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0|回复: 0

姚辛:执著的左联研究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9 08: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辛:执著的左联研究者


    2006-11-05  作者:本报记者 叶辉  进入光明网BBS 

      姚辛的《左联史》终于要出版了!
      国庆长假刚结束,我就接到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鲁葳的电话,得知此书将于今年年底出版。
      从1994年起,姚辛的《左联词典》、《左联画史》及《左联史》的责任编辑
    都是鲁葳。姚辛是个赤贫的文人,每次来京商谈书稿,他住不起旅馆,甚至常为吃饭担忧,鲁葳以编辑的责任和女性的细腻,尽可能地在照顾姚辛的同时又不伤及一个文人的自尊。
      姚辛值得钦佩。他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心血乃至生命专注于左联研究,贫困潦倒、妻离子散,却始终不渝,这在中外学界都是不多见的。
    执拗的过客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先生在为《左联史》写的序中称姚辛为“执拗的过客”。他说:“以他这样一个文化不高的、非‘职业’的研究者而能有如此成就,殊属不易。”
      1934年出生的姚辛的确“文化不高”,没什么学历和文凭。父母早亡,他在重庆战时儿童保育院长大,在那里受到进步思想熏陶,了解了鲁迅、茅盾、瞿秋白、殷夫等左联作家,将他们视做榜样。
      1955年,姚辛从部队复员后,到嘉兴一所中学任语文教员,并开始左联研究。1957年,他因给领导提意见而被迫离开学校,开始以做临时工为生。
      厄运并没有减弱他对左联的兴趣,他边打工边研究,并开始写作。
      至“文革”前,他完成了鲁迅评传《荷投枪的战士》、《论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论文《殷夫论》、《叶紫论》及《左联词典》部分初稿。
      然而,“文革”开始了。姚辛受到批判,书稿及资料被抄得片纸不留。10年心血毁于一旦,他欲哭无泪。
      执拗的他没有灰心,他决心重起炉灶,从头开始。
    艰难的“文化长征”
      1930年,由鲁迅、潘汉年、夏衍等作家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机构虽只存在了短短6年,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姚辛发现,参加左联的作家和文学青年有400多人,可在文学史上有记载的仅五六十人,左联大部分盟员失传。
      随着左联盟员相继去世,无数重要史料也永埋地下。左联盟员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及文学词典都避而不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词条也含糊其辞:“盟员总数达数百人。”
      左联退出历史半个世纪,史料尚未系统整理,《左联史》也无人撰写,令人遗憾!挖掘和抢救左联史料是当务之急!
      姚辛决定寻访左联成员,核实左联史料,撰写《左联词典》。
      可是这要时间,他要上班,怎能外出?车旅费、资料费谁来承担?“文革”末期,他去北京图书馆查资料或寻访左联盟员,晚上住浴室,有时连浴室也住不起,只得去火车站候车室过夜,半夜被赶出来;去上海景云里探访时还被当作坏人抓到派出所,但这些艰难困苦都没有使这位“执拗的过客”气馁。
      嘉兴毛纺厂染整车间党支部书记范银仙对姚辛很支持,她批给他假期,还借给他差旅费,外出做公出处理,工资照发,使他的最低生活有了保障。
      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昆明……姚辛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纵横数十万公里的“文化长征”。
      健在的左联盟员大都是文化名人,或身任要职,拜访他们诚非易事。但姚辛常以其执著感动这些名人。上世纪80年代初,姚辛在拜访左联老作家聂绀弩时遇到其夫人、全国政协常委周颖,周颖为他提供各种方便,还介绍他去拜访夏衍、阳翰笙、周而复等左联老前辈。
      四处寻访,姚辛常有意外收获。
