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鲁迅先生联拾撷补笔 [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11-13 |
姚老庚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逝世,噩耗传出,举国哀悼。出殡那天,自动前来参加葬仪者,多至数万人。治丧委员会收到各界人士送来悼辞、挽联、唁电,数以千计。在挽鲁迅联中,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用鲁迅先生所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为一联,不但含义深刻,而且构思精巧,实为少有的妙对联语,语言通俗、平实,几无修饰,匠心独运,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期望“鲁迅先生不死”的共同意愿。其时正在北京的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是:“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辞世,无疑中国文坛的一个重大损失,栋梁已倒,大厦将倾;舵手辞世,方向难明,怎不令人忧心忡忡?
毛泽东悼文曰:“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领袖,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亲爱的战友” 在一系列著作、讲话中都论及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指出:“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而当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后,远在异国的挚友佐藤村夫甚是悲痛,也撰联以寄托哀思:“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挽联运用排比手法,用“三有”对“三无”,藉以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概括鲁迅先生伟大的一生。文字如同口语白话,款款言情,字字是实,既无雕琢之笔,亦无浮夸之词,读来感人肺腑而倍觉亲切。外国人能写得这样好,确实难得。 在挽鲁迅联中,还有一幅反常规联,是北平风沙文艺社的挽鲁迅联:“偏偏在战的热望中,鲁迅死了!中华民族要大哭,无产阶级要痛哭,前进作家更是要狂哭!偏偏在降的阴影里,鲁迅死了!帝国主义会暗笑,专制恶魔会狠笑,落后文人也许会惨笑”。该联打破力避同字相对的戒律,以突出主题,既表明了鲁迅先生在当时中国文化战线上的重大影响,也表明了鲜明的爱憎及沉痛的心情。作家唐某有一副挽联,其辞曰:“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痕,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 血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死肩”。 您确确实实是老而弥坚的斗士,三十多年来,为了民主和自由披荆斩棘,开辟出了一条洒满鲜血的道路,上联“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痕”,是指同年6月18日,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逝世。联语写得沉痛,既表达了对鲁迅逝世深深哀悼之情,又表示了要继承鲁迅遗志,永远奋斗的决心,情词真切,脍炙人口。
当时,在四川的浅草社诗人陈炜谟和小说家陈翔鹤,也曾各写过一副长挽联。陈炜谟写的挽联发表在1936年10月20日重庆《济川公报》上,联曰:“爱之深,言之切;苦口婆心,百万言小说杂著,抒写胸中垒块;漫诩愤世嫉俗,拚将怨毒攻仇敌;生也劳,死也哀;高瞻远瞩,数十载奋斗生涯,发扬民众意识;伤哉老成凋谢,举国凄怆哭斯人!”陈翔鹤一联则刊于同年11月15日成都《华西日报》,联云:“超时代以先驱,辛苦艰难,作风胜迦尔逊,精神似高尔基,遗杰作过五十种,其人其文具堪不朽;绝流俗而不顾,嬉笑怒骂,孤情比嵇叔夜,热爱继屈灵均,会葬者越千万数,此情此况足见人情。”上联的迦尔逊,为俄国作家。鲁迅曾翻译过他的小说《四日》《一篇很短的传奇》等,鲁迅在介绍后一篇时说,这是迦尔逊作品中“很富于滑稽的之一,但仍然是酸辛的谐笑。”这大概就是所谓迦尔逊作风吧。两联都写得好,只是因为发表在内地报刊,流传不广,而鲜为人知。鲁迅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 迄今所见鲁迅挽联之最长者,是陈峥宇写的:“拯溺是前锋,才德兼备,君乃勇逾义者。冲拓荒霾,拥护自由,开辟光明途径,阐文化而驱驰,作民众之导师;那料,半世冷宦青毡宏业忽中阻,则感到彷徨故室,白发,红颜,黄口,共衔悲哀,招魂何处。归鹤几时,气魄非常生无敌;著述称巨擘,知识先觉,人固莫如命也。抗衡环境,砥柱中流,散布伟大种子,慨社会将沉沦,挽国难于狂澜;太息,当兹凄风苦雨鲁殿又圯灵,只留得呐喊余声,断稿,残编,遗迹,同资纪念,盖棺定论。下笔千秋,学术桌荦殁为神。”全文悲痛欲绝,洋洋洒洒长达172字。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郭沫若于该年作了《写在菜油灯下》一文。在该文末尾结束语为:“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 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郭沫若用激流奔腾曲折奋进的景象,形象地比喻鲁迅不妥协的倔强性格与明快的文风;以霜雪、冰雹、恒寒,含蓄地说明鲁迅对恶势力的斗争,像秋冬那样地肃杀酷冷,是鲁迅人格的写照,是鲁迅精神的体现。相承相衬,鲁迅精神永存,预示着鲁迅先生的影响日益广泛,后继者必然日增。是啊,在现代文学史上,哪人堪比鲁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