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根底上的声音——姚辉《在春天之前》序
2012-7-16 17:26:33 贵州都市报 文/李敬泽
1
多年前,年关将近,姚辉自遵义归仁怀,百里大雪,十万大山,一个人,踉踉跄跄,若有一杆枪在肩上,就挑一枚酒葫芦。那时犹是姚辉少年,骨头滚烫,眼睛明亮。
2
我与姚辉为酒友。世事淡薄,称得上酒友也难。寻常饮酒,不过是端起放下;于三杯两盏间惺惺相惜,方为酒友,所以,酒友难觅。
一日,喝高了,姚辉说起少时在遵义读书,心血来潮,抬脚便走,扑向漫天大雪,执意回家。
这件事,我至今记着,姚辉的心里是有个家的,日夜兼程、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向家里去。
3
活到如今,姚辉也不过只落了两个字:一字曰诗,一字曰酒。他是诗人,写诗是夜间黑天的事、寂静的事;在白天,在红尘滚滚热闹处,他做的是酒事。
有黑诗白酒,如在魏晋盛唐,姚辉这厮非凡品,原来是,古人转世。
4
姚辉诗中,有雨雪、骨头、石头、刀子、鸟、礁石、大地、天空、霓虹、火焰……
有茫茫苍苍恒常坚硬的事、有脆弱多变如露如电的事……
有昊天大地,有轻如羽毛硬如骨的此生……
5
壬辰年关,空寂无聊,闲看张允和的字,静肃淡泊,想那女子,于乱世中守着心中一隅海晏河清,渔阳鼙鼓动地来,但笔下仍有宽余,这宽余也不是放纵,是微妙的节制和沉着,于离乱与横逆中,兀自彬彬有礼。
再看姚辉诗,便知我辈终究不是古人,我们是,风雪中夜奔回家的孩子。脚下踉跄,心跳如鼓。
而那个家在哪儿呢?
6
姚辉的诗不叙事。他的诗无法翻成散文。酒无法还原为水,而很多诗可以翻成散文。
叙事的诗有“事”支持着,有人情事理做底子。
所以,叙事的诗讨人喜欢,它与这世界有默契,世界接纳它的欢喜乃至愤怒。
不叙事的诗,与这世界劈面相对,如深山夜路,对面黑黢黢立一人,不动,不语,危机四伏。
7
中国文化里,内外分得最清,到什么山说什么话,内心与外事,各有一套规矩逻辑。但说到底,内外又是一体的,无论内圣外王或内诗外酒,总之要一致对外,一致对外了,自己也舒服了,外人也高兴了。
所以,有事和向外的,总是讨喜。
——很好。但是有一个危险,就是内在性的枯竭。
8
没有内心的语言,没有沉默中面对自身的语言,没有关于自身的感受、梦想、痛苦、纠结的语言,没有内在性的表意系统。然后,就是外面的热闹和内里的绝对孤独。如大海包围和隔绝的一个个孤岛。孤岛荒凉。
9
姚辉站在孤岛上,他独对天地。世上事他当然知道,他也知道该怎么混,但这不是他要说的。他要袒露语言中的骨头,擦拭生命中的刀,他要为此心——这个深黑的、破碎不成句子的地方找到形式和声音,开始诉说与倾听。
就我们的境况而言,这是语言边缘的书写,是生命根底上的声音,是在不可能中探索可能。
10
这本诗集《在春天之前》放在这里,证明姚辉是一个寂寞的诗人,一个被低估的诗人——至少是被我低估了,我之前从未想到,多年前的夜奔并未结束,这个已是一脸疲惫的朋友,还有着如此强悍的肝胆,击骨作歌,其声微茫深远……(作者李敬泽系著名作家、评论家,《人民文学》原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