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1|回复: 0

人物传记《姚奠中》(十二):快活的日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7:22
  • 签到天数: 325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4-4-23 08: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物传记《姚奠中》(十二):快活的日子
    上期提示:章太炎招收研究生,姚奠中参加考试,顺利通过了。
       让姚奠中更加高兴的是,柏逸荪也参加了考试,而且也是“金榜题名”!柏逸荪也是无锡“国专”的学生,但在无锡“国专”时两人接触不多,后来才听柏逸荪告诉他,姚奠中放弃无锡“国专”的学籍,毅然投奔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举动,对无锡“国专”的同学影响很大,在他之后,又有好几个同学跑到苏州国学讲习会来了。
       被录取的章太炎先生的七名研究生是:
       金德建(江浙人)
       * * *(江浙人)
       汤炳正(山东人)
       姚奠中(山西人)
       李 恭(甘肃人)
       孙立本(山东人)
       柏逸荪(安徽人)。
       正式录取的七名研究生中,有五名是北方人,两名南方人。加上像郑云飞一样,有大学文凭而没有考试的那些同学,有河南的、河北的、山东的、甘肃的,等等,也大都是来自江北,共有十几个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三十七八岁,最小的就是二十三岁的姚奠中。大家称兄道弟,视为同乡(相对南方而言),不分彼此,相互庆幸,相互鼓励,相处得非常好,却与两个南方研究生同学甚少交往,无意中就形成一个北方人的“小圈子”。开始,他们在苏州公园旁边包了一个小饭店,吃包饭,每天吃了饭就在公园转三圈,风雨无阻,形成不成文的定规。他们一边顺着公园的石径小路转悠,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或者乱侃,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过得像神仙一样快活。
       有一天,路过公园的照相馆,不知谁忽然提议应当照一张相,大家立即响应,于是就纷纷正冠理带,在曲桥上留下一张青春永驻的合影。
       苏州国学讲习会研究生班,学生除了与一般学生一样吃饭要自己掏腰包外,其它一切学习费用都由讲习会承担,不需要自己操心。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快活如神仙一般的北方人“小圈子”又变花样了,他们吃南方菜吃腻了,特别想北方的饭菜,于是就改弦更张,重新在护龙街租了一间二层小楼,上边住人,下边做厨房,特意雇了个山西厨子,专吃北方饭了。
       护龙街离学校二三里地,比苏州公园要远许多路,他们不在乎,只要能吃到以馍为主的可口的北方饭菜。他们不能饭后到公园转悠去了,却有了二三里路的小街可逛。他们照例每天一起来,一起去,一路上说说笑笑,依旧快活如神仙一般。时间长了,那些每日挑担进城卖菜的、卖鱼虾的小商小贩都认识了他们,同他们打招呼,开玩笑。
       学生生活过得如此惬意开心,学习也一点不含糊。研究生的学习基本上是靠自觉、靠自学。自己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各自选择了专门的方向,给先生写个题目,先生看看,认为可行即可照此题目去阅读文献典籍,查找资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史实,寻找论据,做笔记或卡片,掌握了充分的论据后,即可撰写文章。每个人的兴趣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先生一般也不加干涉,因人而异,各得其好。但这一切又都在章太炎先生的指导之下进行。他们可以随时到章太炎先生的书房请教或聆听先生的面授指导。“按日约同人数辈至其私室,恣意谈论,即细至书法之微,亦无不倾诚以告”。(王基乾《忆余杭先生》)先生的家对他们随时敞开,来去十分方便。
       姚奠中选择的研究题目是《魏晋玄学与老庄》,因为他喜欢庄子。先生看了,欣然赞许。
       研究生也听大课,即章太炎先生给所有的学生讲课时,研究生也去听讲。而且,每有先生的大课,他们绝不迟到早退一分钟,生怕误了听先生讲的每一句话。
       章太炎先生是余杭人,讲的满口余杭话,许多人听不太懂,姚奠中却能听得懂,主要是章先生讲的那些内容,他事先都看过。比如先生讲《尚书》,他就把清代关于《尚书》方面的书都看了,所以先生开讲时,引经据典,广征博引,他马上就知道出处,都能听懂。他们总是一边认真听先生讲解,一边还要认真做笔记。生怕笔记做得不准确或不全面,下了课还要一起到怡园的水榭上和同学对笔记,对先生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力争做到一字不误。“参考各家专注,写成完整的记录稿”。这也形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苏州有许多美丽的公园,但他们就近选中怡园。怡园有水榭,有茶楼,还有小图书馆。累了可以逛逛园子,渴了有茶水喝,还可以随时借书看。公园里的人知道他们是章先生的学生,对他们格外照顾。水榭正面墙壁上是明末清初大学者、大书法家傅山书写的草书,酣畅遒劲,气魄很大。姚奠中是第一次见到傅山的草书,为之惊心。大家对笔记累了,便一边喝茶,一边一次次品评欣赏傅山的字,倍觉陶冶性情。
       有一天,他们来到怡园水榭对笔记,发现旁边的板壁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我看诸君研究国学,不过造成两只脚的书架,太无意味。不如到上海去看小白霜的《马寡妇开店》。”大家感到受了侮辱,义愤填膺,有的同学就要上去擦掉。郑云飞拦住说,不!倒是要叫他看看我们是否是当“两只脚的书架”!大家也觉得郑云飞讲得对,如果我们真是“两只脚的书架”,那就值得考虑,值得大家警惕了,免得真正造成“书架”。大家觉得这是一件颇有趣的事。
       早些年的章先生府上,经常是高朋满座,鸿儒来往,弟子如鲫。有政治界的,教育界的,文化界的,宗教界的,医学界的,以至军界的,和其它慕名而来求教的,等等。可谓应接不暇。先生致力于讲学之后,就不能不加以限制了。加上一些早年的弟子如鲁迅、黄侃等盛年染病在身或早逝,章先生府上就比较清静了。而上门最多的则是这些在学弟子了。章先生的夫人汤国梨仍以客人相待,每有学子上门请教,汤夫人常亲自沏茶。弟子们上门较随便,有时三三两两,有时一个两个,有时为请先生“解惑释疑”,有时则纯粹是找先生聊些革命史之类的话题。
       下期介绍:姚奠中出入章先生家,十分放松,如出入自家门庭。
    王东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授权本报省内独家连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世姚网 ( 粤ICP备19085090号 )

    GMT+8, 2025-4-4 03:13 , Processed in 0.1174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