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6|回复: 0

周大烈、姚华、陈衡恪三家高谊之见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02
  • 签到天数: 311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3-14 18: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波 于 2014-3-14 18:55 编辑

    周大烈、姚华、陈衡恪三家高谊之见证

    2011-4-2 14:36:27    新浪博客   佚名   


        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刻铜艺术品。

        2009年3月得自湖南。长沙水木轩旧藏。

        这件墨盒涉及四人,作图画者一人,题识文字者一人,嘱二人为之者一人,受赠者一人。

        除受赠者难考证外,其他三人均在近代得享大名,义宁陈衡恪、贵筑姚华、湘潭周大烈。

        三人交谊甚厚,陈师曾早年向周大烈(印昆)请益诗文,师事周氏;姚华与周大烈为同年好友,茫父先生去世后周大烈为撰写墓志,,足见二人高谊。

        盒上“义宁陈X恪”虽漫漶,但细细观察,无论从文字还是逻辑均系“义宁陈衡恪”无疑。


        另附一篇论文:

       陈师曾与姚华的交谊小考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陈师曾作为新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不仅在当时表现出卓尔不群的艺术才能,时至今日其清风流响仍然激荡着艺林。他的艺术主张特立独行,成为近代绘画思潮的一代风标。在陈师曾的后半生,和他成为莫逆之交的道友,除了妇孺皆知的鲁迅、齐白石等人外,还有一位不常被人们提及的人物——姚华。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江西修水人,早年赴日留学。1915年秋其好友张棣生在住所东面修缮一间房屋供陈师曾居住,因堂前有槐树一株,遂颜其居曰“槐堂”,又号朽道人。晚岁得安阳出土唐志石,又称其书斋曰“安阳石室”、“唐石簃”。又因倾慕吴昌硕先生的书画篆刻,而常以“染仓”名其室。陈师曾著述颇多,以《论文人画之价值》而闻名。留学归国后在南通、长沙等地任教,继任国家教育部编审,北京高师、北京美专教授,北京画学研究会导师。工书画篆刻,书法擅诸体,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曾出版《陈衡恪画选》、《染仓室印存》等著作。

        姚华(1876-1930)贵州贵阳人,原字重光(一作崇光),后作一萼,号茫父。著有《弗堂类稿》。姚华早年留学日本,于诗文词赋、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戏曲等无不精通。因久居北京莲花寺,别署莲花庵主。姚华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举人,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科举制度最末一科进士。在日本留学时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学成回国,在邮传部船政司任主事,后升邮政司建核科科长。辛亥革命后姚华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历任四届。后隐居莲花寺以鬻画为生,诗文亦名重一时。

        陈姚二人的交往始于1913年,陈师曾刚刚来到北京开始与姚茫父论交,切磋金石书画,相契投合,遂成莫逆。姚华的颖拓,可谓绝活,令师曾青眼有加,赞为绝伦,点石成金。姚华作《师曾继室汪夫人墨梅花遗墨,何秋江为妇乞诗》并注云:“师曾旧题一词,下■春绮、师曾二印,是夫妇合璧也。秋江(姓何,名墨),丹徒人,妇为汪夫人侄,均能画。”1915年姚华任中华大学国文讲席,政事堂礼制馆编纂,得以与陈合作,研讨绘画。次年9月师曾为茫父刻“茫公”印。1917年4月16日,师曾为姚华题山水画,云:“好山到眼散千忧,草稿真能尽意搜。此境旁人不投足,荒湾野水似同游。”1922年,陈、姚共同参加纪念苏东坡诞辰885周年的雅集活动,参加的人有王梦白、周养庵、汤定之、齐白石、陈半丁等。

        《北京风俗图》是陈师曾1910年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潜心创作的一套册页。根据册页上的题跋可以断定画于1915年以前。陈师曾辞世后,姚华在1925-1926两年内为《北京风俗图》填词,每幅画填词一阕,共记34阕。此间姚华患病在身,病中忆及故友,多发感慨。这批词结集为《菉猗室京俗词》卷,曾与原画同时印行。从姚华题词中能窥出几许哀怨与惆怅。如《法驾导引•丧门鼓》云:“丧门鼓,丧门鼓,一击一声哀。短梦已随流水去,夕阳空见素车来,行路几徘徊。”《虞美人•糖葫芦》:“幛泥油壁人归去,惆怅春游处。少年犹自傍香车,宝马轻尘,烟外一鞭斜。香饧串串胶生楂,一样沽春价。几多蜜意只微酸,留与郎归,小试觑淦边。”叹惋数十年的生命匆匆,不由得思虑徘徊,少年时的从容自遣,今日已息影岑寂。另一阕《太常引•菊花担》更见两人性情相契,惺惺相惜。陈师曾画上有一老叟,貌似姚华,正在菊花担前挑选菊花。该词写道:“泉明去后有馀芳,处处作重阳。蟹紫更花黄,遍朝市,朝忙夜忙。爱花人多,识花人少,洋菊尽梯航。拣罢担头香,问孰是陶家旧妆?”姚华在故友画作面前吟咏“爱花人多”,能不泫然?

        谈及陈师曾与姚华的交谊,不能不提及的一个人,就是周大烈。周大烈何许人?他与陈、姚又是什么关系?

