年间。
      在农作物交流史上,唯烟草的记载为最多,迄今发现最早的,见于姚旅在万历末年所作的《露书》,卷十《错篇下》中说:“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至明末,张介宾将“烟”收入本草,《景岳全书》卷四十八便有记载。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九《草木类》中记道:“淡巴姑,烟草,万历末有携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而火点吞吐之,有醉仆者。崇祯时严禁之不止。其本似春不老,而叶大于菜,暴干以火酒炒之,曰金丝烟,北人呼为淡把姑,或呼担不归。可以袪湿发散,然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忽吐黄水而死。”方以智毕竟是博闻广识的学问家,他已经看到了吸烟影响健康的事实。清代文学家全祖望曾在《淡巴菰扼赋》中咏叹道:“将以解忧则有酒,将以消渴则有茶。鼎足者谁?菰材最嘉。岂知金丝之熏,足供清欢神效,所在莫如辟寒。”显然,全先生并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至崇祯初,种植和吸食烟草已很普遍,崇祯四年(1631年),毅宗朱由检下诏禁止,崇祯十二年(1639年)更以犯者处斩,但很快就开禁了。王逋《蚓庵琐语》记道:“烟叶出自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关外人至以匹马易烟一斤。崇祯癸未(当为辛未)下禁烟之令,民间私种者问徒。法轻利重,民不奉诏,寻令犯者斩。不久因边军病寒无治,遂停则禁。予儿时尚不识烟为何物,崇祯末,我地遍处栽种,虽三尺童子莫不食烟,风俗顿改。”经过这样一禁一弛,风气更为炽热了。烟草各地都有种植,苏州的气候水土却并不适宜,然而烟草的利润可观,苏州人也开始种植并制造烟草。乾隆《苏州府志》卷二十记道:“烟草,向无此种,明季始种。”与烟草传入的历史完全相符。
      由于吸食烟草者越来越多,贩者辐辏,种者复广,因为有经济利益的驱使,至清初已成蔚然成风。就以鄙乡苏州来说,吸烟风气亦盛,且有一位状元“烟客”韩菼,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二记道:“韩慕庐宗伯(菼)嗜烟草及酒,康熙戊午与余同典顺天武闱,酒杯烟筒不离于手。余戏问曰:‘二者乃公熊鱼之嗜,则知之矣,必不得已而去,二者何先?’慕庐俯首思之良久,答曰:‘去酒。’众为一笑。”鄙乡妇女吸烟也极普遍,金学诗《无所用心斋琐语》就说:“苏城风俗,妇女每耽安逸,缙绅之家尤甚,日高犹有酣寝未起者,簪花理发,举动需人,妆毕向午,始出闺房,吸烟草数筒。”要说苏州闺阁中的“烟客”,以虞山女史归懋仪最有名,她还写过一首咏吸烟的诗:“谁知渴饮饥餐外,小草呈奇妙味传。论古忽惊窗满雾,敲诗共讶口生莲。线香燃得看徐喷,荷柄装成试下咽。缕绕珠帘风引细,影分金鼎篆初圆。筒需斑竹工夸巧,制藉涂银饰逞妍。几席拈来常伴笔,登临携去亦随鞭。文将与化嘘还吸,味美于回往复还。欲数淡巴菰故实,玉堂文已著瑶篇。”可见吸烟有助文思的说法,由来已久,她的《绣馀小草》、《听雪词》或许就是边吸烟边拈笔写来的。
      众所周知,吸烟如今几乎已是世界公认的陋习了,有害身心健康,污染环境,但还很有一些并不想戒烟的人,散布谬论,为自我开脱,包括在下也是如此,这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遥想当年,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老舍、朱湘、吴组缃、钱歌川等不少人都是“烟客”, 一手执笔,一手夹烟,交互做奋笔疾书和吸烟沉思状——这大概是典型的文人特有姿态。妙笔生花的作家们似乎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切,让你感同身受。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特别爱吸烟,常是烟不离口。每次写作,都免不了抽烟,团团青烟如天上行云,行行文字似小河流水。吸烟似乎会产生无穷的写作灵感。也有许多文人运用手中之笔付诸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其中既有劝戒之辞、抨击之作,也不乏讽刺之文。闲暇赏读,获益非浅。在他们留存下来的几张照片上,或托着烟斗,或夹着烟卷,真有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气。不但如此,他们还写过关于吸烟的文章,像林语堂的《我的戒烟》,徐志摩的《吸烟与文化》,朱湘的《烟卷》,老舍的《何容先生的戒烟》,都算得上他们文章里的妙品,我特别喜欢朱自清的那篇《谈抽烟》,可真是氲氤满纸形诸笔墨,且引两段与读者共赏:
      “抽烟其实是个玩意儿。就说抽卷烟吧,你打开匣子或罐子,抽出烟来,在桌上顿几下,衔上,擦洋火,点上。这其间每一个动作都带股劲儿,像做戏一般。自己也许不觉得,但到没有烟抽的时候,便觉得了。那时候你必然闲得无聊,特别是两只手,简直没放处。再说那吐出的烟,袅袅地缭绕着,也够你一回两回地捉摸;它可以领你走到顶远的地方去,即便在百忙当中,也可以让你轻松一会儿”。所以喜欢抽烟的人,一叼上烟,那满不在乎的神气真能让人悠然遐想。 “好些人抽烟,为的有个伴儿。和朋友在一块儿,倒是有说有笑的,这时候他可以摸出一支烟抽起来,借点儿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时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儿吸十来口。”
      林语堂说“抽烟未必是文人,文人却得抽烟”,这略略偏激的句子是说,文人要有某种程度的苦闷,不然文字不会精致。所以,对文字有所抱负的人,苦闷时不抽烟似乎太不应该了。而吸烟的文人下笔仿佛皆有可观。那个爱睡懒觉的梁遇春,写火写烟卷既漂亮又有书生气,如火如荼的才情烧得纸间漫山遍野都是靓丽文采。文笔如泉涌,翩翩之余还夹杂着一丝忧郁的苦涩味。古代文人,多与酒有缘;现代文人,多与烟有缘。翻残中国古代文学史,几乎每页都有酒气。而现代文学,几乎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都是香烟熏出来的。李白们只能用酒刺激灵感,而现代作家则是仰仗烟了。瘾君子说吸烟是一种享受,可提神,可解倦,可解馋,可控制情绪,可掩饰表情。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吸烟至上主义”者说吸烟可帮他思考问题,可驱毒疗病,蚊蛇不侵……烟能与陌生的对话者建立一种和诣的关系,可沟通人与人某种情感。 吸烟的妙处,自然不止这些,相传吸烟的过程有助思考,或就因此而造就智者,徐志摩就说:“我们也得承认牛津或是康桥至少是一个十分可羡慕的学府,它们是英国文化生活的娘胎。多少伟大的政治家、学者、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是这两个学府的产儿——烟味儿给熏出来的。”既然如此,林语堂戒烟三个月,茶饭无心,不由自责道:“我已十分明白,无端戒烟断绝我们灵魂的清福,这是一件亏负自己而无益于人的不道德行为。”那可真是浪漫的情怀、坚定的决心。读读他们的文章,笔者也释然了,但自己心里明白,这是自欺欺人。笔者信奉:“吸烟有害健康,无形杀手是香烟中的尼古丁。尼古丁有很强的毒性,它能损害人的健康,引发可怕的肺癌、胃癌、食道癌和各种疾病。《少儿百科全书》里写道:吸一支香烟,生命会缩短5分30秒。我希望所有的吸烟者都戒掉烟,烟对人们没有益处只有害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9-29 21:18 , Processed in 0.1123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