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姚奠中》(一):姚奠中求学路(图) 山西晚报网--2014-03-14
 内容介绍:该书以姚奠中先生近百年传奇般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记录了姚奠中先生作为教育家、国学大师、学者、诗人、书画家等多方面的学术、艺术成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和境遇。
姚家在稷山县南阳村不算十分富有,但也宅院深深,房屋紧凑。1913年5月的一天,姚奠中诞生在南阳村这座大宅院里。正在河南的伯父姚慎修闻讯后,即速写回信来,为这个亲侄儿起名豫泰,字奠中。
姚奠中的伯父教了一辈子书,除了公学,还教家学,家学书院的主要学子便是姚奠中。1919年,姚奠中正式入学读书——跟随伯父姚慎修到村学堂读小学。伯父姚慎修对这个侄子寄予厚望,要求十分严格。
1924年,11岁的姚奠中考上稷山县第一高等小学。那时人们古风依旧,高小毕业就叫作秀才,11岁就能考上这座学校,就“中了秀才”,姚奠中在人们眼里已是令人眼奇的小天才了。而且他还考取了第三名,当时的第一名已经25岁、第二名28岁。
在这里,姚奠中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可是升学考试他却考砸了。1928年,在第二次投考运城第二师范落榜之后,姚奠中只好上了菁华中学。菁华中学是座私立学校,成立于1927年。它除了牌子与校舍没有省立运城二师气派,师资力量比运城二师绝不逊色。姚奠中也非常庆幸自己考入菁华中学。
1932年夏天,菁华中学初中毕业考试刚结束。姚奠中在菁华中学的老师焦卓然突发奇想,要让姚奠中跳过高中这个门槛,直接去读大学——山西教育学院。带着焦卓然老师的信,姚奠中来到太原,非常顺利地被山西教育学院录取。但1932年冬,即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之前,姚奠中因学历不够被迫休学。
姚奠中一心以为自己已经跳过高中这道门槛,由初中毕业一步跨进大学的门槛,深感得计,庆幸不已;未料这道门槛终究还是未能跳过去。正在为难之时,他的一位最要好的同学贾则复帮了他大忙,帮他到新民中学做了一名插班生。
姚奠中在新民中学补读高中的生活紧张而又丰富多彩,不知不觉就到了1934年春夏之交。这时全国各地都有抵制日货的学潮运动,姚奠中因参加太原各校学生联合行动被抓,并被押送回原籍,半个月后被保释回家,但他却不能再回学校了。但姚奠中坚持要上太原,要上学。
他再次来到太原求助于老师乔鹤仙。在乔鹤仙老师家里住了半年,姚奠中的另一位老师樊杰三找上门,向乔老师提出要姚奠中到他家去住。不知不觉姚奠中又在樊老师家待了半年。后来,来并做讲演的博士江亢虎向樊杰三推荐了南方一个不要学历的学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那里没有文凭也接收,只要能考上。姚奠中一听说是个国学专修学校,十分惊喜,这些年自己的志向、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学者梦,不就是专修国学嘛!
姚奠中决定要去投考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他从樊杰三老师处回到稷山南阳村老家,告诉家里人他要去南方一个叫无锡的城市投考学校。这事不亚于一枚炸弹,立刻引起全家老少一阵哗然。叔伯婶娘哥嫂弟妹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但都不敢说出来,都拿眼看他伯父、父亲和叔父。一向当家主事的伯父与叔父这时好像也不便主张,半晌挠头不语,显然他们在想,姚家三门,姚奠中是姚慎行这一门中的独苗,拿大主意的人自然是他们家老二姚慎行了。
大家只敢窃窃低语,眼睛都瞅着姚奠中的父亲姚慎行。
姚慎行只是低着头闷不作声。他这个做父亲的,会舍得放这根独苗儿子只身背井离乡、远走千里求学吗?!
姚奠中的父亲姚慎行还算有见识、有胆略。姚奠中有一个在荣河县(即今万荣县)当区长的堂哥姚开泰是支持派,姚慎行在侄儿姚开泰的竭力鼓动之下,最后断然表态:死守在稷王山下这片碗口大的地方不会有啥出息,我这辈子活得就够窝囊了,不能叫孩子们也窝囊一辈子,只要他们自己有本事,就远走高飞。
下期介绍:在老家只停留了两天,姚奠中就和新民中学的袁步淇同学相跟着匆匆上路了。
王东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授权本报省内独家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