      左联盟员邱韵铎是后期创造社成员,但解放后一直杳无音讯。上世纪50年代,姚辛在报上读到他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才得知他健在重庆。1989年姚辛专程赶到重庆,却听说邱老两年前已仙逝。姚辛找到他原单位,意外地发现邱老仍活着,便赶去他家拜访,于是《左联词典》中就有了“邱韵铎”的词条。
      再如王志之,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加入北方左联,解放后任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反右”时遭难,姚辛专程到长春拜访他,于是“王志之”词条又丰富了《左联词典》的内容。
      丁锐爪、马子华、韩劲风、巴夫……数百位盟员都是经姚辛的挖掘才得以重见天日。最后载入《左联词典》的盟员多达288人,这是国内关于左联盟员最权威最详尽的记录。
    著书难为稻粱谋
      上世纪70年代初,姚辛结婚了。但他为了左联债台高筑,妻子于1980年与他离婚。家庭的不幸却孕育出中国文学之幸。80年代中,姚辛终于完成了90万字的《左联词典》。
      书稿完成后,姚辛开始为出版问题奔波。他到上海、北京等地请名家鉴定,陈荒煤等名家对他的书稿评价极高,并向出版社作了推荐。
      但学术专著出版难此时已困扰中国出版界,出版社怕赔钱,不肯出版。
      1986年,姚辛请假修改书稿逾期,工厂停发了他的工资,他已是穷途末路,柴米不继,著书难为稻粱谋。
      此后,在本报的呼吁下,《左联词典》的命运出现转机,广东省江门市城建局为他提供了5万元的资助。
      姚辛的经历深深感动了当时的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张胜友和编辑鲁葳,在他们的支持下,1994年,《左联词典》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书出版了,姚辛依然贫穷,依然笔耕不辍――他在为下一部书《左联画史》努力。
      几十年中,姚辛一直在搜集左联的图片资料。1998年,第二部书稿《左联画史》完成。但此时他又遇到同样的困难――书稿完成却没有经费。这一次,原上海市委老领导夏征农不但为此书作序,还帮助他解决了部分出版资金。
      1999年,《左联画史》终于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此时,姚辛的《左联史》写作已进入紧张阶段。
      “实际上《左联史》从1980年就开始写作,”姚辛说,“我先后访问了90多位盟员,到今年,这些盟员先后大都去世了,活着的只有10多个。”
      为写《左联史》,姚辛到各省市图书馆、档案馆、民政局、党史办查找资料,对每一件史料都爬罗剔抉,穷根究源。
      但是,当百万字的《左联史》完成后,再次遇到出版难问题。山穷水尽处,突然柳暗花明:浙江省社科联设立出版资助基金,记者出身的省社联副主席连晓鸣听说了姚辛的故事,感慨万端,迅速将该书列入2005年资助项目。
      王锡荣在《左联史》序中说:“从这部书,我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在《左联词典》和《左联画史》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史料的左联’,而在这部书稿中,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个‘全貌的左联’。而从作者的角度说:前者让我们看到‘史料家的姚辛’,而这部书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史家的姚辛’。”
    皓首穷研左联史
      国庆前夕,姚辛来到我的办公室。
      此时的姚辛,稀疏的头发已花白,腰板也弯了。去年,他因病住院,但是,稍稍康复,他又开始为研究左联奔波了。
      “关于左联我有干不完的事。《左联史》完成后,我开始写《左联研究史》,还准备写一部关于左联的纪实文学作品,一部随笔。左联是个金矿,越挖东西越多。希望3年内将这3部书稿完成。”
      多年苦行熬成圣。姚辛工资停发多年,从1994年才开始领到退休工资,每月也仅700元,仅够糊口。但姚辛经常要出差,因此他的口袋永远是空的。然而,72岁的姚辛并不在乎,为了心中那个百摧不毁的信念:把左联的历史还原给公众,让左联盟员的英灵地下安息,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坚守着自己的学术操守。贫穷压得他腰弯背驼,但他的灵魂却始终直挺挺地矗立着,睥睨着世间的贪欲、卑劣、猥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4-4 03:12 , Processed in 0.1258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