        陈师曾早年从范镇霖与范肯堂学习书法,向周大烈请益诗文。周大烈名印昆,与姚华是好友,故姚华与陈师曾从辈份上讲是师友的关系。1915年姚华40岁生日时,师曾作画并题诗祝贺。因诗中有“四十蹉跎我似君”句,故姚华答和有题为《丙辰四月二十六日予四十初度,师曾来小玄海作画为纪,并赋一绝书于扇头,因书奉答》一诗,诗云:“四十蹉跎我似君,不如意事日相闻。何如此老山中住,步出柴门闲看云。”诗中处处流露出两人的高情厚谊。据《弗堂类稿》所收诗中,与陈师曾相关的竟有十首。二人常相唱和,吟诗作画,相互启发。他们曾到北京法源寺聚会,姚华赋诗如《己未三月二十日法源寺饯春,师曾诗先成,遂依韵作书与道阶和尚》,诗云:“连年看花要笔战,碾尘千足来入殿。日下看花不当春,三月风多沙注面。愁中悔放桃李过,犹喜丁香开似霰。忽逢佳会意相逐,好雨转作催诗宴。”陈师曾初到北京时,住新华街张棣生院子,后迁至西城裤子胡同,陈师曾为此作《移居》诗七律四首,中有“自笑裈中能处虱,心悬枝上独承蜩”。姚华借此也奉答四首,其中一首云:“处处槐堂处处风,南柯日月任西东。小园枝上兰成序,略可安巢大抵同。”陈姚二人皆精诗词画艺,往来切磋,互相题赠,是常有的雅事。

        当民国十二年(1923)8月7日师曾在南京患病辞世,消息传到北京,姚华听到噩耗以后,挽诗云:“年来行迹太匆匆,聚散存亡事岂同。一死成君三绝绝,几人剩我五穷穷。清秋湖海添新泪,隔代文章见故风。未可驴鸣嫌客笑,只堪往事吊残丛。”姚华这首七律《哭师曾》作于师曾辞世的第四日(8月10日),可能是此日始知师曾逝世。师曾去世以后,许多藏有师曾遗墨的人都来求姚华加题。

        陈师曾给姚华画过一帧头像,画面上的姚华戴着一副墨镜,神采奕奕。师曾为题诗云:“绘事槐堂接宝纶,偶然弄笔亦无伦。从知五色盲人目,玄牝绵绵有谷神。”诗题写于己未闰七月九日莲花庵。丁巳五月姚华于都门题画道:“莲花十载一身藏,丧乱馀年事事荒。自与山僧等憔悴,不关人世有兴亡。”在陈姚诗词唱和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事的感怀,时常发生共鸣。周大烈亦有题句,以为师曾写此照颇肖其人,并题诗自以为不逊于画,诗云:“拓墨重重映水晶,更无眼目向人明。模糊只见周秦汉,不记桃源学士行。”诗句虽好,周大烈题后又发现有误,误把陶侃当作陶潜,再吟四句题上,“拓墨重重喘两睛,向人青白已难明。纷纷但见周秦汉,更不开眸学步兵。”周大烈擅于诗文,作为师曾的老师,曾为这位得意门生撰写过《染仓室印集序文》,终因抱病未竟,还是姚华来解围,捉刀为序。周大烈评价师曾耽于书画,于诗却不甚精,但多以意为之。周并非否定师曾诗词的艺术价值,恰恰认为以意为之,方为高妙。陈师曾绘制过《姜白石词意册》十二帧,每幅皆有姚华题词与周大烈题诗。这本册页是师曾去逝两月后,姚与周因怀念故友而作题跋,其中第一幅画上师曾原题是:“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画面意笔山水小景,颇具荒寒迟暮的野趣。周大烈题一首五绝云:“一片江南草,萋萋只欲归,移舟愁日暮,风短不能飞。”姚华填了一阕《卜算子•和竹屋春晓词韵》道:“坐看夕阳红,没入层波去。江上行舟不肯停,无计留人住。底事问春程,又听清明雨,哪管高楼梦醒时,怨极黄昏句。”周与姚的诗词渲染了画境,极尽萧瑟凄凉之意,不胜人琴之感,这是对故友深深的悼念与伤怀。姚华在册页跋尾写道:“忆人念往,泪痕暗落”,可谓伤悼惆怅到了极点,令读者泫然。

        想想师曾在世之时,联袂出游每有唱和,盘桓竟夕。茫父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落寞心情,两人寂寞同愁,引为同调,堪慰人心矣。周大烈藏有《秦泰山刻石》拓片,请师曾作画以资纪念。师曾用秃笔作泰山胜境,水墨山川,跃然纸上,咫尺之间,有万里之势。师曾在画端题识云:“泰山刻石,先是在岳顶玉女池上,后移置碧霞元君祠之东庑。乾隆五年庙灾,石遂毁,后又于榛莽中求得之,置于斗姥宫,仅存十字。去年衡恪与彭章诸君曾登泰顶,以同行志在地质,未及一访,至为怅恨。今印昆夫子得此拓,命作泰山图以记之,乃为写碧霞元君祠景,犹追想二十九字。时在乙卯七月,陈衡恪并记。”

        诗人周大烈,作为师曾和姚华的师友,亦是陈姚交游情深莫逆的见证人,与陈姚的感情可谓近于手足,却又胜出手足之情。师曾殁后,姚华倍感伤痛,加之爱子和爱女的早夭,更使他痛不欲生了。茫父55岁时,终于在病痛的折磨中辞世。姚华故去2年,师曾已去世9年,周大烈眼看茫父的莲花庵破败不堪,惆怅不已,检出昔日师曾赠画,卷轴已损,并在画上题识,记其始末,这时周大烈也已经是77岁的古稀老人了。

        参考文献:

        《陈师曾遗诗》,民国十九年中华书局石印本。

        《弗堂类稿》,民国十九年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

        《北京风俗图》,2003年1月第一版,北京出版社。

        《陈师曾书画精品集》,2004年2月第一版,人民艺术出版社。

        《陈衡恪》,2003年8月第一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转自新浪博客,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具体名字不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4-11-1 09:00 , Processed in 0.1027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