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22|回复: 0

文洁若:一代宗师姚茫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3-14 18: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洁若:一代宗师姚茫父

    2011-4-2 15:03:05    银潮   文洁若   


        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时,鲁迅先生曾愤而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第五节、《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四篇文章。著名书法篆刻家姚华(茫父)先生当时虽早已离开女师大,面对杨荫榆助虐军阀段祺瑞所制造的这一暴行,也义愤填膺,挥毫写下《二月六日雪》诗一首:“留得一冬雪,春来两度看。为因埋战血,较觉作花寒。未霁仍将积,施消若已残。不成惠连赋,愁思动长安。”同时又作《二女士》诗,献给死难的女师大同学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宣和不闻陈东死,南渡胡为死东市?千年夷夏祸犹存,碧死又渍绿窗史!呜呼,刘(和珍)、杨(德 群)二女士!”他这些慷慨激昂的诗词,不屈于军阀的铮铮傲骨,与以鲁迅为首的进步人士的哀悼声一致,十分难能可贵。

        1933年鲁迅出版《北平笺谱》时,曾在致郑振铎信中写道:“后者先则有光绪间之李毓如,伯禾,锡玲,李伯霖,宣统末之林琴南,但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注中介绍说:“茫父,即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人,清朝光绪时进士,书画家。”

        这位有气节的现代文化名人是我的姻亲。最近茫老的孙女姚伊和孙女婿邓见宽来信说“1996年岁逢两子,是姚华先生诞辰120周年,贵阳文化界将举行学术性活动,以资纪念”。改革开放后,活跃于本世纪最初30年代的文化名人姚华愈益受到重视,80年代陆续出版了《姚茫父书画集》、《姚茫父画论》、《书适》、《姚茫父纪念集》、《姚华评介》等。茫父在书画、文学及学术各方面的辉煌成就越来越广为人知。 刘海粟曾在《姚茫父书画集》序中写道,茫父“自奉甚俭,布衣蔽裘,蔬食薄酒,友人有难,慨然解囊。见一名拓,立掷千金”。聊聊数语,茫父的为人行止,跃然纸上。仅从他的年表看,1920年“黔灾甚重,画扇数百, 售资助赈”。1923年“日本地震。售画数百件助赈,撰闵灾赋,作图记具事”。 及至茫父因脑溢血疾复发,于1930年8月6日去世,遗族生活拮据。当年岁末各家店铺上门讨帐,遗孀罗氏藏于门后躲债,受惊而死。

        萧乾很喜欢茫父的字画。1980年初,当邓见宽偕同我四表姐万玉卿的大儿子刘定一到我们家来拍摄姚茫父先生的书画时,我正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研究员和东洋大学客座教授在东京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工作,他在家信中作为一件大事告诉了我。可惜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家所珍藏的四幅均未录入,只收了我弟弟文学朴家的《洞庭波佤兮木叶下》(1925)和《芝仙祝寿图》(1926),以及三表姐万德卿家的一幅《岁朝清供图》,那是茫父于1919年题赠给我大舅万勉之的。我大舅的专业虽然是农业,业余却酷爱绘画和书法,一度在北京艺专教工笔画。我们这一辈没有一个专门学画的,下一代却出现了好几个画家。四表姐的大儿子刘定一为国画家,二儿子建一为油画家,三儿子邦一为工艺美术家。定居美国的我大姐文馥若的二女儿频频开画展,她的油画为画廊所收藏。当大姐写信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没有忘记加上一句:“是二闺女的中国血统使她成长为画家的。”无独有偶,我们的小儿子萧桐赴美后,也成了油画家。当然,一个艺术家是多方面的因素造就成的,我无意夸大茫父那些书画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但是,至今出现在我梦境中的,总是我度过生命中最初26年的东北城小胡同里的那座四合院。墙上所挂字画清一色全是出自茫父之手。我由于从小看惯了茫父的书画,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对绘画发生兴趣。武汉画家陆扬在《萧桐和他的〈剃头系列〉》 一文中指出,“萧桐多年来始终在致力于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融入他的剃头系列”,他在自己的画里,“引入了汉字文化”。孩子刚懂事时,我们给他看的不是画得拙劣的小人书,而是茫父这样一些大师的精品,对孩子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茫父曾对徐志摩说,他之所以中风后还继续作画,是为了“吃饭”,“没法子”。但我个人认为,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却绝不是唯一的原因。 茫父题赠给我父亲的两把扇子就是最好的例证。两扇分别作于1919年茫父过40岁生日以及1928年 5月我父亲过35岁生日之际。后者是一幅《长夏江村图》,上款是:“戊辰五月莲花盒写意茫父残臂挥毫”,反面录了杜子美的三首五言诗,下款是:“访苏生日书此奉遗姚华”。两相比较,后者虽系“茫父残臂挥毫”,但书画均胜于前者。说明这位书画大师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克服病魔,他半身不遂后仍迸发的旺盛创造力,着实令人惊服。作书绘画已成了他的第二生命,只要一息尚存,他就放不下手中之笔。倘若纯粹是为了糊口,茫父就大可不必于1928年题赠给我父亲第二幅扇面了,因为这不会给他 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好处。我相信,承蒙姚茫父先生惠赠残臂所作书画的,绝不只我父亲一个人。

        尽管我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感情深厚,但至今每次填表,我都写上“原籍:贵州贵阳”。我的根毕竟是在西南高原的黔中。我尤其以家乡出了姚茫父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一代宗师而自豪。(原载《银潮》1996 年第3期,作者:文洁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4-4 03:09 , Processed in 0.0975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